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2020-12-24 悟空談歷史

在國軍中有個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這句話牽扯到兩個人,一個是「西北王」胡宗南,另一個則是「金門王」胡璉。為什麼說「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呢?因為「西北王」胡宗南總是打敗仗,被稱為「常敗將軍」,而「金門王」胡璉的軍事指揮水平卻明顯高於胡宗南,因此才有此說法。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金門王」胡璉的故事。

胡璉出生於1907年,他是陝西華州人,出身貧寒。胡璉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家人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省吃儉用供他讀書。1925年,胡璉考入黃埔軍校,進入黃埔第四期,也正是在黃埔軍校中,胡璉認識了人生中的貴人陳誠。

胡璉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了北伐戰爭,作戰時有勇有謀,戰績出色,深受陳誠賞識。在陳誠的提拔下,胡璉很快就從一名排長晉升為營長。中原大戰中胡璉也有出色的表現,戰後被陳誠晉升為團長。

胡璉所在的軍是國軍的王牌軍18軍,這裡能人很多,不過胡璉依然出色。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胡璉已經由團長晉升為旅長。胡璉此人作戰中善用計謀,讓人防不勝防,在對日作戰中,胡璉曾經讓日軍摸不到規律,用水雷炸毀66艘日軍艦船,立下了大功,並因戰功晉升為副師長。

當然,胡璉在抗戰中還有其他著名戰績,比如石牌要塞戰役,此戰胡璉抱著必死的決心,指揮11師與日軍在石牌要塞展開肉搏,消滅日軍一千餘人,為鄂西會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開戰前,胡璉公開祭天,發誓為抗日抱著必死的決心,希望列祖列宗保佑中國人能取勝。如今這篇誓言讀起來依然令人心潮澎湃,仿佛回到了那段抗日歲月。戰後,胡璉也因為戰功成為18軍副軍長,並在一年後成為18軍軍長,抗日勝利後晉升為少將,一時風光無二。

不過,風光無二的胡璉卻在淮海戰役中被英勇的解放軍打敗,他所屬的十二兵團幾乎被全殲,最高司令官黃維兵敗被俘,只有胡璉與一小部分士兵衝出包圍,回到了南京。隨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節節敗退,胡璉最終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到了臺灣後胡璉深受蔣介石重用,並被任命為「福建省主席」,胡璉更是被稱為「金門王」,並且被蔣介石授予了上將軍銜。胡璉此人確實「能徵善戰」,蔣介石逃往臺灣後在軍事方面主要依仗的人就是胡璉。

胡璉在臺灣先後任「金門防衛司令」、「駐越南大使」等職務。剛逃到臺灣時蔣介石還對「反攻大陸」抱有幻想,因此胡璉是蔣介石面前的紅人,不過隨著蔣介石的這個幻想破滅,蔣介石開始逐漸棄用胡璉。胡璉在任「駐越南大使」八年後被蔣介石免職,之後成為「戰略顧問」。

「戰略顧問」實際上是個閒職,胡璉倒也樂得自在,晚年的他主要從事歷史與軍事研究,寫了不少著作與回憶錄。1977年,胡璉因病去世,終年70歲,他死後葬在了澎湖列島。

參考資料:

《國民黨軍狐-胡璉》丁川、《國民黨悍將胡璉》劉立軍

相關焦點

  • 「空軍總司令」周至柔,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讀書開闊了周至柔的視野,1919年,周至柔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返回浙江加入浙軍。周至柔就讀的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就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期間,他認識了人生中的貴人陳誠。陳誠就讀的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炮兵科,兩人因為是老鄉,所以在讀書期間逐漸相識相知。
  • 1949年,蕭毅肅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晚年結局怎麼樣?
    日本宣布投降後,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作為投降代表在湖南省芷江縣正式向中國投降,史稱「芷江受降」;中國方面,主持芷江受降典禮的受降官名叫蕭毅肅。作為芷江受降官,單憑這一點,蕭毅肅足夠名垂青史。不過,蕭毅肅卻在解放戰爭中站錯了隊伍,他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最終失敗也是理所當然。1949年,隨著國民黨敗退臺灣,蕭毅肅選擇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
  • 金門戰役中指揮部隊的李良榮,被蔣介石召回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28軍的三個團在前線總指揮蕭鋒的命令下進攻金門,金門戰役由此爆發。不過,解放軍的三個團登陸金門後卻遭遇頑固抵抗,最終因為後援乏力而戰敗,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金門戰役的交戰雙方分別是解放軍第十兵團28軍的三個團以及國民黨李良榮的22兵團(後續胡璉的十二兵團增援)。聽到李良榮這個名字,大部分人都表示很陌生,李良榮是什麼人?他是如何在金門戰役中讓我軍吃了大虧?金門戰役後,李良榮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國民黨22兵團司令李良榮的結局。
  • 曾擴情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主動留在大陸,他的結局如何?
    蔣介石成為黃埔軍校校長後受德國軍事思想影響,特別重視情報組織,而復興社就是蔣介石建立的情報組織之一。復興社有13名骨幹成員,這13名骨幹成員深得蔣介石信任,也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曾擴情不僅資歷老,而且對蔣介石忠心耿耿。不過,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曾擴情卻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選擇主動留在大陸。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主動留在大陸的曾擴情的最終結局。曾擴情出生於1894年,四川威遠人,黃埔一期學生。在黃埔一期學生中,曾擴情雖然不如黃埔三傑有名,但也是僅次於黃埔三傑的人物。
  • 「南天王」陳濟棠,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陳濟棠進入部隊後沒多久,國民黨因面臨著四面楚歌的境地急需會打仗的人才,陳濟棠就這樣慢慢脫穎而出。在東徵西戰中,陳濟棠用自己的實力贏得了話語權。陳濟棠的能力是沒什麼問題的,但他的性格卻有很多缺點,這就給了一些對他不滿的小人可乘之機。之後陳濟棠被貶,只能去國外待了一段時間,直到蔣介石上臺後,陳濟棠才得到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 1949年,吳國楨逃到臺灣,四年後被蔣介石追殺,最終結局如何?
    1949年1月,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在浙江溪口老家居住一段時間後,蔣介石率領國民黨殘部逃到臺灣。剛到臺灣之際,蔣介石迫切希望得到美國的援助,開始重用與美方關係較好的兩個人:一個是孫立人,另一個便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吳國楨。
  • 63代「天師」張恩溥,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張道陵創建正一派後自封張天師,自此之後,張天師成為張道陵嫡系後裔的專屬稱呼,並在元朝時期被官方承認,「天師」稱號傳到民國年間一共傳了63代。第63代天師名叫張恩溥,他是民國官方承認的63代天師。因為得到了民國政府承認,所以張恩溥在1949年時選擇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63代「天師」張恩溥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結局。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張發奎的結局。1927年8月13日,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武漢國民政府也與南京國民政府順利合併,史稱寧漢合流。寧漢合流後,國民黨各個派系完成了統一。張發奎彷徨無措,不久之後蔣介石復出,張發奎又成了蔣介石的部下,兩人又一次共事。
  • 戰犯翁文灝,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受邀返回大陸後結局如何?
    1948年6月,翁文灝應蔣介石邀請,擔任國民政府行憲後第一任行政院院長,是一位大權在握的官員。按照翁文灝當時的位置,他在戰犯中排12位實至名歸。那麼這位成為戰犯的民國科學家晚年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翁文灝的晚年結局。翁文灝出生於1889年,他是浙江寧波人,與蔣介石是老鄉。
  • 一戰救國家於危亡,一戰阻國家之統一,「金門王」胡璉功過難評說
    胡璉在大陸是爭議比較大的一位國軍將領,其軍事才能突出,毛主席曾評價其「狡如狐, 猛如虎」,國軍內部也有「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之說。胡璉一生中有兩場讓其揚名的戰役——石牌保衛戰和金門戰役,正是這兩場戰役讓其備受爭議地出現在歷史之中,功過無法評說。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胡璉參加的這兩場戰役。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經過一系列戰爭的洗禮,蔣介石的十三太保結局迥異,尤其是1949年後,十三太保中有兩人留在大陸,九人逃到臺灣,還有兩人早逝。那麼,作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他們各自的結局如何呢?第一,劉健群劉健群屬於蔣介石的黃埔嫡系,不過他的這個黃埔嫡系有點與眾不同,他不是黃埔學生,而是黃埔總教官何應欽的機要秘書。
  • 「海軍總司令」桂永清,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這樣不僅能延續臺兒莊大捷後的勝利,而且還能消滅日軍的有生力量,最終卻因為桂永清臨陣脫逃而功虧一簣。當然,戰後桂永清也受到了撤職查辦的處分。客觀來說,在蔣介石的嫡系大將中,桂永清此人比較奇葩,他曾數次違反軍紀,蔣介石甚至下令槍斃他,但是桂永清每次都猶如神助、大難不死,也算是命大。
  • 揭示了蔣介石為什麼說胡璉是鶴立雞群,甚至是千古良將
    雖然他和蔣介石的天子胡宗南都稱國軍為"二胡",但後人對他們的評價卻是一個天,一個地。十個西北王(胡宗南)不等於一個金門王(胡璉)。在解放戰爭中,胡璉與我軍交手多次都能順利逃脫,所以連毛爺爺都說十八軍胡璉,狡如狐,勇如虎。不妨避而遠之,保存實力,等待取勝的時機。抗戰時期,胡璉指揮的石牌保衛戰是抗戰的轉折點,影響深遠。
  • 1949年,隨老蔣逃到臺灣的3個軍閥大佬最終結局如何?令人唏噓!
    百姓們原以為美好的生活就在遠後了,可是他們還是低估了軍閥大佬們的力量。畢竟人人都有私慾,何況還是手握重兵的軍閥。儘管最終經歷了抗戰,軍閥力量參與到戰爭中,也損失慘重,但畢竟地位不輸蔣介石,跟隨著蔣介石一群逃到臺灣的3位軍閥大佬,最終都結局如何呢?
  • 63代「天師」張恩溥,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民國時期,蔣介石和第63代天師張恩溥的關係還不錯,那麼在解放戰爭之後,這個張恩溥去了哪裡呢?根據記載,63代「天師」張恩溥在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63代天師張恩溥繼承天師位置的時候才二十歲,可以說是個相當有能力的人,歷代的宗教領導人物其實都不太喜歡摻和到與政治相關的事情上的,因為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可是張恩溥卻意外的有野心。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國軍空軍總司令周至柔,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結束了,動蕩的時局同時也分割了大陸和臺灣。蔣介石敗退臺灣的同時,他也帶走了很多的同胞。今天主要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蔣介石手下的空軍總司令,此人名叫周至柔,想必大家也都很好奇,周至柔最終的結局如何?周至柔是浙江臨海人,年少時期他的父親就離開了人世,他是由自己母親一手拉拔長大的。
  • 1949年末,四名逃到臺灣的軍閥大佬都是誰?最終結局如何?
    1949年末,隨著國民黨腐朽統治的全面崩潰,蔣介石帶領著殘兵敗將逃到了臺灣,其中就包括以前和蔣介石對立過的那些軍閥大佬們。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四個逃到臺灣的軍閥大佬,這些曾經和蔣介石有過爭鬥的人,到了臺灣之後會有什麼的境遇呢?後來都是什麼樣的結局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蔣介石的五虎將的結局怎麼樣?4個逃到了臺灣,1個留在了內地
    蔣介石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他之所以能在當時軍閥混戰的局面中立足,是因為他打敗了其他軍閥,令其心悅誠服。而蔣介石之所以能夠打敗其他軍閥,這離不開他手下的五員猛將。他們也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將,分別是陳誠、衛立煌、顧祝同、劉峙和蔣鼎文。
  •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結局如何?
    黃埔軍校成立後,陝西人杜聿明恰巧進京參加考試,他本想考個大學,但想到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學文之人難有出頭之日,臨時決定棄筆從戎。恰巧他又看到黃埔軍校的招生廣告,因此南下廣州,準備參加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為什麼黃埔軍校的招生負責人見到他的介紹信後就同意杜聿明參加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呢?于右任的身份地位自然不一般,他是國民黨的元老,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于右任的最終結局。于右任出生於1879年,他是陝西三原人,與前面我們提到的杜聿明是老鄉。于右任青年時期就在國內創辦報紙,宣傳革命,也因此被清政府通緝,流亡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