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市場上的農產品種類雖不如超市裡豐富,但大多都通過了有機認證,安全、新鮮,不少賣肉的攤位備有冷凍櫃,保證肉類不變質。
《環球》雜誌記者/金悅磊
每逢周六,離《環球》雜誌記者在美國阿靈頓住所不遠的市政廳廣場就變身為「農夫市場」。農民集中在這裡擺攤,從早上8點一直持續到中午時分,類似國內的街邊早市。顧客絡繹不絕,不難看出,農夫市場對當地居民相當有吸引力。
為了新鮮健康的食材
農夫市場賣的東西以本地種植、製造、加工的有機綠色農產品為主要特色,從當季蔬菜、水果、肉類、蛋奶,到手工麵包、蜂蜜、奶酪等,應有盡有。農產品種類雖不如超市裡豐富,但大多都通過了有機認證,安全、新鮮,不少賣肉的攤位備有冷凍櫃,保證肉類不變質。
據記者觀察,農夫市場上的農產品都是明碼標價,由於少機械化、產量小、人工費高,大多數農產品價格並不便宜,甚至比有機超市裡還要貴,但仍吸引了不少顧客。
農夫市場遍布美國各州,近年來數量迅速增長,從1994年不足2000個,目前已增加到在美國農業部農夫市場名錄中登記的超過8700個。農夫市場一般在特定時間段開放,大多數市場只在春季、夏季和初秋開放。但在不少州,全年市場也很興旺。
阿靈頓縣共設有10個農夫市場,分布在全縣不同區域,每周定期舉辦一次,各市場分別在周二、周四、周六、周日等不同時間開市。農夫市場的規模也不相同,規模小的大概有十幾個攤位。阿靈頓市政廳廣場上的農夫市場,據說是維吉尼亞州第二古老的市場,誕生於1979年,至今已有41年歷史。
在農夫市場上消費,有多種支付方式,不少攤主既接受現金,也接受刷信用卡和借記卡。此外,美國農業部與「農夫市場聯盟」合作,向符合條件的農夫市場和農民提供必要扶持,不少農夫市場通過參與「補充營養援助計劃」(為低收入家庭提供食品券)和「農夫市場老年營養計劃」(為低收入老年人提供在指定農夫市場購物的優惠券),為低收入群體獲得新鮮、健康食品提供便利。
大多數農民都很清楚在特定市場日能賣出多少農產品,會因此做好相應準備。如果在集市收攤時還有剩餘,農民會考慮將未售出的農產品轉化成「增值」產品。例如,把番茄製成番茄醬,或者把蘋果榨成蘋果汁。不少市場還會將剩餘食品捐給食品銀行、流動廚房、健康食品店和社會服務機構。
如今,為應對食品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農夫市場上的產品類型也趨於多樣化,不僅有傳統集市上常見的蔬果、蛋奶製品,還出現了三明治、咖啡等攤位。
負責任的管理運營機構
通常,都會有一個市場運營機構負責管理市場組織、執行市場章程、監督日常業務等等事宜。以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為例,「新鮮農貿市場」和「社區食品廠」是地區最大的兩家農夫市場組織(近期兩家組織實現了合併),負責運營地區30多家農夫市場,工作涵蓋農戶篩選、經營許可牌照發放等諸多事項。
「社區食品廠」負責市場運營的項目經理尼克告訴記者,該組織2014年底與阿靈頓縣籤訂合作協議,從2015年開始管理運營阿靈頓農夫市場。但尼克介紹,「社區食品廠」仍需遵循阿靈頓縣相關市場管理規章,如為保證市場出售的食品新鮮,阿靈頓縣要求申請進入市場的農民住在市場半徑125英裡之內(約兩小時車程)。
阿靈頓縣都市農業協調員金伯利·豪恩介紹,目前運營農夫市場也面臨不少挑戰,露天集市易受天氣影響,如夏天雨水多,市場銷量會相應下滑。此外,農夫市場管理還涉及處理社區投訴、交通、垃圾、噪音等各類問題。
為了吸引更多人,農夫市場在選址上也會採取一些策略,針對不同社區和目標人群的不同特點做出合理安排。例如,阿靈頓縣在工作日開設「通勤市場」,一般設置在地鐵站附近的人行道旁,上班族買完東西,可以直接拎著手提袋乘地鐵回家。
除了為社區居民獲得健康、新鮮、價格合理的農產品提供便利,農夫市場還承擔著教育功能,如「社區食品廠」的工作人員和「維吉尼亞園藝大師」項目的志願者會在市場上設立帳篷,開展相關知識普及教育宣傳。甚至,農夫市場還會邀請當地藝人和音樂家進行表演。
聯接農民、消費者和社區
農夫市場是農業社區進入城市的一個途徑。在金伯利看來,農夫市場在消費者與農民之間建立起直接聯繫,以爭取城市消費者對本地農民和可持續農業的支持。
目前,阿靈頓縣和「社區食品廠」密切合作,藉助農夫市場這一渠道,幫助農民把農產品賣給當地餐廳以及批發或零售客戶,讓農民在趕集的途中增加收入。
尼克介紹,「社區食品廠」2017年推出了一種名為「快閃食品中心」的本地食品配送模式,以農夫市場為平臺,將本地農民與批發或零售客戶聯繫起來,每周向參與農夫市場的農民下大宗批發或零售訂單,農民帶著訂單來到市場,「社區食品廠」團隊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負責處理訂單,為本地農產品配送到社區提供服務。
除了農夫市場,「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也頗受青睞。「社區食品廠」2015年基於「社區支持農業」的概念推出「市場共享」項目,消費者提前支付預訂款,農民在一年內定期、定量將各種應季蔬菜送貨上門。這不僅讓消費者購買到價格合理的當地農產品,農民也可獲得合理報酬,促進了農民、消費者和社區之間的聯繫和互惠。
推崇本地、有機、新鮮食材的金伯利一直是農夫市場的鐵桿粉絲。她坦言,多年來自己家庭烹飪的不少蔬果都購自農夫市場,如今連她兩個在外地求學工作的成年孩子也已習慣於棄超市直奔農夫市場尋覓食材。「兩個孩子常常『抱怨』是我慣壞了他們的味蕾。」金伯利笑著說。她也期待未來有更多人到農夫市場趕集,購買本地產的新鮮健康食材。
來源:2020年9月1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9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