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部分的美國人月收入也就是在幾千美金。有人可能會想,中國人收入在幾千人民幣一個月的是主流,但是只夠吃飯的,別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算小城市日子也是過得緊緊巴巴。美國人怎麼看上去還是那麼輕鬆。這就要說到美國的物價了。
一個雞蛋9分錢。一個雞腿幾分錢,一斤大米0.42元。純淨水,24瓶售價3.99元,每瓶0.166元。小豬肘子每磅一兩塊錢,你信嗎?
也許,如果不是我的女兒去美國留學,去亞特蘭大喬治亞理工學院讀博,我不會關注到生活在美國和生活在中國有多大差別。也許,我不會關注到在中國,為什麼生活成本會如此昂貴,我不會關注到通貨膨脹在多大程度上抵消了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收益。
面對中國漲勢如潮的農產品價格,面對幾乎便宜得不可思議的美國食品價格,我們不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中國的農產品價格怎麼了?中國的農產品價格體系出了什麼問題?美國食品價格為什麼會如此便宜,他們又是如何理順他們的農產品價格體系的?
在美國逛超市
也許,在來到美國之前,你會想,美國這個經濟非常發達的國家,公民收入非常高的國家,生活的成本一定很昂貴,在中國,收入越高的城市,生活消費水平自然會水漲船高。似乎這才符合常理。中國的一線城市生活成本,大大地高於二三線城市。
可你看看美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你到美國一逛超市,一看美國超市的物價,你簡直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先看吃的:
50磅大米20幾美元一袋,美國的食品價格大都以磅論價,一磅合0.45359237公斤。大體為中國市斤的0.97市斤。也就是說,一斤大米0.42美元。而我們家吃的大米每市斤都在5元人民幣上下。
請注意,不要把美元折算成人民幣,因為中國的人均月收入僅為美國的人均收入的1/10。就是說正常情況下,普通美國人的收入是普通中國人的十倍,但是他們的農產品和中國農產品價格不多,甚至比中國農產品價格還要低。美國的物價是建立在美國的人均收入上的,中國的物價是建立在中國的人均收入上的。
美國的大米價格與中國的大米價格便宜得簡直就不能比。
香米又稱「國寶米」,是華人最常吃的一種高檔白香米。價格也僅為25磅21.99美元。每磅不到0.88美元。
再看雞蛋,便宜的簡直難以置信,2盒雞蛋,每盒18個,即36個雞蛋,才3.35美元,一個雞蛋才0.09美元。你信嗎?在中國,一個雞蛋賣到0.50元?
食用油,在美國很少人用花生油,主要的食用油是菜籽油(Canola Oil)和菜油(Vegetable Oil),因為這兩種油的飽和脂肪比花生油的要低很多。動物油基本上是沒有人用的。8.89美元/5quart(升)。也就是說,5升裝的一桶裝的菜籽油售價為8.89美元。可在中國這樣的一桶菜籽油,要賣80多元了。
同樣一桶在中國超市賣200多元的進口奶粉,在美國的超市賣22元,看到這個標籤的媽媽們,都抽過去了。
我們有時候會抱怨,中國超市裡的白菜都要2塊錢一斤。然後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物價太貴了。這個其實是片面的。你去中國一些相對閉塞的縣城,農村,你會發現那裡的白菜依舊是幾毛錢一斤。為什麼會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國的市場化是局部的。所以會出現像廣西的香蕉滯銷餵魚的情形。
城市裡面的商品可能都幾乎市場化了。但是在一個偏遠的農村,他們的很多產品基本上在一個相對狹小的封閉市場中間流動。全國的市場沒有融為一體,所以好處就是當地人可以買到便宜的白菜。弊端就是種菜的不能把菜賣出去,賺不到大錢。
再次就是規模化、機械化生產。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主要存在耕地產權問題。我們的聯產責任承包製其實還是傳統的小農經濟,但是國家現在的顧慮在於如果農業大規模產業化,就會造成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
所以,只有在逐步的城鎮化轉移大量農村人口的基礎上,才能做到農業的產業化。這個思路是很明顯的。所以說,中國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三農問題。
美國的農業與中國農業
美國以不到300萬人農業人口,造就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農業。美國用不到0.58%的農業人口所生產的糧食,使美國人均佔有的糧食超過了1噸,成為了世界糧食生產出口第一大國,其一個國家的糧食出口,就佔到了世界糧食出口總量的一半。
我們真不知道,如果美國不出口糧食,這個世界會怎麼樣。
美國的玉米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40%,穩居世界第一,出口量佔65%,居世界第一。美國玉米單產在8.5噸/公頃,(而我國的玉米主產區,東北地區單產只有6噸/公頃)。
美國的小麥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11%,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量佔33%,居世界第一位。水稻產量佔2%,居世界第十,出口量佔16%,居世界第三位。大豆產量佔35%,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佔67%,居世界第一位。棉花產量佔18%,居世界第二,出口量佔24%,居世界第一。
這些享盡輝煌的數字,都是因為有了建築在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工業化的大農業。
看罷了美國農業,我們再看中國農業。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小麥和大米消費國,第二大玉米消費國,開始對世界糧食市場構成壓力,中國正在成為農產品的純進口國。
為什麼?為什麼7億人種糧拼不300萬人種糧?
是因為美國的農業是建築在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工業化的大農業,而中國的農業是建築在土地集體所有制上的家庭承包製上的小農業。
美國的農業是現代化的大農業,而中國的農業是家庭承包下的,一家一戶的自耕農業。中國的農業沒法和美國的大農場競爭,在知識、市場、技術、機械化程度等條件上,中國農產品明顯地處於劣勢。
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土地制度,可以斷言,中國農業將永遠是脆弱而落後的。中國式的土地制度,是中國改革開放一道邁不過去的檻。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一碰到土地制度便退縮,那是一根高壓線。
堅守這根高壓線其直接的結果是:我們用七億人所生產的糧食,人均糧食佔有量尚不到美國人均糧食佔有量的1/3,僅為0.25-0.3噸左右。
如果我們能把農民從土地的腳鐐中解脫,我們的農業也能如此強大。當然,我們能夠看到希望,只是這條路我們一定要堅決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