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2020-12-12 南海網

珍稀瀕危的海南五唇蘭。邢福武 供圖

  文\海南日報記者單憬崗實習生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近年來,多位植物學家相繼編著出版《海南及廣東沿海島嶼植物名錄》、《南沙群島及其鄰近島嶼植物志》、《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海南植物名錄》等書,對《海南植物志》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但都囿於無圖或少圖。《走進神秘的海南呀諾達———熱帶雨林植物本草圖鑑》和《海南吊羅山野生植物彩色圖鑑》,填補了海南野生植物彩色圖鑑的空白,但這兩本書區域性很強,收載的種類不多。

  近日出版的《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成為我國首部圖文並茂地介紹熱帶雨林植物的工具書。

  「海南茫茫雨林,數千種植物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本『彩色戶口簿』。」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邢福武研究員充滿感情地說,今年4月由他主編的《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1-3卷)正式出版,成為我國首部圖文並茂全面介紹熱帶雨林植物的工具書。

  「這是我國第一部較完整收錄海南植物的彩色圖鑑,對植物學、林學、園藝、中藥等各個相關專業的人員都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張榮京博士對這本書有著高度評價。植物學界人士都認為,這是一本鑑別海南植物的工具書,能夠激發普通讀者對於認知和保護海南植物的興趣。這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曬出了海南植物「家底」。

  緣起:

   出一本吃野果不中毒的書

  談起出版這套書的緣由,邢福武就打開了話匣子。這得從他小時候說起。

  「我的老家文教河畔樂內村有片『風水林』。」邢福武是文昌人,「那是幾片由椰子、海棠為優勢種的低地常綠闊葉林,環抱著老屋。其中的一片他的祖上一直稱其為『赤蘭山』,因為這片樹林子盛產野果『赤蘭(紅鱗蒲桃)』」。

  邢福武小時候一年四季都穿梭在林中摘野果,一邊摘一邊吃,還一邊唱兒歌:飼牛小仔不怕餓;吃了酸豆吃刺梅(刺籬木),吃了糯苨(桃金孃)吃嘴蘿(黑嘴蒲桃);吃了石榴吃狗藙(紅桂木),吃了牛頭蘿(紫玉盤)吃烏墨;吃了牛酸(海南栲)吃山竹(嶺南山竹子),吃到赤蘭才知無。

  遭遇三年困難時期,桃金孃和赤蘭、烏墨等野果成了飢腸轆轆的人們的生命果。他和小夥伴們經常混跡於山坡曠野間。摘的人多了,熟果難找,飢餓難耐的人們就不管是生、熟,抓到就往嘴裡送。

  然而,小孩摘野果吃難免有吃錯種類中毒的。如當地人稱為「牛眼珠」(牛眼馬錢)的植物,果實非常漂亮,小孩們也有將其種子烤熟來吃,但吃多了就會中毒,甚至危及生命;人們稱為牛金茄(海芒果)的植物,果實很像芒果,誤吃也會中毒,如不及時救治就會死亡。

  「那時我就想過,若有人能認識這些植物,懂得營養價值和有毒成分,然後編成書,讓人拿著書去採野果,不怕中毒那該多好啊。」邢福武說,後來他到廣州讀書上植物分類學課時,才知道這些野果的科學名字及其營養價值,通過了解馬錢科和夾竹桃科等一些有毒植物的有毒成分,才對牛眼馬錢和海芒果等使人中毒的原因恍然大悟。

  小時候「能夠安全吃到野果子」的夢想,如今對於植物學家邢福武早已成為現實。經過30多年的植物學研究後,他有了新的想法,決心撿起小時候的夢想,出一套「彩色圖片版的海南植物大書」,不僅有利於普通讀者辨識海南植物,更有利於相關專業人士的科考研究。

  「過去海南沒有一部圖文並茂、實用性很強的植物分類學野外指導書出版,這與海南有如此豐富的植物資源很不相稱。」邢福武說。

  華南植物園編著、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人們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近年來,邢福武、吳德鄰、楊小波等多位學者相繼編著出版《海南及廣東沿海島嶼植物名錄》、《南沙群島及其鄰近島嶼植物志》、《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海南植物名錄》等書,對《海南植物志》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但這些書籍都沒有或少有附圖。

  而張榮京的《走進神秘的海南呀諾達———熱帶雨林植物本草圖鑑》和秦新生的《海南吊羅山野生植物彩色圖鑑》,雖然填補了海南野生植物彩色圖鑑的空白,但這兩本書區域性很強,收載的種類不多。

  甘苦:

   30年海南植物研究結晶

  「我對海南植物的正式研究始於1984年。」邢福武說。

  30年裡,他和他的課題組先後進行了海南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海南珍稀瀕危植物調查、海南島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考察、南海島礁植物區系研究、西沙群島植物考察等多項綜合調查和考察,還對霸王嶺、吊羅山、鸚哥嶺、甘什嶺、海南石灰巖地區以及興隆熱帶花園和呀諾達等進行了專項調查。

  歷時30年的調查,其中的甘苦自知。邢福武曾獲得國家資金資助,對海南石灰巖地區進行了長達5年的考察,足跡遍達全島石灰巖分布區。在海拔800-1200多米高的石灰巖山上,巖石裸露,乾熱、少雨、強風、土層淺薄,但他們還是記錄到被子植物1161種。

  「在這些地方能存活下來的樹木都身懷絕技。」他說,為避免招風,喬木都儘量矮化自己。小葉榕在平原上能獨木成林,但在這裡為了生存,變得體型很小,根莖粗壯,一方面可以抓牢巖石,一方面能夠儲藏水分。

  「這可是我們的『救命恩人』。」邢福武笑著說,很多次當他們沿著陡峭、裸露的巖石向上爬、差點掉下懸崖時,都是靠抓著小葉榕堅韌的根系才躲過一劫。

  2006年七八月間,邢福武在國家資金的幫助下進行了一次為期20天的「海南島訪蘭之旅」,足跡幾乎遍及海南的熱帶雨林。

  在霸王嶺,他們到一個低海拔的乾熱河谷尋找蘭花。大家在山谷裡比賽找蘭花,一共找到18種。快走出河谷的時候,終於找到罕見的野生五唇蘭。

  「這種蘭花全國僅分布於海南,全世界也只有兩種。」他介紹說,這種蘭花野外種群開始並不少,只是後來人們發覺這種小型蘭花觀賞價值高、花期長且容易種養,於是被推向市場。

  由於不斷採挖,有限的野生種群迅速銳減,如今已很難在野外覓得五唇蘭的蹤跡。

  然而,這一天的考察他們並沒有採集標本,只是拍照記錄。因為這個河谷只有18種蘭花,只要隨手帶走任何一種,這種蘭花就有可能在這個河谷消失。

  「儘可能為每種海南植物留下影像,是為什麼要出這本書的重要原因。」邢福武說,有些植物數量很少,通常生於隱蔽處,野外能見到都不容易,能拍到完美照片就更難了。他們將30年來的植物調查資料和圖片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和鑑定,重點整理了10多次為期工作時間較長,標本採集、圖片拍攝較多的考察資料和圖片,包括採集的標本10000多號,圖片40000多張。在參考了已發表的文獻資料基礎上,出版了此書。

  內容:

  一本大書圖說海南植物

  3本沉甸甸的書,疊起來有半尺厚,圖片精美大氣,解說簡明扼要。這套書中共收錄我省的維管束植物共約275科,1454屬,3404種。內容包括植物中名、學名、性狀、花果期、分布、生境等,每種植物配有精美插圖1-4幅。可以說,海南熱帶雨林植物,基本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戶口」。

  這套書展示了海南熱帶雨林的主要代表性植物,包括龍腦香科的青梅,五椏果科的大花五椏果,金蓮木科的賽金蓮木,鉤枝藤科的鉤枝藤,棕櫚科的穗花軸櫚和海南軸櫚等。

  「海南位於熱帶雨林分布北緣,典型的熱帶雨林分布樹種如龍腦香科植物種類較少,僅有3種。但個體數量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中並不遜色。」邢福武說,他最近考察了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熱帶雨林後發現,龍腦香科的植物在各地的雨林中並不常見,只有越南南部雨林中通常見到高達30米以上的大樹,但其個體數量與優勢度都無法與海南的龍腦香林相媲美。

  據調查,萬寧青皮林2100平方米的樣地中,喬木層有青皮688株;甘什嶺無翼坡壘的分布密度更大,這在東南亞的雨林中實屬罕見。

  這套書還包括了多種具有經濟用途的熱帶雨林植物,如著名材用樹種坡壘、青梅、降香黃檀、野荔枝等,藥用植物應有盡有,包括土沉香、海南大風子、絞股藍、苦丁茶、巴戟天、益智、石斛、豆蔻等,以及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近緣種,如野生稻、普洱茶、黃皮、山橘、野荔枝、野龍眼、胡椒等,它們都是我國珍貴的野生植物資源,其中有些種類曾在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糧食生產中發揮關鍵的作用。

  相關新聞:那些以海南地名命名的植物

  一個新種的命名有時是以當時發現的原產地來命名的,這類植物的數量多少反映該地在國際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地物種多樣性的豐富度和特殊性。」

  翻開植物分類學著作,或者徜徉在植物園中查看植物銘牌,我們常常可以發現許多以海南命名的植物,或者帶有「hainan」字樣拉丁學名的植物。在《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一書中信手翻來,也時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植物。

  「海南島是我國最大的全熱帶島嶼,島上有我國最大的熱帶森林,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據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邢福武統計,以「海南」或海南地名命名的植物多達數百種。這些植物或以「海南」命名,或在拉丁學名中出現「hainan-」(海南),或在中文名稱前冠以「海南」、「瓊崖」(即海南島)。還有一些植物是以海南的地名來命名的。【詳細

  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海南島植物組成種類不僅豐富且富於熱帶性,古老植物保存較多、又加上是典型的島嶼環境,因此珍稀瀕危植物種類眾多。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古人云:「欲求名材香塊者,必於海之南也。」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梁淑雲認為,海南島植物組成種類不僅豐富且富於熱帶性,古老植物保存較多、又加上是典型的島嶼環境,因此珍稀瀕危植物種類眾多。

  海南大學教授楊小波研究後認為,海南珍稀瀕危植物共有512種,隸屬於86科254屬。其中,海南特有植物137種,佔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總數的26.9%。

  2012年,國家林業局公布的極小種群植物中,海南有24種,經過楊小波等人努力查找,迄今只找到其中的20種。

  那麼,這些植物為什麼會以海南的地名來命名,它們是如何被發現的,各自又有哪些有趣的特點呢?【詳細

  海南香草嘉木卷中存

  海南植物眾多,從古至今廣受很多學者專家關注,因此在諸多志書中留有身影,從晉代最早的《南方草木狀》到今天的《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都是如此。

  海南植物見諸古代志書

  關於海南植物在專業志書中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晉時期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這本成書於公元304年的古代植物志書,是我國最早的植物志書,該書主要記載生長在我國海南、廣東、廣西和越南(時為我國交州)的植物。

  該書談及眾多海南的經濟作物,涉及食物、藥物和香料等。

  例如,書中談到海南人種甘薯:「根葉亦如芋,實如拳,有大如甌者,皮紫而肉白……舊瓊崖之地,海中之人……惟掘種甘薯,秋熟收之,蒸曛切如米粒,倉圃貯之以充糧糗,是名薯糧。」書中提及海南的粽葉茄柊葉,稱之為「冬葉」。

  書中還提到海南的藥用植物檳榔、益智等,其《檳榔篇》中稱檳榔「凡貴勝族客,必先呈此果」。【詳細

責任編輯:甘晨卉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近年來,多位植物學家相繼編著出版《海南及廣東沿海島嶼植物名錄》、《南沙群島及其鄰近島嶼植物志》、《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海南植物名錄》等書,對《海南植物志》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但都囿於無圖或少圖。《走進神秘的海南呀諾達———熱帶雨林植物本草圖鑑》和《海南吊羅山野生植物彩色圖鑑》,填補了海南野生植物彩色圖鑑的空白,但這兩本書區域性很強,收載的種類不多。
  • 《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書香青路分享第四期
    海南島的熱帶雨林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山地,以五指山、鸚哥嶺為中心周圍綿延著吊羅山、尖峰嶺、猴獼嶺、霸王嶺、 黎母嶺的熱帶雨林,總面積3000000ha,500m以下人為幹擾比較大,零散分布有低地雨林,主要的代表性植物為龍腦香科的青梅,五果科的大花五椏果,金蓮木科的賽金蓮木,鉤枝藤科的鉤枝藤,棕櫚科的穗花軸櫚和海南軸櫚等。
  • 我國首套《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正式出版發行
    3月25日獲悉,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邢福武研究員等主編的《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1-3卷)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圖文並茂全面介紹熱帶雨林植物的工具書。   熱帶雨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能量流、物質流和生產力最高的森林類型。
  • 【中國科學報】首套熱帶雨林植物圖鑑出版發行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3月25日,由該園研究員邢福武等主編的《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1~3卷)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圖文並茂、全面介紹熱帶雨林植物的工具書。  據介紹,儘管我國熱帶雨林面積不大,約7150平方公裡,僅佔我國森林總面積的0.41%,但其中卻分布有約11000種高等植物,約佔全國種類總數的三分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國首套熱帶雨林植物工具書出版
    本報海口4月21日訊 (記者單憬崗)海南日報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獲悉,由該所研究員邢福武等主編的
  • 中學老師編著充滿童趣的海南植物圖鑑
    2018年初出版的《海南人自己的植物圖鑑》,別有趣味地介紹了哪些是在海南本土生長的植物,哪些是海南人兒時玩的植物遊戲,哪些野果子可以食用,哪些野花可以當「髮飾」等,不僅是一部圖文並茂的植物認知入門導航讀本,還充滿了大自然的美妙律動,以及作者從植物中找尋到的童趣和對生命的認知。
  • 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被發現 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新記錄屬和新種,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植物種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SCI刊物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許涵研究員。  該物種形態似紅色燈籠,該屬植物種類英名稱翻譯為中文,即精靈燈籠或仙子燈籠。  水玉杯屬植物全球約有40多種,主要分布在泛熱帶地區,此前中國有5種:臺灣水玉杯、三絲水玉杯、貢山水玉杯、香港水玉杯和黃金水玉杯,其中臺灣水玉杯僅見於臺灣高雄地區,為僅見於臺灣的特有植物。
  • 編寫熱帶雨林景區植物檢索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海口7月14日訊(記者範南虹 實習生王銳)「海南雨林植物種類豐富,像呀諾達這樣的熱帶雨林景區可編寫植物檢索表,向中外遊客普及熱帶雨林植物學知識。」這是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中科院院士王文採在海南呀諾達熱帶雨林文化旅遊區遊覽後,提出的寶貴建議。
  • 【活動回顧】| 2018.1.13 帶著海南人的植物圖鑑逛海南的白沙門公園
    (攝影:楚楚)王康傳編著,海南人自己的植物圖鑑2016年5月,海南的松鼠學堂發起了一項眾籌活動,眾籌出版一本有趣的、通俗的、彩色的海南植物圖鑑,我當時毫不猶豫加入了其中。經過將近20個月的等待,這個星期,新鮮出爐的《海南人自己的植物圖鑑》已經捧在我的手心。
  • 揭秘海南植物多樣性
    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是我國熱帶雨林、季雨林的重要分布區,是中國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尖峰嶺山地雨林景觀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收錄的種類有491種:包括滅絕1種(爪耳木)。爪耳木是海南熱帶濱海砂生植被中為數甚少的喬木樹種之一,極能耐旱耐脊,應是這類地區較理想的造林樹種。爪耳木(Lepisanthe sunilocularis)於1935年在海南樂東佛羅發現後,迄今已半個世紀沒有再次被採到,一度被認為已滅絕。2012年,有研究者在樂東發現其蹤跡,遂漸入世人視野,半坡魚曾有幸受人贈送,獲得一盆。
  • 海南又發現一個新植物種類【附圖】
    此次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發現的尖峰水玉杯,為中國已知有分布的第6個該屬植物種,也是僅見於海南的特有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目前僅見於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的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中,為生長在林地上的一種腐生性草本植物,植物莖杆通體白色,花為紅色,葉片退化,不具備光合作用功能,需要溫暖溼潤的良好森林環境。
  • 海漂植物—神奇的海南植物群落
    其中就包括很多海漂植物,例如椰樹、木麻黃、小葉欖仁、蓮葉桐以及各種紅樹。在海南,海漂植物中的很多種類已經成為造林綠化的生力軍,有些也早已成為海南鄉土樹種的一部分。那麼,究竟什麼是海漂植物呢?  世界上有無數個島嶼,有些島嶼距離大陸非常遙遠。但是,這些島嶼上卻是草木豐茂,鳥語花香。它們的植物從何而來?
  • 十大熱帶雨林植物,生長在熱帶雨林的植物你認識幾樣
    1、積水鳳梨鳳梨科植物,積水鳳梨亞科(bromelioideae),生長在熱帶雨林中的附生植物,屬最多但品種最少,多數具有螺旋狀分布葉片, 中央可以存聚水分,大多數為附生性。 多數會結漿果和溼性種子,由鳥獸散播種子,多數葉片具棘刺。 共31屬800種。
  • 走進海南 走進中國完美熱帶雨林
    選幸運日許世博願望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海南擁有中國惟一島嶼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我國的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臺灣南部、海南島、雲南南部河口和西雙版納地區。海南熱帶雨林資源相對更加豐富,保護的更完善,其最大特點就是中國惟一的島嶼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其完美和種類豐富不僅在亞洲稱奇,千姿百態的神奇熱帶雨林風光也不遜於亞馬遜熱帶雨林。
  • 海南植物標本前世今生
    曾經,中國植物在中國未有植物學之前,早已有西方博物學家來華採集,所得大量珍貴標本保存在當時西方幾乎所有著名的標本館。海南亦不例外,在美國哈佛大學安諾樹木園標本館、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標本館等地,都存有來自海南的植物標本。
  • 海南周刊|海漂植物「物語」:西沙植物從何而來?
    如此廣闊的面積上,生存著如此眾多的海漂植物,其中有著各種各樣豐富而有趣的故事。  通過西沙群島的植物來源、洋流與中國最北的熱帶(臺灣島南部)、3種海南的珍稀紅樹的故事,融匯地理學、生物學、氣象學、海洋學、林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或許可對海漂植物有著更為感性和理性的了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植物大觀園的熱帶情調
    熱帶植物大觀園  位於萬寧市東南部的興隆華僑農場,集聚了21個國家與地區的歸僑及其後代,異國情調混雜,被戲稱為「小聯合國」。而在「小聯合國」中,以東南亞諸國為多。海南人有闖南洋的長久傳統,在那邊學得異國風俗;歸國時,不覺中也把南洋的熱帶情調帶了回來,就連植物作物,也是如此。  海南的咖啡,最早就是從東南亞帶回的。
  • 探尋海南最全熱帶植物寶庫,你見過幾種?
    位於海南省陵水縣境內的吊羅山是我國十分珍稀的原始熱帶雨林之一,在吊羅山幾十萬畝的林區中,遍布著眾多熱帶植物,如與侏羅紀恐龍同年代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吊羅神樹陸均松、以及許多叫不出名字的野生植物等,植物種群多達3500多種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 2020-08-18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全書共分為3章,第一章簡述了我國溼地資源及其保護現狀和溼地植物生態學特徵,第二章以彩色照片展示了我國溼地植被型,包括森林溼地植被型、灌叢溼地植被型、草叢溼地植被型、淺水溼地植被型、紅樹林植被型、鹽沼植被型等,第三章介紹了我國溼地常見的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別名、識別特徵、生境、國內地理分布和物種價值等,並給出了溼地植物及其分類學特徵部位(花、果等)的照片。
  • 義大利傳教士明末曾到海南 記錄植物種類(圖)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首席研究員邢福武說,海南作為一個位於熱帶北緣的海島省份,分布著廣袤的熱帶雨林,植物種類十分豐富,歷來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  海南的植物採集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明末清初,一直到今天還有很多植物學家在海南的平原、山地、草地、雨林中孜孜以求。讓我們翻開塵封的歷史檔案,去追溯一代代植物採集家在海南諸島上的足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