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頭地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天然溼地分布區,素有「中華水塔」之稱。這裡山川壯麗,水豐草美,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
2000年8月19日,隨著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正式落成揭碑,標誌著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三江源位於青海省南部,西南與西藏自治區接壤,東部與四川省毗鄰,北部與青海省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相接。總面積36.6萬平方千米,佔青海省土地總面積的43.88%,包括17個縣市,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從地理上看,這個區域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體,整個地區以山地為主,海拔在3335 ~ 6564米,嶺峰綿連不絕,到處都是峽谷冰川,這裡的主要山脈有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崑崙山、阿尼瑪卿山等。這裡的氣候屬於典型的青藏高原大陸性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空氣稀薄。這裡河流遍地、湖泊密布、沼澤眾多、雪山和冰川比比皆是。正是這些自然要素,造就了世界上最大面積的高海拔溼地景觀,形成了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即「三江源」。
三江源溼地總面積7.33萬平方千米,約佔整個保護區總面積的20%。這些溼地在水源涵養、緩解徑流、蓄洪防旱、降解汙染、維持生物多樣性方面有著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在生態安全體系中被譽為「生命的搖籃」。三條江河每年向下遊供水600億立方米,其中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和瀾滄江總水量的15%。
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三江源地區獨特的生態系統。由於其所具有的豐富的生境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而被譽為「高寒生物資源種質資源庫」,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這裡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主要由以北溫帶成分為主的植物區系構成,整個地區孕育了高原獨有的生物物種,植物中有許多青藏高原特有的經濟植物。據不完全統計,三江源地區有維管束植物87科400餘屬近2000多種,其中有優良牧草70餘種,喬木、灌木80多種。最引人注目的是這裡中草藥有400餘種,具有代表性如紅景天、冬蟲夏草、雪蓮、貝母、 大黃、藏茵陳、黃芪、羌活等遍地皆是。充沛的水源、芬芳的野生植物,養育了大量的野生動物和珍稀動物。整個三江源地區野生動物中獸類有8目20科76種,鳥類16月35科147種,兩棲類7目13科4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藏羚羊、野犛牛、藏野驢、雪豹、白唇鹿、黑頸鶴、金雕、玉帶海雕、胡兀鷲等16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盤羊、藏原羚、鬃羚、獼猴、黑熊、馬麝、馬鹿、棕熊、猞猁、獵隼、禿鷲等53種。
三江源獨特的地貌類型、豐富的野生動物類型、多姿多彩的森林與草原植被類型,構成了一道亮麗又獨特的自然風景,更為大自然最觀增添了奇幻和瑰麗的色彩。當然,在這亮麗的自然風景中,最耀眼的就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它們是自然保護區內的明珠。
1978年1月13日,新華社正式發布消息: 「經長江流城規劃辦公室組織查勘的結果表明,長江源頭不是在巴顏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沱沱河:長江全長不止5800千米,而是6300千米。 」至此,人們第一一次知道了長江發源於各拉丹冬雪山。
長江源頭地處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條件惡劣。源頭地區流城面積15.86萬平方千米,佔長江流城總面的8.8%,包括長江幹流通天河、支流雅礱江的源頭扎曲、曲科河和大渡河的源頭班馬地區,人口約14萬人,每平方千米平均不到一人。這裡地勢高聳,四周山峰般都在海拔5500米左右,廣泛地分 布著冰川和永久凍士層。總的地貌態勢從東南到西北是按高山峽谷、高原山地、山原灘地、丘狀谷地四級依次排列的。植被類型複雜,但組成簡單,植被的原始性和脆弱性十分突出,草甸植被佔絕對優勢。
各拉丹冬雪山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鄉境內,位於東經91.0",北緯33.5*,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脈最高峰。各拉丹冬是藏語,意思是「高高尖尖的山峰」。 在這座又高又尖的雪峰周圍,簇擁著30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遠遠望去,好像呈現在藍天下的雪蓮花。雪峰間鋪陳著近130多條現代冰川,組成南北長50多千米、東西寬30多千米的冰川群,冰川面積790多平方千米。
位於各拉丹冬西南側的姜根迪如冰川和尕恰迪如崗冰川發育了長江的正源沱沱河;北端的打魯迪如冰川和吉饒迪如冰川發育了切蘇美曲匯人沱沱河,東側的崗加曲巴冰川發源了姜梗曲和尕爾曲,與從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東西兩側冰川發源的布曲匯合後匯人長江南源當曲, 使當曲流量大增; 另外,在各拉丹冬的西南側以及南端和西側分布的冰川群,還分別發源了曾松曲、切爾恰藏曲、旦發曲、支巴曲、格勒曲、拉薩曲等內流水系。它們是藏北內陸鹹水湖色林錯、赤布張錯、洞錯以及羌塘草原、沼澤、溼地的重要供水源。
各拉丹冬雪山,對任何一個欣賞者而言,都是一一種震撼性的存在。然而,各拉丹冬卻在經受著嚴峻的考驗。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考察發現這裡到現在,在30多年間,這裡的冰川退縮了二三百米。以姜根迪如冰川為例,其北支冰川30多年前呈細錐狀,而今則變成了圓弧形的高大寬闊的冰牆狀, 並且依然在後退。這樣的變化告訴人們, 如果不加以保護,很有可能長江源頭這壯麗的冰川會淡出人們的視野。
黃河的源頭,古稱「星宿海」,實際上這裡並不是黃河的真正源頭。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多次考察中,對於黃河源的認定,爭議頗多,黃河源也有了瑪曲曲果、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個源頭之說。
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了一次黃河河源勘察。這次勘察歷時四個月,取得了第一手寶貴的資料。經過考證分析,黃河水利委員會正式確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當地藏民把瑪曲縣以上1000多千米的黃河幹流稱之為瑪曲,瑪曲最上遊流經約古宗列盆地,故考察隊將這一段河流命名為約古宗列曲)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的扎陵湖、鄂陵湖進行實地勘察,最終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西,鄂陵湖在東,並由此計算出黃河的全長為5464千米。但是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仍然確認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1999年,國家水利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豎立黃河源標誌,由江澤民題詞。這是我國豎立的第一-座大江大河地理標誌,位置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
2008年9月啟動的「三江源頭科學考察」經過對黃河源頭地區的實際勘測,得出結論:黃河以瑪多黃河沿大橋為起算點,卡日曲最長的源頭一那扎隴查河 長度為362.63千米,比瑪曲最長的支流約古宗列曲的長度326.09千米長36.54千米。以河源唯遠的原則,卡日曲應為黃河源頭,流量是瑪曲的兩倍。卡日曲的上源為那扎隴查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塔鄂熱西北2.2千米處,行政隸屬為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扎朵鎮。
近人周希武在其著作《玉樹調查記》中說:「 瀾滄江上流有二源:北日雜曲河,南日邪穆曲河。雜曲河發源格吉西北境果瓦那拉沙拉山麓,有南北二源:南源日雜那雲,北源日雜朵雲。二水東流,至扎西拉賀寺之西相合,名雜尕拉松多。番人謂兩水交日松多。雜尕拉水東南流,至阿雜松多,阿雲水自西南來人之,阿雲水出中壩當拉嶺之東麓,二源並發合流,東北注至阿蘇松多,蘇旺雲水自西來人之:阿雲水又東北流,至阿雜松多與雜尕拉水相會,是為雜曲河。」以上僅是周希武對瀾滄江上源記載的部分, 可以看出周希武對瀾滄江上遊水系是做了較為詳細的調查的,這為後人留下了較早和較為寶貴的資料。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對瀾滄江源頭的考察也更加科學,更加詳細。現已查明,瀾滄江源頭,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西北。雜多縣城以上流域稱為江源區,總面積有1.05萬平方千米,瀾滄江幹流在江源區分三段: 自河源至隴冒曲匯口名加果空桑貢瑪曲,長30.4千米,匯口海拔4662米,河面寬約30米,隴冒曲匯口以下至扎阿曲匯口(尕納極多)名扎那曲,長62千米, 匯口海拔4360米,河面寬約30米;尕納松多以下稱為扎曲,到雜多縣城,長106.9千米, 河床海拔4055米,河面寬約100米。 河源至雜多縣城,幹流總長199.3千米,流域面積10505平方千米。
三江源的美麗自不待言,然而三江源的脆弱卻讓人不寒而慄。目前三江源的溼地面積急劇減少,各類溼地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惡化一湖泊水位 下降,面積縮小,大量湖泊消失,許多河流乾涸或出現斷流,沼澤溼地大面積萎縮,生態極為敏感和脆弱。更為嚴重的是,三江源的冰川在急劇退化。以長江源各拉丹冬的崗加曲巴冰川為例,其冰舌部從1970年以來平均退縮的距離已超過2800多米。而具有「千湖之縣」之稱的瑪多,境內原有4000多個大小湖泊,到2005年僅剩下266個,幾乎到了湖枯水盡的地步。由於湖泊乾涸,河道斷流也就變得司空見慣,尤其是黃河斷流的天數在不斷增加。
除此之外,三江源草場退化和沙化也相當嚴重。20世紀70、80和90年代3個時期的衛星圖片顯示,扎曲下段約古宗列曲之間沙漠範圍明顯擴大並拉長,蠶食了大部分約古宗列的湖泊,原本沒有沙漠的瑪多地區,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大片沙漠。草原急劇沙化,卡日曲、扎曲、約古宗列曲以及扎陵湖、鄂陵湖一帶原來的高寒草原化草甸,大部分變成了黃色的稀疏草原。
由於水源減少,溼地萎縮,生態環境迅速惡化,加上過度放牧、墾殖和採礦等人類活動的影響和破壞,三江源地區的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這直接導致三江源生態的整體萎縮和退化,嚴重影響了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安全。
三江源的生態危機,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2000年2月,國家林業局給青海省下發了《關於請儘快考慮建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函》公文。2000年5月,青海省政府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1月,三江源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11年來,經過退牧還草、退耕還林、水土保持、防止鼠害、溼地及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移民、小城鎮建設、能源建設等一系列工程的實施,三江源湖泊和溼地面積不斷擴大。瑪多縣原本岌岌可危的湖泊恢復到了2000多個,重現了千湖之縣的景觀;扎陵湖、 鄂陵湖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三江源正在走向恢復本來面貌的新時期。這是個值得一去的景點,黃河的源頭很恢弘的氣勢,讓人在這裡有一種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