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完井後,為何要扔倆烏龜下去?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2021-01-07 靜一說史

引言

「桓公名已古,廢井曾未竭。」這是唐代詩人李白在《桓公井》中寫的關於井的詩。

其大概的意思是,桓公(桓溫,東晉政治、軍事家,權臣)早已離世,他挖下的這一口井至今仍然流出清澈的水,被後人繼續使用。

「井」對古代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農業生產、日常生活和城市布局等方面都深受其影響。

因此,在很多有人跡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井的存在,而對於井的開鑿,古人還有一套講究和研究。

當一口新的井被打成的時候,人們並不著急去使用,他們先將幾隻烏龜放進去擱淺兩天,之後才視井水的情況而決定是否用水。這其中大有道理,古人為什麼會這麼做?

一、測試水質

據相關考古發現,距今57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古代的中國先人們早已學會了打井。到春秋戰國之後,各個建立起來的城市、鄉鎮和村落基本上都可以找到井的痕跡。在黃河以北地區,井的數量更多。

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人們對於開鑿井的技術越來越成熟,井成為了人們突破地理限制的一個人為條件。隨著各地文化交流的加強,井固然被傳入到中國的南北方。

事實證明,人類在生產生活中越依賴某一樣東西,這一樣東西越可能會成為人類離不開的一種文化。從河姆渡遺址到春秋戰國,其間相距近3000多年的時間,井的開鑿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出於這種技術的積累和文化的積澱,古人們在鑿成一口井之時,都有一些為後人所不理解的講究,比如往井水裡放烏龜。

井中有烏龜包含了一些科學的道理。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古人們發現,烏龜雖然有堅硬的外殼和頑強的生命力,但是對於水質的要求非常高,水質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它們的生命。

這並不是因為它們有潔癖,而是身體的特殊構造決定了它們對於生存環境的適應程度。如果它們在水中不能生存,儘管井水是相當清澈到,人們也不能使用。

在烏龜的種類中,有海陸的區別,陸地上的烏龜適應生活在淡水中,而海裡的烏龜則更喜歡海水。古人們放入水中的烏龜是陸地上的種類,它們的飲水習慣與人類相似,所以用它們去測試水的質量問題再合適不過。

其實,這是古時候人們由於沒有檢測水質的相關儀器,因此烏龜才被放入剛開鑿的井水之中,用作檢測水質的一個工具。

除了在剛開始的時候放入烏龜之外,很多的井中常年飼養烏龜,這其中又有哪些道理呢?

二、防止有心人

現在的很多具有古風的宅院中,一些有講究的人通常都會在水池邊養烏龜。而這並非是一個隨意的行為,其中有淵遠的歷史和很深刻的講究。

「千年王八萬年龜」雖是一句民間的具有一些貶義的詞彙,但是人們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說法,與有的人真的見到了千年的王八和萬年的龜有關。

他們在哪裡見到呢?並不是在海邊和河邊,而是在自家的院子裡或水井之中。其中,水井裡養龜的數量比養在院子裡的數量多,這主要和人們「居安思危」的心態有關。

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防止有人在水中使壞,有烏龜的存在,人們可以時刻觀測飲用水的質量。

在文化程度比較高的現代尚有投毒事件,古代就更不用說了。鄰裡之間無意間爆發的一個小矛盾,很可能就會成為滅門慘案的導火索,如1994年的「清華投毒案」、2013年4月的復旦投毒事件和2015年8月11日發生的「東明投毒事件」等。

這些慘劇的發生,基本上都與知識分子扯上關係,是知識不能改變人性嗎?還是知識不能將一個人的邪惡壓制住?只能說,是人們的安全意識不夠強。

古人們在井水中養烏龜雖對於防止有心人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經提高了安全係數,比如某一個養龜的地方出現了中毒事件,那麼官府看到井水中有烏龜之後,可以將投毒的調查範圍縮小到廚房之中。

由此可以得知,在井中放入烏龜還能起到防止有心人的作用,從而保證人們健康的用水。

除了以上所說到的科學依據之外,烏龜在中華文化裡也佔據一定的位置,將它們放入井中與這些文化有很大的關係。

三、對神靈的尊敬

《酉陽雜俎·支諾皋下》曾經記載過一段話,大意為朱道士於太和八年遊經廬山,由於過於疲憊,所以他就在澗石上小憩,忽然間看到了一條巨大的蛇在距離他不遠之處曲盤著,可能由於太飢餓,所以蛇變成了一隻巨龜。道士詢問了山間的老者之後,才得知這隻烏龜是玄武。

玄武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四大神獸之一,《禮記·禮運》中就對它們進行了解釋,「四靈,麟鳳龍龜也」。

這裡的「龍龜」有兩個不同的傳說,有人認為它是玄武;有人又說,它是龍的九子之一負屓。不過,無論哪一種說法,它們都被視為一種神靈。

《重修緯書集成·河圖》記載的是玄武在星空中的具體位置,即曰:"北有七神之宿,實始於鬥(北鬥七星的一個部位),鎮北方,主風雨。"

簡單地說,玄武在北鬥七星之內,主要掌管的是人間的風與水,給萬物帶來生機。

在井水中放入烏龜,很大程度上也是對上天的一個祈禱。人們希望新開的井一直水源不斷,沒有枯竭的那一天。唐代詩人李矯在自己寫的《詠洛》中,也用「神龜方錫瑞,綠字重來臻」去描繪這種期盼。

不過玄武在相關的記載中,並非是龍龜,而是一種蛇與烏龜結合的神靈,它們顯然不是同一種物種。基於這些差異,對於神龜的信仰,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說法。

在我國的北方,井中放入的就是傳說中的玄武;在南方,有的是玄武,有的則是負屓(龍之八子)。

由上可以得知,無論人們在井水中放入的是哪一種神龜,井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重要的文化。

總結

勞動工具的崇拜,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信仰。古時候的馬、牛和羊風的崇拜,與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息息相關。有了井以後,雖然沒有聽說過有人將井作為一個信仰的圖騰,但井卻變成了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就如黃河促進中華大地統一的說法一樣,井在城市的發展和人們進行的開荒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井讓人們擺脫了自然地理的束縛,可以在一個沒有河流的地方建設一座大城市或者是一個宜居的小聚落。在農業生產方面,有了井的存在,才有了年年的豐收。

由此可以得知,井的開鑿是一項非常偉大的發明,於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人們在開鑿井的過程中,才有很多的講究和規則。從古人在井中放烏龜來看,既與這種文化有關,也存在著異地的科學含義。

參考資料:

《重修緯書集成·河圖》

《禮記·禮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人打完井後,為什麼要扔倆烏龜下去?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康熙字典》中對「井」的解釋是:「穴地出水為井。」早在距今5700年左右的河姆渡古文化中,水井就已經打造得相當精巧,它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水井未出現之前,人們只能依水而居,而水井卻可以開採地下之水,讓人類的居住範圍得以擴大到內陸地區。
  • 古人打井為何要放倆烏龜在井裡?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首先是筆者認為最科學的一個解釋,是古時候人們在打完一口井之後,沒有像現代的儀器檢驗井中的水質,為了判斷這裡的水能不能飲用,於是人們想到在井中放兩隻烏龜,若烏龜在井中活的好好的,那就證明水是可以喝的。古時候又不像現在水龍頭接到每家每戶,可能是一家甚至一村的人都靠著一口井喝水,所以為了防止出現以上情況出現,哪怕是為了防範鄰裡矛盾糾紛出現什麼事故,在井中放點活物都是很有必要的,哪天一大早要是發現烏龜出了啥事也就知道水被人動了手腳。所以說人類在生存方面是存在很大的潛能的,這件事情經過人類生生不息的發展已經得到證實了。
  • 古人打完井後,為啥要丟倆烏龜下去?古人的智慧令現代人嘆服
    後來隨著文明的擴散,一些人遠離了流域發展。但是人的生存又不能離開水,於是聰明的人類開始學習怎麼樣利用地下水。也因此,井這種事務,也就被人類發明了出來。而自古至今,許多地方的人在打完井之後,還會往井中放兩隻烏龜,這其中,有些什麼樣的道理呢?監測水質現代的人類可以有多種儀器,用以監測檢驗水質,來判斷水的引用標準。
  • 古人打完井後,為什麼要扔倆烏龜下去?老祖宗的智慧令現代人嘆服
    看得出,從古到今,在「造井」問題上,人們都會花很多心思。古時候,一口新井造好之後,人們不急著用,而是先把兩隻龜放進去,這是為什麼呢?由於迷信在古代十分崇敬五行之說,即「金木水火土」這五個字,而五行中又有相應的獸類,即金與應龍,木與青龍,水與玄武,火與朱雀,土與麒麟。金土爭論不休,而水自古被認為與玄武相對應。「玄武,水神之名」,載於《後漢書王梁傳》。
  • 古人打井的時候,為什麼要放只烏龜在井裡?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古人打井的時候,為什麼要放只烏龜在井裡?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按照古人的智慧,相信迷信是一回事,怎麼去做又是另一回事。古人的做法,有時候必然有他們的道理,並非全是迷信!很多人都十分好奇,古人為什麼打井都要放兩隻烏龜在井裡?
  • 古人打井後,為什麼要往井裡放魚或烏龜?老祖宗的智慧不服不行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可謂博大精深,在歷經了幾千年的生活實踐後,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尤其是一些生活經驗,至今仍對人們的日常行為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在農村地區,一些看上去似乎是屬於封建迷信的習俗,其實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了解之後你就會感嘆老祖宗的智慧真的是不服都不行。
  • 為何古人挖井時,要放倆烏龜在井裡?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水是不可缺少的人生存條件之一,而挖井就是成了人們保證水源的常規操作。關於打井也有講究:人們在挖好井以後總喜歡在井底擱2隻烏龜。那麼這其中有沒有啥科學依據呢?這就要追溯到幾千年以前了。約在公元前2200多年時,神州大地一直處於洪水的困擾之中,好多人老因洪災而流離失所,不少人因此而丟掉了生命。
  • 古人打井時,為何會放只烏龜到井裡?不得佩服古人的智慧
    但在古代,人們用水其實並不像如今這樣方便,那時候沒有自來水,全靠自己打井,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古人們在打出一口井後,往往會在水中放入一隻烏龜,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古人智慧的體現。眾所周知,古人們都是較為封建迷信的,在人類流傳的神話當中,有一種神獸的原型就是烏龜,這種神獸叫作玄武,代表五行中的水,象徵了長壽和源源不斷。
  • 古人挖井時為什麼要往井裡扔一隻烏龜?不扔沒人敢去打水
    但他們有個不成文的禁忌,那就是井挖出水後,打井的人要往井裡扔一隻活烏龜。按照現代思維,投擲烏龜不是在汙染水嗎?烏龜在井裡吃喝拉撒。下井後誰還敢吃飯?事實上,事實並非如此。投擲烏龜是打井過程中最重要的儀式。那些沒扔過烏龜的井,不是古人吃的。這是為什麼?原因有兩個,一個來自封建迷信,一個來自科學。
  • 古人打完井,要先把烏龜放在井裡,到底有啥講究
    古人打完井,要先把烏龜放在井裡,到底有啥講究在中國古代的漫漫歷史長河之中,不乏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自古流傳下來有也有著很多的禁忌。比如單人獨居,晚上不可以洗頭,傳說人身上有著三把陽火,頭上一把,兩件各一把,三把陽火保證了人的陽氣旺盛,鬼怪邪物不能輕易靠近。
  • 古人打完井,為何要在井裡放幾隻魚和烏龜?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既然我國的水井使用歷史如此悠久,相關的一些水井使用知識自然也很豐富,有很多在我們如今看來很奇怪的行為,其實都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 如果現在去那些比較偏遠的農村看,我們都可以發現有些水井裡面還放著幾條魚或者一兩隻烏龜,這其實就是自古傳下來的一種習俗。有人估計要問,為什麼要放這兩種動物?其實有三方面的原因。
  • 古人打好井後,為什麼要放兩隻烏龜進去?並非迷信,有現實作用
    古代沒有自來水,很多時候要靠打井取水源。井水冬暖夏涼,經天然過濾後清澈乾淨,是古人最佳的飲用水(要喝梅花上雪水的風雅之士不在此列)。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先民就懂得了鑽井取水的辦法,後世沿用,且形成了很多打井的習慣,流傳至今。
  • 為什麼古人在打好井之後選擇放一隻烏龜,是神話還是習俗?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是有很多民俗或者是習俗的,還有很多傳統文化流傳了下來,讓我們不由得感慨古代人民的智慧與他們的風俗,但是大家注意的多為節日上的習俗,在生活上亦或者是對一些建築方面,他們並不太關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過古人們在挖井的時候,通常會在水井建好後放入一隻或者是兩隻烏龜,把它們放在井下
  • 古代的人們打井,為什麼要放兩個烏龜在井裡,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打井的時候,可不是隨便就能打的,打井在古代是個大的工程,裡面的規矩也是超級的多,其中有一個規矩就是,人們在打井的時候,都會往井中放兩隻烏龜,那麼為什麼要在水中放兩隻烏龜呢
  • 古人打井的時候,為何要在井底放兩隻烏龜?原來有這麼多的講究
    很多的習俗之中雖然說帶著很多的神秘色彩,但是卻是也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就比方說人們在打井的時候總是喜歡在井底放上兩隻烏龜。那麼為何古人要這麼做呢?有什麼深意嗎?大禹雕像鯀雖然說死了,但是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人,對治水這件事依舊是念念不忘,化作了玄武,守護著人們。人們都信奉神靈,為了獲得鯀的保護,就在自己打井的時候放上烏龜。既是這樣,同時也取一個長命百歲的彩頭。
  • 古人為何會在水井裡養烏龜?看完之後就明白,其中還有不少道理
    古人為何會在水井裡養烏龜?看完之後就明白,其中還有不少道理嗨嘍大家好,說起水井,可能很多人都已經多年沒有見到水井了,現在自來水都通到了家中,衛生乾淨,所以很多地區早期開鑿的一些水井也都不再使用了,只有為數不多的地區會使用這種取水的方式。
  • 為什麼古人喜歡把烏龜養在井裡邊,是有什麼特殊原因嗎?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生活必須要有水的存在,人在沒有吃的情況下可以活21天,但是人類如果沒有水的話,甚至連七天都熬不過去。由此可見,水是多麼的重要。所以有句古話說,水是人們的生命之源。在原始社會,人們都是水的鄰居,因為要臨水而居。
  • 古人在井裡放烏龜?難道烏龜適合井裡生活?科學的解釋很合理
    我們古人的文化好像是研究不完的,他們的精神文明一直影響著後代的文化進步,一直以來,他們的那些高度智慧都會在一些出土的文物當中體現。最初的《黃帝內經》再加上《引書》和《山海經》《九章算經》這些都還在影響著我們。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識好像一直都還在沿用著。
  • 從空中看古人的智慧,真讓人折服
    從空中看古人的智慧,真讓人折服。從空中看古人的智慧真讓人折服,下面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吧!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就是都江堰運用了彎道動力學,因為岷江的前方是一個急轉彎,這樣就可以把水流向外甩去,所以在各種技術的支撐之下,都江堰才一直運作了這麼多年,小編覺得古人的智慧實在是讓人折服
  • 在古代打井的時候,為什麼在井裡放兩隻烏龜,這不是迷信是科學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先人憑藉著他們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隨著時間的沉淪和社會的滌蕩,其中很多已經銷聲匿跡,或被更加先進的技術所取代,但那些留存下來的卻成為我們智慧的結晶,並且不斷地推動這社會這個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