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區致力建設自然保護地體系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西寧6月22日電  題:三江源地區致力建設自然保護地體系

  新華社記者李亞光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兩年來,青海省積極踐行源頭責任,大膽嘗試、紮實前行,在三江源地區逐步構建起集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治理區、自然遺產地為一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三江源地區位於青海省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亞洲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及生態安全屏障,珍稀野生物種眾多,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區域之一。2016年6月,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當地啟動。

  試點實施兩年來,青海重點瞄準原有生態保護體制「梗阻」,陸續完成園區四縣大部門制改革、管護職能整合、保護管理標準制定、生態管護崗位設置等31項體制試點改革任務,有效改變了過去「九龍治水」、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局面。

  兩年來,試點將園區所涉4縣的生態相關部門整體精簡了25%,推動1.72萬名接受培訓的牧民成為公園生態管護員;建立首個生態法庭,頒布首部國家公園地方性法規,在高校設立首個國家公園專業;出臺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技術標準指南、標準體系導則等10餘項制度。

  「這一系列『打破常規』的創舉,最終目的是探索建立效率更高、權責更加明晰的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管理格局。」青海省發改委副主任、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李曉南說,目前來看,試點已初步構建了規劃、制度、科技支撐、監測評估等「12位1體」的公園管理保護體系,為三江源地區建立完整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

  自然保護區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另一重要抓手。作為流域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23萬平方公裡,下設18個自然保護分區,點多面廣、執法半徑大,曾面臨嚴峻的盜獵、盜採、盜伐及跨區域生態違法等形勢。

  最近兩年,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的大部分自然保護分區已全面實現生態系統功能重組,原有國土、漁政、森林公安、環境監察、草原監理等生態執法相關部門也得到有機整合。此外,青海還與新疆、西藏、甘肅等鄰省區籤訂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備忘錄與保護區協作聯盟章程,打破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昔日破碎化、條塊化、單邊化的管理模式。

  探索修復治理三江源生態退化區,是建設三江源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又一重要舉措。三江源地區曾一度面臨著嚴重的生態退化威脅,近兩年,當地實施全區域自然修復與工程治理相結合的生態保護措施,以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落實生態修復資金近20億元,實施人工草補播、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沙漠化治理等工程,成效初顯。

  據最新遙感監測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沙化土地植被蓋度已由生態退化最嚴重時33.36%提高到如今的近40%,產草量達3082千克每公頃,喬木、灌木林的鬱閉度及蓄積量均呈增長態勢。

  保護好可可西裡世界自然遺產地,也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2017年7月,位於三江源地區的可可西裡躋身世界自然遺產地,成為我國對外展示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發展形象的窗口,相關保護工作因此有了新的內涵和要求。

  申遺成功至今,可可西裡努力轉變昔日以人力巡護為主的保護方式,更加注重生態教育,鼓勵、引導各地誌願者投身生態保護,近距離感受體驗當地的壯美景色,將生態觀念深植於心。同時強化科研支撐,力爭儘快完成天地一體化生態監測及大數據應用系統,通過現代化手段科學精準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與遺產地管理。

相關焦點

  • 我省發布《青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 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3月19日,《青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白皮書(2019)》正式發布。青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恩光作新聞發言,介紹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取得的階段性成效,解讀《白皮書》基本內容。王恩光介紹,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是落實「三個最大」要求的實現路徑,是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 中國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特色與意義
    為了讓當代與子孫後代都能享有珍貴的自然遺產,就必須將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環境敏感脆弱以及其他有生態價值的自然空間納入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範圍,進行完整地保護。自然保護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載體,也是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徵。過去,中國的自然保護地由各級政府依法劃定或確認。
  • 積極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
    作為三江源的真正源頭,玉樹市、稱多縣、囊謙縣3縣(市)36個鄉鎮,未被納入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範圍。園區內各縣所轄鄉鎮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移動通信覆蓋率不足60%,這對生態監測、數據傳送和信息研判等基礎性工作產生了較大影響。境內多數地區公路暢通率不足50%,雜多縣的莫雲、查旦、扎青3鄉10村通鄉道路較差,已影響到國家公園建設效率和抗災救災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 青海代表團建議 支持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三期規劃編制
    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青海代表團建議,支持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三期規劃編制。  建議中分析,自2005年實施三江源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經過13年的堅持不懈,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 浙江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
    自然保護地,是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也是人類的家園。  日前,《浙江省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印發,這是踐行「兩山」理念的又一生動例證。《意見》明確管控分區,創新管理機制,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動浙江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走在前列。
  • 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違規活動明顯減少
    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違規活動明顯減少 2020-03-23 15: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國家公園體系建設持續推進
    圖為三江源區域。(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攝   中新社西寧11月3日電 (記者 張添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其中包括國家公園體系建設。」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志雲3日在中科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舉行的研討會上說,應根據代表性生態系統、自然景觀、珍稀動植物物種分布區規劃未來的國家公園。當日,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智庫」——中科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第一屆專家諮詢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青海西寧舉行,相關專家為中國國家公園體系建設「支招」。
  • 三江源國家公園公報(2019)
    這一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強大動力,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圍繞「一優兩高」戰略部署和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戰略布局,籌備召開青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啟動大會,成功舉辦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大力實施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及時發布《三江源國家公園公報(2018)》以及草地、森林、溼地、水資源本底調查白皮書
  • 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健全國家公園保護制度」是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有利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對於新時代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化自然保護地的高效管理,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國家公園省 大美青海情】自然保護地社區發展與全民共享
    編者按  8月20日,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在西寧舉行了主題為「自然保護地社區發展與全民共享——自然保護地促進社區發展與減貧」的分論壇,論壇與會專家、嘉賓緊緊圍繞論壇主題,積極探討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推進自然保護地全民共享的有效方法和途徑,研究深入、討論充分、建議深刻,碰撞出許多思想的火花,為建立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 《浙江省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解讀
    自然保護地,是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也是人類的家園。日前,《浙江省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印發,這是踐行「兩山」理念的又一生動例證。明確管控分區,創新管理機制,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動浙江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走在前列。
  • 新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優勢何在
    新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優勢何在——訪北京林業大學國家公園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鈞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針對如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了重要要求。
  • 「動植物王國」雲南自然保護地體系基本建立
    新華社昆明6月29日電(記者趙珮然)記者29日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截至目前,雲南省已劃建360處自然保護地,保護面積達8294.6萬畝,基本建立了完整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在築牢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動植物王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四川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方案》
    為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供高質量生態產品,推進美麗四川建設,根據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現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 中國多方合力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
    近日,記者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組,前往三江源地區實地了解生態保護情況。55歲的樂尕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村民,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的生態管護員。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還有17210名像樂尕一樣的牧民通過政府培訓後持證上崗,園區目前已實現生態管護員「一戶一崗」。昂賽大峽谷內的瀾滄江。
  • 國內外國家公園原住居民生計研究 對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啟示(上)
    在全球國家公園的具體實踐中,各個國家往往根據各自國情和自然保護地自身特點採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且管理模式變遷的動力之一是如何處理原住居民與國家公園的關係問題,並使得國家公園理念在發展實踐中得以不斷凝練和升華。根據《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20年將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
  •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門在哪裡?
    所以,這三條大江大河在青海省發源及流經之地,都屬於三江源地區,都需要最嚴格的水源保護。這個範圍就很大了。根據國家印發的《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三江源保護區域包括青海省玉樹、果洛、黃南、海南4個州的21個縣(市)以及格爾木市的唐古拉山鎮,面積達39.5萬平方公裡。這些水源地貢獻了黃河總水量的一半、長江的四分之一、瀾滄江的15%,是為「中華水塔」的來歷。
  • 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
    充分發揮政府在自然保護地規劃、建設、管理、監督、保護和投入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建立健全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自然保護的長效機制。堅持首善標準,示範引領。廣泛吸收借鑑國內外先進經驗,建立完善標準規範體系,構建北京特色、一流水平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 《四川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方案》印發
    為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供高質量生態產品,推進美麗四川建設,根據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現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門在哪裡?
    所以,這三條大江大河在青海省發源及流經之地,都屬於三江源地區,都需要最嚴格的水源保護。這個範圍就很大了。根據國家印發的《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三江源保護區域包括青海省玉樹、果洛、黃南、海南4個州的21個縣(市)以及格爾木市的唐古拉山鎮,面積達39.5平方公裡。這些水源地貢獻了黃河總水量的一半、長江的四分之一、瀾滄江的15%,是為「中華水塔」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