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在古代吃什麼?

2021-02-07 鳳凰網文化
廣東是著名的美食之地,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物產資源與文化習俗等共同構成了其自成特色的飲食風貌。常有玩笑調侃廣東人的好吃,只要是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裡遊的,沒有什麼是廣東人不敢吃不能吃的。那麼古代的廣東是否也像今天一樣喜歡美食?那時的廣東人都吃什麼、怎麼吃?



我的故鄉在嶺南湛江,古代是化外之地。它以前叫「廣州灣」,這個名字從清朝延續到法國殖民時期,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想在廣州灣籌建一個市,時任吳川縣縣長李月恆知道本地曾得名「椹川縣」,就讓廣州灣易名為「椹川市」。又過些日子,政府感覺湛江靠海,市名應該體現出水的特色,就把木字旁改成三點水,也就是今天看到的「湛江」。

 

湛江日落


湛江是海邊小城,號稱「南海魚倉」,走在金沙灣,路邊都是海的氣息。檳榔樹下的暖風,清爽中混合點鹹,大抵湖與海的區別,就在這味道之間。有得天獨厚的資源,湛江的海鮮自是一絕,遊客只需在路邊小漁村或大排檔一坐,就能吃到比大城市宴席裡更正宗的海鮮食材。

 

廣東海鮮


竹魚、鱅魚、鯧魚、鮯魚、雞子魚、烏賊魚、黃臘魚、石斑魚、鱟魚等,鄉人各取所需,還有螃蟹、龍蝦、燒蠔、扇貝、蝦姑、沙蟲、西施舌等,皆是宴請賓客的美味。或入鹽渾醃,或以姜醋食之,配一兩壺梅子酒,煩惱渾然忘卻。

 

不過,並不是誰都吃得慣海鮮,唐代古文運動領袖韓愈敢於諫迎佛骨,面對嶺南海鮮,卻鄒起眉頭。對韓愈這個北方士大夫來說,嶺南海鮮如同域外怪物,這讓他一時難以下肚,嶺南人熟悉的蚵、蠔、章魚、馬甲柱等,韓愈過去都沒見過,也不知道可以吃,所以,當僕役第一次把這些東西盛到他面前時,他被嚇到了。為此,韓愈特地給當時掌管音樂官職的協律郎元十八寫詩,描述他吃嶺南「怪物」的心情。這首詩叫《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中道: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 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 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 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驚。

我來御魑魅,自宜味南烹, 調以鹹與酸,芼以椒與橙。

腥臊始發越,咀吞面汗騂。 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

開籠聽其去,鬱屈尚不平。 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並。 聊歌以記之,又以告同行。

 

湛江燒蠔


韓愈在北方沒見過這些食物,所以在僕役看來簡直是美味的東西,在他眼裡就是魑魅魍魎,吃一頓海鮮,倒成了「我來御魑魅」,結果「腥臊始發越,咀吞面汗騂」,可見韓愈有多麼吃不慣。無獨有偶,宋代的梅堯臣在《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中也說:「退之來潮陽,始憚餐籠蛇。」同樣怕蛇的還有貫休,他在《送人之嶺外》中寫道:「見說還南去,迢迢有侶無。時危須早轉,親老莫他圖。小店蛇羹黑,空山象糞枯。三閭遺廟在,為我一嗚呼。」蛇羹在嶺南是一道美味,但他們怕蛇,所以難以下肚。

 

在唐宋,嶺南是煙瘴之地,也是罪臣流放之地。僅僅在唐代和五代十國,學者尚永亮在《唐五代貶官之時空分布的定量分析》裡就統計過:「唐五代嶺南貶官人次有:初唐97人,盛唐75人、中唐123人,晚唐134人,五代7人,共計536人。」其中,嶺南道貶官10人次以上的地區有:崖州(37)、端州(30)、桂州(23)、循州(20)、廣州(18)、康州(18)、雷州(17)、韶州(15)、賀州(15)、潮州(14)、昭州(14)、柳州(14)、愛州(13)、儋州(13)、封州(12)、欽州(12)、象州(11)、新州(10)。這之中不乏李德裕、韓愈、柳宗元、張九齡、王昌齡、劉禹錫、元稹等著名人物。他們寄寓邊地,壯志未酬,便以吃食解憂,留下了大量關於嶺南吃食的詩句。蛤蟆、黑蛇、龜鱉、螃蟹甚至鱷魚、大象等等,都被詩人們品嘗過。

 

比起嫌棄「魑魅」的韓愈,北宋的秦觀、蘇軾就大度許多。他們也得罪了當朝權臣,被逐嶺南,去到後就入鄉隨俗,享受海邊風味。史載,蘇軾到了嶺南後,「沒看黃山徒對目,不吃螃蟹空負腹」。而秦觀在雷州半島寫下飲酒詩四首,其一道:「左手執蟹螯,舉觴屬雲漢,天生此神物,為我洗憂患。」秦觀對嶺南的海鮮念念不忘,又在海康書事十首中寫道:「粵女市無常,所至輒成區,一日三四遷,處處售蝦魚。」秦觀喜歡吃醉蟹,這一點,嶺南狀元林召棠和他有共鳴,林召棠把吃醉蟹的樂趣上升到人生極樂之事,他說:「執杯持螯螯,足了一生事,況此酒興蟹、醞釀使之醉。」

 

醉蟹


那麼,為什麼吳川的醉蟹能讓林召棠如此喜歡呢?這和醉蟹的選材與做法有關。在吳川有一種芷寮蟹,腿粗肉厚,膏滿脂豐,本地人說「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羨鴛鴦羨螃蟹」,說的就是這種螃蟹。在《況此酒興蟹,醞釀使之醉》一文中,作者提到,要做一盤美味的醉蟹,需在海邊「捉回紅蟹,便用酒糟存入土壇內」,可以放一些生薑和鹽等調料,倒上紹興黃酒,密封十天甚至一個月,而後取出,「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且酒香濃鬱」。

 

愛吃海鮮的還有唐朝人劉恂,他對嶺南海鮮抱有賞玩的意味。比如:在描寫鱟的時候,劉恂細緻地寫道:「其殼瑩淨,滑如青瓷碗,鏊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青黑色,腹兩傍為六腳,有尾,長餘尺,三稜棕莖。」「南人取之,碎其肉腳,和以為醬食之。」

 

劉恂是個吃貨,他不只愛吃海鮮,也很愛吃荔枝。在他的筆記體奇書《嶺南錄異》裡,他津津有味的寫道:「荔枝,南中之珍果也.其高新州與南海產者最佳,五六月方熟,形若小雞子,近蒂稍平,皮殼微紅,肉瑩寒玉。又有焦核者,性熱,液甘,食之過度,即蜜漿制之。」說起來,如果要讓文人墨客排一份嶺南瓜果榜,荔枝必定名列前茅。詩人盧肇有詩云:「連州萬裡無親戚,舊識唯應有荔枝。」詩人韓翃在《送李明府赴連州》裡也說:「看承雨露速,不待荔枝香。」這場美味詩歌秀,大文豪蘇軾自然不會錯過,他在《食荔枝》第二首留下千古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還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新年五首》《贈曇秀》《〈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引》《和陶歸園田居》等詩,蘇軾都談到了荔枝,可見荔枝在他心裡是何等美味。在那段貶官歲月,蘇軾在嶺南沒什麼架子,該吃的吃,該喝的喝,「泊然無所蒂介,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所以,當地人很愛戴他。

 

作者: (唐) 劉恂 著 
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1983-6-1


在談論荔枝的文人墨客中,唐代中書令張九齡也是很有名的一位。他不但看不上魏文帝曹丕對荔枝的貶低,還親手寫了一篇《荔枝賦》,將荔枝的鮮美文字化道:「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實乃熟,狀甚環詭,味特甘滋,百果之中,無一可比。」並且,「若乃卑軒洞開,嘉賓四會,時當燠煜,客或煩憒。而斯果在焉,莫不心侈而體忲,信雕盤之仙液,實玳筵之綺繢。」按照他的意思,只要荔枝在場,即便是酷熱難耐、躁動不安的人也會變得心情愉快、身體安泰。

 

「荔枝方過,龍眼即熟」,龍眼又名「荔枝奴」、桂圓,莆田人叫三尺農味。它的外表呈黃褐色,有龜狀紋,我們吃的是它的果肉,又叫「假皮」,那是層半透明的蠟白色,包裹住圓圓的黑色種子。相比荔枝,它更為清淡,引得唐代詩人章碣道:「卻擁木綿吟麗句,便攀龍眼醉香醪。」

 

和龍眼一樣清甜的是甘蔗。甘蔗可消酒。又名幹蔗。長相如同竹子,但表面更加金黃,可以折斷吃食,味道甘甜,清潤可口,「取其汁,曝數日成飴,入口消釋,彼人謂之石蜜」。(《南方草木狀》)


作者: 嵇含 
出版社: 廣東科技出版社
出版年: 2009.2

 

如果還不過癮,可於仲夏嘗一口椰汁,或者叫上二三朋友,吃一頓椰子雞飯。在嶺南,椰樹是尋常之物,它的果實「大如寒瓜,外有粗皮,次有殼,圓而且堅。剖之有白膚,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極肥美」。在果實之內,就有椰汁流露,甘甜爽口,在夏天飲用最佳。傳說:昔日林邑王與越王有恩怨,林邑王派刺客取越王首級,懸在樹上,結果首級化為椰子,林邑王氣憤之下命人剖開椰子,作為飲用的器具,由於刺客刺殺時,越王正好大醉,所以椰子裡的漿液味道如酒。

 

此外,嶺南盛產蕉樹,它和荔枝、甘蔗一樣,是文人墨客的心頭好。早在漢代,芭蕉的肉味就被人津津樂道。漢楊孚《異物志》記載:「芭蕉,葉大如筵席.剝其皮,食其肉,如蜜甚美。食之四五枚可飽,而餘滋味猶在齒牙間。」而在《南方草木狀》中,晉代的嵇含詳細地記載了羊角蕉、牛乳蕉、蕉葛的區別:「(一種)子大如拇指,長而銳,有類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種子大如雞卵,有類牛乳,名牛乳蕉,味微減羊角。一種大如藕,子長六七寸,形正方,少甘,最下也。其莖解散如絲,以灰練之,可紡績為絺綌,謂之蕉葛。」

 

在故鄉,我們還喜歡一道美味,外地人管那叫湛江白切雞。白切雞皮滑肉脆,顏色如雲玉,配一碟本地的沙姜醬油,分外爽口。

 

湛江白切雞


湛江雞在廣東很有名,有「名震雷州三千裡,味壓江南十二樓」的說法。它有很多種類,廣海雞、羅氏雞、吳川林中鳳、雷州嘉興雞、廉江閹雞、酵素雞、鳳梨雞、辣木雞等,都屬於湛江雞。它們在歷史中衍生出許多做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打雞翁」,堆壘,引火燒翁,燒制大概2小時,在翁頂放雞,打碎泥塊,半個小時後用棍子將泥撬開,用夾子或者手套講雞取出,就可以吃了。這樣做出來的雞皮焦肉嫩、酥滑爽口,容易上癮。

 

「打雞翁」似乎很像江南的「叫花雞」,後者是用泥土和荷葉包把雞包裹住,烘烤而成。相傳,朱元璋有一次打敗仗,逃跑途中看到前方蹲著一位老叫花,一邊堆泥巴一邊生火,朱元璋問:"你在這裡幹什麼?」老叫花說:「我在烤雞獻給大王。」他把雞從火中取出,打開泥巴,解了朱元璋的餓,這雞就是叫花雞。

 

每每回到故鄉,父親就會帶我吃「打雞翁」,配一壺清酒或一籃瓜果,三兩人乘於樹下,且聽風吟,自是人生一大樂事。這時候,就想起了晉代棄官還鄉的詩人張翰,所謂「人生貴得適意爾,安能羈宦千裡以要名爵」,說的就是這樣的心情吧。




■  鳳 凰 網 文 化  ■

時 代 文 化 觀 察 者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廣東人什麼都吃
    尤其是上至虎豹下至甲蟲的動物食譜,實在讓人懷疑還有什麼是他們不吃的,而且製作越精良,越難逃「南蠻」罵名。 ▍一道娃娃魚 廣東這種「什麼都吃」的現象是怎麼來的?真是因為廣東人本性野蠻的緣故嗎? 天生「異食癖」?
  • 廣東什麼都吃?廣東吃人?
    很多人對廣東的印象就是什麼都吃,水裡遊的,天上飛的,地上走的,都能成為廣東人的桌上佳餚。廣東人確實是很愛吃,也很敢吃,「天下所有食貨,粵東幾盡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也」。」廣東人喜歡吃蛇。是的,廣東人確實喜歡吃蛇肉。說實話,我自己也喜歡吃蛇,蛇肉鮮甜,蛇皮香脆,是真的挺好吃。而且蛇肉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還有藥物價值,在廣東人眼裡,蛇全身都是寶。最大的藥用價值在「蛇膽」,一般用酒生吞,可以治療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傷風咳嗽等。製成藥物有蛇膽川貝末、蛇膽陳皮末、蛇膽追風丸等。蛇在廣東的眾多大補湯裡絕對有一席之地,叫」龍虎鳳「的補湯是廣東人眼中的大補湯。龍:蛇、虎:貓、鳳:雞。
  • 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什麼梗什麼意思 廣東人吃福建人對話出處
    微博最近很火的段子就是廣東人吃福建人,那麼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什麼意思呢,小編來給大家說說吧!  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什麼梗  傳聞中廣東人什麼都吃,於是當一個福建人準備調侃他的廣東朋友紅包少時,廣東朋友猝不及防地點亮關鍵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 為什麼廣東人什麼都吃|大象公會
    尤其是上至虎豹下至甲蟲的動物食譜,實在讓人懷疑還有什麼是他們不吃的,而且製作越精良,越難逃「南蠻」罵名。▍一道娃娃魚廣東這種「什麼都吃」的現象是怎麼來的?真是因為廣東人本性野蠻的緣故嗎?天生「異食癖」?說到廣東黑暗料理,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蛇、龍蝨和果子狸。
  • 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什麼梗?為什麼說廣東人吃福建人?
    【導讀】:近日,廣東人吃福建人這句話走紅網絡,登上微博熱搜。那麼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什麼梗?為什麼說廣東人吃福建人?
  • 廣東人吃不了辣?廣東人:不服來battle?
    但廣東人真的什麼都敢吃嗎?那也未必!廣東人除了吃辣以外,什麼都可以徵服。關於吃辣,廣東人是「挺慫的」。正所謂「說請吃飯一時爽,聽到吃辣把頭轉」,說的便是廣東人了。坊間傳聞,但凡團建聚餐,只要有廣州人一起,川菜和湘菜頭一個會被排除在外,川菜和湘菜屬實有被冒犯到。
  • 廣東人什麼都吃?廣東人調侃:是的,我們最愛吃的就是「福建人」
    「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一句網絡流行語,是大家經常用來調侃廣東人的一個梗。這是因為廣東人除了普通的食材之外,什麼都吃。像是吃豬,國內有些地方是不吃豬下水的,而廣東大部分人都會吃,類似的還有很多。好多在其他地方的人看來都不能吃的食材到了廣東人的手中統統都變成了下肚的美味,因此大家開玩笑道廣東人什麼都吃,甚至連福建人都吃。廣東人什麼都吃?
  • 網絡流行語科普 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19-09-04 14:31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是一句廣為流傳的玩笑話。
  • 「廣東人吃福建人」到底是什麼梗?
    「廣東人吃福建人」到底是什麼梗?年三十以來,關於紅包話題就一路走紅,前有「北方人紅包1000」,後邊又冒出個「廣東人沒紅包」,場面一度很熱鬧。昨日(30日),網友@PussyCola- 驚奇地發現,微博搜索榜上,竟然出現了關鍵詞「廣東人沒紅包」,誰說的,難道廣東人的紅包被年獸吃了?
  • 廣東人有多愛吃?廣東人:我們的粵語吵架罵人都是關於吃的
    小編廣東人,每每認識一位外省朋友,總免不了要回答一個問題:「廣東人是不是什麼都吃?」起初還耐心解釋:「廣東人熱衷於吃,是因為舊時廣東地區貧窮,為了生存『飢不擇食』,改革開放後,生活條件變好後,敢於嘗試外省人眼中『奇怪』食物……,我們廣東人不是什麼都吃,只是會吃……」這樣的解釋往往並不能消除友人的疑惑,不斷追問,後來也懶於解釋,一致回覆:「是啊,我們連福建人都吃」,KO。
  • 廣西人、廣東人是如何過中秋的?古代中國的中秋有哪些傳說?
    從古代開始,人們就和中秋節有著緊密的聯繫,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在中國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在過中秋節的時候,不同的省份,也有這差別。而廣東和廣西,同屬嶺南,風俗文化同樣有著不一樣的特點。而他們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呢?都有哪些習俗呢?在廣西,賞月、供月是常見的,在全國各地,相信也有這種情況。
  • 廣東人「吃雞」很講究,到底什麼做法的雞,能滿足廣東人的嘴
    在中國大陸南端,有個大省叫廣東,在地圖上看那是一個香噴噴的雞腿。廣東人對雞的痴狂全國出名,對於吃雞他們也是很講究的,廣東人每年的吃雞量可以繞地球好幾圈這一點也誇張。吃雞,仿佛是廣東人與生俱來的天賦,很多人說雞來到廣東,就再也不能活著走出去了,一隻雞在廣東人手裡有兩百多種做法,那到底什麼做法的雞能滿足廣東人的味蕾呢。白切雞、豉油雞、姜蔥雞、窯雞、竹筒燒雞等等等等,做法多樣,光是這些菜式,雞聽了都瑟瑟發抖,還能活著走出廣東嗎?
  • 廣東人什麼都吃,為什麼偏偏不吃辣?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什麼都能拿來吃和煲湯的廣東人,唯獨對辣椒避而遠之。因為:廣東地處亞熱帶,氣候很是溼熱,和川渝的溼寒完全不一樣。在四川吃辣祛溼驅寒,對身體好!但眾所周知,辣椒本質上是一種調味料,會破壞清淡口味帶來的平衡感,而且又掩蓋了食物本身的味道,因此廣東人不愛吃辣也可以理解了……
  • 廣東人吃福建人,全國人民都想吃福建人,福建人是吃什麼長大的?
    「廣東人吃福建人」是網絡上流傳的一個段子,這個段子來源於,大家都聽說過廣東人紅包錢不過百,也經常有傳聞說廣東人什麼都吃,網絡上一個福建人準備調侃他的廣東朋友紅包少時,朋友懟了一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這個梗雖然火得莫名其妙,但是也透露出中國每個省市的習俗和傳統都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過年的紅包上,也體現在飲食文化上。
  • 號稱什麼都吃的廣東人,直到他們遇到了辣椒……
    如果要說世界吃貨看哪裡,擁有14億吃貨的我國自然是當仁不讓;而要問我國吃貨看哪裡,那麼什麼都能吃,都能變著花樣吃的廣東人自然是首屈一指的。而廣東人在吃這一個字上面的造詣也實在是擔得起吃貨兩字,因為他們的戰鬥力實在是太,太,太強了。
  • 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什麼梗 網友:我們福建人真的好吃嗎?
    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什麼梗 網友:我們福建人真的好吃嗎?時間:2017-02-02 18:13   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亞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刷屏了!廣東人吃福建人到底是什麼梗?------來源: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年三十以來,關於紅包話題就一路走紅,前有北方人紅包1000,後邊又冒出個廣東人沒紅包,場面一度很熱鬧。 昨日(30日),網友@PussyCola- 驚奇地發現,微博搜索榜上,竟然出現了關鍵詞廣東   原標題:刷屏了!「廣東人吃福建人」到底是什麼梗?
  • 「什麼都吃」的廣東人,最喜歡吃的肉是什麼?1年吃掉2億隻
    廣東人在我們的眼中,憑藉著「什麼都吃」這個屬性,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物種,甚至還有網友調侃廣東人愛吃胡建人。一句玩笑話也側面證明了廣東人能吃會吃的一面,要知道世界美食之都的順德就在廣東哦!而廣東人為什麼會給其他地區的人這樣一個印象呢?讓我們來看看廣東的菜名吧,煲仔飯,從字面意義上理解是不是感覺特別恐怖,吃小孩啊!雞屎餅,聽到名字感覺很噁心啊,事實上這是一種叫做雞屎藤的植物為原料做的啊!還有老鼠粄,其實跟老鼠一點關係都沒有,是客家的一種傳統特色小吃!人頭飯,恐怖咩?
  • 廣東早茶吃什麼?
    廣東早茶吃什麼?點心五花八門,以下幾款是多少人早茶必點。一、蝦餃,爽口的蝦仁,入口有汁,美味不可擋,早茶時間吃上一顆,簡直能喚醒一天的味蕾。二、菠蘿油,酥脆的表皮,加上恰好處的黃油,香而不膩,吃上一口都是幸福感。
  • 廣東人到底吃什麼?盤點廣州旅遊必吃的十大小吃
    廣州是一個美食之都,有很多特色的傳統小吃和美食餐廳,廣州人的美食文化標籤就是細緻,從早餐開始就可以體現,其他地方叫吃早飯,而廣東人愛吃早茶,廣東的早茶文化沿襲千年,更是粵地自古以來富庶的見證,但不單是一日之計在於晨,更是「一日之計在於吃」。
  • 冬至到來,廣東人都吃什麼
    冬至大過年,這句話似乎一直是只在廣東流傳。冬至對於廣東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陣仗比春節還要大,並且也有「肥冬瘦年」的說法。廣東冬至習俗多樣,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習俗,接下裡就說說每個地區都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