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之四十四 中華傳統美德
各位家長,第三十課我們講兒童品德教育,兒童規範六十條,曾經提到過「仁、義、禮、智、信」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今天我們專題討論。我們從嬰幼兒即三歲以前的寶寶就開始講,小學生要講,中學生大學生,工作了成家立業了,中老年了,都還要講,講中華傳統美德,要讓中華傳統美德永遠傳承下去。亮亮開講第四十四課:仁義禮智信。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從口口傳承到文字記載,歸納起來是仁、義、禮、智、信等五個要素,圍繞這五個要素還有很多表述,諸如忠、孝、悌、節、恕、勇、讓等等,他們都是五要素的延伸,或者是其豐富,或者是其發展。
仁,是指同情、關心和愛護這樣的心態,即仁愛之心。仁最早的涵義是親人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說:親,仁也,又說:仁,親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員之間、氏族親人之間要親愛,這種仁愛之情,局限於家族親屬之間。隨著歷史演變,仁的涵義得到了擴展,由親人發展到了愛人。
老子說:與,善仁。意思是與人交往要友愛、真誠、無私。孔子曾說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裡仁已成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為了維護仁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這一道德理念。在仁的情感範圍由家族擴展到社會的同時,仁的道德內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提升,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第一要素。
義,是指正當、正直和道義這樣的氣節,即正義之氣。義的原義是指人的儀表,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對親密友誼、對美好善良的追求。《說文解字》這樣解釋:義,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意思說,義是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涵養,我們崇尚羊的形象和涵養,要像羊一樣溫和、善良、美好。這裡講的義,是指一種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氣節。
《說文解字》把義同美、善聯繫起來解釋,美和善是羊字頭,義的繁體字「義」也是羊字頭。所以,義、美、善是同義的。古人強調義氣,就是指這樣一種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義的氣節。孔子提倡殺身成仁。而孟子說要捨生取義。殺身和捨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說明義和仁同等重要。我們講中華傳統美德有時也簡化成仁義道德,可見,在這五大要素裡最重要的是仁和義兩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兩大要素。
禮,是指禮儀、禮貌和禮節,即禮儀之規。禮最初是原始社會祭神祈福的一種習俗和儀式。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關於禮的認識和理解也有了新的變化。周朝「制禮作樂」,逐步把禮儀規範起來,對在哪種情況下實行什麼樣的禮節、舉行什麼樣的禮儀、講究什麼樣的禮貌進行了具體規範,提倡以禮樂治天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的內容又有了創造性的變化,開始將禮作為道德準則加以提倡。
《詩經》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的詩句,意思就是說:看那老鼠還有一張臉皮,做人豈能無禮儀;如果一個人沒有禮儀,不去死還幹什麼?古代政治家管仲提出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把禮放在道德規範之首;中國人向來把禮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禮儀之邦來表明我們是文明的,不講禮儀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見,禮在中華傳統美德中同樣有著重要位置。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惡和知己識人這樣的能力,即智謀之力。孔子說:君子道有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慮,勇者不懼。孔子又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裡講的「是知也」就是指智慧、智者。
孔子、孟子在繼承和發展唐堯、禹舜、商湯等關於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是非、認識善惡這樣的聰穎、智慧思想的基礎上,豐富了智的具體思想內容,提升了智作為一種道德要求在道德規範中的地位,使之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新的道德概念和價值取向,成為對人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信,是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這樣的品行,即誠信之品。信用是信最基本的內涵。它不僅要求人們在自己的行為上要誠實和守信,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對某一個事物、某一種理念認識上的堅定可靠,反映出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相互信賴的關係。
關於信,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認識了它,並且積極地加以提倡。《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文學名著,都強調「信」的道德理念。《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記載說: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說統治者有「信」,是立國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礎。老子說:言,善信。意即說話要恪守信用。孔子也說,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又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把誠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點;孟子把誠信看作社會的基石和做人的準則,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各位家長:仁、義、禮、智、信這五大基本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大廈的根基,是道德大廈的支柱。仁是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互相尊重和互相愛護的情感,是世間萬物共生、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道德規範;義是超越自我、正視現實、仗義公道的做人態度;禮是建立人際關係、社會秩序的一種標準和規則;智是人認識自己、了解社會、解決矛盾、處理問題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們交往和處事的道德準則。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
仁、義、禮、智、信是人們應該履行的基本義務和主要品行,在道德建設中具有基礎地位,在中華民族道德建設的長河中具有本源地位;在眾多傳統美德的龐大體系來看具有主導地位;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各位家長,我們要教育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子孫後代:做有仁愛心、講義道、懂禮儀、有智慧、守信用之人。
這真是:兒童學中華美德, 傳承仁義禮智信。
本文待續,人物和故事情景純屬創作。本章部分圖片、內容源於網絡,歡迎原作者批評指導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