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逃到臺灣就萬事大吉了嗎實際上臺灣不保他還有一條退路

2021-01-12 騰訊網

1949年1月10日,隨著淮海戰役的結束,國民黨的敗局已定。對此蔣介石看得十分清楚也做了相應的準備。1月18日,蔣介石作出了重要的人事部署,任命陳誠為臺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蔣經國為臺灣省黨部主委。

2月10日,蔣介石又將中央銀行庫存的黃金、銀元全部運往臺灣。很明顯,他這是把經營重點放在了臺灣。然而,以當時的形勢來看,就算逃到了臺灣,也未必安全,因此,蔣介石還留了一條退路。

蔣介石偷運大批金銀、外匯和文物到臺灣的消息已被外界獲知。人們判斷蔣介石率領殘部要逃往臺灣。3月15日,新華社播發《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時評,義正辭嚴地指出:」中國人民絕對不能容忍美帝國主義對臺灣或任何中國領土的非法侵犯,同樣亦絕對不能容忍國民黨反動派把臺灣作為最後掙扎的根據地。」

這就明確地告訴蔣介石及其殘部:如果不向新生的人民政權投降,臺灣也非他們的久留之地,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面對這種嚴峻形勢,蔣介石不得不考慮另外的退路了。

經過慎重的考慮,蔣介石還是把臺灣作為離開大陸的第一個落腳點。如果臺灣不保,就移居日本。蔣介石之所以選擇日本,自有他的道理。因為他早年留學日本,其後來來往往,多次到過日本。日本有他的同學、老師、朋友,他熟悉那裡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習慣,語言和交際都不成問題。

更重要的是,日本戰後處於美國的保護之下,他全家的生活和安全都有所保障。可以說,蔣介石將日本作為餘生的居住地,也是個可靠而明智的選擇。

1949年5月25日,蔣介石父子乘「靜江號」軍艦逃往臺灣。6月24日,蔣的一家定居於臺灣臺北市北郊的草山「士林別墅」。為了避免「落草為寇」之嫌,蔣介石特意將草山改為「陽明山」,開始了困守臺灣的艱難歲月。

新中國成立後,實行獨立外交,前國民政府的許多使館人員紛紛投向新中國。1949年10月10日這天,與新中國尚無外交關係的原國民黨政府駐法大使館,本來要掛「青天白日旗」,卻出人意料地掛起了鮮豔的五星紅旗。此事立即傳遍了全世界,產生了轟動性的骨牌效應。

蔣介石得知此事後大為震怒,但又無可奈何。儘管他在臺灣落下腳來,可每天都難安寧,擔心大陸要解放臺灣。他指望美國能夠施以援手,或至少得到3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還在1948年11月28日,他就安排宋美齡去了美國,但沒想吃了杜魯門總統的閉門羹,兩手空空離開華盛頓,跑到紐約的孔祥熙別墅隱居起來。

宋美齡從來也沒有如此擔憂過,美國不再支持蔣介石,國民黨無論如何也守不住臺灣。夫君下一步再往哪裡跑呢?這成為宋美齡日夜焦慮的問題。前思後想,她給蔣介石連來兩封電報,勸其定居加拿大,又謂夫君為國操勞了大半輩子,也該歇一歇,到外國來看一看了。再不就是到瑞士避難,這是個中立國,到了那裡之後會受到保護,可保餘生安然無憂。

但蔣介石去日本的主意已定,沒有給宋美齡回電。這樣,宋美齡就越加著急,便求孔祥熙和宋藹齡幫忙。但事已至此,孔、宋也想不出什麼妥當辦法。宋美齡不能再等,遂命孔祥熙的女婿陳繼恩專程去了一趟臺灣,以「到瑞士休養一段」為由,勸蔣介石離開臺灣。

但蔣介石不為所動,他說臺灣即使不保,他也不會到瑞士,而去日本避難。宋美齡聽了陳繼恩的回覆,知道拗不過倔強的夫君,遂在1950年1月13日悻悻回到臺灣。

就在蔣介石夫婦為自身安危擔憂的時候,韓戰爆發了,這讓蔣介石欣喜若狂,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為其提供了一道保護屏障,他這才放心下來。蔣介石打算在臺灣建立反攻基地,實現回大陸的夢想,從此打消了去日本的主意。

本來,蔣介石欲逃亡日本這件事,知道的人有限,日本報紙的報導,並沒有可靠的證據。直到50多年之後,才由蔣介石當年的秘書周宏濤說出此事的真相,然而時過境遷,這也算不得是什麼驚人秘密了。

相關焦點

  • 蔣介石逃到臺灣而不逃到別的地方,他的日記暴露了其野心和欲望
    蔣家王朝即將崩潰,蔣介石的幕僚們開始著手議定敗逃方案:國外、海南、臺灣?還是國內其他地區?就在這些幕僚們最為頭疼的時候,蔣介石堅定的說:臺灣。為何蔣介石選擇逃往臺灣而不逃到別的地方,多年後他的日記暴露了其野心和欲望。
  • 1949年,蕭毅肅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晚年結局怎麼樣?
    不過,蕭毅肅卻在解放戰爭中站錯了隊伍,他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最終失敗也是理所當然。1949年,隨著國民黨敗退臺灣,蕭毅肅選擇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那麼,曾經的「芷江受降官」蕭毅肅逃到臺灣後,晚年的結局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蕭毅肅的晚年結局。蕭毅肅出生於1899年,他是四川蓬安人。
  • 蔣介石讓他當黃埔軍校校長,他卻扔下全校師生,一個人逃到了臺灣
    黃埔軍校在大陸期間,一共有過3任校長,第一任校長不必多說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蔣介石,第二任校長是關麟徵,1947年正式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到1949年卸任。關麟徵是個聰明人,選擇在1949年卸任,不想替蔣介石背黑鍋。
  • 民國首任南京市長,曾強拆蔣介石的官邸,逃到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27年4月,寧漢分裂之際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將國民政府的首都遷到南京,並親自指定劉紀文為南京市市長。劉紀文由此成為民國首任南京市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民國南京市第一任市長劉紀文逃到臺灣後的結局怎麼樣?
  • 蔣介石是如何撤退到臺灣的?為何說他不死,自己不必逃到臺灣?
    1949年前後,從大陸用各種方式前往臺灣的人達到二百萬,其中軍人約有六十萬。在國民黨的傳統宣傳裡,這是「蔣公率領二百萬軍民同胞跨海東遷的壯舉」。考慮臺灣島內原有人口才六百萬,二百萬人這數字太驚人了,這數字裡包括的,還有胡適這樣的大學者。
  • 「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胡璉出生於1907年,他是陝西華州人,出身貧寒。胡璉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家人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省吃儉用供他讀書。1925年,胡璉考入黃埔軍校,進入黃埔第四期,也正是在黃埔軍校中,胡璉認識了人生中的貴人陳誠。胡璉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了北伐戰爭,作戰時有勇有謀,戰績出色,深受陳誠賞識。
  • 1949年,吳國楨逃到臺灣,四年後被蔣介石追殺,最終結局如何?
    1949年1月,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在浙江溪口老家居住一段時間後,蔣介石率領國民黨殘部逃到臺灣。剛到臺灣之際,蔣介石迫切希望得到美國的援助,開始重用與美方關係較好的兩個人:一個是孫立人,另一個便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吳國楨。
  • 蔣介石「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剩一人為何留在大陸?
    但是讓很多人不解的,為什麼解放戰爭後,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剩下一人卻留在了大陸呢?1949年他先是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不過又返回大陸,在西南負隅頑強抵抗,後於1950年再次逃回臺灣,成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與「國防會議秘書長」。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經過一系列戰爭的洗禮,蔣介石的十三太保結局迥異,尤其是1949年後,十三太保中有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還有兩人早逝。那麼,作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他們各自的結局如何呢?第一,劉健群劉健群屬於蔣介石的黃埔嫡系,不過他的這個黃埔嫡系有點與眾不同,他不是黃埔學生,而是黃埔總教官何應欽的機要秘書。
  • 曾擴情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主動留在大陸,他的結局如何?
    十三太保中有一人名叫曾擴情,他因為年齡最大又被稱為「大太保」。曾擴情不僅資歷老,而且對蔣介石忠心耿耿。不過,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曾擴情卻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選擇主動留在大陸。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主動留在大陸的曾擴情的最終結局。曾擴情出生於1894年,四川威遠人,黃埔一期學生。
  • 宋美齡支招蔣介石逃亡瑞士,消息走漏全臺陷恐慌
    宋美齡為蔣介石找退路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稍稍喘了口氣。但宋美齡感到,美國不再支持蔣介石,國民黨無論如何也守不住臺灣。美國政界大多數人也認為,要不了多久,臺灣就會被共產黨軍隊攻佔。臺灣保不住,蔣介石再往哪裡跑呢?這是宋美齡日夜考慮的問題。
  • 「南天王」陳濟棠,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廣州也一直都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重要城市,換言之,能夠擁有廣東軍政大權的人在國民黨中的地位亦是不凡,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位民國時期執掌廣東軍政大權的人物,他也因為執掌廣東而被稱為南天王,他就是陳濟棠。陳濟棠的能力是沒什麼問題的,但他的性格卻有很多缺點,這就給了一些對他不滿的小人可乘之機。之後陳濟棠被貶,只能去國外待了一段時間,直到蔣介石上臺後,陳濟棠才得到了東山再起的機會。陳濟棠為了獲得蔣介石的認可,為他在蔣桂戰爭中誓死拼殺,用這一決心換來了蔣介石的提攜。
  • 巴蜀易守難攻還有45萬大軍駐守,蔣介石為何還是選擇逃往臺灣?
    眼看著蔣家王朝大廈將傾,蔣介石開始考慮慘敗之際的退路了。他心裡有多個去向,第一種方案,撤退到西康,建立以西昌為中心,以西南廣大地區為依託的根據地;第二種方案,撤退到海南島,以島嶼為中心,以東南沿海地區為憑藉,作為國軍的最後堅守陣地;第三種方案,撤退至臺灣。渡江戰役失敗後,國民黨其實還有150萬的軍隊遍布在全國各地。而光光川、黔、滇、康、藏5省,也就是西南地區,蔣介石有45萬大軍,當然這裡面有鼎鼎有名的川軍。
  • 「空軍總司令」周至柔,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前幾天我們說了蔣介石在大陸的「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客觀來說,桂永清是蔣介石的「問題學生」,因為何應欽與陳誠的照顧,桂永清官至「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基本上沒打什麼大勝仗,他更類似於紙上談兵的趙括。其實,當時蔣介石的海陸空部隊配置齊全,不僅有「海軍總司令」與「陸軍總司令」,而且還有「空軍總司令」。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蔣介石的「空軍總司令」。蔣介石的「空軍總司令」名叫周至柔。周至柔出生於1899年,是浙江臨海人。周至柔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雖然成長於這樣的家庭,但周至柔的母親並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
  • 63代「天師」張恩溥,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正一派的創立者名為張道陵,在創教之後他給自己起了一個稱謂叫張天師,並且規定張天師在張氏子孫中世襲傳承,因此後來他的子子孫孫的嫡系傳人當中都有人繼承了「張天師」的稱號。從元代開始,官方正式承認了天師稱號,自此之後,張天師成為官方承認的天師。民國時期,蔣介石和第63代天師張恩溥的關係還不錯,那麼在解放戰爭之後,這個張恩溥去了哪裡呢?
  • 蔣介石的五虎將的結局怎麼樣?4個逃到了臺灣,1個留在了內地
    蔣介石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他之所以能在當時軍閥混戰的局面中立足,是因為他打敗了其他軍閥,令其心悅誠服。而蔣介石之所以能夠打敗其他軍閥,這離不開他手下的五員猛將。他們也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將,分別是陳誠、衛立煌、顧祝同、劉峙和蔣鼎文。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1949年,63代天師張恩溥逃到臺灣,他在臺灣過得怎麼樣?
    解放戰爭後,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的人很多,大部分都是自願跟隨著蔣介石的,這些人逃到臺灣後多次暗中算計大陸,阻礙新中國的發展。不過,張恩溥卻不是這樣的人,他跟蔣介石逃到臺灣後致力於兩岸關係的發展,還把道教傳播到更廣闊的世界。
  • 63代「天師」張恩溥,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第63代天師名叫張恩溥,他是民國官方承認的63代天師。因為得到了民國政府承認,所以張恩溥在1949年時選擇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63代「天師」張恩溥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結局。江西上清鎮有一座「嗣漢天師府」,這座天師府就是正一派掌教天師居住的地方。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立場變換過多次的人物,比如著名的抗日將軍馮玉祥,他曾經數次變化立場,多次臨陣倒戈。又比如北伐名將張發奎,他曾數次和蔣介石分庭抗禮,也曾數次為蔣介石出生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