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2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70、80、90後的我們
當年爸媽是不是常常教導我們
天幹餓不死手藝人?
要說當年
相比於鐵飯碗的死工資
比較賺錢的手藝
可能就是下面這些了....
就算沒有消失
也可能快要消失了
來看看你還記得幾個
磨刀
「磨剪子勒鏘菜刀......」相信很多朋友小時候在農村常常聽到這句吆喝。現在不會磨刀的人也很多,有些人將就著用,或者網購磨刀用具,靠磨刀過生活,顯然行不通了。
補鞋
以前條件不好,鞋子破了還是捨不得扔,送給這些補鞋師傅,一會功夫就給你補好了,雖然不太美觀,不過又能穿很久了!
木匠
木匠以前在農村是很吃香的行業,因為家裡的家具啥的都要木匠來做。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農村木匠早已經進了城市,入了裝修行業或者家具行業,可比以前在農村發展的好多了。
篾匠
要說小時候記憶最深的除了木匠就是篾匠,整天跟竹子打交道。一根竹子在他們手上分分鐘變成一個籃子或者其它的竹編工具,真是神奇。
鐵匠
還記得小時候冬天常常跟著爸爸去鐵匠鋪打農具,看著一塊鐵在捶打下變成了鋤頭覺得很厲害。打鐵是個苦活兒,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鐵匠鋪幾乎已經看不到了。
石匠
農村有很多磨盤、豬槽等都是以前石匠們的傑作。一把錘子一把鑿子就可以隨心所欲,造出很多工具,著實厲害。現在農村用這樣石頭工具的很少了,老石匠們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推磨
這種老式石磨,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以前農村窮就用它推豆花來招待客人。推磨很辛苦,通常需要兩人一起或輪流,旁邊還要站個添磨的,話說添磨也是一種技術活啊,不僅要快還要準,不然很容易就被磨杆子打手。
棉花匠
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很多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雖然現在市場上琳琅滿目的被子很多,可是彈出來的棉花被,有著說不出的的溫度在,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
草編的手藝人
草鞋過去是山區居民的傳統勞動用鞋,祖祖輩輩的農民穿上它,辛勤勞作,紅軍穿著它爬雪山、過草地,寫下長徵詩篇。草鞋成了一個時代的印記,打草鞋也成為那個年代村民必會的手工活,如今會做草鞋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剪紙
窯灣古鎮街上
偶然遇到剪紙的老人
額角爬滿皺紋
步履有些蹣跚
但雙手靈巧的遊走在紅紙間
剪出生動靈活的窗花
柳編
傳承傳統工藝,體驗匠心人生
窯灣古鎮的老手藝人
靠著手中的柳編撐起生活和熱愛……
麵塑
麵塑又叫「捏麵人」
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麵塑藝術代代相傳
作品也緊跟時代步伐
泥塑
泥塑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小時候玩的泥巴。在這些民間藝術家的手裡活靈活現捏出藝術品來。
嫻於一藝,謂之匠人
藝之精神,謂之匠心
古鎮手藝人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向遊人們訴說並演繹著,老街那熟悉又熱鬧的記憶。時間不疾不徐,靜靜流淌,日子在手藝人的打磨中安穩起來。
揚琴戲
賣貨郎
剃頭匠
……
時光把人變老,
但是「老手藝」卻留在內心深處,
步步紮根,時時萌發並觸動著我們;
還有更多的「老手藝」
留存在很多人童年中最美好的記憶,
也是割捨不下的舊時情懷,你還記得嗎?
編輯:糖果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