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植物群落是海漂植物的「主力軍」。圖為海口東寨港的一株紅樹科植物。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椰子樹是海南島代表性的海漂植物。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3月12日是植樹節,全省各地在這段時間種下了很多新樹木。其中就包括很多海漂植物,例如椰樹、木麻黃、小葉欖仁、蓮葉桐以及各種紅樹。在海南,海漂植物中的很多種類已經成為造林綠化的生力軍,有些也早已成為海南鄉土樹種的一部分。那麼,究竟什麼是海漂植物呢?
世界上有無數個島嶼,有些島嶼距離大陸非常遙遠。但是,這些島嶼上卻是草木豐茂,鳥語花香。它們的植物從何而來?植物學家們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了三種植物傳播的方式:動物傳播、風傳播和水流傳播。其中,經由海水傳播的植物就是海漂植物。
「我們是國內第一個系統研究海漂植物並發表中文研究論文的團隊。」海南大學園林園藝學院院長宋希強告訴記者,他們經過對海南島歷時1年的調查,系統整理了海南島上的海漂植物,發現海南島濱海地區海漂植物共有35科52屬59種,分別生長在濱海沙岸、巖岸、淺海中,有喬木、灌木、藤本和草本。雖然生長環境各不相同、植物類別各異,但它們都擁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即種子或植株能夠通過海水傳播到其他地方繼續繁衍,而且都耐鹽、耐旱,其中很多是優良的園林樹種、沿海防護林樹種和海岸生態恢復樹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海漂植物包括椰樹、紅樹林、欖仁、木麻黃等植物。
椰樹為什麼集中在文昌?
椰樹是海南的省樹,海南島也有椰島的美譽,而海南的椰子樹以文昌最多。「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椰子半東郊。」這是對海南椰子樹分布的生動描述。植物學家卻告訴我們,椰子卻並非本島土生土長的植物。那麼,椰樹究竟從何而來呢?原來,椰樹就是典型的海漂植物,因為它擁有非常高的人氣,稱之為海漂植物的「代言樹」一點都不為過。
「椰子是我們最熟悉的,它的果皮纖維豐富,有利於海流傳播。」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首席研究員邢福武介紹說,當成熟的椰果掉落到海灘上或海水裡,被暖溼的洋流漂到適合的環境,就生根發芽,繁衍成林。
那麼,海南島的椰子為什麼主要分布在東海岸,而且以文昌東郊居多?
原來,這與海南島所在的南海洋流有關。夏季,南海西岸盛行西南季風,洋流也是西南—東北流向。因此,從南海南部過來的洋流,將東南亞國家的椰子一路運送到位於南海西北岸的海南島東海岸登陸,生根發芽。在海南島東北部,有一個凸起的半島,即文昌半島。文昌半島像伸出的一隻手,擋住了海南島沿岸的夏季洋流。而東郊正好在這個半島的頸部,因此成為椰子登陸的最好的地點。那些從東南亞的婆羅洲島、越南南部等地遠漂上千公裡的椰子,在東郊登陸後,因為這裡的土壤、氣候都很適宜,就舒舒服服地紮根了。
「海南島上的海漂植物,還有很多。」海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博士後孟千萬說,「我們對海南島進行的考察,發現了59種海漂植物。」
2013年底到2014年底,他們採用文獻查閱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海口、三亞、文昌等市縣周邊的海灘、紅樹林、海岸林等典型植物群落進行調查,主要集中在海岸潮間帶至離海3公裡的範圍。一路上,他們採集相關植物標本,拍攝植物照片,收集海漂植物漂流的果實、種子等繁殖體;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通過形態核實、標本比對等方式進行植物種類鑑定。
他們還發現,海南島與相鄰島嶼間的植物有較高的相似度。例如,海南島與西沙群島濱海植物物種的相似性指數高達96.82%。這是因為,對於小且孤立的島嶼而言,島上的植物多數由鄰近大陸或島嶼,通過人類、海漂、動物和風等方式傳播過來。其中,海漂是植物在島嶼間傳播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分析海漂植物分布及資源現狀對掌握海漂植被分布規律,規劃建設海岸帶溼地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宋希強說。
海漂植物為什麼能漂?
「定義海漂植物其實很簡單,就是字面意思。」宋希強說,海漂植物是指濱海植物中,能通過海水漂流進行傳播的植物類群,其繁殖體能漂浮於海水之上,且不受海水長時間浸泡的影響,待擱淺於陸地後,在適宜的環境下能夠生長發育,從而實現傳播。
但是,為什麼這些植物能漂呢?孟千萬認為,有多方面的原因。
蓮葉桐是一種很美麗的海漂植物。海南大學園林園藝學院研究生方贊山曾打開這種植物的果實發現,蓮葉桐的果實有突起,外面又有花託包被,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小小的皇冠。在蓮葉桐的果實與花託之間有空隙。
「這空隙的功用在哪裡呢?說起來,蓮葉桐的子孫綿延就靠這不起眼的小空間。」方贊山說,蓮葉桐生長在海邊,後代的傳播需要藉助海流的幫忙,小小的空間留住了空氣,讓果實落海後,可以浮在水面上隨著海洋漂泊停留在某個港灣中,然後落地生根、發芽茁壯,最後長大成美麗的植株。
蓮葉桐是海漂植物中獨具特色的繁殖體(種子、果實等植物用來繁殖後代的物體)。這些海漂植物,為了能夠繁衍後代,在繁殖體的構造上可謂各顯神通。
方贊山說,通常種皮會有豐厚的纖維質、木栓質結構,最典型的就是椰子,此外還有欖仁等常見植物。也有的像蓮葉桐,在果實上特化出中空的結構,有利於繁殖體隔絕海水,漂浮傳播。而比較特異的是紅樹,這種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海岸守護神們,有部分紅樹植物如秋茄具有「胎生現象」,其紡錘狀或棍棒的胚軸,成熟掉落後,胚根插入泥中即可成苗,若掉入潮水中,因胚軸有氣道,也可遠漂傳播。
「還有一些更厲害,整個身體都可以在海水中漂流傳播。」方贊山說,還有一些濱海沙生植物的根莖或整株易被海浪捲入海中,隨海流漂至其他海岸,其生命力較強,通過根莖或殘體即可重新生長,如香附子、溝葉結縷草等。
除了繁殖體有特殊的構造外,海漂植物大多具有很強的抗逆境的能力,如抗旱、抗風、耐鹽鹼等。
閩南師範大學講師卞阿娜曾經花費3年時間,對包括海南島在內的華南地區的濱海植物進行調查後,發現了91種耐鹽園林綠化植物,其中絕大部分為海漂植物。
多種多樣的海南海漂植物
宋希強等人調查發現,海南島上的海漂植物物種非常多樣。經調查發現,海南島主要分布有海漂植物共計59種,隸屬於35科52屬。其中喬木所佔比重最大,共31種,佔總數的52.5%。灌木、藤本、草本總數分別為12種、7種和9種;按生境分為濱海沙岸、巖岸、紅樹林、海岸林4個類型。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些典型的熱帶科屬,如棕櫚科、使君子科、玉蕊科、蓮葉桐科等,是海漂植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孟千萬說,此外還有常見的科如草海桐科、千屈菜科、番杏科等,常常形成獨立的優勢群落。
「海南海漂植物的多樣性體現在多個方面,主要是群落的多樣性和觀賞的多樣性。」孟千萬說。
海漂植物的群落多樣性豐富。海南島海岸線較長,可以分為泥質海岸、沙質海岸和基巖海岸3種類型。多樣的生境形成了許多獨立鮮明的植物群落結構。
在沙質海岸上,植物群落主要生長在土壤質地較為疏鬆的沙土上,沙質海岸有機質含量較低,土壤含鹽量較高,孔隙度較大,保水性能差。因此,這裡的植物群落主要由喜鹽、耐旱、喜光的沙生植物組成。
「海南沙岸常見的海漂植物種類包括海濱藜、海刀豆、草海桐等。」方贊山說,沙岸植物群落構成了優質的植物景觀,同時在防潮固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基巖海岸上,植物群落主要依靠海浪將其推送至風化沙礫地或巖石縫中,而後發育生長,具有耐貧瘠,耐旱、耐強光等特點。「海南巖岸上常見的海漂植物種類包括草海桐、海刀豆、狹刀豆等。」
在泥質海岸上,主要是紅樹林溼地植物群落,生長於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涂中,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因此具有耐鹽鹼、耐水澇等特點。
「紅樹林植物群落是海漂植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方贊山說,以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潮灘溼地木本生物群落,在淨化海水、防浪護堤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種類有紅樹、木欖、海漆等。
海岸林植物群落主要生長在有機質含量高且保水性能好、植物種類多樣、景觀層次豐富的沿海林地中,以喬木、灌木為主,常見種類有木麻黃、欖仁、黃槿、椰子等。海岸林作為陸地的「第一道防線」在防風固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