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印巴分治了,可為什麼印尼卻變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呢?

2021-01-19 網易

2021-01-10 14:48:12 來源: 天天快資訊

舉報

  1945年,日本投降後,印尼爆發了八月革命,成立了印度尼西亞。別看印尼一個群島國家,可是在抵擋住英國和荷蘭的先後入侵後,仍然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國家。

  

  在同一時間段裡面,其實有很多殖民地走上了獨立的道路。就像印度也是如此,本來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可到了1947年,英屬印度解體了,根據《蒙巴頓方案》誕生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新國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印巴分治。不過這兩個國家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依然戰爭不斷,炮火連綿。

  有人說,印度和印尼群島在歷史上非常相似,根本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並沒有統一國家的歸屬感,那麼為什麼印巴分治了,而印尼卻變成了一個統一國家呢?

  二戰後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掀起了一次新的高潮。那些老牌的殖民帝國由於在戰爭中受到巨大打擊,整體實力減弱,所以這些列強都把恢復國內經濟放在了首位,根本無力維持龐大的殖民帝國。

  

  英國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就是這樣,畢竟殖民地最多,涉及的範圍也最廣,英國人也實在是力不從心。

  但如何撤,殖民地的未來如何?英國人也挺頭疼的。英國人給出了好幾個方案,但都被英屬印度拒絕了,拒絕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英屬印度不再只有一種聲音了,尤其是代表穆斯林民眾的穆斯林聯盟的出現。

  

  雖然穆斯林沒有印度教人數多,但畢竟是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長期以來的矛盾,使得雙方產生一系列不可調和的政治、民族、宗教衝突。所以印巴走向分治是不可避免的,英國人不可能再像曾經那樣,左右殖民地的未來。

  說起印尼群島,的確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歷史上並非統一的國家,長期分裂性確實讓印尼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這裡的百姓甚至沒有國家這個概念。就連印度尼西亞這個名字,也是近代的時候,群島上誕生了民族主義運動以後才有的。

  

  與印度相比,印尼甚至還多了一個弊端,那就是印尼是由一萬多個島嶼組成的,很多島嶼之間相互獨立,這種天然的地理分割,使得各個島嶼之間有著不同的文化。因而印尼會更加難以認同融合。

  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印尼的統一同樣是不可避免的。

  

  表面上看,印尼民族眾多,宗教眾多。但其中約87%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可以說伊斯蘭在印尼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爪哇族所佔總人口數就達到了45%,而爪哇本身就是印尼的中心地區,是印尼整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況且印尼群島被荷蘭統治了幾百年,印尼人都已經習慣了。因此,在印尼人眼中幾百年領土一直是統一管理,領土範圍就是這麼大。

  在追求民族解放的過程中,如果各個島形成單獨的勢力的話,那麼力量勢必微弱,畢竟爪哇島上的人口佔據了印尼的一半,可見其很多島上力量嚴重不足,不足以推翻殖民統治。所以印尼群島才聯合了起來,就像曾經的亞齊。

  

  本來亞齊歷史上一直是個獨立的國家,有著自己獨立的文化習性,但是在印尼追求獨立的過程中,亞齊也加入了進來,只不過獨立後的印尼,並沒有實現當初的承諾罷了。

  當然了,也因為後來的經濟利益,使得亞齊開啟了獨立的運動,不過亞齊的獨立運動,只是螳臂當車,不可能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巴基斯坦國父真納原本提倡國家統一,為何最終推動了印巴分治
    一、早期的民族主義者。「親愛的朋友,你不懂呀」成了他回答每一個人的開場白。  所以,最初的真納是一個純粹的民族主義者,他與其它從英國回來的精英一樣,加入國大黨。主張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團結一心,為爭取國家獨立共同抗爭。在他的努力下,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共同在勒克瑙舉辦年會,達成了一致行動綱領《勒克瑙協定》。
  • 印巴分治真是一筆糊塗帳啊
    中印邊境衝突勾出了印巴分治的歷史。印巴分治的事情從來都知道些,但是看了一個電影,感覺更深了: 按照電影裡的說法,印巴分治並非蒙巴頓的主意,而是邱吉爾早就算計好的,只是把蒙巴頓推到前臺,好像他在無法調節印巴矛盾後的不得已之舉,以此促使尼赫魯和真納都接受邱吉爾的分治方案。也只有印巴仇殺得不可收拾了,印巴分治才能得到真納和尼赫魯的同意。這麼說來,蒙巴頓反而成了犧牲品了。 有一句臺詞很有意思:印巴矛盾尖銳後,蒙巴頓沒轍了,問尼赫魯,你不想分治,那你有什麼好辦法?
  • 印巴分治——克什米爾的血色黎明!
    之所以形成了如此複雜的局面,還得從當年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經最牛逼的存在——日不落帝國,已老邁的步履蹣跚。二十年後的二戰,更是將大英帝國的遮羞布拽了下來。如果按照民族分國家,印度族就會被堵成一個內陸國,而且南北受山脈阻擋,東西被宗教堵截,地理形勢和宗教環境之惡劣,比西亞的庫德人還慘。所以,以甘地為首的印度國大黨堅決不接受這一計劃,他們的訴求是將「全部英屬印度次大陸整合成一個國家。
  • 印巴分治是英國人的陰謀嗎?為什麼兩國剛分家就大打出手?
    造成印巴兩國劍拔弩張的直接原因是一塊叫克什米爾的爭議領土,但問題根源卻產生在距今70多年前的印巴分治事件。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同一個國家,在十九世紀中期的時候成為英國殖民地,因此當時的名字叫英屬印度。後來英國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國力急劇下降,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大幅減弱。當時許多英屬殖民地趁機紛紛宣布獨立,印度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決定擺脫英國人的控制。
  • 《金色榮耀》:國家不幸不改赤子心,印巴分治不變金牌夢
    至於那些處於黃金時期而又遠離二戰戰場的球員們情況又如何呢?從塔潘的旁白中我們得知隊長薩姆拉特現在成了曲棍球教練,另一位主力球員伊姆蒂亞茲·沙阿(威尼特·庫馬爾·辛格飾)則加入了印度國民軍,至於他們對於自己長期不能參加比賽究竟有何感受我們無從知曉。《金色榮耀》最大的缺點是過於關注阿克謝·庫瑪爾的角色。
  • 除了印巴分治外,還有五百多土邦,那麼這些土邦的結局是什麼呢?
    印巴分治後,印度和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已經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印巴戰爭,小規模的衝突更是不計其數。 然而迄今為止,克什米爾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也是印巴雙方最敏感的地帶,不可觸碰的底線。
  • 政客揚言「統一南亞次大陸」:巴基斯坦孟加拉應與...
    二戰後,大英帝國的全球殖民體系分崩離析,根據英國駐印度最後一任總督路易斯·蒙巴頓提出的《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大國家。 分治僅僅四個月後,印巴兩國就圍繞克什米爾地區的分屬問題大打出手,而到1971年,印度更是以第三次印巴戰爭將原東巴基斯坦強行分離出去,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印度與巴基斯坦的仇恨由此變成不共戴天的世仇。
  • 克什米爾地區為什麼會成為印巴衝突的火藥桶?
    這個兩國分而治之的地區今日卻成為了南亞次大陸的火藥桶,印巴兩國在此數次交兵,你來我往不斷。為何這一地區會成為兩國的衝突的戰場呢?圖/尼赫魯與甘地1947年8月15日,隨著蒙巴頓印巴分治的策略的實現,曾經統一的印度爆發了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的流血衝突。
  • 印巴恢復 克什米爾停火協議
    其實印巴衝突有著歷史淵源,在殖民統治期間,印巴兩國同為英屬印度殖民地,隨著二戰後世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1947年英國迫於壓力同意印度獨立,但又不願看到一個統一強大的印度,於是「分而治之」,通過「蒙巴頓方案」,按照宗教信仰劃分國土。除主要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之外,各王公土邦有權按自願原則加入印巴兩國,或保持同英國的舊有關係。
  • 英國殖民政府為何施行印巴分治?各自獨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 算是難兄難弟吧,享福的時候沒他倆啥事,一個末代背鍋俠,另一個到了印度才知道接手了比蒙巴頓還大的黑鍋,更要命的是這個任務的期限只有一個月而已。 曾經的東巴基斯坦,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也是從13世紀末開始的伊斯蘭化,印巴分治的時候,東巴選擇了巴基斯坦,後於1971年獨立。 自十三世紀末起,一直到莫臥兒王國覆滅之前,印度地區實際上都是穆斯林在政治軍事方面佔主導地位,所以對於種種不公平,印度教徒也不乏抗爭,但卻無法與整個王朝抗衡,只能在隱忍中度過了幾百年。
  • 二戰後,同盟國分治日本計劃是啥樣的?最終因何落空了?
    同盟國本想像分區佔領德國一樣分治日本,而且有比較詳細計劃方案,但是後來卻不明不白地落了空,這當中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為什麼一個完好的分治計劃未能實現呢?日本投降後,同盟國首先接收處理日本海外的非法領地。按照《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基本放棄明治維新後對外擴張非法佔領海外土地的任何權利,統統交給同盟國。
  • 新加坡被馬來西亞趕出去後,為什麼李光耀對未來如此悲觀?
    不過在歷史上並沒有馬來西亞這個國家,這個聯邦制的君主立憲國家其實是二戰後才拼湊到一起的。歷史上馬來半島等地,分布著數個王國,不過這些王國都沒有能力實現統一,即便是最強盛的幾個王朝也只是佔據部分而已。到了近代,馬來半島以及加裡曼丹島北部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但是由於地理的天然分離,使得這裡並不是像印度那樣被整合。
  • 巴基斯坦強盛後,與孟加拉會像兩德統一那樣重新合併一個國家嗎?
    曾經的大巴基斯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被印度肢解成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兩個獨立的國家,即使未來巴基斯坦強大了,巴孟兩國也絕無可能重新合併成一個國家!因為當初的巴基斯坦與孟加拉這兩個地區搭夥過日子,組成一個國家,實屬殖民者英國操弄的「包辦婚姻」,彼此間沒有愛情,同一口鍋吃飯了幾十年後被仇敵印度用武力拆散,各自成家立業過日子,這是不可逆轉的現實,未來想要「復婚」,重新合併成一個國家,無論是巴基斯坦、孟加拉,還是印度,都不答應!為何?
  • ——揭秘二戰後滅國侵佔領土最多的國家印度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也是一個文明古國。當然歷史上的印度文明主體既不在現在印度境內也跟現代的印度主體民族關係不大,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習慣性的稱讚印度!實際上歷史上根本沒有印度這個國家,印度只不過是一個地理名詞而已。
  • 二戰中一個見機行事的國家,原本是戰敗國,後來變成戰勝國
    都說在利益面前,就沒有什麼感情可以說的,不管是在什麼方面,可能在小利益面前還會做做樣子,但是如果涉及到更大的利益,就完全沒有什麼情誼可說的了。比如在二戰的時候,就有那麼一個實例擺在眼前。雖然二戰的時候,法西斯的行為太惡劣,令人太過厭惡,畢竟他們的手段太過殘忍,只要他們可以達到他們的目的,他們就會用盡一切方法,並且誓不罷休,所以研究出來了那麼多化學武器。
  • 1971年印巴戰爭,世界大國都是什麼態度,為什麼孟加拉能夠獨立?
    先後爆發了三次印巴戰爭,至於小規模的衝突更是不計其數,直到現在克什米爾地區仍然是有名的火藥桶。我們知道印巴分治後,巴基斯坦分為了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在地理位置上對印度構成夾擊之勢,這使印度一直耿耿於懷,就算是之前的印巴戰爭,印度也不敢放開手與巴基斯坦幹,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印度擔心東巴在背後來個突然襲擊。
  • 二戰時美國提出四國分治日本,為何最終變成了美國人獨吞
    德國人倒下後,日本人獨木難支,戰敗投降只是時間問題。為此,盟國就戰後對日本的處置問題進行了討論。按照美國人最初的計劃,由美蘇英中四國分治日本,就像佔領德國那樣。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上,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講話,希望與英中蘇等盟國共同佔領日本。同時,美國加速制定佔領日本的計劃,打算通過設立各國佔領區來肢解日本。英國、中國和蘇聯都非常支持這個提議。
  • 歷史小百科:幾十年來在克什米爾土地上的印巴衝突
    克什米爾現在由兩個國家分治: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地區(自由克什米爾和克什米爾北部地區),首府是穆扎法拉巴德。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地區(查謨-克什米爾邦),首府是斯利那加。
  • 盤點世界上被分治的海島,同一個島嶼經濟截然不同,只有一個富裕
    ,但是它卻格外受歡迎,這個島嶼一部分土地屬於印尼,這部分是在二戰後印尼被強行佔領的(二戰前是荷蘭殖民地荷屬巴布亞),另一部分先後被德英、澳大利等國家在近代佔領,直到1975年才建立為獨立的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
  • 克什米爾問題——印巴衝突的由來
    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