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比例經典列車、系統化珍貴資料與寓教於樂的實操模擬裝置,讓不同年齡層的人們都能沉浸於實感體驗的樂趣之中。
俯瞰布滿經典列車的展示區,恍惚之間,
好像九又四分之三站臺真的會在某個時刻為人們開放一樣。
遠在公路誕生之前,鐵道曾經扮演著無可取代的重要角色,或牽動著經濟或承載著悲歡。熱衷駕駛汽車與火車競速的年代雖然早已遠去,那些被珍視的熱血回憶,卻在人們心底生根發芽,隨著時光推移逐漸枝繁葉茂,形成了一個和汽車不分伯仲的文化領域。而提到鐵道文化,相信很多人和筆者一樣首先想到的依然是「列車大國」日本。時常讓遊客們感到頭痛的鐵路圖、很難細數的特別塗裝列車,以及為數眾多與鐵道相關的雜誌和書籍等,無一不體現著東瀛人對鐵道的依賴與迷戀。本期我們和各位一起走進鐵道博物館,回顧一下日本鐵道的多彩世界。
時間撥回到1872年10月14日,連接當時的新橋站和橫濱站的日本首條鐵道(如今東海道本線的一部分)正式建成通車。1921年,為紀念這條鐵道開通50周年,東京站的丸之內北口開設了首間鐵道博物館。次年,10月14日被官方認定為「鐵道紀念日」。隨著鐵道迷數量的不斷增加,如今,每年在這一天前後,與鐵道相關的紀念活動也不在少數。2007年,為紀念JR東日本創立20周年,坐落於埼玉市大宮區的鐵道博物館同樣選在10月14日對外開放。
從鐵道博物館站的站臺到入館前的通道,被精心設計成了一條風格獨特的參觀步道。D51蒸汽機車車頭和103系電車的車頭都被鑲進了牆面做裝飾,周圍還擺放了車軸等實車零部件做展示。地面上印製的東北、山形、秋田新幹線運行時刻表,給人一種有趣又親切的感覺。正上方天花板處簡約的藝術裝飾,採用了新幹線時刻表上經典的紅、藍、綠配色,彼時今日的元素匯聚於此卻毫無違和感。
鐵道博物館的LOGO極易辨識,源自列車的設計靈感一目了然,三個車輪分別代表著「鐵道」「歷史」和「教育」三個建館理念。自誕生至今,以運人載貨為基本,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鐵道,也正是讓這間博物館持續進化的動力之源。
ED17機車由English Electric公司製造,
進口後經不斷改良,一直運行至1970年代。
經常到日本旅遊的朋友或許有同感,雖然城市裡人們的生活環境非常侷促,但像博物館、美術館、歷史館或者園林等與教育和文化相關的休閒設施,通常都不太吝惜佔地面積。鐵道博物館的本館常設展區在2018年7月曾經進行過重新翻修,同時還新建了一座南館。翻修之後的本館,按照車型、歷史、工作、科學和未來五個主要部分進行劃分,布展更加清晰明了,實車、模型、珍貴資料、實操模擬裝置等豐富的互動形式,讓不同年齡層的人都能沉浸於鐵道文化的魅力之中。
本館入口處的檢票口風格讓來訪者真的有種走進車站的感覺,館內最為震撼的視角莫過於從二層寬敞的展廳中央,俯瞰一層的原尺寸經典列車。恍惚之間,好像九又四分之三站臺真的會在某個時刻為人們開放一樣。
1937年登場的C57共計製造過201部,
其流暢的外形曾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貴婦人」。
實車區域展示的車型包括蒸汽機車、電氣機車、客車、電車、新幹線、氣動車、貨車和皇室專用車在內共計約36部,大致按照鐵道車輛的歷史發展變遷進行排布。最先映入眼帘的1871年製造的1號蒸汽機車(150型)非常值得一看,這部列車是前文提到的日本首條鐵道通車時,從英國引進的10部列車之一,由於是首部接受成品檢查的車輛,因而被命名為「1號機車」。國鐵使用之後它還曾為長崎的島原鐵道所用,這部從1936年開始就久居博物館裡的元老級列車,於1997年被認定為國家重要文化遺產。
電氣機車裡,車頭有些「賣萌」的EF55型列車最為引人注目,這部1936年生產的「鐵道紀念物」從2015年開始在此展示。憑藉流線型的外觀設計,EF55型電氣機車曾一度作為東海道本線特急列車「富士」和「燕」的牽引機而活躍一時。不過流線型的外殼並不利於車輛例行檢查,所以在二戰中和戰後,這部機車曾被脫掉麻煩的外殼,在東海道本線和高崎線上運行過一段時間。
外形相對規整的客用列車裡,屬明黃色的開拓使號最為搶眼,這部生產於1880年的藏品,是北海道最早建成的幌內鐵道開始運行時引進的高級客車。從為便於上下車而特別設計的前後甲板、華麗的內飾裝潢,及其所採用的當時非常先進的自動連接器和空氣制動等細節不難判斷,這部列車平時並非為普通乘客所用,當時主要是開拓使長官或是到北海道視察的政要等高層人物專用的列車。
KUHA 181「額頭」上點綴的三角標是通過公開徵集選出的,
象徵著速度與睿智。
鐵道模型收藏愛好者們來到電車展示區,想必會在181系和485系電車前駐足許久。作為國鐵最早的特快電車,151系車型從1958年開始在東京至大阪、神戶之間運行,實現了東京到大阪可當日往返。1965年製造的KUHA 181是其改良版本,車頭部分設計了獨特的紅色裝飾條,性能和舒適性等方面都為電車時代續寫了輝煌一筆。另外一部KUHA 481主要是為配合鐵道電氣化發展而誕生的全能型產物,它可以在交流和直流任意區段內運行,產量超過1500部,當時除了四國地區,全日本電車運行的區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KIHA 41300由於車體兩端都有駕駛室,
因而在終點無需更換機車即可輕鬆折返。
氣動車區域展示的KIHA 41300型列車,生產於1934年,是國鐵首批量產的氣動車型。製成時曾經採用過汽油發動機,不過由於戰後石油短缺,因而一度使用天然氣進行驅動,之後又改為了安全性更好的柴油發動機。展示車輛靠牆的一面投映著當年在小海線上運行時的風景,列車運行的聲音繚繞於耳畔,讓觀者仿佛真的置身於一段美好的旅途之中。
或許和展示面積規劃等原因有關,新幹線區域只擺放了21型新幹線電車(0系)和222型新幹線電車(200系)。其中藍白相間、線條圓潤的0系新幹線各位應該非常熟悉,這部被譽為「夢之超特快」的列車生產於1964年,是世界上最早實現210公裡時速運行的列車。相較於高速運輸,其更重要的意義莫過於實現了運載量的大幅提升,因而也成為了當時支持經濟高速發展的命脈。
車廂內彼時的高飽和度色彩讓內心頓感溫暖,
輕撫座椅,讓歷史的溫度留於指間。
從日本鐵道的黎明期開始到新幹線,再到一些達官顯貴的御用車型,不同的區域展現著各具特色的進化軌跡。實物車輛周圍還可以看到一些與車型相關的周邊或歷史資料說明,幫助人們回憶其往昔的真實風貌。穿行於多重時代背景之下的產業發展史中,鐵道迷們不僅能夠領略經典列車的風姿,還能真實地走進車廂,坐在鬆軟的座椅之上,用手輕撫,感受歷史的溫度。
欣賞完列車,回到以展示鐵道歷史變遷為主的二層區域,環繞於四周的櫥窗內,匯集了日本乃至全世界的鐵道相關資料、模型和珍貴遺產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從首條鐵路開通到現在為止,用幾乎全部鐵道車輛的信息和圖片製作而成的「鐵道車輛年表」,它讓漫長的鐵道變遷史變得一目了然。
本館二層和三層的裝置體驗區,主要是為那些對列車機械原理、組裝結構,以及鐵道未來構想感興趣的朋友準備,可運行的迷你列車、精緻的鐵道立體模型、寓教於樂的模擬機械裝置和細緻的解說,讓每一位來訪者都不虛此行。另外,在鐵道博物館南館,觀者還可以嘗試參與一些與鐵道安全相關的工作,把自己培養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鐵道專家。在設計簡約且更具未來感的南館二層,觀者可以製作自己的「Avatar」虛擬形象,遨遊於充滿創造力的未來鐵道世界中。而同樣以歷史展示為主的南館三層,也不乏大量與鐵道相關的實物資料,讓人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在150載的歲月之中,不斷揮灑汗水與淚水的鐵道修建工作者們的艱苦歷程。
鐵道博物館不定期會舉辦一些歷史回顧類的影像企劃展,而與鐵道文化相關的活動可不止於此。比如最典型的,每年為配合節慶日或動漫等領域的特別紀念活動,經常會有一些特別塗裝的主題列車在限定期間內運行,有些列車甚至連車內的配色和裝潢都進行重新設計。另外,為吸引客流振興地方經濟,鐵路公司還會在一些線路上開展「印章拉力」活動,即購買一日或限定期內不限次數的乘車卷,到指定的車站站臺收集印章,換取精美的動漫周邊等禮品。另外,作為文化傳播的根基,書店裡與鐵道相關的書籍和雜誌種類也相當豐富,不同年代、不同鐵路公司、不同主題的列車圖鑑非常誘人。
供乘客體驗的迷你列車的外形參考了新幹線E2系列1000番臺車輛,
可以承載28名乘客。
不斷被豐富的文化活動形式,讓鐵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扮演著更為多元的角色,通勤之外,從教育到藝術領域幾乎無處不在。單是東京範圍內與鐵道相關的文化類娛樂場所就有十幾處,比如在2013年被翻修一新的舊萬世橋車站,紅色古樸的磚牆設計和被保留至今的部分設施,讓人們得以回顧車站1912年剛通車時的昔日舊貌。在視野極佳的展望臺裡喝杯咖啡小憩片刻,欣賞不時經過的中央線列車,再愜意不過。另外值得一去的還有位於舊新橋停車場的鐵道歷史展示室、同樣展示了經典列車的青梅鐵道公園,以及不定期會舉辦藝術展的東京站畫廊等等,待到能暢遊世界之時,鐵道迷們馬上出發吧。
鐵道博物館
地址:埼玉縣埼玉市大宮區大成町3丁目47番
當日票價:1330日元(成人)
開館時間:10:00 - 17:00(最終入館16:30)
休館日:周二及年末年初(變動以官網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