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垃圾的世界自然遺產?海漂汙染的殘酷悲歌

2021-01-19 新的裡程101

它有個令人難堪的封號──世界上「塑膠垃圾密度最高」的地方。

位在南太平洋上的亨德森島(Henderson Island),是座遺世獨立的美麗仙境,它屬皮特肯群島(Pitcairn Islands)的一部分,是英國(UK)在太平洋的海外領地,由於面積太小且缺乏淡水資源,加上離紐西蘭(New Zealand)和智利(Chile)都分別有5000餘公裡遠,罕至的特性讓此地毫無人跡。

在這座面積僅有37.3平方公裡的珊瑚礁島上,因為沒有人類居住,使得此地成了鳥類遷徙和休憩的重要據點,加上豐富的磷酸鹽自然資源,讓亨德森島在1988年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自然遺產。

研究發現,島上至少有4種鳥是島上獨有的物種,加上特殊的植物和蝸牛、蝴蝶等,豐富的面貌讓島上活出了獨一無二的生態系,在沒有人為幹擾的狀態下,生物大多能自然繁衍和生長。

然而,它卻有個令人難堪的封號──世界上「塑膠垃圾密度最高」的地方。

明明沒有人卻充滿各種垃圾

讓人最遺憾且荒謬的是,在這座島上明明沒有人煙,但人為的汙染卻還是隨著不同程度的侵害,一點一滴瀰漫在本來就不該有任何垃圾的天堂。科學家發現,沿著2.5公裡長的沙灘漫步,光是過去的十年內,就累積了超過18公噸以上的塑膠廢棄物,而且這些垃圾每天都在增加。

《Guardian》報導,一直以來,亨德森島便因為極其孤立的特性,科學家們對島嶼的所知甚少,因此,一群來自於紐西蘭的科學家,帶著環境保護主義者和記者,在日前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並在島上搜集超過6公噸垃圾,期待從垃圾的分析中,探究這些塑膠的來源。

事實上,亨德森島位於世界上第三大的海洋保護區,因此任何商業捕魚和海底採礦都是非法行為,期待用最嚴格的限制,維繫這地區本來就應有的樣貌。

各種塑膠廢棄物都能在島上發現

搖曳的椰子樹、潔白的沙灘和湛藍海水、璀璨珊瑚礁,這裡一直是孕育野生鳥類的仙境,但很不合邏輯的,是垃圾以非常誇張的比例蔓延在島嶼各處,它很可能被誤食,甚至侵害到它們的棲地。

當時,科學家開始在沙灘上清運大批垃圾,光是漁網的大型浮標,總共就撿起了超過1200個。

接下來,他們持續搜集大型的硬質塑膠塊,這當中撿起了包含容器、寶特瓶、塑膠袋、水壺、洗衣籃和馬桶便座等,幾乎各種奇形怪狀的東西都能在島嶼上發現。

在搜集完垃圾的隔天,研究團隊開始將垃圾統整,並以大數據做精確的研究和分析,並對每件商品進行記數、分類、稱重和紀錄,以便科學家們可以將這些數據,和2015年時搜集的數據進行比較。

每一次清運沙灘垃圾前,專家們都有做前後對照的記錄,可以發現海灘明顯變得乾淨,「根據統計,在所有撿拾的垃圾中,60%幾乎都和工業捕魚相關。」

位處洋流帶上世界各地垃圾因而堆積

這當中,漁網浮標佔總體垃圾總重量的40%,繩索和網子佔了20%,還有數十種「集魚器」(FAD),這種器材可以懸掛在海面下100公尺處,透過訊號吸引魚群聚集,由於在周邊83萬平方公裡內都禁止漁業活動,紐西蘭警方和英國政府正從集魚器上搜集的數據,準備起訴船東。

研究發現,由於亨德森島地處南太平洋環流上,因此隨著洋流,全世界被丟棄到海洋中的垃圾都有可能被飄散到此地;一般據信,塑料大部分來自南美或過往的船隻,但科學家們也發現來自日本(Japan)、蘇格蘭(Scotland)和波多黎各(Puerto Rico)的酒瓶,還有荷蘭(Netherlands)製造的雨靴、美國(USA)制的安全帽等。

嚴重的是,團隊還至少發現了超過900個瓶蓋,但卻沒發現等比例的瓶身,科學家大膽假設,也許是日照和衝刷導致瓶蓋與瓶身分離,瓶身進水後,大部分都沉入海底。

塑膠汙染遺臭萬年

專家強調,海洋中的塑膠已經多到可以環繞地球400多圈之劇,這種不可破壞的物質會擾亂食物鏈的每一層,如果我們的海洋無法正常運轉,它將無法支持魚類族群、進而無法吸收二氧化碳來保護我們免於全球暖化的問題,這所牽涉的層面是整個地球的悲劇。

事實上,塑膠需要500至1000年的時間才能分解,這意味著幾乎所有的塑膠製品都以某種形式存在,它的負荷汙染了我們的水域,並殺死了海洋野生動物;關鍵在於,儘管世界每年製造的塑料愈來愈多,但只有約5%的產品能夠得到有效回收。

專家強調,塑膠的一個大問題是,隨著降解,它只是分成更小的碎片,所以塑膠碎片可以從各種層次進入食物鏈,自最小的浮遊生物到最大的鯨魚。

「結果很可怕,90%的海鳥曾吃過塑膠、30%的海龜也是如此,而海豚的胃內,也時常發現塑膠垃圾。」他強調,無論走到哪裡,從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海岸線到最偏遠的北極海灘,都會找到塑膠。「如果我們現在都不採取行動,那麼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面臨一個沒有生命的海洋。」

<還請朋友們多多點讚評論加關注,以更好支持小編在本平臺更好的持續更新>

相關焦點

  • 霞浦海島鄉清理海漂垃圾 守護海洋生態
    連日來,霞浦縣海島鄉組織各村對龜澳、宮東碼頭、宮西碼頭等附近海域開展海漂垃圾清理行動。進一步鞏固海上養殖綜合整治成果,呵護藍色海洋。行動中,工作人員雙管齊下,一組僱船並攜帶網兜、撐杆、鐵鉤等器具,對海上漂浮的白色塑膠浮球、木頭、塑料瓶、塑料泡沫等海漂垃圾進行打撈;一組拾取沿岸海灘的碎布片、食品包裝袋、塑料泡沫和養殖漁網等垃圾。據初步統計,行動開展以來共出動清理人員50餘人次,作業海域達200多畝,清理海漂垃圾約8噸,大大改善了海島鄉海域的環境衛生狀況。
  • 平潭蘇澳鎮龍頭村:「挖地三尺」 清理陳年海漂垃圾!
    和海岸沿線的這些陳年海漂垃圾say bye~~昨日,記者來到蘇澳鎮龍頭村的吾灣澳,這裡正在開展對陳年海漂垃圾的清理。「挖地三尺」清除陳年海漂垃圾木板、泡沫塑料、塑料帶……此前,這個澳口的沙灘上有著成堆的垃圾。「對此,我們痛下決心,『挖地三尺』要把這裡的陳年海漂垃圾全部都清除出去。」蘇澳鎮科技副鎮長林祺添說。
  • 南太平洋「亨德森」無人島 世界自然遺產成垃圾堆場
    南太平洋被稱作「人間最後淨土」的無人島-亨德森島,原始生態之美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但因為地理位置特殊,海洋垃圾都會隨著南太平洋環流,被衝到亨德森島,讓這裡成為全球塑料垃圾密度最高的地方。垃圾遍地的亨德森島,來源:網絡雪白沙灘環繞的亨德森島,是南太平洋無人居住的珊瑚環礁,1988年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被譽為世界最後淨土。
  • 日本「世界自然遺產」攻略:4個美如仙境的世界自然遺產
    我們經常在報章媒體上看到「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這幾個字,民眾對於世界自然遺產僅止於文字上的理解,其實世界遺產是由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根據國際公約條款所登錄,主要是要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價值的自然或文化,並分有「世界文化遺產」跟「世界自然遺產」兩種。
  • 日本「世界自然遺產」攻略:4個美如仙境的世界自然遺產
    我們經常在報章媒體上看到「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這幾個字,民眾對於世界自然遺產僅止於文字上的理解,其實世界遺產是由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根據國際公約條款所登錄,主要是要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價值的自然或文化,並分有「世界文化遺產」跟「世界自然遺產」兩種。
  • 什麼是海漂琥珀
    漢娜珠寶公眾微信: JC5088511漢娜珠寶設計師微信:JC8733漢娜珠寶門市地址:A:福建省1.山水麗景門市:廈門市湖裡區興山路136號山水麗景酒店一樓(SM廣場一期對面)廈門門市電話:0592-5088511,0592-5588511 (店長微信:ZORA3084)B: 江蘇省
  • 海漂植物「物語」
    海漂植物布滿全球的熱帶、亞熱帶沿海地區,還包括部分溫帶沿海地區,有些海漂植物甚至深入到內陸。如此廣闊的面積上,生存著如此眾多的海漂植物,其中有著各種各樣豐富而有趣的故事。  水芫花。鍾才榮攝  瀕危紅樹植物紅欖李。
  • 世界十大自然遺產 充滿魅力的大自然美景
    世界文化遺產是一項由聯合國發起的,致力於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人為造物,目前被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有上千處,其中屬於自然遺產的有197處,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以美麗著稱的十大自然遺產吧。
  • 世界十大自然遺產 充滿魅力的大自然美景
    世界文化遺產是一項由聯合國發起的,致力於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人為造物,目前被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有上千處,其中屬於自然遺產的有197處,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以美麗著稱的十大自然遺產吧。
  • 拾起遠方的海潮聲:海漂種實的分類收集
    圖:天冬獲救之後,弗朗西斯把這段經歷寫入了《自然觀察》一書。雨後沙灘上的椰子,應是搭乘洋流,由東南亞地區漂泊而來的。像椰子這樣,藉由海水傳播種子或果實的植物,被人們稱為「海漂植物」。 到底什麼是「海漂」?雖然人們很早就已經知曉,有些植物的果實或種子會藉助洋流傳播,但「海漂植物」卻並沒有一個嚴格的、科學的定義。
  • 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怎樣減少塑料垃圾帶來的汙染?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一個專門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其主要目的就是在於提高民眾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並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 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全文)
    ,確保世界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樂山實際,制定本條例。
  • 世界自然遺產地梵淨山尋求生態保護與旅遊開發雙贏
    新華社記者劉潔攝新華社貴陽10月4日電(記者高博、向定傑、魏聖矅、牛少傑)為有效避免擁堵和大幅減少排隊時間,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世界自然遺產地梵淨山景區東山門將實行全網實名製售票,線下窗口不售票,每日限售八千張。
  • 我國這個美麗島嶼快被海洋垃圾包圍 竟有9成無法回收
    這個美麗島嶼快被海洋垃圾包圍 竟有9成無法回收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9月4日報導,隸屬於臺灣地區行政管理機構的「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以下簡稱「海保署」)4日上午公布今年上半年各縣市海洋垃圾清除成果,上半年海洋垃圾清除總量達55噸,有9成海洋垃圾無法回收。
  • 海漂植物—神奇的海南植物群落
    在海南,海漂植物中的很多種類已經成為造林綠化的生力軍,有些也早已成為海南鄉土樹種的一部分。那麼,究竟什麼是海漂植物呢?  世界上有無數個島嶼,有些島嶼距離大陸非常遙遠。但是,這些島嶼上卻是草木豐茂,鳥語花香。它們的植物從何而來?植物學家們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了三種植物傳播的方式:動物傳播、風傳播和水流傳播。其中,經由海水傳播的植物就是海漂植物。
  • 美麗的背後—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保護與管理
    九寨溝1982年被國務院劃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97年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是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寶貴遺產,每年吸引眾多遊客慕名而來。自成為世界遺產地,九寨溝探索並創建了「保護型發展模式」,產業輻射影響不斷增強。
  • 吃人類垃圾的大象:斯裡蘭卡農村的「人象戰爭」悲歌
    誰逼得「森林之王」落魄地吃著塑膠垃圾?斯裡蘭卡東部安帕賴的垃圾掩埋場近年來出現了一批令人心痛的「不速之客」,一批來自於鄰近自然保留區的野象群,因為自然環境與生態習慣的改變,開始每天例行性地離開叢林、進入垃圾場內翻食垃圾,甚至因此中毒暴斃。
  • 南太平洋無人島塑料垃圾汙染全球第一
    但南太平洋偏遠無人小島亨德森島不一樣,科研人員發現,這裡的沙灘上散布著近3800萬件塑料垃圾,是世界上塑料垃圾汙染密度最大的地方。 亨德森島是英國皮特凱恩群島的一部分,面積37.3平方公裡,是一個與世隔絕的無人小島,曾在1988年因其海鳥等資源被聯合國評為世界自然遺產。由於距離最近的南美洲大陸也有5000公裡之遠,科研人員每5到10年才去考察一次。
  • 雲梯萬步天路遠——中國梵淨山何以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
    日前,從海外傳來好消息,梵淨山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新成員。美麗而神秘的梵淨山,正吸引更多關注的目光。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認為,梵淨山是珍稀瀕危動植物珍貴的棲息地,古老孑遺植物的避難所,特有動植物分化發育的重要場所,黔金絲猴和梵淨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棲息地,水青岡林在亞洲重要的保護地,理應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新成員。  在此前,世界遺產專家們也多次實地考察過梵淨山。
  • 世界自然遺產知多少?
    為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舉行的第17屆大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公約》主要規定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定義,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家保護和國際保護措施等條款。世界遺產分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含文化景觀)、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混合遺產)。什麼是世界自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