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椰子渾身都是寶

2020-12-11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王玉潔

  行走在海南街頭,鬱鬱蔥蔥、枝繁葉茂的椰子樹率先闖入人們視線。說起椰子,海南人民都知曉「椰子渾身都是寶」這句老話。但有關椰子的其他知識,你還了解多少?海南日報記者12月24日特別採訪研究椰子的專家,為大家講解椰子二三事。

  椰子樹是海南省樹,是我省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而海南則是我國唯一的椰子主產區。「當前海南種植了50萬餘畝椰子,全國98%的椰子種在海南。」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所長王富有對海南椰子產業發展十分了解。他介紹,目前水果型椰子畝產值可達萬元,海南東部地區種植面積達4萬畝。

  經過加工,椰子的附加值明顯增加,很多創業者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王富有的團隊統計過,在全國註冊的1280家椰子加工企業中,海南的公司有359家,主要分布在文昌、海口、定安和洋浦等地。目前全省有200多萬人直接或間接從事椰子產業相關工作,開發椰子汁、椰子糖、椰子粉、椰雕工藝品、活性炭等30多個品類200餘個品種的產品,椰子的附加值增加了15倍至20倍不等,年加工產值(含進口椰子)200多億元。

  椰子美味,美在椰子水清醇甘冽,美在椰子肉白嫩香甜。除了可被直接食用的椰鮮果, 椰子還能被開發成哪些產品?記者了解到,椰子可被加工成椰子汁、椰子脆片、椰漿粉等初加工材料,椰殼活性炭、椰衣纖維等園藝用品,椰子粉、椰子凍、椰子糖果等深加工食品,以及椰雕等傳統手工藝品。

  不過在海南傳統椰子加工業中,大量椰子水被倒掉。20多年前,海南椰國食品有限公司總裁鍾春燕發現了其中的空白,利用椰子水中的天然菌落資源分離出了木葡糖酸醋桿菌,並發酵製成一種纖維素凝膠物質,研發出了可食用的膳食纖維「椰果」並成功申請「將椰子水發酵製作的食用纖維及生產方法」的專利。

  在鍾春燕的推動下,當前由椰果製成的產品廣泛出現在諸多行業品類中,包括消費者熟悉的乳製品、奶茶、果凍、冰激凌等,通過木葡糖酸醋桿菌發酵製成的椰果從海南走進了千家萬戶。

  當前椰子鮮果的市場需求較大,海南生產的椰子幾乎全部用於鮮食,深加工用果仍依賴進口。「隨著海南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的推進,椰子的需求量會更大,原料仍然供不應求,這給政府部門、科研機構、農戶、企業家都帶來了新的挑戰。」王富有說。

  近年來,經過幾代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在文昌、萬寧等市縣建了3000畝椰子制種園,選育出了一批具有早結、高產、高糖、高油含量或風味獨特等性狀的優良品種。接下來還將選育出海南本土高種椰子良種品種5個、建成7個標準化良種良苗繁育基地,促使良種良苗年繁育能力達到每年100萬株以上,並不斷鼓勵農戶發展林下經濟,推動海南椰子種植業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椰子是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當前我省積極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技術交流合作,助力椰子產業「走出去」和「引進來」。

  椰子是「寶」,椰樹也大有用途,不僅可作普通器物,還是多種藝術品的良好底料,更能防範颱風。因其俊秀外形與良好抗逆性能,椰樹是很好的園林植物,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園林藝術組合中;椰殼因其圓球造型與堅硬質地,是非常好的雕刻底料,當前椰雕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椰木因其花紋斑斕、耐腐蝕性能,廣泛應用於各類家具藝術創作中。

  (本報海口12月24日訊)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椰子的難題 政企的考題
    海南的細菌纖維發酵製造技術,將椰子水發酵製作食用細菌纖維素(在海南俗稱「椰果」),作為食品添加組份在果凍、酸乳、果奶飲料、椰子汁等廣泛應用;這一技術也只有在海南,才能在天然的氣候條件下得以運用。  「為什麼攥著金鑰匙,卻不想辦法用它來打開市場的大門呢?」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海南椰子產業困局已現,如何破局,已成椰子加工企業和相關政府部門必須面對的「考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椰凍:椰子與奶酪「混搭」的美味
    一個好椰子大約有兩玻璃杯的水,椰子水清甜解渴,內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及鈣、磷、鐵、鉀、鎂、鈉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營養豐富的純天然飲品。  不過,椰子可不止砍開喝水這簡單的一種吃法,聰明的人們還發明了椰子凍、椰子糖、椰子飯、椰子粉、椰香文昌雞等多種食法,其中尤以椰子凍最為獨特,那爽滑、沁香、Q彈的口感,令人難忘。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顏值有擔當的海漂植物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漂植物是濱海植物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生態價值。」海南大學園林園藝學院院長宋希強說,海漂植物可以廣泛地應用於園林景觀營造中。
  • 從椰殼到椰肉,椰子渾身都是寶
    說起椰子,大家最熟悉的場景就是鑽孔用吸管喝掉椰子水,喝完就扔掉了,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李曉麗說,其實椰子渾身都是寶,我們來一層一層「剝開」看看有哪些好。椰子殼:椰殼質地堅硬,主要用來做各種工藝品,在南方,有的人還用帶椰肉的椰殼燜米飯吃,味道也還不錯。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美食新網紅:美味椰寶
    在海南,椰子隨處可見,喝椰子水,則是最常見不過的事。無論是運動過後補充體力,還是作為餐桌上佐餐的飲料,亦或是茶餘飯後解渴消暑的首選,椰子水無疑是富有營養的天然飲料。  除了喝椰子水,醇香的椰肉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打火鍋,還成了海南名菜椰子雞最不可或缺的配菜。  吃法多樣的椰子,還能給人們創造驚喜——椰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海南歷屆黨委政府的一個個重大戰略思路、一項項重大工作部署,通過海南日報的傳遞推進,化作了海南人民的成功實踐。  從李向群到甘遠志,從郭力華到鸚哥嶺青年團隊……一個個先進典型的名字在海南的歷史天空裡熠熠生輝。他們的故事,很多是在海南日報的版面及圖片中率先鮮活起來的。  每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腳印,都伴隨著海南日報採編人員心繫大局的思考軌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島上的特色椰樹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島上約有4萬公頃椰樹,其中有不少有特色的椰樹。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海南牽動異鄉人的情懷  2007年前後,蔣平曾為青海省創作過旅遊形象歌曲《青溜溜青海青溜溜青》和秦皇島市市歌《夢幻秦皇島》。他首次與海南結緣是在2006年。因機緣巧合,蔣平到了海南三亞,短短的時間裡卻讓蔣平對三亞的椰風海韻、碧水藍天傾心不已。從那時起,蔣平萌生了寫海南的願望。2006年海南之行後,蔣平寫下了關於海南的三十多首歌詞。「以前從沒有去過海南,總覺得海南很遙遠。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更多「開椰子神器」創業湧動起來
    海南代表團代表、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作為受邀的5位校長之一,圍繞高校服務地方發展、大學生創業和向應用學科轉型等教育界熱點作答。  在李建保看來,之所以受邀記者會,是因為海南大學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快速提升的重點高校所具有的美譽度和注目率。「每個人都試圖了解,這樣一所曾經落寞的中西部地區高校,如何實現了發展的跳躍。」  媒體的關注不無道理。
  • 椰子渾身是寶,椰子糖竟是這樣製作而成
    椰子村最多的食物就是椰子,椰子渾身是寶,椰汁可以當飲料,椰殼可以製成工藝品,椰肉能製作甜品,椰子的葉子可以用來做成盛放食物的器具,就連椰子花蕊也大有用處,是製作椰子糖的重要原料。椰子甜品的製作方式平時也吃到過很多種,但是用椰肉製作」泰式湯圓「你吃過嗎?製作椰子「湯圓」甜品,椰絲必不可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吃的就是原汁原味
    ■ 本報記者  程嬌    在海南吃火鍋稱為「打邊爐」,海南較有特色的火鍋有海鮮火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遊」旺季購物全攻略
    提起海南,印象中儘是陽光沙灘、椰風海韻,但要知道,這裡也是深藏不露的購物天堂。要買全球好物,這裡有壯觀大氣的免稅店;要買水果海鮮,這裡有最新鮮的熱帶風味;要買特色手信,這裡有層出不窮的本土旅遊商品……  為了方便廣大遊客買買買,海南日報《旅遊周刊》記者特意整理出海南購物攻略,「剁手黨」請收好。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目前,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衝入全國報刊廣告投放價值排行榜省級黨報前三甲,全媒體中心運作機制已經成熟,形成「六微一端一網一手機報」的新媒體傳播矩陣,區域傳播力首屈一指,下一步必須抓住戰略機遇期,搭建全媒體「中央廚房」、24小時視頻直播平臺、推動南海網新三板上市、構建海南雲智慧平臺集群,力爭建成具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
  • 盛產椰子的海南,為何還要從國外大量進口?難道國外的椰子更甜?
    ,我們常見的熱帶水果,例如菠蘿、荔枝、番石榴、榴槤、椰子等等,在海南都隨處可見,尤其是椰子這種水果,到海南旅遊,椰子是必須嘗試的美食之一,海南的椰子雞美食更是享譽中國,不過作為盛產椰子的海南,每年卻要從國外大量進口椰子,這又是為什麼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植物大觀園的熱帶情調
    文/見習記者 蘇慶明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特約記者 陳循靜  藍調萬寧  植物  傍山依海的萬寧,長夏無冬,雨量充沛,屬於典型熱帶季風氣候。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旅行中吃出海南味道
    ■ 本報記者 劉夢曉  今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在感受海南熱帶風情之餘,「海南風情美食園」為與會嘉賓帶去了最純正的瓊海美食體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上風味自不同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太陽開始落山,陵水新村港的海水變換了色彩,當白日的喧囂即將結束之際,新村港上機動船的馬達聲又開始熱鬧起來,疍家漁排的海上餐廳人流開始匯聚,一艘艘小船穿梭在碼頭和漁排之間。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夾金山下見證「雪山不忘大海情」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之際,四川日報、川報觀察於5月8日—10日期間,邀請中央媒體和汶川地震援建省(市)的省級黨報黨端記者,同時聯動四川省內各市州黨報黨端,舉行全國黨報黨端聯合採訪活動。  5月8日至10日,本報記者隨採訪組走進海南援建的寶興縣,帶讀者探訪寶興縣海南高級中學,寶興縣人民醫院等海南援建點的現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灘拾貝
    令人目迷五色的各種貝殼,有大得像一顆椰子、一頂帽子、一支喇叭的,它們的名字就叫做「椰子螺」、「唐冠貝」、「天狗螺」。也有一些小得像顆珍珠,可以讓女孩子串起來做項鍊的。它們有形形色色的狀貌,因此人們也就給起了一些五花八門的名字。像傘的叫做「傘貝」,像鐘的叫做「鐘螺」,像小扇的叫做「扇貝」,像蜘蛛的叫做「蜘蛛螺」,像骷髏的叫做「骨貝」,還有鵝掌貝、鴨腳貝、冬菇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