彭竹兵 文/圖
明代的偉大旅行家徐霞客漫遊天下,算是現代背包族的鼻祖。曲靖的山水和風土人物,在《徐霞客遊記》中多有記載。
現在曲靖市麒麟區寥廓山,有一尊徐霞客塑像。塑像位於一個池子中間,展現的是徐霞客正坐在石頭上歇息,右手拿著竹杖,左手扶著大腿,背著一個鬥笠,有點士大夫從容不迫出行的樣子。感覺這一形象,多少有些臆想的味道。當然,徐霞客出發時攜帶的油繖可能早已壞了,只能改用鬥笠了。池邊路旁的石壁上有《徐霞客雕塑落成記》,全文如下:
徐先生弘祖,號霞客,明代蘇南江陰人。少小懷山海志,畢生盡九州遊,徒步萬水千山,歷經千險萬難,錄見聞驚世傑作,成遊記流芳天下。吾國古代地學家輩出,然集大成者唯我霞客先生!
觀霞客遊記,精華在滇遊篇。其雲南之行則始於曲靖,且過往而又復來,沐三寶溫泉,聽東寺宏鍾。奔霑益喜聞盤水真源,登翠峰天意雨阻十日,豈非天憐斯地留客情殷?今逢先生誕辰四百歲,請雕塑家郭其祥教授造像,落成於寥廓山麓,再現杖履英姿,以表我市人民永恆之紀念。
然則,對先生最好之紀念,更在於繼承發揚先生精神。問霞客精神何有?愛祖國,求真知,勇攀登!
曲靖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七年元月五日
碑文中的郭其祥,是當代雕塑家,1928年出生於四川省綿陽市,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落款處的「曲靖市人民政府」為原縣級市曲靖市人民政府,即今麒麟區人民政府。
關於徐霞客的形象,《徐霞客遊記·卷一》有清代嘉慶戊辰(嘉慶十三年,1808年)趙翼撰寫的《題辭》:「霞客乃好奇,足踏天下半。肩荷一襆被,手挾一油繖。非奔走衣食,非馳驅仕宦……作者未識面。西土梁雍州,亦未度雲棧(遼左及隴蜀,其遊跡未到)。想當明末造(霞客之遊在崇禎中),遼瀋界久判。陝蜀莽盜區,更難結鞅絆。……歸補圖經全,供我臥遊遍。」
趙翼(1727~1814年),字雲崧(一作耘崧),號甌北,別號三半老人。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史學家、詩人、文學家。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考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歷任廣西鎮安知府、廣東廣州知府、貴州貴西兵備道等職。擅長史學,考據精賅,著有《廿二史札記》等。趙翼曾在雲南多地遊歷,留下大量紀行詩。
趙翼筆下的徐霞客是「肩荷一襆被,手挾一油繖」。這個描述比較符合史實。繖即傘,據現有資料分析,油傘在明代徐霞客家鄉常州府江陰縣,是人們平常使用的主要雨具,徐霞客從江陰出發時會帶上它。徐霞客和趙翼都是常州人,趙翼詩中的徐霞客「手挾一油繖」,應該是有依據的。
盧思誠《江陰縣誌·卷十八·人物·隱逸》記載:「徐宏祖,字霞客,年三十齣遊。東南佳山水如東西洞庭、天目、雁蕩,俱窮其勝。其遊也,從一僕或一僧,攜一杖、一襆被,不治裝裹糧。能忍飢數日,遇食即飽。絕壁叢箐,攀援下上,捷如飛猱。每行數百裡,即燃松拾穗,走筆為記。北遊燕、冀、嵩、洛,西上華山,下青坷坪,心動急歸,母正危疾。母歿終喪,益放志遠遊。訪黃道周於閩中,周曆閩山勝境。崇禎丙子辭家西邁,至崑崙,窮星宿海,去中夏三萬四千三百裡。又數千裡至西域,參大寶法王還。過滇足疾,不能行,麗江牧延修《雞足山志》,具筍輿送之歸。語人曰:『古來題名絕域者,漢張騫、唐元奘、元耶律楚材三人而已。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得與三人為四,死不恨矣。』聞道周下詔獄,遣子往視,返具述狀,浩嘆不食卒。郡守張宗連功德在民,祠毀,嘗捐貲重建。所著遊記,國朝採入《四庫全書》。孫建極,字範中,諸生,能文章。」建極是徐霞客的孫子徐建極(1634~1693年),字五徵,號範中,是徐霞客最鍾愛的兩個孫子之一。這段關於徐霞客的文字,其「攜杖而行」的形象很醒目。
結合《徐霞客遊記》與《江陰縣誌》等記載,寥廓山徐霞客雕塑的「杖履英姿」形象,似乎有一定道理,在一時一地可能會這樣,但是絕非常態。徐霞客旅行中有時難免腹中空空,面呈菜色,踉蹌前行;貧病交加的窘迫,時有發生。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正月,徐霞客「兩足俱廢」,不能行走,由麗江土司木增派人用竹輿(竹轎)護送還家。次年,霞客先生不食而卒,令人欷歔。
(作者單位:曲靖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