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四季青商戶艱難求變 有人跨界轉型有人苦苦堅守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在四季青,嘗試「觸網」已成為商家的普遍選擇。通過移動端「+網際網路」並不難,難的是商業模式的迭代更新。

  近江地鐵站C出口出來,迎面即是天陽親子廣場,一隻橙紅色的「大龍蝦」攀附於灰色的牆面,「蝦幫」二字分列兩邊。

  這是一家做夜宵生意的新開餐館,兩層店面,約500平方米,出售的餐品僅三類——小龍蝦、蒸菜、燒烤。

  儘管身為「新人」,「蝦幫」自3月18日開業之日起,已多次登上杭州餐飲界「話題榜」,原因不外乎一個——該店創始人曾是單季一款褲子賣出40萬條的四季青「褲王」。

  「一個夏天賣出40萬條褲子,是我在四季青11年裡的最好業績。」那年是2006年,之後,「褲王」風光難再。200萬條/年、100萬條/年、80萬條/年,銷量節節走低,甚至還在去年打了對摺。

  「服裝批發生意交給老婆負責,我目前的重心放在餐飲上。」跨界餐飲、兩條腿走路,成為「褲王」在服裝批發行業遇困下的自救稻草。

  跨界轉型的不止「褲王」一個。2007年起電商來襲,價格透明、去中間化……種種模式打擊下,杭州服裝批發市場的商家身陷窘境。據統計,杭州四季青服裝一條街上共有18家專業服裝市場,自2012年起,有的市場出現了大量商鋪空置的情況,有的市場不得不以「不漲租金」來挽留人心。而按照過往的行情,這些市場每年都要以5%—10%的幅度來遞增租金。

  傳統市場不再風光,像「褲王」這樣的傳統市場人,不得不摸索另一條商道。

  轉型者嘗試

  曾經,他是名噪一時的「褲王」。如今,他賣起了小龍蝦。而橫亙於兩個行業之間的,是一段不怎麼順利的轉型經歷。

  盛極而衰「褲王」榮耀未能持久

  採訪約在上午9點半。此時,「蝦幫」已開門,員工正在店內打掃,唯獨不見「褲王」身影。

  「平時他六七點就到店裡轉悠了。」員工也有些奇怪。

  半個多小時後,一個男人形色匆匆地趕來:「抱歉抱歉,昨天監工夜宵到凌晨,太累了,也沒有回家,在樓上找了個地方躺躺,結果睡過頭了。」

  個頭不高,架一副眼鏡,斯斯文文。此人正是傳說中的「褲王」,本名餘華。

  這個來自千島湖的男人,1991年在杭州半山一家服裝廠打工,設計、打樣、裁衣、縫紉,樣樣都做。2001年,他和妻子離開服裝廠,做來料加工生意。每年的服裝加工量很可觀,但利潤卻很低,幹了四年多後,餘華意識到這並非長久之計,於是在2005年租下四季青的一個檔口,開啟了加工與銷售相「捆綁」的自產自銷之路。

  「我們的產品很單一,只有女褲。」2006年,餘華老婆設計的一款女褲大受市場歡迎,一個夏天單款賣出了40萬條。當年的業績也由此拉高,賣出200萬條褲子。餘華由此在四季青名聲大噪,人稱「褲王」。對於這條「神褲」,餘華記憶猶新,全棉七分褲,很多小姑娘搭配棉T恤穿。

  餘華沒有想到,讓他意氣風發的2006年,也是他的轉折年。2007年之後的幾年,儘管平均每年能賣出100萬條女褲,但餘華發現生意有「走下坡路」的趨勢。

  「下面的代理商拿貨慢慢地少了,據他們反映生意沒原來好做。」起初,餘華認為是正常的市場起伏,直到近幾年,他發現形勢更嚴峻了——2014年全年女褲銷量為80萬件,2015年出現「腰斬」,僅售出四五十萬件。

  嘗試觸網轉型升級的現實很骨感

  「除了經濟下行,電商衝擊是一個重要因素。」餘華說,大眾消費從線下轉至線上,實體店生意受挫,代理商的分銷量減少,由此影響到生產供應商的出貨量。事實上,除了像他一樣的生產供應商,上下遊生產鏈條上的商家(比如拉鏈廠、鈕扣廠、花邊廠等)都在抱怨生意難做。

  既然電商衝擊使得B2B的線下生意難做,那麼可否借力網際網路拓展「網上生意」?

  2013年,餘華開了個天貓店,把自己的檔口搬到線上。

  餘華說,由於自己不懂網際網路,他是花錢請人來打理線上生意的,這樣「隔著一層」做事,使得天貓店的運營、推廣等方面拿捏不好火候,導致該花錢的時候沒花錢,不該花錢的時候又砸了不少冤枉錢。結果不到一年時間,淘寶店關停,最後還虧了錢。

  徹底跨界選擇一條穩當的轉型路徑

  在找不到更好的解決路徑後,餘華開始琢磨著「多條腿走路」。

  2014年,他在服裝企業集聚的喬司開了一家100平方米的餐館,主打中餐和夜宵。「生意好的時候,一天營業額能達到五六十萬元。」這次試水,讓餘華發現做餐飲或是一條穩當的轉型路徑,於是在今年初他深挖「夜宵經濟」,開出了規模檔次都上一個臺階的「蝦幫」。

  林林總總的轉型選項中,為什麼選擇邁進餐飲行業?餘華說,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餐飲行業的準入門檻較低,二是這個行業的現金流比較充裕。「這兩年四季青市場上跨界轉型的人不少,有開飯店的,開咖啡館的,還有去做小微金融的。有些是『兩條腿』走路,有些則徹底離開了老本行。」

  然而,躋身陌生領域並不意味著沒有恐懼和煩惱。餘華說,選擇做夜宵,是看中杭州小龍蝦消費市場還有很大的掘金空間,但是這個商機並非他一個人能嗅到,不少餐飲大佬已在布局小龍蝦市場,這意味著接下來的生意不容易做。為了搶得先機,他絞盡腦汁地創新。比如,以眾籌模式降低資金籌集成本,並且拿到可觀的客流量;以「中央廚房」模式實現標準化操作,從而降低運營成本;以「社群經濟」等新玩法撬動「90後」消費群。

  守望者堅持

  在四季青,更多人選擇了堅守,選擇以「+網際網路」的模式來應對電商的衝擊。然而,商業模式的更迭,並不僅僅是把商品搬到網上那麼簡單。

  面對困境,除了像「褲王」一樣跨界轉型,更多的人依舊選擇繼續留守。

  楊佳,來自山東的「80後」,2008年在四季青租下一間30平方米的檔口,批發簡潔中性風格的女裝。2013年,生意做大後,又在四季青租了一間170平方米的檔口。

  在四季青一條街上,楊佳屬佼佼者,全國客戶達千家,年營業額達幾千萬。然而,來勢洶洶的電商讓她頗感力不從心——2014年營業額比2013年增長100%,2015年比2014增長50%,今年勢頭不好,預計只能增長20%。

  但除了營業額增長率下降,她更擔心的是價格透明化所引發的信任危機。楊佳說,近年很多服裝工廠在積極「觸網」,把貨品發布到服裝批發網站上,找她家拿貨的老客戶於是有了比價的渠道,她進貨價是多少、賺了多少一清二楚,彼此間的信任感降了許多。

  「每一行的生意都不好做。」楊佳打算堅守在她最熟悉的服裝批發行業。她說,新形勢下,她必然需要自我升級,她也感覺到「觸網」的重要性,但苦於無從下手。

  「在市場走低的情境下,很多人對電商有一種牴觸情緒,但也有一些人嘗試著觸網,希望通過線上的增量彌補線下萎縮的部分,但最終真正能做起來的沒幾個。」四季青服裝電子商務有限公司CEO倪水泉說,商家自己不精通網際網路運營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淘寶是B2C模式,而商家常年打交道的批發生意是B2B模式,用B2B的思維模式去做B2C的生意,很難成功。

  談到B2B和B2C的區別,倪水泉分析說,兩者價格體系不同,一個批發,一個零售,更關鍵的是,B2C必須營造優質的客戶體驗,需要時間和人手,這對於天天連軸轉的傳統批發商來說是很難實現的。另外,庫存也是個問題,批發商每天的線下走量是很大的,如果做電商,或許貨品剛掛到網上,線下的存貨就賣光了。而且,在傳統批發商的生意邏輯裡,是沒有像電商平臺一樣的「無理由退貨」的,也沒有精力去應付零碎的退換貨。「這些都導致了商家的單體觸網,很難做成線上生意。」

  四季青求變

  業主的歸去來兮,反映著傳統市場在網際網路浪潮下的生存壓力。作為主體,傳統市場在這波浪潮中必須主動求變。向上下遊要市場,開啟「變型計」,成為四季青的必然選擇。

  危機面前,僅依靠個體力量找尋出路,很難。那麼,四季青市場又能否為商家提供強有力的助力?

  去年10月、12月,中紡中心服裝城、杭派精品服裝市場相繼入駐阿里巴巴旗下1688網站推出的雲市場。兩家市場的線下檔口貨源與1688雲市場相連通,全國各地的買家可通過支付寶內的雲市場入口查看及採購到真實檔口的貨源。杭州杭派女裝商會會長、中紡中心服裝城董事長吳文宏表示,牽手阿里,不僅可獲得大數據資源、金融服務支持,並可實現抱團營銷。

  「除了搭建網際網路平臺,最重要的是幫助商戶提升核心競爭力。我們市場有2600家商戶,40%-50%的商戶在生產鏈中扮演『中間人』角色,一旦市場『大浪淘沙』,這些人肯定第一批倒下。」四季青服裝一條街上最老的一家市場、杭州四季青服裝集團,正通過「打通上下遊」的方式增強商家及市場的競爭力。杭州四季青服裝集團董事長祝浩泉說,他們正通過兩手著力,一是籌建自己的服裝設計研究院,整合設計師資源,每天開發新款服裝,並免費提供給市場商戶掛擺,如果好銷再下訂單。這樣做,既幫助「中間人」商家降低成本又提升了他們的競爭力,同時讓自產自銷商家產生一種危機感,倒逼他們降低成本。二是渠道下沉,在全國各縣城建立大數據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實體店,幫助買家掌握服裝市場動態,確保不屯貨,同時為退換貨、物流配送提供便利,由此強化買家與賣家、市場之間的黏性。

  無論是牽手網際網路大佬抱團觸網,還是築高產業鏈上遊的設計研發力、將觸角向終端渠道延伸,傳統服裝批發市場正以不同的姿態探尋轉型升級之路。或許,網際網路時代在帶給它們強烈危機感的同時,又為它們開啟了全新的商機。

來源: 杭州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杭州四季青:「中國服裝第一街」在陣痛中轉型
    實際上,近年來,像餘老闆這樣的四季青老商戶,已越來越能清晰感受到來自電商、招工等方面的壓力,一道道攔路虎迫使他們不得不思考轉型之路。嘗試網上開店、轉戰「O2O」,進軍移動端……然而,看似美好的電商發展卻遠不如想像中順利,市場變革之下,四季青該如何續寫「中國服裝第一街」傳奇?
  • 路在何方⑤:杭州四季青路難行 商戶行人交警各有各的苦
    這裡就是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大大小小20多家市場沿著清江路、杭海路、解放東路畫出一個大大的「Z」字型,被稱為「中國服裝第一街」。(高清圖集:人亂走車亂停 杭州四季青交通亂象)  在清江路與解放東路之間,1100米的杭海路段、52萬平方米的市場核心區,就集中了16家服裝市場,含1萬餘鋪位,商戶、客流、管理人員達10萬之眾,各類車輛每日出入3-6萬輛次。
  • 杭州四季青要搬遷了?
    杭州四季青的問題也是一樣。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自古就被賦予不凡。改革開放之後,杭州的定位是國際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去年,還在這裡召開了G20峰會,藉此機遇,杭州更是打出了「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世界名城」的口號。如此高大上的發展目標,自然是容不下如今的四季青。
  • 杭州四季青面料市場守護傳統行業 商戶評價很舒心
    在杭州杭州四季青面料市場這個傳統市場內,商場管理者與商戶的互動溝通,讓很多商戶都把這裡當成了「家」,他們抱團取暖,選擇留在這個市場,不僅僅是一種堅持,也是一種守護,一種信任。  嘗試市場獲新生  在一樓小毛布行,兩間店鋪,出售的僅是蕾絲繡花面料,但花樣涉及上千種。說起這裡的生意,就不得不說下該店店主李桂俠。
  • 你可曾見過這樣的杭州四季青?疫情之下,四季青老闆娘們的焦慮、思...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燕不出意外的話,杭州四季青服裝街的各大市場可能會在3月1日開門迎客,這比原定的正月十一(2月4日)開門時間,推遲了將近一個月。對於服裝行業來說,推遲的這20多天可能讓春季款的銷售機會少了三分之一。
  • 解密杭州四季青江湖,第一批轉型做直播的老闆娘,如今身價暴漲
    在四季青,做了十幾年生意的檔口老闆娘轉型做主播;檔口打工的小妹開始把主播作為第一職業;一批年輕男女單槍匹馬殺進四季青,成為所謂的「水鬼」走播……,每個人都渴望參與到這場狂歡之中。四季青這片土地上,一邊承託著主播的夢想、焦灼,一邊也流動著更多人的欲望與憂愁。
  • 四季青風雲
    與四季青批發市場其處於同一緯度區間並立的是上海七浦路批發市場和常熟批發市場,但從地域進行辨識度劃分看:「有人的地方就有浙商,狼性文化是很重要的一塊,常熟服飾城裡可能本地人兩成都不到,浙商至少就佔了1/4不止。」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四季青地區從事服飾批發的商人中40%來自浙江以外的省份,餘下基本為浙江本省的麗水、衢州、台州等地,浙商是絕對的主力。
  • 四季青風雲:深解淘寶網背後,杭州傳奇批發市場的前世今生
    而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有人出來主持大局,才能穩定市場,進而保持生意的長久。祝浩泉、吳文宏、徐斌、何明、吳立根,是這兩條街道上最具實力的人物。發跡於90年代,各自身家數十億的五位傳奇大佬實際控制著四季青大小几十個市場,而絕大多數的商戶認為幕後老闆是四季青地區能長期保持穩定的核心。
  • 杭州四季青·中國女裝指數
    因此,當「杭州四季青·中國女裝指數」順利通過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組的評審,杭州女裝的發展又有了一個裡程碑式的跨越,「指數發布」不僅意味著業內對這些年來杭州打造「女裝之都」的高度認可,更標誌著杭州女裝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重要的話語權。
  • 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
    :連衣裙,短裙,衛衣,針織衫,內衣營業時間:早上8點——晚上10點市場停車位收費標準:停車位很充足,5元/小時,55元/每天市場交通: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距離杭州火車站2.5公裡打車需要11元,距離杭州南站18.2公裡打車需要60元,距離杭州東站7.3公裡打車需要22元,距離杭州蕭山國際機場26.8公裡打車需要90元交通很方便。
  • 四季青多個市場暫定將開市 春裝剩的時間不多了
    都市快報訊 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被人稱為「中國服裝第一街」。在王少華的印象裡,這條街從來沒有像眼下的這個冬天這般安靜過。市場通知3月1日開市買了2000個口罩還沒到貨王少華是四季青服裝市場裡的「大戶」,他在意法服飾城有兩家門店,面積加起來有80多平方米,在意法原創女裝大廈還有一家門店,面積約60平方米。
  • 四季青風雲-虎嗅網
    甚至於2016年杭州G20期間四季青批發市場被迫停業,仍然有數以萬計的杭州電商賣家組成浩浩蕩蕩連綿數公裡的車隊將團隊遷往江蘇常熟等地,因為四季青的商戶們對淘寶上的生意是一天都不敢耽誤。四季青與阿里領銜的中國電子商務產業間的關係是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
  • 四季青市場網上批發零售額一年做到了20億 推動專業市場觸網升級
    日前,我市出臺《關於推動商品專業市場開展「網際網路+」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旨在加快推動我市商品專業市場觸網升級。意見將從本月27日起開始施行。  杭州是一個市場大市,各類商品專業市場起步較早,總體數量和規模相對較大。但是,傳統市場受電子商務衝擊,也遇到了不少問題。
  • 就在昨天,杭州四季青發生了一件大事
    杭州四季青昨天又發生了一件大事,期待很久的夏季新款訂貨會開始了,這對於各個網商實體商而言,意味著需要把重心轉向今夏的戰鬥了。火熱夏季馬上來臨,今夏,被譽為中國服裝第一街的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又將批出海量的各款成衣製品。
  • 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每天都上演「搶衣大戰」
    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每天都上演著「搶衣大戰」。  幾十號人黑壓壓圍在一個十幾平方米的檔口前,等待日常上新、拿貨。他們大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線上線下的零售商,一家家掃貨,之後或寄或直接帶回店裡。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搶到爆款,大零售商憑藉與檔口穩定的供需關係往往處於優先級,零散進貨的小商家們則經常與爆款無緣。
  • 疫情下的杭州四季青韓裝店:一個月虧損15萬,直播成「救命稻草」
    他是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的一位經營韓貨的商戶,韓國東大門是他其中一個主力銷售渠道。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這之前,國內受疫情影響使他的四家檔口被迫停業半個多月,累積損失約15萬。那些春季新品還未開賣,就積壓著變成了庫存,損失,他無法估算。
  • 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的「造富秘訣」
    創立30餘年來,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已成為享譽全國服飾批發界的一塊金字招牌,也湧現出許多像「鄭賀女」、「侯老闆」這樣從檔口小老闆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家。  侯老闆:從一個檔口到三個品牌  「我1995年就開始就在四季青開檔口了。」和愛人初到杭州時茫然卻充滿期待的心情,溫州人侯老闆仍記憶猶新。
  • 揭秘杭州四季青:服裝生意越來越難做,她們卻收入翻3倍!
    1989年,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開業,最開始只有1棟樓、45個攤位,剛開業時客人不多,還要靠邊上的農貿市場提升人氣。30年後,四季青已成中國服裝界的地標,擁有26個服裝專業市場、2.5萬家檔口。日均有超10萬的人流往來。
  • 在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打拼的龍泉人
    在杭州四季青喧鬧的服裝市場裡,有一群講著家鄉話的龍泉人。你隨意走進商場的一個店鋪,說不定就是一個龍泉老鄉開的店。也有人說,龍泉話也已成了四季青市場的另一種「普通話」,在這裡不時就能聽到鄉音。多年來,由於四季青的創業環境較好,服裝批發業的入行門檻又不高,吸引了眾多年輕人來這裡創業。
  • 疫情下的杭州四季青韓裝檔口:一個月虧損15萬,直播成「救命稻草」
    他是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的一位經營韓貨的商戶,韓國東大門是他其中一個主力銷售渠道。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這之前,國內受疫情影響使他的四家檔口被迫停業半個多月,累積損失約15萬。那些春季新品還未開賣,就積壓著變成了庫存,損失,他無法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