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平臺上出現了這樣的新聞
其實,早在前兩年,就有杭州四季青要搬遷的消息。這兩天又被重新提起,源自於一個名叫【朱思碼記】的公號發布的消息。文中稱:
2017年9月18日,四季青集團內部討論會上。當一位檔口商家代表再次提出了關於集團是否能夠保證老市場不會拆遷的問題時,集團董事長祝浩泉神情嚴肅,他表示自己無法做出這樣的保證。
一句「無法保證」,再次掀起人心惶惶。
四季青服裝市場開業於1989年11月,曾是中國最早服裝貨源地之一。中國女裝四大派系之一,「杭派」就出自於此。
剛開業沒多久,四季青就在中國服裝領域闖出名頭。這也吸引了更多專業市在這裡聚集。比如,中洲、新中洲、意法、自由港、常青、杭泵、精品、佳寶……等等。
如今,圍繞該市場,已經形成了一條長達1.6公裡的服裝特色街區。四季青服裝特色街區已擁有18個市場,1萬餘攤位和近5萬名市場從業人員,日均客流量7-10萬人次。
四季青拆遷,對於幾十萬仰仗這塊土地生存的批發商人和幾十、甚至上百倍的電商賣家來說,絕對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拆是大勢所趨
雖然沒有正式文件,也沒有具體的時間表,一個將近30年歷史的專業市場,就這樣陷入了搬遷的傳聞之中。
這並非是無稽之談。在快速變遷的城市中,有些東西註定是要被遺失與改變的。
作為服裝同類市場,北京的「動批」、武漢的「漢正街」,也都正在被搬遷。尤其是北京的「動批」,經過近三年的切實行動,基本已經被疏解完畢。
這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必須邁出的一步。就像北京的「動批」,地處二環西北角的市中心位置,佔地不大,容量卻極大。1.3萬個服裝批發攤位,超過3萬從業人員以及10萬人次的日均客流量,20餘家物流企業。
當客流與貨流交織在一起,擁堵就成了最大的問題。與之相伴隨的,還有髒亂差的形象問題,以及服裝批發這樣的低端業態與北京的城市定位格格不入。
杭州四季青的問題也是一樣。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自古就被賦予不凡。改革開放之後,杭州的定位是國際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去年,還在這裡召開了G20峰會,藉此機遇,杭州更是打出了「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世界名城」的口號。
如此高大上的發展目標,自然是容不下如今的四季青。
當人們調侃四季青的拆遷又要多上幾百個千萬富翁的時候,一方面是印證了這塊區域的價值到底有多高;另一方面,卻是多年打拼於此的服裝生意人,對搬遷日益逼近的恐懼,以及對未來的迷惘。
搬!怎麼搬?去哪裡?老客戶怎麼辦?新市場情況怎麼樣?……一系列的問題要比一紙「搬遷公告」更加複雜。
想想北京「動批」被疏解到河北、天津等地之後,儘管新市場開出了「減免租金」等優惠政策,但原本多年聚集的專業氛圍被打散,幾乎是等於扼殺了批發的天性。從一些新聞報導中,不難看出一些商戶對老市場的不舍,以及對新市場的期待。然而,這些期待究竟能否變成現實?又要經歷多長時間才能變成現實?這期間,又該如何堅持呢?
四季青的自我救贖
在已有的中心城區專業市場外遷案例中,解決這些老舊市場的歷史遺留問題,除了拆,還有原地升級,不少專家給出的未來發展方向是展貿功能。
將物流、倉儲等功能分離到城外,保留專業市場,用於展覽、洽談合作。這也是對標韓國東大門,提出的發展方向。但理想與現實往往會存在一定的差距。
作為傳統專業市場,杭州四季青還走出了另外一條道路——網批。
這得益於杭州作為電商之都的網際網路基因。
從最初的淘寶網,到如今的天貓。阿里這兩大平臺的崛起,要感謝背靠杭州四季青。杭州本土的商家大多是淘寶網的種子商戶,也是在全國任何地區商家佔比全國市場份額中最高的一個群體,而四季青的服飾行業商家佔據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
然而,如果讓批發市場轉型網際網路,最初的道路並不順利。2008年,阿里巴巴旗下的1688.com曾和四季青服裝集團短暫地合作過一年,希望吸納更多的服裝批發店鋪。不過第二年,雙方合作就終止了。
四季青服裝電子商務有限公司CEO倪水泉對此評價道,用零售的思維很難做成批發生意,批發是以價值為驅動的,零售是以體驗和服務。
在批發市場上,大部分商戶沒有工廠,靠的是「炒貨」,也就是從一個更低價的批發商手中買貨,再倒賣給下家批發商。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讓大家把商品和價格透明化放在網上,無疑是砸掉自己的生意。
即便對於擁有自己製衣廠的批發商來說,電商化也有風險。如果你去過四季青,會發現不少店主都十分謹慎,禁止拍照,他們擔心自己開發設計的服裝被競爭對手抄襲。
這種現象在淘寶上十分嚴重。你可以輕易搜到許多家店鋪賣一模一樣的爆款商品。作為消費者,你根本無法判斷,也不在乎哪家是原創,只看價格。但對於那家設計開發出爆款的原創店,不但銷量可能遠不如其它大店,甚至可能因為價格戰而虧錢。
因此在服裝批發行業裡,檔口老闆都會這樣描述轉型的尷尬:「做電商找死,不做電商等死」。
但是線下渠道批發與電商渠道批發就是這樣現實地在四季青碰撞了。截止2015年,四季青線下批發業務與上線批發的比重還維持在6:4,但2017年時已經變成了4:6。
同時,除了阿里這個大佬對網批的推動,還有四季青等一些市場的自我努力。比如四季青集團開發的掌上四季青,還有其他一些市場開發的網絡平臺。
不論是實體還是線上,它們都有著各自的市場。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兩條腿走路是大勢所趨。這也是服裝業自我進化的結果。
另一條消息顯示,海寧市與四季青集團達成戰略合作的200畝土地已經批下,而先前建立的九堡新四季青市場在近年來也已形成規模。
四季青,惟願常青。
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供分享,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及時刪除。
- END -
撰文:廈康 編輯:烏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