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的歷史②:古希臘,製圖學的奠基時代

2020-12-11 澎湃新聞

雖然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就已有人嘗試過用地圖來複製和展現這個世界,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真正給地圖學奠定基礎的是古希臘時代。公元前800年到前450年是古希臘歷史上的古風時期。在古風時期,古希臘從之前文明倒退的黑暗時期中恢復,並在詩歌、哲學、戲劇、美術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古典時期的希臘城邦文化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美術大發展的風氣下,地圖這種帶有視覺藝術元素的工具也得到了發展——尤其是在製作地圖的理念和方法上。在古希臘時代裡,製圖學(cartography)應運而生。

從文學編排到政治需求

由於考古證據和文物的匱乏,現在的人們很難判斷,古希臘人在製作地圖時,究竟從更早的古文明那裡借鑑了多少製圖方法,又繼承了多少地理知識。目前許多學者認為,古希臘地理學和製圖學的鼻祖是著名的史詩作家——荷馬。荷馬生活的年代在古風時期之前的黑暗時期,雖然此時的希臘出現了城市被廢棄、文明似乎有退步的跡象,但荷馬對地理知識的總結似乎並沒有受到這種潮流的影響。

荷馬將他所知道的知識寫進了他的長篇史詩裡。比如,荷馬在《伊利亞特》中描寫勇士阿喀琉斯時,用了不少的篇幅來著重描述他手持的盾牌。根據史詩的內容,該盾牌是由火神和匠神赫菲斯託斯打造,其中融入了世界上的各種元素,而盾牌的布局也反映著世界的全貌。也就是說,荷馬筆下的這枚盾牌,實際上也是一副抽象的地圖。

威洛克對荷馬筆下的阿喀琉斯盾牌的解讀(圖片來自芝加哥大學)

類似的抽象地圖在荷馬的史詩裡還有不少。荷馬根據空間關係,對地理事物進行編排,對後來古希臘的地理學及製圖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古風時代,隨著科學和哲學的興起,地圖的製作也有了一些新的需求。早期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需要更加詳細準確地圖來對世界進行系統的認識,這促進了地圖製作的發展。

古風時代的第一位青史留名的地圖大咖名叫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約前610-前546),他出生於米利都(今土耳其西部)。阿那克西曼德是天文學家泰勒斯(希臘七賢之一、被西方譽為科學和哲學之祖)的學生。泰勒斯長期研究天文學,習慣了仰望天空,阿那克西曼德對老師忽略腳下的大地感到十分遺憾。為了彌補這個遺憾,阿那克西曼德決定將自己的學術生涯託付給地理學。

阿那克西曼德的畫像(大英百科)

當時的米利都面臨著政治上的變局:這個城邦一面在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建立著自己的殖民地,一面又承受著米底王國向西擴張所帶來的軍事壓力。阿那克西曼德因其卓越的學識,被米利都任命為黑海沿岸殖民地的領袖。他往返於米利都和殖民地之間,積累了很多新的地理知識。他發現,米利都人前往各處殖民地時,採取的並非最佳路線,這既不利於管控殖民地,也不利於經商。同時他也意識到,如果能說服愛奧尼亞海沿岸的諸多希臘城邦和米利都結成軍事同盟,就能有效地應對米底王國的威脅。

阿納克西曼德生活年代(約公元前6世紀)的形勢示意圖

不過,想要做到這兩點並不容易。首先,米利都人不願意輕易放棄早已熟知的海路,而去嘗試新的航道;其次,愛奧尼亞海沿岸的各城邦對米底王國的威脅一無所知,甚至根本就沒有意識到米底王國的存在,這讓米利都人很難說服他們結盟。在這樣的背景下,阿納克西曼德決定繪製一幅詳細的地圖,給希臘各城邦的人們展示更加全面的地理知識。人類歷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幅橫跨三洲的「實用型」地圖,就在這個背景下誕生了。

阿那克西曼德地圖的復原圖(來自19世紀的英國學者愛德華·本伯裡男爵)

這張地圖上,地中海、紅海和黑海的輪廓都已經十分接近實際情況,另還標出了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甚至印度河等主要河流。對於當時希臘人的已知世界,阿那克西曼德都毫無保留地繪製到了這幅地圖上。在繪製這幅圖的時候,他總結出了一些有用的製圖規則和竅門。他的這些理論被他的著名弟子畢達哥拉斯繼承了下來,並得以繼續發展完善。畢達哥拉斯利用自己淵博的數學和天文學知識,對阿那克西曼德的地圖成果進行了校正。阿那克西曼德也是西方歷史上第一位系統地用天文和地理現象反駁和改進最初版本「地平說」的人。他總結了自己對星空以及地平線的觀察,認為世界並非是板狀或盤狀的,因為這無法解釋為什麼太陽和月亮會東升西落。他反對日月星辰能從盤狀世界的下方穿過這個說法。因此他認為世界是一個類似石柱的圓柱體,其四周擁有圓形的弧度,並在宇宙空間中自由懸浮在原地,而日月星辰等其它天體繞著地球運動,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大致保持不變。根據記載,他還製作了世界上第一座地球儀,可惜沒能保留下來。

狄凱爾卡斯:最早的地理參考系

到了公元前3世紀左右,古希臘的製圖技術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在殖民活動的過程中,以及在與波斯、埃及和腓尼基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希臘人的已知世界越來越大,已有的地圖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而且由於阿基米德在浮力原理上的貢獻,古希臘的造船技術正在蓬勃發展,在擁有了更高級的船隻以後,人們對更精準的航海地圖產生了需求。

亞里斯多德的學生狄凱爾卡斯(Dicaearchus,約前350-前285)就是嘗試繪製新一代地圖的代表人物。狄凱爾卡斯出生在西西里島的墨西拿,此地正是當時歐洲製圖技術及理念最為先進的地方,這不僅是因為畢達哥拉斯曾經在那裡生活過,為地圖學播下了種子,還因為西西里島位於地中海的中部,是希臘人和腓尼基人航海的交通樞紐,因此也成了最新地理知識的匯集之處。

狄凱爾卡斯的畫像(維基公共)

狄凱爾卡斯從小就對地圖製作耳濡目染,也對探索和總結最新的地理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成年後,狄凱爾卡斯前往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著名城邦斯巴達生活。他在一生中留下了諸多影響深遠的地理學著作,其中既包括對希臘地區人文和自然地理事無巨細的記錄,也包括關於山峰高度測量和地球周長測量的探索。這些著作中,附帶了一些由他親自繪製的精美地圖。

相比之前的地圖,狄凱爾卡斯繪製的地圖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引入了較為科學的空間尺度參考系。他是第一個在地圖中引入參考線的人,他的這種製圖方法也孕育了後來的地理坐標系。在他的地圖上,標有兩條參考線。其中之一穿過地中海西端的海格力斯之柱和東部的羅德島,另一條線則是南北向從羅德島上經過。這兩條在地圖上延伸的線,穿過了狄凱爾卡斯最為熟知的區域,並在古希臘文明的核心區交匯,讓地圖的核心區域對空間方位的表達更為準確。在今天的地理坐標系統裡,狄凱爾卡斯的參考線分別是北緯36度緯線和東經27.5度經線。

狄凱爾卡斯所繪地圖的復原圖(圖片來自芝加哥大學網絡資源)

被狄凱爾卡斯選擇用於確定參考線的兩個地點,對於古希臘人來說也有著特別的意義。海格力斯之柱就是今天的直布羅陀海峽兩側的兩座凸顯的石質山峰,即北岸的直布羅陀巨石和南岸位於休達(摩洛哥境內的西班牙飛地)的一座山峰。海格力斯之柱是希臘神話中的世界盡頭。在古典時期,希臘人、羅馬人和腓尼基人乘船在地中海裡穿梭,那裡風平浪靜、波瀾不驚,因此他們的印跡很快就布滿了地中海的每一個角落。然而在直布羅陀海峽以外,則是無邊無際的大西洋。面對這片遼闊得超出他們想像力的海域,那些古老的民族只能望洋興嘆。至於大西洋的對面有什麼,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動機去一探究竟。

和代表著「未知邊界」的海格力斯之柱不同,羅德島在古希臘人眼裡算是一顆掌上明珠。羅德島位於今天希臘和土耳其之間的愛琴海上,距離土耳其本土較近,是古希臘文明東進亞洲的前沿營地。當時,該島上有一座繁華的城市,來自各個希臘城邦以及埃及、波斯等地的人在這裡匯集,他們帶來了不同地方的知識和思想。文化和思想交匯碰撞的地方,容易開出最美的知識之花。羅德島就是孕育新知識、新技術的搖籃,是西方世界的文化中轉站,代表著已知世界中最為精華的部分。正因為以上兩個地點在古希臘等民族心中的象徵意義,在狄凱爾卡斯的地圖上,直布羅陀海峽被處理成了參考系盡頭,而羅德島則被當做了參考系的原點。這樣的處理方法,讓他的地圖影響深遠,在此之後直到中世紀,大部分地圖的總體格局都照搬了他的地圖。

伊巴谷:對天文和數學方法的執迷

鬥轉星移,時過境遷,古風時代漸入尾聲。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率馬其頓的大軍渡過了恰納卡萊海峽,發動了針對波斯的遠徵。在接下來的10年裡,他的軍隊所向披靡,不僅佔領了波斯,還徵服了中亞乃至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個大帝國。雖然這個帝國只是曇花一現,在他本人去世後很快就分崩離析,但也把希臘文明播撒到了東至帕米爾高原、西到非洲北部的廣闊區域裡。從此,西方文明進入了「希臘化時代」。

亞歷山大帝國解體後,陸續分裂成幾個部分:亞洲的塞琉古帝國、埃及的託勒密王朝、小亞細亞的安提柯王朝和希臘本土的卡珊德王國,而羅德島的地理位置正好處在這幾大勢力的交匯處。和從前希臘各城邦之間在島上的交流不同的是,這幾個國家幅員遼闊,能帶來各不相同且遠比從前豐富的地理知識。因此,羅德島的位置變得更加重要,新的地圖製圖大師們也紛紛出現在羅德島上。這其中,最重要的要數被譽為「方位天文學之父」和「三角函數之父」的伊巴谷(Hipparkhos,約前190-前120,亦作喜帕恰斯)。

亞歷山大帝國解體後的形勢示意圖,及羅德島的位置

伊巴谷的畫像(維基公共)

伊巴谷雖然不是羅德島本地人,卻從小在羅德島長大。他有一項天賦——視力特別好,在夜晚,他能裸眼分辨出正常人根本無法看到的星星。難能可貴的是,他把這項天賦運用到了極致,在羅德島的夜幕下,他常常抬頭極目遠眺,仔細地觀察著星空的每一處細節,並將它們進行記錄、整理和歸納。在滿天繁星之下,伊巴谷不僅推算出了一年的準確時長(與現代的精確時長只差了十多分鐘)以及月球運行的周期,還在星空的啟發下發明了三角函數並定義了球面三角形,為數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在此基礎之上,伊巴谷開始利用他的數學和天文學知識,來為地球繪製新的地圖。他把天球等分為360份,從而讓星空來對應地面的每一個經緯度,並以此來進行定位,從而繪製儘量精確的地圖。他對利用觀測日食來確定地理方位有一種強迫症般的執迷。他認為,無論是外行還是學者,都無法在沒有確定天體和觀測到日食的情況下,獲得正確的地理知識,尤其是方位。例如,如果不藉助日食時觀測到的傾角(該記載來自伊巴谷為數不多的傳世著作

Against Eratosthenes

,這裡的原話是如果不藉助「氣候條件」,即climata,來自希臘語klime,原本指亞里斯多德為他想像中的地球劃分的氣候帶,這些氣候帶是根據緯度劃分的,後來被早期的地理學家、製圖學家和天文學家用來描述地球軌道的傾斜度,因此climata在這裡的深層含義是「藉助日食時觀測到的傾角來確定經緯度」)進行調查,就無法確定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是在巴比倫以北還是以南,也無法確定它距巴比倫多遠。

伊巴谷的這種執迷被他強加在了他的地圖上,這讓他的地圖在空間方位角的科學性上遠超同時期的其他地圖——作為補償,他的地圖上,陸地的形狀在遠離參考線的區域發生了比較大的扭曲。因此有些學者認為,伊巴谷是最早實踐了「地圖投影」的人(即運用一定的數學方法,把3維的地球表面繪製到2維的紙張上,形狀、方位角、面積和距離的準確性無法兼顧,需要進行取捨),雖然在那個時候尚無正式的「地圖投影」概念。

伊巴谷地圖的復原圖,由19世紀法國學者Gosselin復原(維基公共)

伊巴谷也是最早嘗試通過主動收集新的地理信息,並在地圖中及時添加這些信息,來不斷地更新地圖版本的人。因此在當時,伊巴谷的地圖代表了西方文明最先進的地理知識,而且和從前被動地等待遠方的來客帶來新的地理知識不同,伊巴谷的這些知識是他主動去收集的,這在歷史上是頭一次。

可惜的是,與伊巴谷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希臘人似乎並沒有意識到他在地圖學上所作出的貢獻。當時的人們對伊巴谷的生平記錄也十分簡略,因此現在的歷史學家們對伊巴谷的人生經歷知之甚少,他所繪製的地圖大部分沒有流傳下來。關於他的各類貢獻,只見於後世科學家和製圖學家們的零星文字記載。其中對伊巴谷評價最高的,是此後羅馬帝國時代的另一位在天文學和製圖學界光彩奪目的巨星——克勞狄烏斯·託勒密。這位繪製了第一幅幾乎完整覆蓋了舊世界三大洲的詳盡世界地圖的大牛,對伊巴谷的評價是「充滿熱情的繪圖者、真理的情人」。包括託勒密在內的古羅馬時代諸多地圖作者,其製圖理念和方法都深受伊巴谷的影響。

從荷馬到伊巴谷,古希臘人一步一步地利用哲學、地理學、天文學和數學構建了早期的製圖學理念和方法。當西方政治史上的第一個龐然大物——羅馬帝國——橫空出世的時候,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手段,去丈量並描繪羅馬士兵踏上的每一片土地。當羅馬人將目光指向地平線以外的世界盡頭時,西方古典時期的製圖活動也即將迎來一段大師輩出的偉大時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地圖的歷史⑥︱遊走在製圖學與山水畫之間的中國傳統地圖
    古希臘、古羅馬的歷代學者運用他們淵博的天文、地理、數學以及哲學知識,讓製圖學成為了西方文明科學發展史中的重要部分;當歐洲陷入漫長的中世紀之後,迅速崛起的伊斯蘭文明博採眾長,讓製圖學在交通發達的西亞及北非地區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 地圖的歷史③|亞歷山大港與託勒密:古典製圖學的巔峰
    古希臘的歷代大師們利用哲學、地理學、天文學和數學的知識和方法,構建起了最初的製圖學框架。亞歷山大帝國把古希臘文明推向了頂峰,但它隨後分裂又讓這個以東地中海為核心的文明開始迅速滑落。而幾乎在同一時期,西地中海的古羅馬文明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正在悄悄孕育一個新的超級帝國。而隨著羅馬帝國的崛起,西方古典時代的製圖學也迎來了一段盛世。
  • 地圖的歷史⑤︱大地測量:阿拉伯人對製圖學的巨大貢獻
    阿拉伯人的迅速崛起,增添了中東歷史的多面性和不確定性。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伊斯蘭文明發展出了自己的製圖學。倭馬亞王朝極盛時期形勢圖(8世紀初)花拉子米與馬蒙地圖阿拉伯人僅僅用了一個世紀,就從沙漠裡的小部落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 中國地圖之父——裴秀,一位喝錯酒而亡的地圖學家|地圖看世界
    公元271年4月3日(西晉),我國古代地圖學家,中國地圖之父,裴秀因服寒食散誤飲冷酒去世,享年47歲。這個死法還真是……寒食散,又名五石散。由紫石英、硫磺等五種礦物質組成而得名。五石散據記載可治療中風和傷寒,另外還可「濟其色慾」。
  • 高俊院士:地圖學四面體 ——數位化時代地圖學的詮釋
    將認知科學的方法引入地圖學研究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弄清大腦要靠地圖來建立空間心像的信息加工機制是什麼,這樣我們才能找出地圖在幾千年中不斷發展而不可替代這一事實的解釋;二是將「人與地圖」放在一起來研究,有利於推動地圖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將認知科學方法引入地圖學,也是當前地圖進入計算機時代的要求。
  • 資深驢友教你如何製圖 定向越野地圖的製作[組圖]
    9.1 製圖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9.1.1 製作定向地圖涉及的知識面  ①地質地貌學——想要正確的表現出不同類型的地貌及其圖形特點,需要知道地貌的成因;  ②繪圖學——地圖是由各種符號組成的,我們不能不了解他們的構成、色彩、表達方式、繪製特點與要求;
  • 地圖上的中國:古人製圖不輸今人,帶你看看中國古地圖的製作史
    提出了繪製地圖的六項基本原則,這就是中國古地圖史上著名的「製圖六體」。在裴秀以前的歷史上雖然也出現了像馬王堆、放馬灘等地圖,但是缺少關於它們來歷的記載與資料,更不知它們為誰所作。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裴秀是我國地圖學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名家。
  • 海國製圖丨地圖製作為何會成為荷蘭17世紀繁榮時代的文化象徵?
    中世紀末是尼德蘭南部與荷蘭製圖學發展至高峰的重要時期,荷蘭製圖學繼承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傳統,同時隨著荷蘭海外殖民地的發展,製圖學已成為具有近代意義的科學也是黃金時代的重要文化象徵。二、17世紀是荷蘭製圖學發展的最為繁榮的時期,布勒家族對荷蘭製圖業的有著傑出貢獻1581年荷蘭脫離西班牙後,發展成為強大的海洋帝國,荷蘭製圖學也達到了當時歐洲製圖最高的水平,但荷蘭製圖學是在西班牙與葡萄牙的製圖基礎上獲得發展的。
  • 元代朱思本所繪製的《輿地圖》,是我國古代傳統製圖學的高峰
    繼裴秀、賈耽之後,元代朱思本是我國地圖學史上又一位有傑出貢獻的人物。他所繪製的《輿地圖》,後經明朝羅洪先增補為《廣輿圖》。朱思本的成就在以後的二百多年中,幾乎支配了中國地圖學,其影響範圍之大由此可見。朱思本是一位極有地位的道家,卓有見識的地理學家。
  • 49期~「德語圈兒」的世界啟蒙者——記製圖師明斯特及其地圖作品
    「美洲出生證明」的德國地圖製圖大師馬丁·瓦爾德澤米勒、隨葡萄牙探險家出行並製作了現存最早期地球儀的德國人馬丁貝海姆、以及下文要介紹的這位德國天文學家、基督徒猶太教信徒學者、地圖製圖大師塞巴斯蒂安·明斯特。
  • 科普| 數字地圖製圖技術
    80年代以後,豐富的數字製圖軟體進入市場,極大地改變了地圖的製作和使用方式,各種類型的地圖資料庫和地理信息系統都相繼建立,計算機地圖製圖得到了較大發展和廣泛應用。到90年代以後,計算機地圖編輯出版系統相繼問世,推出了新型印前處理系統———彩色桌面出版系統( desk top pulishing,DTP) ,利用計算機可以製作出高品質的地圖產品,全數位化的製圖工藝成為現實,從而打破了長期以來傳統地圖製圖與出版的分工界線,實現了地圖設計、輸入、編輯和製版的一體化,地圖製圖技術和工藝都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從傳統手工製圖轉變為現代數字地圖製圖的生產模式。
  • 中國測繪 | 新版《湖南省地圖集》傳承湖南製圖歷史
    湖南地圖編制的歷史源遠流長,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地圖到近代邵陽人魏源主編的《海國圖志》,從1959年湖南省編輯出版的第一部省級綜合性地圖集《湖南省綜合地圖集》到2018年編制出版的全國首創全省史上規模最大的地圖集《湖南省省市縣地理國情系列地圖集
  • 世界史:遊記文學以及製圖學的發展
    荷蘭人不是歐洲第一個發展出遊記文學的民族,在此以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中已經產生了豐富的遊記文學、史詩、詩歌、編年歷史以及航行記錄的作者,他們是從事探險的航海家以及傳教士中先驅者。另一位 著名的遊記文學作家是生活在阿姆斯特丹的奧爾菲特·達帕,他是一位醫生兼作家,對於地理和歷史均懷有極大的興趣。他也是一位路德宗的信徒,也沒有去過荷蘭以外的地方旅行,但是他的1668年出版的大卷本的《關於非洲地區的精確描繪》,利用曾經踏上非洲土地的 耶穌會士以及荷蘭探險者對於當地的記錄寫成,是17世紀歐洲人關於非洲的標準讀物。
  • 用地圖與世界交流,我們在國際地圖製圖大會中獲獎的...
    本文原標題:《用地圖與世界交流,我們在國際地圖製圖大會中獲獎的作品是這樣的!》艾蘭本文由微信公眾號「中國自然資源報」獨家編輯。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
  • 揭秘《古希臘錢幣史》未能公開的地圖
    今天要談的是該書的地圖,在上一期書評的最後,我提到書中沒有地域地圖的缺憾,但很快就從作者好友處得知:該書原先是有地圖的,只不過因出版審查原因被刪掉。於是我與曾晨宇先生取得聯繫,他慷慨地提供了相關資料。《古希臘錢幣史》未能公開的地圖共有四張,其中兩張是小亞細亞城邦分布地圖,後兩張為希臘諸城邦分布地圖。文字搭配地圖,可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 51期~地圖大盜與《世界的鏡像》(上)—記荷蘭製圖師德·佐德父子
    可見,在歷史上,「尼德蘭(Netherlands)」的地域概念,一下子涵蓋了西歐三國,所以廣義上說,稱這些地圖大師為尼德蘭人,十有八九不會說錯。歷史概念上的尼德蘭地區與今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大概位置關係圖。 橙色區域為歷史上的弗蘭德斯伯國。
  • 地圖學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怎樣的變化和作用?
    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進入繁榮階段,地圖學也隨之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繪製了一些具有相當水平的地圖。盛唐時,地圖繪製已很發達,全國上下都專設繪圖機構,由尚書兵部職方郎中掌管全國地圖的繪製。先是規定各州郡每三年造送圖一次,以後又改成每五年送一次。
  • 簡述中國古代地圖學的發展史
    中國古代地圖學的起源與先秦哲學一樣歷史久遠。受限於古代僅有的幾種圖文信息記錄方式,現今我們只能在一些青銅鼎器、石碑石刻、絲帛絹紙上,才能見到存世不多的古代地圖信息。現代地圖學發展日臻完善,為實現統一辨識,現代地圖一般具有:比例尺、方位、圖例等信息,因用途的不同,除基本要素外,地圖上所包含的信息也隨之變化。
  • 古希臘地圖顯示,城邦是如何成為一個帝國的
    嗨,大家好,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歷史。古希臘的地中海國家由許多城邦組成,直到馬其頓國王菲利普和亞歷山大大帝將他們併入希臘帝國,才統一。這些古希臘的歷史地圖把希臘從史前時期一直延伸到希臘和羅馬時期。許多地圖來自佩裡卡斯塔涅達圖書館的地圖收集歷史地圖:歷史地圖集,由威廉謝潑德。其他的是塞繆爾巴特勒的《古代和古典地理學地圖集》。邁錫尼人的希臘時期大約從公元前1600年到1100年,結束於希臘的黑暗時代。這是荷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描述的時期。在邁錫尼時代末期,寫作被拋棄了。
  • 地圖作為世界的圖像——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的千年之旅
    大約兩千年前,古希臘人創造了數學的基礎,使地理學(將國家、海洋、河流和山脈等地理地貌放置在地圖上的概念)和宇宙學(關於我們的行星即地球相對於其他天體的位置的學說)可以有機結合。然而,由古希臘人創造的基於數學和天文學——即坐標和投影——的製圖原理在西歐被遺忘了一千多年,直到15世紀文藝復興巔峰時期才被重新發現。從那時起直到現在,這些製圖理論一直都在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