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四季青喧鬧的服裝市場裡,有一群講著家鄉話的龍泉人。你隨意走進商場的一個店鋪,說不定就是一個龍泉老鄉開的店。也有人說,龍泉話也已成了四季青市場的另一種「普通話」,在這裡不時就能聽到鄉音。多年來,由於四季青的創業環境較好,服裝批發業的入行門檻又不高,吸引了眾多年輕人來這裡創業。因此,通過早期在此打拼的龍泉人親帶親鄰幫鄰,龍泉人的群體日漸擴大,並逐步佔據了整個市場的半壁江山。據初略估計,龍泉人在這裡開店的大約有四五百家,人數不下2萬,他們憑著自己的精明能幹,不僅在此漸漸站穩了腳跟,還有很多人於不經意間成了千萬富翁。
服裝市場裡的佼佼者
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位於杭州市清泰立交橋東堍杭海路31-59號,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服裝一級批發與流通市場之一。它由意法服飾城、老市場、九天國際、四季星座、新杭派、保太和、之江女裝、一號基地、四季錢塘、置地國際、好四季箱包城、濱江女裝市場等十餘個商場組成,共有商鋪3000間。在杭州創業的龍泉人80%都在四季青。在四季青意法服飾城7樓的一條通道的拐角處,來自我市劍池街道水南村的張仁偉就將店開在這裡。在他的店裡看到,滿屋子的衣服掛滿四周或堆在地上,有幾個顧客正在選衣服。到他的斜對面那家一問,也是龍泉人,還是他的親戚,正在地上整理一大堆的衣服,而右邊的一家店鋪一問還是個老鄉,正忙著給顧客介紹款式。在意法的5樓、6樓,沿著通道走過去,不時可聽到有龍泉老鄉在打招呼,那也是老鄉開的店。他們默默地在這裡打拼,通過多年的努力,湧現出了許多佼佼者。
今年近40歲的張仁偉就是其中一個。他已在這個市場裡幹了9年。他於2006年出來租店賣女裝,別人還不信,一個楞頭楞腦的小夥子能幹這個?但他硬是從一個外行變成了這一群體中的一員。從開夫妻店,發展到自己聘用專門的設計人員及工人,在九堡喬司工業園辦起加工廠,並在中紡、意法、長青等三處設立批發零售點,發展到在全國各大省會城市都有代理商,他成功地打響了「魅麗女孩」品牌,年銷量達100萬件,產值達1億元。
廖義偉,一個「80後」男生。2004年,他從部隊退伍,因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一男裝店,當起了營業員,其實幹的是拉貨扛包的力氣活。做事認真負責的他慢慢掌握了門道,後來好多顧客一來店裡就找他試款式。漸漸地,老闆不再叫他跑倉庫拉包了,而是讓他在店裡給顧客介紹新款做導購。2006年初,積累了一定經驗後,他說服女朋友和舅舅一起和他開店,大家湊了20多萬元,在四季青租了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小店做女裝批發,就這樣幹了起來。剛開始由於缺少資金,他只能在附近市場炒炒貨或去桐鄉羊毛衫市場進貨。經過幾年的奮鬥,生意慢慢好了起來。然後,他在杭州十二堡辦了加工廠,自產自銷。2012年,他又在四季青意法服飾城以150萬元買下了兩間店面,生意越來越火紅,一年營業額近3000萬元。幾年打拼下來,在杭州買了房子、車子,娶了漂亮、能幹的妻子,生了乖巧可愛的兒子。
老家在龍淵街道嶺坤村岱根自然村的季光偉,2006年12月份退伍後,拿著4萬元錢到杭州投奔老鄉,與他們合夥做生意,在四季青服裝市場做男裝「爆眼服飾」,自產自銷。從不懂得如何做生意,到在杭州站穩腳跟,並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已有9年,年銷售額達5000萬元。今年不到40歲的劍池街道張家村的張衛軍,2005—2008年,從最初的做外單尾貨二手批發,到自產自銷,然後又發展到開淘寶女裝,繼而成為各大網店的主力供應商,目前年銷售額也達6000萬元,並帶動了整個家族出來在四季青開店,生意做得紅紅火火。葉軍,石達石街道上塢村人,未出去前,在龍泉城裡打工。因妻子曾在四季青給人看過店,積累了一定的經驗。2000年,他借了2萬元錢,奔杭州四季青而來。他在四季青自產自銷以批發為主,做的女裝品牌叫「天然布衣」,如今年銷量達四五千萬元。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他們只是其中的幾位。
成功背後是艱辛的付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取得成功的背後,每個在外打拼的龍泉人,都經歷了不同的艱辛。上述幾位如今取得成功的人士,他們的創業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他們取得成功的同時,都有過一段不平凡的經歷。
張仁偉,1996年剛出道時他先到了北京打工,在一個叫三元裡的地方開飯店,虧了;又在三元橋的地方開招待所,這回與人合作賺了點錢,但轉讓了;又在北京頤和園賣青瓷寶劍,再次虧了。無奈之下,回到了龍泉。在家裡呆了四五年,覺得不是個事,又跟朋友到杭州再次打拼。沒本錢,他父親把家裡的地賣了,湊了30萬元錢給他做本錢。但剛出去時啥都不懂,連尺碼也不知怎麼看,衣服也賣不出去,就這樣一下就將所帶的30萬元虧得僅剩7萬元,到最後只剩下2萬元用來進貨。所幸的是,正在他支撐不下去的時候,遇見了一位好供應商,讓他渡過了難關。那是2008年的7月份,他到廣州進貨時結識了一位姓李的老闆,當他得知張仁偉的窘境後,就讓他先把服裝拿去賣了再給他錢。慶幸的是,他從那裡進了一款時尚款,僅一款就把原來所有虧掉的錢都賺了回來,運氣就此開始反轉。張仁偉說,剛創業的時候,為了節省開支,出去辦事買一瓶礦泉水,喝光了瓶子也捨不得扔掉,再用它裝水喝。在北京打拼的時候,由於捨不得住旅館,夏天睡過公園,冬天睡過廁所。
季光偉則是另一番經歷。2001年,剛18歲的他入伍去新疆當了工程兵,當過班長、代理排長,還立過2次三等功。在部隊五樣全能比賽中,他獲得新疆軍區第一名,是個幹一行專一行的人。退伍後應聘到龍泉一房地產公司,月薪4000元在當時來說也算高的,但他僅去上了兩小時的班就不幹了,感覺這樣沒什麼前途。就這樣,他投奔老鄉去了四季青。剛去時因聽不懂人家說的什麼「拿一手」之類的行話,只能死幹,結果越賣越虧。但他沒有認輸,2008年,他的幾個好戰友每人借給他5000元,加上師兄弟、親戚等共籌了7萬元,他決定從頭幹起。這次他搞批發,才幹了幾個月,又虧得只剩下1.8萬元。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弟弟給了個建議叫他開網店,那樣成本低。於是,他帶了一個製衣版傾盡所有去廣州,做了1000件衣服,回來在網上銷售,不想第一天就賣了50件。這回他時來運轉,到年底就賺了30多萬元,不僅還上了所欠的錢,還在中心市場的角落裡租了一個店面,到了第二年就賺了100萬元。有了基礎,他於第三年開始辦廠,做到產銷一條龍。
18歲初中畢業就輟學的廖義偉,2004年部隊退伍後,在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給人打工。因初來乍到,不懂生意經,只能幹搬運工的活。為了學到營銷經驗,他在店裡一邊發貨一邊暗中學老闆怎麼和顧客打交道。他每天的工作是早上5時準時起床,去店裡把大包、小包的貨拉到門口擺放整齊,白天給顧客跑倉庫配貨、拉包、送貨,直到下午5時下班,一幹就是12個小時。有時候廠家有大貨車到,他夜裡兩三點鐘就要去市場接貨了。由於睡得少,每天下班回家,人累得就像一灘爛泥,有時連晚飯都不想吃,倒下就睡。這樣的日子,廖義偉堅持了一年多。但是,雖然幹得辛苦,也讓他學到了寶貴的經營之道,為他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葉軍說,在杭州開店最初,生活上往低的靠,公交車是等沒有空調的,因為那樣可以省下五角錢,快餐也是選最便宜的吃,活能自己幹的就儘量自己幹。有一次,有一包服裝要送到店裡,因為比較重,想僱人運送,但運費要5元錢,他覺得太貴,就自己與小妹兩個人抬,結果把裡面的新衣服都弄破了,心痛了半天。因為住的地方小得可憐,大熱天熱得睡不了,一個晚上要衝三四次涼。就這樣,他們經過艱苦曲折的拼搏,終於苦盡甘來。
後記:當然,在杭州四季青,像他們這樣歷經曲折過程,最終取得成功的例子還有好多,但也有許多人還在艱苦的創業階段,或小有成績,或可以維持生計,或正在經歷著前輩們曾經歷過的艱難時期。無論成功與否,這些龍泉人憑著自己的勤勞、智慧、苦學、肯幹,在杭州這個省會城市努力奮鬥。並且,他們都有一個信念,相信憑著自己的努力,定會在四季青、杭州贏得一席之地。而這個龐大的群體,或許有一天還會成為四季青服裝市場風雲變幻的操盤手。如今,四季青這些有了一定資金積累的老闆們又有了新的目標,他們開始進入新的領域,擴大自己的經營範圍,比如抱團成立杭州瀾湖資本投資有限公司,進行資本運作,把事業輻射到多個行業。有的涉及物流,有的投資房地產,還有的投資酒店等,把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羅燕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