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長強
文中人物為化名
根據陳老師的爆料,我們見到了這個名叫楊雯雯的女孩。
楊雯雯今年17歲,家住豐縣城北的一個小鎮,她有兩個妹妹,和其他家長一樣,在每天接送孩子的人流之中,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注意到雯雯的人都知道,她是被接送兩個女孩的姐姐,只是很少有人曉得他們是沒有父母的孤兒。
楊雯雯上學時的成績比較優異,但為了照顧兩個妹妹,她含著眼淚做出了必要的割捨,在初二下學期,她毅然放棄了學業。
雯雯,名如其人,文氣秀雅。和她交流的過程當中,她表現出農家孩子稍有的禮貌和懂事。
雯雯說,她在輟學之前,可以說是在幸福的氛圍裡長大的,她的爸媽自從妹妹兩歲那年,就去張家港那邊打工了,在那邊從事蔬菜生意,雖然不能和爸媽在一起,但爺爺奶奶特別疼愛她和妹妹,感覺那時的生活很幸福的。
但在她14歲那年,當爺爺告知她,爸媽在進貨時,因為雨天路滑,發生車禍當場身亡。聞聽此噩耗,她一下子就懵了,她大腦幾個小時都是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
看著悲痛欲絕的爺爺奶奶,她偷偷地把自己的書包和書本燒了。從張家港帶著爸媽的骨灰回來的時候,已經是老家秋收的季節。她知道,自己作為姐姐,必須要承擔起照顧兩個妹妹的重任。
楊雯雯的成績在班級中等偏上,班主任知道這個情況之後,曾先後兩次前來看望這個絕望中的女孩,但雯雯卻堅持自己的想法,無奈之下,只好含淚離去。
爺爺奶奶當時已經74歲,家裡還種著三畝多地,爸媽雖然辛辛苦苦賺了一些錢,但20多萬都造了房子,家裡並沒有多少積蓄,光靠親朋幫忙也不是長久之計,腳下的路,終歸要自己去走。這,就是她輟學的最主要的原因。
先前妹妹們上學都是爺爺負責接送的,可這兩年,爺爺因為勞累過度,腿經常會疼痛,眼睛也越來越渾濁,萬一他路上有個什麼閃失,我不放心妹妹們,也不放心爺爺。再者,我14歲了,對農村孩子而言,基本上啥都可以幹了。
如今,家裡的田地,都是李雯雯挑大梁,村裡也給他們一家申請了低保救助。為了讓妹妹吃穿的好一點,她自己都是隨便將就一下。
「爸媽猝然離世,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事,但事實已經造成了,逃避也不是辦法,雖然我年齡不大,但妹妹的年齡更小,我要做她們的一把傘,給她應有的遮蓋!」李雯雯說著,眼裡滿滿的淚花。
爺爺腿不好,怕冷,去年春節的時候,她到街上買了一個爐子,沒想到門窗關得太嚴,如果不是那天她外出小便,可能全家人都一命嗚呼了,奶奶情況比較糟糕,到鎮上的醫院掛了三天鹽水,才恢復正常。說起這些,雯雯臉上都是複雜的表情。
失學後的第二年,附近的一家木板廠招工,但因未滿16周歲,而被拒之門外。
長姐如母,作為姐姐,她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停地轉換,既要有母親的慈愛,又要有大姐的溫暖,還要有「當家人」的主見。
每天早上五點半,李雯雯就開始起床了,她疊好被子、做好早飯之後,就開始叫妹妹們起床,又給她們打水洗臉,還要給兩個妹妹梳頭。
因此,在上學的路上,總能看到這樣一幕:一輛三輪車上,載著兩個孩子,緩緩地向學校駛去,知道她故事的人,都誇她是個絕對稱職的好姐姐。
去年9月,她在鎮裡一家飯館裡,找了份營業員的職業,飯店老闆同情她,給她安排接送妹妹的時間,有時,也會讓她帶些剩菜剩飯回家。
除去吃喝,每月還能剩1700元左右。開工資的時候,拿著「厚厚」的一大鈔票,是雯雯最幸福的時刻。
雯雯的衣服,大多是村裡的人送的。其實,她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人,但雯雯卻說:人要學會能屈能伸。
在村裡,和雯雯同齡的孩子,都在讀高一了,有的初中畢業後,去了江南那邊打工,而她卻只能固守在家裡,雖然她很嚮往外面的世界,但為了妹妹和爺爺奶奶,她也只能如此了。
看到雯雯聰明伶俐,同村熱心的李嬸過來幫忙給她介紹對象,卻被她婉言謝絕了。雯雯說:「我現在暫時還不想考慮對象,等妹妹們上了高中以後,能夠自理時再考慮吧!」
風雨路上,留下來雯雯奔忙的足跡。
去年12月26日,下班回家後的雯雯打算像往常一樣去接妹妹,卻發現放在店門口不遠處的電瓶車不翼而飛,心急火燎的她到處尋找,哪裡還有車的影子。
於是,她一路小跑來到學校,當她告知妹妹電動車失竊的消息時,她們三個人抱在一起,失聲痛苦。一輛三輪電瓶車,雖然才2000多元,對很多人來說,算不得什麼,但對雯雯來說,卻是一個咋舌的數字。
後來,村裡的一戶人家知道後,把家裡閒置的一輛電瓶車送給了雯雯,她更換了一個電瓶之後,又開始了周而復始的忙碌。
年邁的奶奶,在我們面前提及自己的孫女,禁不住老淚縱橫。李奶奶說:「那咋辦?我們老了,不中用了,只是苦了孩子!」
雯雯的付出也獲得了可喜回報,兩個妹妹,一個在班級成績前三,一個在班級排名前六。尤其是大妹妹,特別喜歡寫作,文章多次在一些自媒體發布,這讓雯雯的心很得安慰。
雯雯的大妹妹嘉嘉告訴筆者:「姐姐對我倆好得不得了,如今,我們也只能通過好好學習這樣的方式來報答姐姐了!」
村裡李書記說,雯雯雖然年齡不大,但勤勞能幹,孝順老人,疼愛妹妹,村裡人提及她,都會油然伸出大拇指。
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無法選擇逆境與順境,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態度。李雯雯的做法,對我們很多人而言,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無聲的拷問。
在回去的路上,我腦子裡還是那個為一輛丟失的電瓶車,而痛哭失聲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