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座能與秦皇陵媲美的春秋大墓,那就是印山越王陵。印山越王陵是越王勾踐的父親也就是第一代越王允常的墓,距離今天已經有2500年歷史了,這是一座可以與秦始皇陵媲美的國王墓葬,面積達8萬平方米,其規模宏大,結構特殊,營建考究,舉世罕見,因此有「北有秦宮,南有印山」之讚譽。
印山越國王陵位於紹興蘭亭鎮裡木柵村,著名古蹟名勝蘭亭的附近,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印山東西長350米,南北寬300米,高26米,略成方形,外形極似印章,故有印山之名。這裡群山擁翠,綠水環繞,一片靈秀之地。印山的發掘實屬無奈,在發現已有人盜墓的形勢下採取的保護性措施。但在挖掘以後發現這裡是古越國君王的一座墓葬,最後被國家認定為1998年的中國十大重大考古發現。
我們現在若是提到春秋時期的吳越爭霸,那麼定然會聯想到夫差與勾踐之間一來一往的勝敗,關於他們傳世的寶劍:吳王夫差劍、越王勾踐劍,更是相當有名。相對而言,勾踐的父親反倒就沒有那麼知名了,勾踐的父親名叫允常,是越國霸業的開創者,也是頭一個自稱越王的越君。只可惜,關於他的記載甚少,就連專屬於他的寶劍,也未見出土,那麼,現代發現的這座越王古墓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越王陵最特別之處在於它違背常理的墓葬形式,它是一個三角形的地宮,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三角形制槨室。
越王墓的整體造型呈現一個三角形的外貌,這是目前中國僅存唯一一座三角形制的槨室。整個墓室是人字坡的木屋結構,用50多根長5.9米,截面邊長是0.6-0.8米的巨大枋木搭建而成。枋木排成兩列,頭部相抵,槨室頂部由一個半圓形的木柱覆蓋,有點類似屋脊的結構。
整個墓室是人字坡的木屋結構,上面縱向壓著半圓形的木柱形成屋脊。木槨外面覆蓋著140多層樹皮,再上面是1200多立方米的木炭(古人用木炭去吸潮水,保持棺木乾爽),樹皮被木炭染成黑色,用以作為陵墓架構的方木,則用了4000多立方米。雖然整個陵墓的規模僅有秦皇陵的1/6,卻仍是相當不朽的工程。
墓室內基本都是用巨大的長方木構建而成,但這些樹木直徑長達80多公分,按照植物學的嘗試推斷,這些建材的樹齡都在千年以上,為了建造這座陵寢花費不少。
從古至今,古人的墓葬形制比較講究天圓地方,因此安放死者的墓室和棺材幾乎都是方方正正的,要麼是長方形,要麼是正方形。他們希望逝者能在地下住得安安穩穩,然而這古代越國國王的墓卻採用的是三角形結構,而且它的截面恰好是一個等腰三角形。越王允常陵的地宮為什麼要建成獨特三角形,究竟有什麼特別的象徵意義這至今仍然是個謎。
由於已經經歷過盜墓賊多次洗劫,墓室中已經沒有多少藏寶了,墓中的青銅禮樂器已經一件不剩的被盜走了。其他值錢的玉器與飾品,也大都不存。僅存墓中的41件陪葬品,有31件是玉器。有玉鉤、玉劍、玉鎮等器。甚至連越王的屍骨也不知所蹤,只剩偌大的獨木棺,越王屍骨去向恐怕是永遠的謎團。
所幸的是,盜墓賊沒有破壞三角形木棺的完整性,這個給我們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和研究價值,給我們留下了這個無價之寶,因為在現在已經發掘的陵墓裡面,它可是獨一無二的了。雖然它沒有玉棺的奢華,但是在創意設計上卻是沒人能比,這足以說明在2500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們是多麼聰明的。
總而言之,印山越王陵得到發掘,刷新了很多對越國的認識,隨著研究的進行,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今人對于越國的認識又將再次被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