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為何沒有殺海瑞?《治安疏》中的恭維術,和珅也得服!

2020-12-24 滿清遺史

每每提到「海瑞」這個名字,大家不由自主就會萌生一種敬佩之情,因為海瑞可能是歷史上唯一可以和宋朝的包拯「包青天」相提並論的人,兩人的共同點實在太多,為官清正、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盡職盡忠……在封建制度的大前提下,他們顯然是朝堂廟官中的「另類」,也正因如此,他們才顯得彌足珍貴,也才能名垂青史。

包拯所處的宋仁宗時代,雖然算不上什麼盛世,但是,仁宗皇帝對於朝臣的奏章和建議還是能夠接受的,而海瑞所處的嘉靖時期,則是另外一番光景。嘉靖皇帝20餘年不上朝,潛心尋仙問道,以求長生不老。饒是如此,大臣們之中也罕有直言上諫的人,這也成了嚴嵩、嚴世蕃等奸臣的搖籃。為什麼沒人直言上諫?歸根到底,還是怕,怕好心沒好報,怕一不小心惹怒嘉靖皇帝引來殺身之禍。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有大量事實依據的

明武宗去世時,他膝下無子,也沒有兄弟,作為表弟的嘉靖才僥倖被擁為新皇。嘉靖皇帝繼位後,想追封自己的父親為皇帝,此舉遭到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嘉靖皇帝非但不該有這樣的想法,為了保證嫡系繼位的傳統不被打破,更應該過繼到明孝宗(明武宗的父親)的名下。雙方各不相讓,就這麼僵持著。嘉靖三年,當嘉靖皇帝再次提出自己的想法時,禮部侍郎何孟春、編修楊慎帶領百餘名官員長跪不起、冒死進諫。嘉靖皇帝不為所動,下令將群臣全部下獄、並施以廷杖之刑,先後有18死於棍棒之下。

從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嘉靖皇帝的「獨權」心態,在整個嘉靖朝,直言上諫之人不是被貶就是被殺,剩下的要麼為求自保委曲求全,要麼就像嚴嵩那樣欺上瞞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別說指責皇帝,就是據實上奏也得慎之又慎,偏偏遇到個海瑞,他不僅要上諫,還直言不諱地指出嘉靖皇帝的諸多不是,什麼「君道不正、臣職不明」、什麼「迷道教、興土木,耗盡民脂民膏」、什麼「久居深宮、不理朝政」等等,按照嘉靖皇帝的暴脾氣,這種官員絕對是「斬立決」,可面對海瑞的指責,嘉靖皇帝起初是暴怒,後來竟然猶豫起來,只是把海瑞下獄草草了事,沒有再繼續深究。

嘉靖皇帝面對海瑞的指責,態度為何出現這麼大的反轉呢?這應該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海瑞不怕死

海瑞在寫下那道《治安疏》之時,已經抱了必死的決心,他不但與家人做了訣別,還將府內人員全部遣散,另外,他還為自己定好了棺材。可以說,海瑞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一個人連死都不怕,嘉靖皇帝還能把他怎麼著?嘉靖皇帝本來是要處決海瑞,但在得知他已經安排了後事時,又改變了主意,他不想海瑞的「清官」之名建立在自己的「昏君」之上;

其二:海瑞的政績

海瑞從淳安知縣開始,一直到戶部尚書,他為官一方、造福一方,素有「海青天」的美譽;而且他所創新的種種舉措對百姓、對朝廷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被許多地區仿效和採納。這對安撫民生、維護社會穩定都起著不小的作用。無論是站在皇帝的角度、還是國家的層面,都需要有海瑞這樣的人繼續存在;

其三:長遠考慮

《治安疏》上奏的時間是嘉靖四十三年,此時的嘉靖皇帝已經是風燭殘年。為了保證江山的長治久安,自知時日不多的嘉靖皇帝需要給下一任皇帝留下一點「底子」,國庫裡的銀子是多不了了,那就只有賢臣了,這是歷代慣例

從看到《治安疏》時的震怒,到後來的緩和,嘉靖皇帝也一定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了反思。民生凋敝、官場腐敗,這些弊政不管嘉靖皇帝嘴上承認與否,其實他是心知肚明,海瑞能冒死上諫提出這些,完全是出於對朝廷的忠誠,這樣的人值得委以重任。雖然嘉靖皇帝也稱讚海瑞是「治貪之利器」,但他耍了一個君王的小心眼,他貶海瑞、而讓繼任者隆慶皇帝提拔海瑞,這樣一來,海瑞對隆慶皇帝就更加忠心了

海瑞的高明之處

這三個解釋應該是最流行的,但個人認為,嘉靖帝之所以放過海瑞,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在《治安疏》中,海瑞也給了嘉靖皇帝臺階下,或者說,海瑞拍了個十分高明的「馬屁」

《治安疏》中對嘉靖皇帝的指責確實有,但是,如果仔細閱讀的話就會發現,讚頌嘉靖皇帝的成分要遠比批評的多。文中開頭就稱讚嘉靖皇帝「過漢文遠甚」,也就是說比漢文帝牛掰太多了;中間寫有「陛下誤舉之,而諸侯誤順之,無一人肯為陛下正言者,諂之甚也」,看看,這把罪全部歸咎到了大臣身上;後來就愈加誇大,將嘉靖皇帝和堯舜禹相提並論,還說「陛下欲振,天下何憂不治?」。這不算是恭維嗎?和珅見了也得說個「服」。這麼一來,嘉靖皇帝哪還會治海瑞的罪啊

海瑞抬棺上諫,表面看是「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其實,《治安疏》中剛柔並濟、誇貶有度,很難讓嘉靖皇帝找到懲治海瑞的把柄。在這樣的情況下處決海瑞,名不正、言不順,而且還會讓自己背上「昏君」的罵名,嘉靖皇帝又怎會讓自己處於這樣的被動呢?

兩月之後嘉靖皇帝駕崩,新登基的隆慶皇帝不但恢復了海瑞的所有職務,還對他委以重任,這可能都是嘉靖的安排吧

相關焦點

  • 明朝秘聞 抬棺上疏的海瑞為何沒有被嘉靖所殺
    嘉靖年間,海瑞抬棺上疏,直言進諫。「抬棺上疏」是後人對海瑞冒死進諫的嘆服之詞,雖有些許誇張,但也不算過分。 歷代王朝,多的是直言進諫之忠臣良將,為何獨有海瑞上疏而名聲大噪? 這不得不從嘉靖皇帝的獨斷專橫說起。
  • 嘉靖至死沒殺海瑞,《治安疏》是求死申請書?怎麼看都像封表揚信
    嘉靖皇帝朱厚熜為明朝第11位皇帝,1521—1567年在位,廟號世宗。明朝十幾位皇帝中, 嘉靖和萬曆爺孫倆在位時間較長,加一起快一百年了,這一點與後來清朝的康乾爺孫倆有些相似。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戶部雲南司主事海瑞買好棺材,將家人託付給朋友,隨後向嘉靖帝呈上《治安疏》。在這篇著名的奏疏中,海瑞大膽直言當時官場的弊端,勸諫皇帝實行改革達到天下大治。看了這篇《治安疏》,據說嘉靖先是大怒,把奏疏摔在地上對左右侍從喊道:「快把他逮起來,不要讓他跑掉!」
  • 海瑞以命相搏上《治安疏》,為什麼嘉靖破先例讓眾臣獨審他一人?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上了歷史上著名的《治安疏》,具體內容就不說了,總之一句話: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皇帝你卻在修仙問道,大建宮殿,百姓早就不認你是天下人的皇帝了。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不殺頭說不過去,嘉靖皇帝不是一般的皇帝,他的權謀、智慧絕對排名明朝十幾個皇帝的第一名。嘉靖很生氣,但是沒殺人。
  • 明朝第一清官海瑞上書大罵嘉靖皇帝,嘉靖為什麼沒有直接殺了海瑞
    如果讓我評選一個古代最清廉官員,我想我會把票投給海瑞,因為海瑞可謂「窮」其一生,當然這個「窮」是真的窮,每個人都有私心,但是貌似海瑞就沒有,而且他還是一名官員。不得不說小編是非常佩服他的,就連自己的女兒都被餓的去偷餅吃,結果竟被海瑞打死了。當然海瑞之所以能讓人記住,不僅僅是他的清廉。
  • 海瑞向皇帝提出治安疏,是為了官場投機,博取升官發財嗎?
    所以他就向當時的嘉靖帝呈上治安疏,在這封奏摺裡,批評了嘉靖的種種錯處,而嘉靖帝讀了這封奏疏之後,大怒,就派人追捕海瑞,生怕他跑了。然而海瑞是不會跑的,在這之前他還為自己準備了一口棺材,因為買不起好的棺材,所以那還是一口薄皮棺材。那麼海瑞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首先我們可以排除海瑞彈劾皇帝是為了得到名利。因為嘉靖是一個非常難相處的皇帝,他是一個非常小心眼的人。
  • 海瑞萬言書大罵嘉靖皇帝,為什麼嘉靖不殺他?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時任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的海瑞,只是個六品小官,但憂國憂民的他不以位微而自輕,怒上四千餘言(翻譯成現代文語過萬言)的《治安疏》。果真,當60歲的嘉靖帝讀完52歲的海瑞呈送上來的《治安疏》後,龍顏大怒,命左右「趣執之,無使得遁」,意思把他給你逮起來,別讓他跑了! 面對氣急敗壞的嘉靖帝,他身邊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黃錦站出來給他降溫了。 黃錦是嘉靖帝最信任的人之一,在他還為藩王時,黃錦就跟在身邊服侍他。
  • 一道《治安疏》讓嘉靖帝對海瑞恨之入骨,但為何不治他重罪
    晚年脾氣陰晴不定的嘉靖帝,看到海瑞的《治安書》,氣得吐血,還送給了海瑞八個字:無國無家,無君無父。但是最後為什麼沒有殺了他? 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史書上和民間都有很多關羽海瑞清正為民、不畏權貴、冒死勸諫的記載和傳說。
  • 治安疏:面對指責,「草包支書」和嘉靖皇帝的處理方式反映了一個人的修養!
    尤其是財政虧空嚴重,而在此期間,嚴嵩等人仍然打著為皇帝修建道宮和用改稻為桑彌補財政虧空的名義斂財。最終,不僅沒能改變財政虧空,反而讓大明朝岌岌可危。在這樣的背景下,海瑞冒死覲見,用治安疏痛斥嘉靖皇帝的條條罪狀。而近來發生任女士罵社區支書為草包支書,而遭其瘋狂報復。
  • 海瑞大罵嘉靖:連聖人都解決不了的事,更何況你?嘉靖為何不殺他
    不過,這一事件之後也讓海瑞的名氣更盛,更是成為無數臣子的楷模和表率。看到這,也許有人產生了疑問,海瑞膽大包天,連皇帝都敢罵,為何皇帝卻還能留他性命呢?下面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探討這個問題。圖片:海瑞劇照一、海瑞為什麼要罵皇帝?
  • 為何嘉靖皇帝不殺罵他最狠的海瑞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實際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執政的前二十年中頗有作為,以不因循守舊的革新精神開創了中興局面,他順應歷史潮流、敢於打破傳統、體恤士農工商、有利社會發展。嘉靖時代的許多建築,如北京的天地日月四壇,鍾祥的明顯陵、元佑宮等,至今仍顯現著勞動人民藝術創造的風採,為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但在嘉靖二十一年之後日益腐化,朝政日壞,大禮議杖笞群臣、崇奉道教並禍及自身、尋興大獄、誤用佞臣、剛愎自用、局勢動蕩不堪。嘉靖帝是個極其聰明並且自信的皇帝,而且有些自大狂妄,但卻十分小氣,又喜歡亂花錢,也很要面子,能與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徐階、嚴嵩這類的官場老手。
  • 《大明王朝》中嘉靖和海瑞最大矛盾源自何處?不過那八個字痛罵
    那麼海瑞上的《治安疏》主要說了什麼?其實就是表達他自己對這「父君和國家理解」。父君和國家歸根結底,就是江山社稷,而比江山社稷更大的則是天下蒼生,這就是海瑞要表達的意思,我不是反對你嘉靖,而是希望你嘉靖帝,真的能成為合格的父親合格的家長。
  • 《大明王朝1566》中,為什麼嘉靖不殺海瑞?
    要知皇帝又叫天子,周雲逸說上天預警,這番言論其實是從根本上否定了嘉靖皇帝的合法性,同時由第一集裡的對話可以知道,周雲逸其實是裕王的人,嘉靖要杖殺周雲逸也是為了給裕王警醒:不要結黨。而海瑞呢?海瑞十分聰明,無論是現在的這番言論,還是在後來呈給嘉靖的《治安疏》裡,他都談的是實際問題,在那篇奏章裡他先將嘉靖比作堯舜禹湯,然後再不斷提出皇帝的各種毛病,從一開始都沒有否定掉皇權。可是無論周雲逸還是楊繼盛,都在否定嘉靖的合法性。這是根本上的威脅。
  • 海瑞的邏輯陷阱:《治安疏》中為什麼寫「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65篇文章)嘉靖四十五年春,海瑞上了一份著名的《治安疏》,直指嘉靖朝弊端:「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盛怒之下的嘉靖帝,指使陳洪徹查此事是否有人指使,底下人一番操作之後,嘉靖帝醒悟過來。
  • 海瑞為什麼敢上疏這麼罵嘉靖:「嘉靖者,言家家淨而無財用」?
    海瑞在給嘉靖上《治安疏》的時候,大有為國盡忠而將生死置之於度外的悲壯氣勢。海瑞應該說是明朝官場之上的「異類」,有的人或許會對他心生敬意,可最後卻還是會敬而遠之。他這種性格的人不論是放在古代,還是放到今天,實際上都會讓人感到很難相處。何也?
  • 嘉靖皇帝朱厚熜有多冷血?但為什麼不殺海瑞?
    又過了幾年,嘉靖七年,朱厚熜將已經回家養老的楊廷和削職為民,並對大臣說:「楊廷和為罪之魁,懷貪天之功,制脅君父,定策國老以自居,門生天子而視朕。」給楊廷和按上這麼大罪名,楊廷和是要被殺頭的,好在沒有真殺楊廷和,不過已經夠悽慘了。想想這個楊廷和,好心把朱厚熜從湖北山溝裡接到北京當皇帝,卻被朱厚熜如此戲弄,結局如此悽慘,真是悔不當初。
  • 海瑞用3000字痛罵嘉靖,幸好還有一句猛誇保命
    海瑞不是當面罵的領導,因為當時他的官不大,只是戶部當主事的六品小官,還不夠級別去見皇帝,但明朝主事的職權相當大,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章。海瑞在《治安疏》中有大段大段的犀利言辭,批評嘉靖帝常年脫崗不上朝的懶散,以及嘉靖帝沉迷方石鍊金術,修道求長生的荒唐。
  • 海瑞痛罵嘉靖皇帝,為啥還能活命?
    海瑞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他中正剛直,愛民如子,嫉惡如仇,眼裡不揉沙子,「抬棺罵皇帝」震撼古今。按理說,海瑞這樣一個官場「異類」很難善終,但他運氣不錯,雖然屢遭打擊,但每每能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 嘉靖稱海瑞有比幹的才能,為什麼海瑞還是混得不咋地呢?
    在古代,能打上清官標籤的人並不多,北宋的包拯算一個,明朝的海瑞亦是一位,據說,歌頌包拯的著名小說《七俠五義》裡就有很多有關海瑞辦公斷案的影子。海瑞不僅是一位清官,也是一位有膽識有能力的能臣,就連明朝的嘉靖都說海瑞有比幹的才能,那麼既然嘉靖這麼評價他,為何沒有重用他呢?
  • 海瑞「抬棺上疏」的過人之處
    海瑞憂國憂民,眼看國力日衰,不得不冒死呈上《治安疏》,直言不諱地批評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大興土木,竭盡民脂民膏;不視朝政,以至法紀廢弛;聽信道士妖言,不與皇子們相見,以至父子之情淡薄;在西苑深居不回宮城,導致夫婦之情淡漠;正是這些荒唐的舉止,導致「天下不直陛下久矣」!
  • 海瑞的邏輯陷阱:《治安疏》中為什麼寫「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65篇文章)嘉靖四十五年春,海瑞上了一份著名的《治安疏》,直指嘉靖朝弊端:「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盛怒之下的嘉靖帝,指使陳洪徹查此事是否有人指使,底下人一番操作之後,嘉靖帝醒悟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