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區青江街道辦事處張碗村距離市區不遠。
一個距離市區並不遠的村落,原來卻是一個貧困村。2017年,該村29名貧困戶全部脫貧。如今,在致富的路上,張碗村結合距離城區近的區位優勢,積極發展果蔬和養殖產業,探索打造體驗式農旅家園。
蹲點·記錄
返鄉青年支持家鄉建設
12月18日,記者到張碗村蹲點採訪,張碗村與金鳳寺僅一山之隔。
在雅上線一側,記者沿著一條通村公路一直向前,穿過一個寫有「花果張碗」等標語的拱門,便進入張碗村。
村民的房屋大多依著村道和一條名叫倒流溪的小河而建。倒流溪從西往東流入隴西河。楊海是張碗村黨支部書記,他介紹,現在村委會所在地就是以前的張碗小學,後來張碗小學搬到村委會隔壁。
當年在修建張碗小學時,村民們每家每戶都投工投勞,有的甚至將自家房屋的材料拆來用於小學修建。正是這個不起眼的村小,寄予了村民們想要脫貧致富的美好心願。從村小走出了不少人才,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又回到村上繼續為村裡謀發展、做貢獻,楊海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31歲的楊海,曾經是一名退伍軍人。退役後,他懷揣著夢想回到張碗村。2013年,楊海當選張碗村村委會主任,三年後,他又當選為張碗村黨支部書記。
在楊海的積極努力和行動下,村委會翻修擴建,讓老百姓辦事更方便;要想富先修路,他積極幫助村上解決難題,制定出土地補償的方案,2017年將原來僅有3米的村道加寬。也是在2017年,張碗村引水工程完成,如今每家每戶打開水龍頭都有乾淨的飲用水流出,解決了該村1500人的飲水問題。
謝敏,今年28歲,是張碗村的會計。受到楊海的號召後,謝敏於2018年回鄉,此前在外地務工,收入還算不錯。作為返鄉青年,謝敏說,對家鄉有感情。如今的張碗村大多數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留在村上的村民們又對計算機、會計不懂。因此,謝敏義不容辭,回到家鄉,也希望幹出一番事業。
楊海向記者(右)介紹六月雪梨產業發展情況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楊青攝
蹲點·故事
結合區位優勢
大力發展產業
當日,記者見到了雨城區司法局派駐張碗村的第一書記朱飛,2018年3月被派到張碗村當第一書記。
通村道路加寬、飲水問題也得到解決,2017年張碗村29名貧困戶脫貧。脫貧還要奔康,要想致富,必須依靠產業發展。
18日上午,在張碗村的梨園山,村民吳明軍拿著修枝剪刀和繩子正在為「六月雪梨」修枝和壓枝。今年56歲的吳明軍是村民們眼中的「土專家」,他是一名技術員。
梨園山,是張碗村的一碗果蔬基地所在地。目前,此處還在打造中。除了在此種植「六月雪梨」外,今後,還將種植蔬菜,讓市民通過「認養」土地來種植蔬菜從而進行銷售,增加村民收入。
根據張碗村實際情況,張碗村駐村工作隊指導張碗村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將富餘土地集中起來,大力發展蔬菜、果樹種植基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
如今,全村主要產業為種植蔬菜、土雞養殖,新發展產業為六月雪梨、脆紅李。目前,已有永陽養殖專業合作社和一碗果蔬基地。
村民謝遠富原來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2013年,在政府的幫助下,他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實現了脫貧。如今也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而他主要靠養豬、養雞致富。
在幫扶部門及單位幫扶下,村「兩委」結合精準扶貧、立足長遠發展開展扶貧工作,提前思考,提前謀劃,注重自身優勢轉換,積極發展「一村一品」產業模式。
張碗村現有500餘畝桂花林和200餘畝老川茶。在老川茶茶園中,如果以道子平為觀景臺,在東面可觀整個雨城區,在西面可觀蒙頂山風景區。
發展方向就是以道子平為觀景臺接通與金鳳寺景區的道路,打造「雨城空中花園」農旅觀光產業。全村以發展藤椒、脆紅李、六月雪梨果園跑山雞為支點,四種產業為依託,相輔相成,結合金鳳寺資源優勢、雅上黃金旅遊線資源優勢和白塔村深入開發,三點為一線,形成環形式的發展格局,並結合本村實際情況出發,打造徒步觀光體驗式農旅家園。
記者手記
2017年該村29戶貧困戶全部脫貧,這背後流淌著政府工作人員、村民們的辛勤汗水。2019年,張碗村減貧人口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準3750元,且基本上能保持逐年遞增趨勢;5個村民小組實施村道美化提升及加寬項目;協調林區道路建設2.87公裡;通過上裡羅順水廠飲水工程鞏固提升項目的實施……
致富之路不會輕而易舉。六月雪梨、脆紅李掛果後,如何進行綠色食品認證問題;未來如何因地制宜搞產業規劃,資金如何解決、村民的傳統概念如何進一步改變等都是一個個需要破解的難題。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楊青 李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