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植物大觀園的熱帶情調

2020-12-17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見習記者 蘇慶明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特約記者 陳循靜

  藍調萬寧

  植物

  傍山依海的萬寧,長夏無冬,雨量充沛,屬於典型熱帶季風氣候。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這裡十分適宜於各種熱帶亞熱帶植物的生長發育。

  東南亞的熱帶植物作物、珍貴的青皮林、原始森林……各種樣態的植物在這裡匯集。

  走近萬寧,如同打開一本關於熱帶亞熱帶植物的百科全書,大自然的種種奇妙在這裡五彩紛呈,名優稀特不勝枚舉。 

  熱帶植物大觀園

  位於萬寧市東南部的興隆華僑農場,集聚了21個國家與地區的歸僑及其後代,異國情調混雜,被戲稱為「小聯合國」。而在「小聯合國」中,以東南亞諸國為多。海南人有闖南洋的長久傳統,在那邊學得異國風俗;歸國時,不覺中也把南洋的熱帶情調帶了回來,就連植物作物,也是如此。

  海南的咖啡,最早就是從東南亞帶回的。如今聲名遠揚的興隆咖啡,也受益於1953年印尼歸僑帶回的品種。此外,隨處可見棕櫚、椰子、檳榔等,也是典型的東南亞熱帶植物。1961年鄧小平同志在興隆視察時曾說:「在興隆看熱帶植物,等於看到東南亞一帶乃至全世界各地的熱作。「的確,走進興隆,仿佛就像走進了東南亞及其它熱帶植物的大觀園。

  在興隆國家熱帶花園40公裡長的綠道上,有幾棵看起來異樣的檳榔樹吸引了我們的眼球。它們的樹幹比常見的檳榔要大一圈,葉鞘、樹冠也是如此。它是檳榔嗎?植物專家陳進雄告訴我們,它是假檳榔。我們又追問它到底是什麼。「它真的就叫假檳榔,學名就這麼叫。因為只開花不結果,我們也戲稱它為公檳榔。「陳進雄笑道。

  身為海南人,我們都以為自己對椰子足夠了解,只到今天才得知,椰子不只有常見的綠椰和紅椰,其果也未必都是皮球那麼大。尼卡椰子,粗看極像檳榔,樹幹只有碗口大小,果實是紅色的,非常細小,若不是陳進雄介紹,還以為這只是它的花穗。另外一種果子如雞蛋大小,呈綠色,大概因為花葉金黃燦爛,被稱為女皇椰。而竹馬椰子,細小的果實垂到了樹幹的半身;據陳進雄介紹,這是一種雌雄同株的植物,大概取「青梅竹馬」之意。

  在興隆熱帶植物園,我們有幸看到了形如其名的熱帶樹種———霸王棕。霸王棕樹型極其挺拔,葉簇巨大,長有3米,狀如扇子,葉子伸展如劍。植物園主任陸敏泉告訴記者,霸王棕為棕櫚科植物中的珍稀種類,典型的霸王棕能長到30米高。

  神秘果是這裡保存的一種神奇的植物,其果實如花生般大小,呈鮮紅色,吃起無味.但若吃神秘果後1小時內再吃酸的東西,人就不會感受到酸味,只會感受到甜味。人們長期無法解釋這一現象,只好稱它為神秘果。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該種果實所含的「神秘果素」沒有改變食物的味道,但可以暫時改變人的味覺感受。

  園中還種有海南本土樹種「紅花天料」,海南人稱其為「母生樹」。一棵母生樹主幹旁邊,總會長几根小樹,只長高不長粗;當主幹長大成材被砍伐後,旁邊小樹快速長粗取而代之,所以被稱作母生樹。陸敏泉說,以前部分海南老百姓在生得女兒後,都會在房前屋後種植「母生樹」,預祝其出嫁後人丁、家財興旺。

  此外,諸如可可、香草蘭、旅人蕉等名貴珍稀植物數不勝數。據介紹,目前這裡收集保存獨具特色的熱帶、亞熱帶作物(植物)種質多達2300多種。

  青皮林與低海拔熱帶雨林

  石梅灣海濱的青皮林和興隆鳳凰山低海拔熱帶雨林,是萬寧對中國熱帶森林資源的兩大貢獻。

  初識青皮林,其貌不揚,樹幹通直,因為樹皮是青灰色,故名之為青皮。在萬寧市禮紀鎮(屬石梅灣青皮林區的一部分),青皮樹長得密密麻麻,從樓頂望去,一片蒼翠連綿。這裡的青皮林被周邊的銅鐵嶺、牛嶺、東嶺等山包圍,林廣布而山巍峨,

  顯得尤其壯觀。

  海南省青皮林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站,就設在這裡。副站長王運平介紹說,青皮樹為龍腦香科植物,是組成海南龍腦香科雨林的主要優勢種群,分布島南部的多個低海拔山區和低地平原。

  萬寧的青皮林有何特別之處?他說,青皮樹在世界上只有中國、馬來西亞、印度才有,是低緯度熱帶雨林的標誌性樹種;全世界的青皮林均生長在坡地上,僅石梅灣海濱才有這大片的純青皮樹,是世上唯一的濱海青皮林。因此,1980年廣東省就在這裡建起青皮林保護區(後由海南省政府接管),目前保護區總面積達到了14234畝。

  在禮紀,當地村民還指出了青皮林曾經帶來的一種十分有趣的現象———西南雷雨。這種雨下得毫無徵兆,午後突然烏雲密布,緊接著便是十分短暫的降雨,有時還可以看到雨腳正在挪步,雨後則晴朗如初。不過遺憾的是,自1990年代以來這種現象就消失了。

  說到青皮樹,就不能不說到興隆鳳凰山低海拔熱帶原始雨林。負責看管鳳凰山雨林的蔡德光介紹,低海拔熱帶雨林是世界上罕見的,它的必備標誌就是青皮樹;沒有青皮樹,就無所謂低海拔熱帶雨林。

  鳳凰山位於興隆華僑農場,佔地面積達4萬多畝,平均海拔高度在150米以內。山上有原生態雨林種類3000種之多,還有種類豐富的熱帶植被和珍貴的樹種、野生藥材及經濟林木等,被專家稱為「中國低海拔森林保護最好的熱帶原始生態林」。

  沿山而上,林內陰晦昏暗,透出神秘而深邃的氣息。形態各異的古老樹種遮天蔽日,有枝葉如掃把的掃把樹,也有形如啤酒瓶的黃果樹。這裡的山蘋果樹,樹齡已有200歲,根系發達,盤根錯節露出地面有數平方米之廣;其中有一棵樹分兩幹,形如雙胞胎,被稱為情侶樹。以前被拿來做火柴的黃桐木也分布在這裡,古藤纏身,自然而原始。

  山上幾處巨大而形狀怪異的巖石尤其醒目。這些石塊長寬高均有數米,其大者如屋;從表面紋理看,竟不像巖石,反倒像燒腐後的大樹幹。據專家稱,這些巖石學名為地球哺乳體,是地下巖漿在高溫高壓作用下地面噴冒形成的。經地質專家採樣化驗證明,這些巖石已有3億年之久,可謂見證地球演變的活化石,也從側面展現了鳳凰山的古老歷史。

  來自太陽河的根藝傑作

  一根根紅黑色的根須錯綜地纏繞在一起,極力下探,仿佛在極力汲取大地的水源;被倒置的樹基上,根須則曲折地扎入空中,形狀仿佛梵谷筆下落光葉子的樹木,頑強地要向上生長。幾千年前,萬寧太陽河岸邊的原始森林的一部分樹木,大體上就是眼前所見的樣子。

  坐落於興隆的天涯雨林博物館,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根雕、根藝展館,裡面陳列的都是罕見的巨型根雕、根藝。據博物館負責人麥友波介紹,這些根雕、根藝都是從太陽河河床的淤泥裡挖掘出來的,有著幾百年、上千年甚至更古老的歷史,根藝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形狀。

  在3000平方米的展廳裡,坡壘、子京、母生、野荔枝,黃花梨等名貴樹種的根藝作品,樣貌生動。但其中最特殊的要數陰沉木根藝。

  除了些古老樹種,這裡的矽化木根藝也從另外的角度展示了太陽河原始森林的久遠歷史。

  據介紹,太陽河發源於鄰縣瓊中之斬嶺,流經萬寧境內長有75.7公裡。1950年代,太陽河兩岸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隨著人們的過度開發,寶貴森林受到大量的砍伐,水土大量流失。如今,太陽河僅成了一條小溪流。「太陽河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定要愛惜自然。」麥友波說。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樹,奇妙的「胎生」植物
    410年來,在海南的東北部,那天水相接的地方,東寨港紅樹林迎晨送暮,生機盎然。紅樹,生活在潮起潮落間,因常常連片生長,成為熱帶、南亞熱帶特有的海岸帶植物群落——紅樹林。  紅樹林有著太多的習性與眾不同。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島蕨跡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編者的話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宣布在海口羊山溼地發現水蕨新物種——邢氏水蕨,海南豐富的蕨類植物再次引發關注。海南究竟有多少種蕨類植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七洲列島的神奇植物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七洲列島,離海南島最遠的近海離島,一個華南地區航海家曾經必經之地但又望而生畏的地方,一個讓植物學者神往但又多次計劃考察未能如願之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嘉木話桄榔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圖\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今年是蘇東坡登陸海南920周年,這位在海南留下眾多美好逸事的北宋大文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暑期親子遊 海南準備好了!
    內蒙古的楊琳一家正在為出遊海南做準備。  海南也為此做好了準備。  在日前啟動的2019海南暑期旅遊推廣和消費活動中,親子類活動和親子遊產品成為重要組成部分。192項精彩的文化會展賽事中,涵蓋2019亞洲兒童平衡車錦標賽、第二屆三亞國際兒童時尚周、海南青少年遊泳嘉年華這類親子活動,以期進一步攪熱海南親子遊市場。33條精品旅遊線路中,闔家親子遊產品備受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與海南共同成長  63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  在海口市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裡,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在這裡開印,印刷機有節奏的咔嚓聲,即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當年的老報人覺得「是如此清脆悅耳」。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國首套熱帶雨林植物工具書出版
    本報海口4月21日訊 (記者單憬崗)海南日報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獲悉,由該所研究員邢福武等主編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30餘種熱帶水果「移民」海南
    本報海口5月14日訊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吳天奧)尖蜜拉、菲油果、冰激凌果、澳洲手指檸檬……這些擁有奇特名字與獨特外貌的熱帶水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到五指山 不算遊海南
    ■ 海南日報記者 張靖超    五指山是中國的著名山嶽,形似五指,故得名。五指山主峰坐落在五指山市境內,海拔1867米,是海南最高山峰,被譽為「海南屋脊」。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顏值有擔當的海漂植物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漂植物是濱海植物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生態價值。」海南大學園林園藝學院院長宋希強說,海漂植物可以廣泛地應用於園林景觀營造中。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百花嶺:熱帶雨林「博物館」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圖\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1752年,瑞典植物學家奧斯伯克乘船前往中國。途經爪哇時,他看到一棵樹的樹幹上長出很多美麗的花朵。奧斯伯克認為自己發現了無葉的寄生植物新品種,並把這些花命名為寄生楝。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有毒植物 不可觸摸的美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編者按:  7月份,一則關於海口市碧海大道上種植有毒海檬樹,果實長得像芒果的新聞報導引起人們的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椰子渾身都是寶
    說起椰子,海南人民都知曉「椰子渾身都是寶」這句老話。但有關椰子的其他知識,你還了解多少?海南日報記者12月24日特別採訪研究椰子的專家,為大家講解椰子二三事。  椰子樹是海南省樹,是我省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而海南則是我國唯一的椰子主產區。「當前海南種植了50萬餘畝椰子,全國98%的椰子種在海南。」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所長王富有對海南椰子產業發展十分了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水果「嘗新記」
    海南被譽為全國人民的「果盤子」。尤其在冬春季節,當省外水果還未大規模上市,海南的菠蘿、蓮霧、芒果、百香果、木瓜等水果已在各地的超市、市場上展露身影。然而,近幾年,隨著氣候變化、農業技術的發展和全球熱帶地區更多農產品供應國內,海南水果的這種「先發優勢」正在逐漸喪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島上的特色椰樹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島上約有4萬公頃椰樹,其中有不少有特色的椰樹。
  • 海南日報數字報-咖啡是如何來到海南的
    ■ 楊本科  咖啡原產於衣索比亞西南部的咖法省高原地區,據說是一千多年前一位牧羊人發現羊吃了一種植物後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棗技術出口阿聯
    本報海口5月13日訊 (記者況昌勳 範南虹 通訊員林紅生 田婉瑩)海南參與「一帶一路」戰略再獲佳績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五指山早春茶今「開採」
    同時,海南早春茶比內地產茶區早上市3個月左右,春節前後便可喝到當年新茶,這是國內其他茶區不具備區域和生態優勢,素有「華夏第一早春茶」美譽。  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舉辦早春茶開採節系列活動,既可以充分展示海南作為我國唯一的熱帶茶區的優勢,又可以展現海南優良的生態環境,讓早春茶成為海南的一張亮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