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宋鴻兵
學員提問:
媒體經常提到川普的政策想效仿裡根改革,請問宋老師如何看待裡根改革的成效?現代背景下有可能複製裡根模式嗎?
宋鴻兵老師:
在我看來,裡根和川普的模式是截然相反的。裡根的改革,包括給他出主意的供給學派這幫人的理念,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放開對企業的管制。正是由於裡根時代放開了對企業的管制,放開了對資本的管制,才會出現80年代整個產業的大規模外移,美國工業空心化就是從裡根時代開始的。美國工業空心化之後,才形成了製造業的全球產業鏈,也跟著出現了商業帝國這個概念。
所以裡根改革是商業帝國的始作俑者,裡根時代是形成全球化的產業鏈條分工格局的最主要的時代。在此之前,美國政府六七十年代對國界和跨境美元的管制,可能比中國現在還要嚴厲。企業想搬遷?門都沒有。由於30年代的大蕭條和後來的二戰,國家政府執行了各種均貧富的政策,對富有階層形成了巨大壓力,對他們極端不利。
所以那個時代美國的貧富分化差距很小。也不能說沒有差距,10%最富有的人口大概拿走了國民收入的35%,而現在是最富有的10%人口拿走了國民收入的50%。
而川普現在的全部改革,並不是要效仿裡根,進一步推動全球化深入發展。裡根改革是不管企業,讓企業自己去發展,也不管資金,讓資金自由跨境流動。
川普走的道路,跟裡根改革是截然相反的。川普的改革是以減稅為誘餌,比如減免海外利潤回流稅,讓已經散布在全世界各地的產業鏈條逆轉回來,它他們流回美國,在國內重新建立產業體系,也就是所謂的製造業回流。
這個思路可行嗎?在我看來這就是所謂的逆大勢而動。因為產業分工這是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資源稟賦,我們在講佛羅倫斯歷史中說過,為什麼佛羅倫斯能夠承接弗蘭德的分工?因為它地理位置更靠近商業的中心區,也更靠近中東市場。除此之外,為什麼英國的製造業能夠興起?那是由於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它有獨特的包括自然資源,包括水利資源,它才能擁有更強大的紡織業分工的實力,最後才能打敗佛羅倫斯。
英國最後戰勝佛羅倫斯靠什麼?靠的是它的鄉村工業化、天然的水利優勢、機械化、低成本,靠的是它佔領了全世界的低價布的市場。中國現在走的道路和英國當年很相似。其實很多產業現在部署到印度、中國,它是有道理的,因為這些地方有自己獨特的資源優勢。
如果你不承認這一點,硬是要逆潮流而動,那結果一定不會好。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逆潮流而動,沒有一個成功的先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