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中國古代文人自古就有「悲秋」情節。
宋玉在《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被稱為千古悲秋之祖。
其後,曹丕在《燕歌行》裡曰:「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雁辭歸雁南翔」。
描寫了一幅蕭瑟悲涼的秋景。
老杜《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更是直抒胸臆,抒發了詩人面對滿目蕭瑟的秋日傷時憂國、老病孤獨的複雜感情。
宋代柳永《雨霖零》「對蕭蕭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在清秋涼意中,描繪了一幅令人傷心的慘澹秋景。
明代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勾勒出一個在秋日黃昏中茫然、孤獨、疲憊、感傷、無奈的天涯遊子。
為什麼秋天會引得人們如此悲傷呢?
因為古人的生活和自然息息相關,秋天萬物肅殺,讓人憂傷甚至恐懼。
更何況戰爭或者其他殺戮的事情也總是要在秋天來進行,所謂「沙場秋點兵」。
難怪「愁」這個字是由「秋」和「心」兩個字組成。
因為「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啊!
可是有一個詩人卻與眾不同,他說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他就是劉禹錫,被世人稱為「詩豪」。
關於劉禹錫的故事很多,今天我們只說這首《秋詞》。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生於公元772年,是漢中山靖王劉勝後裔。
他和劉備的先祖是同一個人。
他自幼好學,精通諸子百家,詩文辭賦。
十九歲遊學長安,上書朝廷。
二十一歲,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23歲授太子校書,可謂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他也參加了永貞革新,是「二王八司馬事件」的其中一個「司馬」。
當時,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湖南省常德縣)
這一事件,使得劉禹錫突然從人生巔峰跌到了谷底。
但是劉禹錫沒有因此而沉淪,他依然是笑看人生,氣度不凡的「詩豪」。
這首《秋詞》就是在朗州任上所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悲寂寥」指的是蕭條空寂。
「春朝」指的當然就是春天。
劉禹錫起筆就不同凡響,他說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寂寞蕭條。
但我卻說秋天非但沒有什麼可以傷感的,倒是比萬物生長、百花齊放的春天還要美好。
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
接著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展示著「詩豪」的自信和開闊胸襟。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排是推開、衝破的意思,排雲就是推開白雲。
碧霄:青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裡。
一隻仙鶴推開層雲直衝青天,於是,我的詩情也跟著那一飛沖天的仙鶴一樣飛向了萬裡晴空。
那凌雲的鶴是孤獨的,但是他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
「鶴」本身就是品性高潔、卓爾不群的化身。而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又盡在不言中。
顯然這裡詩人是以「鶴」自喻,「詩豪」也和沖天的仙鶴一樣不屈不撓,堅毅高潔。
字裡行間,詩人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鬥志呼之欲出。
劉禹錫這首《秋詞》,完全沒有悲涼的氣息,詩人隨著自己的「詩情」和想像馳騁於碧空之上。
於是,鶴飛之衝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豪情若此,恰似碧霄一鶴,吟嘯千古!這樣的詩,也真是只有「詩豪」劉禹錫才能寫得出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