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學中華美德 傳承仁義禮智信

2020-12-20 相逢雲德

《太陽》之四十四 中華傳統美德

各位家長,第三十課我們講兒童品德教育,兒童規範六十條,曾經提到過「仁、義、禮、智、信」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今天我們專題討論。我們從嬰幼兒即三歲以前的寶寶就開始講,小學生要講,中學生大學生,工作了成家立業了,中老年了,都還要講,講中華傳統美德,要讓中華傳統美德永遠傳承下去。亮亮開講第四十四課:仁義禮智信。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從口口傳承到文字記載,歸納起來是仁、義、禮、智、信等五個要素,圍繞這五個要素還有很多表述,諸如忠、孝、悌、節、恕、勇、讓等等,他們都是五要素的延伸,或者是其豐富,或者是其發展。

仁,是指同情、關心和愛護這樣的心態,即仁愛之心。仁最早的涵義是親人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說:親,仁也,又說:仁,親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員之間、氏族親人之間要親愛,這種仁愛之情,局限於家族親屬之間。隨著歷史演變,仁的涵義得到了擴展,由親人發展到了愛人。

老子說:與,善仁。意思是與人交往要友愛、真誠、無私。孔子曾說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裡仁已成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為了維護仁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這一道德理念。在仁的情感範圍由家族擴展到社會的同時,仁的道德內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提升,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第一要素。

義,是指正當、正直和道義這樣的氣節,即正義之氣。義的原義是指人的儀表,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對親密友誼、對美好善良的追求。《說文解字》這樣解釋:義,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意思說,義是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涵養,我們崇尚羊的形象和涵養,要像羊一樣溫和、善良、美好。這裡講的義,是指一種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氣節。

《說文解字》把義同美、善聯繫起來解釋,美和善是羊字頭,義的繁體字「義」也是羊字頭。所以,義、美、善是同義的。古人強調義氣,就是指這樣一種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義的氣節。孔子提倡殺身成仁。而孟子說要捨生取義。殺身和捨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說明義和仁同等重要。我們講中華傳統美德有時也簡化成仁義道德,可見,在這五大要素裡最重要的是仁和義兩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兩大要素。

禮,是指禮儀、禮貌和禮節,即禮儀之規。禮最初是原始社會祭神祈福的一種習俗和儀式。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關於禮的認識和理解也有了新的變化。周朝「制禮作樂」,逐步把禮儀規範起來,對在哪種情況下實行什麼樣的禮節、舉行什麼樣的禮儀、講究什麼樣的禮貌進行了具體規範,提倡以禮樂治天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的內容又有了創造性的變化,開始將禮作為道德準則加以提倡。

《詩經》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的詩句,意思就是說:看那老鼠還有一張臉皮,做人豈能無禮儀;如果一個人沒有禮儀,不去死還幹什麼?古代政治家管仲提出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把禮放在道德規範之首;中國人向來把禮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禮儀之邦來表明我們是文明的,不講禮儀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見,禮在中華傳統美德中同樣有著重要位置。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惡和知己識人這樣的能力,即智謀之力。孔子說:君子道有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慮,勇者不懼。孔子又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裡講的「是知也」就是指智慧、智者。

孔子、孟子在繼承和發展唐堯、禹舜、商湯等關於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是非、認識善惡這樣的聰穎、智慧思想的基礎上,豐富了智的具體思想內容,提升了智作為一種道德要求在道德規範中的地位,使之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新的道德概念和價值取向,成為對人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信,是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這樣的品行,即誠信之品。信用是信最基本的內涵。它不僅要求人們在自己的行為上要誠實和守信,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對某一個事物、某一種理念認識上的堅定可靠,反映出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相互信賴的關係。

關於信,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認識了它,並且積極地加以提倡。《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文學名著,都強調「信」的道德理念。《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記載說: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說統治者有「信」,是立國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礎。老子說:言,善信。意即說話要恪守信用。孔子也說,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又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把誠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點;孟子把誠信看作社會的基石和做人的準則,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各位家長:仁、義、禮、智、信這五大基本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大廈的根基,是道德大廈的支柱。仁是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互相尊重和互相愛護的情感,是世間萬物共生、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道德規範;義是超越自我、正視現實、仗義公道的做人態度;禮是建立人際關係、社會秩序的一種標準和規則;智是人認識自己、了解社會、解決矛盾、處理問題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們交往和處事的道德準則。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

仁、義、禮、智、信是人們應該履行的基本義務和主要品行,在道德建設中具有基礎地位,在中華民族道德建設的長河中具有本源地位;在眾多傳統美德的龐大體系來看具有主導地位;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各位家長,我們要教育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子孫後代:做有仁愛心、講義道、懂禮儀、有智慧、守信用之人。

這真是:兒童學中華美德, 傳承仁義禮智信。

本文待續,人物和故事情景純屬創作。本章部分圖片、內容源於網絡,歡迎原作者批評指導聯繫。

相關焦點

  • 仁義禮智信納入學校教學內容
    據3月3日中國青年報報導,全國政協委員、參與制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首席專家李漢秋在今年兩會上發言,建議教育部門將「仁義禮智信」納入教學內容,他表示「拋棄傳統文化是逆潮流的,應該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  李漢秋的發言在網絡上披露後,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你認為現在社會道德現狀是否下滑?我國的教育中缺乏什麼?
  • 當今社會仁義禮智信有沒有存在的意義?
    在討論這個話題前,先讓我們回顧一下:「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所倡導的五大傳統美德、是人性中不可磨滅的光芒!兩千多千來,其對推動道德自律、家庭和諧、社會穩定、中國歷史的可持續性發展等,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整體道德下滑、價值觀扭曲、違法犯罪頻發的今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仁義禮智信」有機的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顯得更為必要,當然有存在的意義。
  • 「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評估與現代轉換
    【摘要】「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儒家道德體系的代表,塑造了中國文化的獨有特徵以及中華民族的品格和精神,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念。它有著其它思想難以比擬的積極性、文明性和進步性,但同時存在著消極、保守以及落後的元素。所以,有必要對「仁義禮智信」的內涵、價值及現代轉換進行評估和分析。
  • 中國傳統文化——禮儀,禮多人不怪,仁義禮智信!這就是中華美德
    中國傳統文化——禮儀,禮多人不怪,仁義禮智信!這就是中華美德中國的禮節,真的非常的面面俱到。我們總是說禮多人不怪,禮節是最基本的人文素養。也是我們生而為人基本的技能呢。禮總不能或缺。禮儀,中古代便是行使的「周禮」。
  • 「仁義禮智信」都有體現
    「仁義禮智信
  • 漢字的內在美,美在凝結了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漢字美輪美奐,外在美之前我寫過一篇,今天說說它的內在美。中華漢字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例如編著成書的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中華成語等等,那麼就濃縮幾個字來說吧。仁義禮智信是傳統美德的價值體現。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我想用自己的理解來說。仁是善良仁慈。仁德,仁心。人之初性本善,心存善念,對人友好。不藏奸。義是道義,大義,大愛,像喬峰,像關雲長。更像文天祥,捨生取義。感人志誠。禮是禮數,是規矩。是尊重,無關尊卑。
  • 你知道「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什麼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優良的中國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
  • 仁義禮智信是我們的共同家風
    仁義禮智信是我們的共同家風 發表時間:2014-04-10   來源:赤峰文明網從《王氏家譜》可以看出,仁義禮智信是我們一代一代做人的信條。從第六代人開始,我們家族就建立了「男人孝,女人賢,兄弟和,姐妹團」的十條家規。最讓我們感動的是第七代人共兄弟六個,每人都有妻子兒女,可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男人團結,女人和睦,從來沒有吵嘴打架的現象。兄弟中的老二王鳳鳴是大家公認的家庭大總管,他忠厚坦蕩,廣結賢良。
  • 今天,我們怎樣借鑑「仁義禮智信」
    漢以後,歷代儒家人物根據不同時期社會和思想發展的需要,對「仁義禮智信」作出自己的闡釋和發揮,其具體內容不斷豐富而複雜,其中確有不少思想糟粕,有些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實際效果,按照今天的道德標準來看,斥之為「吃人」也並不過分。  儘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古人歸納的五個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範疇名稱,仍然具有永恆的、普泛的意義和價值。
  • 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信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他與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人創作的「梅花篆字」梅報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長壽)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經之中的「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 崇州懷遠鎮林氏家族:謹記「忠孝仁義禮智信」
    林氏一族以「忠孝仁義禮智信」為家族的家訓家規林氏家規國法當守 家規當遵 師尊當敬交友當正 處世當明 業當勤儉族誼當敦 嫁娶當慎 教子有方林氏一族以「忠孝仁義禮智信」作為家族的家訓家規,教育子孫後代重誠信、講道德、守紀律、有愛心。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湧現出了一大批敬老尊賢、言傳身教的優秀典型人物。12條家訓家規 彰顯誠信道德紀律愛心據記載,崇州市懷遠鎮林氏為湖南武岡林氏之後,於清朝康熙初年間由湖廣武岡州遷徙入川。
  • 李漢秋:弘揚「五常」美德利於構建和諧社會(圖)
    人民網北京3月9日電今天下午,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前進論壇》主編李漢秋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發言時說,要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東漢建初四年(公元79年)後,「仁義禮智信」被官方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具有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李漢秋指出,「五常」有利於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仁義禮智信作為中華傳統倫理體系中的核心因素,在華夏神州已影響人們兩千多年,貫穿中華倫理和中華文化的發展中,成為民族精神的構成元素,熔鑄在民族精神之中。
  • 中華歷史上的五大傳統美德的小故事
    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讚揚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2、【鐵杵磨成針】講的是勤學的故事。
  • 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五條屏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何謂仁?仁者,仁義也。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敗於世的根本。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
  • 中華美德公園:中日在此合種友好櫻花林,園中有重慶最美步道
    不過我們今天是要來認識一個比較小眾的公園,2號線就從公園中間穿過——它就是位於平安站和大渡口站中間的中華美德公園,這裡有一條被評為「重慶最美」的步道,還有中日合種的友好櫻花林,下月將開滿櫻花,成為重慶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 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就是其本來的意思,仁為愛,仁者愛人,義為正義,在西方國家就是什麼平等什麼的,當然這只是義的一個方面。禮就是禮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等,智為智慧,也是正信正智,信為誠信。當然,這是基本字義。
  • 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
    由此可見,「禮」在中華傳統美德中同樣有著重要位置。「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惡和知己識人這樣的能力,即「智謀之力」。「智」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現在文字記載裡。孔子常說:「君子道有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慮,勇者不懼。」《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
  • 何為仁義禮智信,現代應該如何解釋
    何為仁義禮智信,現代應該如何理解根據大中論孟,仁義禮智信有很多擴大版本的解釋,當然如果要問本來的意義的話,儒家其實是人乘宗教,仁對應不殺生,義對應不偷盜,禮對應不邪淫,智對應不飲酒,信對應不妄語。這就是其本來意義。這就是佛法的投人五戒。
  • 為什麼說仁義禮智信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仁義禮智信是中國人最核心的價值觀。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學說,他的著眼點和立足點都是人,也就是說,儒家學說是教人如何做人,做君子做聖賢的學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儒家學說就是人學,就是倫理學,就是教人如何成聖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