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西湖邊的會所,本報在2009年5月就曾以一篇《西湖「會所風」越刮越猛》開始關注這個問題。
此後對於西湖邊的會所,我們的關注一直在持續。就在去年6月,本報就西湖邊的會所現狀再次進行調查發現,八項規定出臺半年之後,西湖邊高檔會所舉步維艱。
而此次關停令一下,西湖邊前天就燃起了「第一把火」——西湖會等五家位於西湖景區公園內的會所已正式關停。那麼其他的會所將何去何從?如何轉型,怎樣篩查,什麼樣的餐飲能繼續留在這一汪碧水之間?
在採訪中,我們還得知西湖邊也有不少過去消費不低的餐館,它們最早在2013年年初就開始重新尋找定位,它們轉型後,活得怎麼樣?
第二批23家高檔餐飲
將在25日前後關停轉型
第一批5家高檔餐飲經營場所關停後,昨天,西湖景區管委會透露,通過對財政數據、經營狀況、群眾反饋等多方面的信息進行綜合的考量和比對後,第二批23家高檔餐飲經營場所也已經列入約談、轉型的對象——
昨日,7個工作小組已經跟其中10家左右的餐館經營者進行了約談,經營者們都表示願意配合關停轉型。
景區管委會的相關負責人說:「從目前的約談結果來看,經營者們都表示願意配合關停轉型。而除了約談,我們也在做進一步的摸底和篩查,希望能儘快引導西湖邊的高檔餐飲場所轉型成更接地氣的旅遊配套設施。」
前兩批總計28家高檔餐飲經營場所,既包括了菩提精舍等10多家公園內、名人歷史建築內的高檔餐飲,也涵蓋了景區非公園內、非名人歷史建築內的10多家。
據了解,第二批23家高檔餐飲經營場所,都將在本月25日前後關停轉型。
山外山樓外樓等老字號
不屬高檔餐飲經營場所範疇
看到錢報「西湖會所關停」消息,讀者陳先生撥打本報熱線96068詢問:「梅花快要開了,每年我們去靈峰探梅,全家都在山外山吃飯的,不知道山外山算不算西湖會所?」
西湖景區管委會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山外山、樓外樓、知味觀等,都屬老字號保護範圍,而且平日都是普通市民遊客自掏腰包用餐,不屬於高檔餐飲經營場所,「它們生意也挺興隆,不會要求它們關停轉型。」
也有孝順的晚輩來電問:「母親90歲大壽,我想給她擺一桌精緻的萬元宴席,是不是以後在湖邊就找不到這樣的地方了?」
記者打聽了幾家景區內的餐館,老闆們一邊擺手一邊說:「萬元宴?這個你不要來問我。」
不過他們也私下透露,個人出錢獻孝心,當然要支持,「雖然現在已經不做豪華宴席了,但對於老百姓的個人要求,還是可以進行私人定製嘛。」
提前轉型的味莊:
一碗餛飩一客小籠都能消費
味莊作為知味觀的高端品牌,地處楊公堤深處,環境優雅,地段絕佳。但是,從2004年開門一直到2012年,去過的人都有個感覺:小貴,四五人大廳吃吃也動輒上千元。
但味莊2013年的表現,算是踩準節拍——八項規定出臺前半年,味莊就啟動了裝修招投標計劃,過了春節歇業裝修,4月28日重新開業——樓梯後面原先的五六個包廂拆掉,大廳擴面一倍。而原先二樓不能只吃點心的規矩,也悄悄改變。
昨天,記者來到楊公堤花港門口,登味莊二樓,挑了個臨湖的位置,從落地玻璃望出去,浮於水面的六幢小樓以九曲廊橋相連,男女服務生捧著食盤在橋上穿行傳菜……點了麻婆豆腐、餛飩、小籠等,3個人,一共花了50元左右。
「人均消費低了,菜餚利潤肯定下降。」杭州知味觀味莊總經理董順翔坦言,生意不好做,即便包廂人均消費,目前也只100元左右。而大廳內,30元每人的團隊餐也做;298元,就可以買到8菜1湯2點心的團購餐。
去年4月底開始,味莊家常菜又增加了40種,小吃增加80種,佔到總品種數的30%。除了菜價,包廂也在減少。
董順翔告訴記者,一方面,去年春節前,杭州飲食服務集團就感覺到了經濟不太好,那時就準備早早調轉「船頭」,另一方面,飲服集團有個宗旨「以客為尊」:「以前商務客喜歡高端餐飲,我們就提供高端服務,現在客人喜歡我們接地氣,我們就希望最大程度地服務群眾。」
「我只是在自救。」董順翔說,接下來,味莊要加強婚宴、生日宴等銷售,做更親民、更接地氣、品質更好的餐館。
(記者 楊曉政 劉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