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榮耀》的劇情雖然有史實可循,但經過了導演兼編劇裡馬·卡蒂的戲劇化加工,導演對印度在1948年奧運會曲棍球比賽上的勝利進行了虛構演繹,改變了球員的名字和一些細枝末節,同時保留了完整的故事核心。不過,既定的結局似乎束縛住了主創的手腳,幾乎每一次影片試圖製造戲劇性時都會讓人覺得刻意而生硬。
《金色榮耀》的故事從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贏得金牌的英屬印度曲棍球隊的領隊塔潘·達斯(阿克謝·庫瑪爾飾)的視角開始講述。作為當時全球最強的曲棍球隊,這支球隊多年來一直被迫與英國殖民者分享他們的榮譽,因此球隊內挫敗感日益濃厚。但是隨著獨立運動愈演愈烈,塔潘和球隊隊長薩姆拉特(庫納爾·卡普爾飾)希望有一天能為獨立自主的印度贏得金牌。
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1940年和1944年的奧運會取消。影片通過一段歌曲蒙太奇展示了在此期間塔潘因為抱負不得施展陷入絕望而酗酒。至於那些處於黃金時期而又遠離二戰戰場的球員們情況又如何呢?從塔潘的旁白中我們得知隊長薩姆拉特現在成了曲棍球教練,另一位主力球員伊姆蒂亞茲·沙阿(威尼特·庫馬爾·辛格飾)則加入了印度國民軍,至於他們對於自己長期不能參加比賽究竟有何感受我們無從知曉。
《金色榮耀》最大的缺點是過於關注阿克謝·庫瑪爾的角色。他個人的情緒歷程成了影片唯一深入探究的要點,情節事件也完全從他的視角進行展示。這與另一部曲棍球題材的愛國主義電影《加油印度》形成了鮮明對比。2007年的《加油印度》除了成功塑造了由另一位超級巨星沙魯克·汗所飾演的教練之外,還成功刻畫了十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二戰結束後,1948年奧運會宣布在英國舉辦,塔潘迫不及待想組建一支球隊。隨著印度即將脫離英國而獨立,這正是印度人在英國本土擊敗英國人的絕佳機會。曲棍球聯合會主席瓦迪亞先生同意了組建球隊的提議,但要求由塔潘與曲棍球聯合會秘書梅塔(阿圖爾·卡爾飾)共同管理球隊。
在前隊長薩姆拉特以已退役為由推辭後,塔潘招募伊姆蒂亞茲擔任隊長,由這位老將領導一群沒有國際競賽經驗的年輕球員,其中包括兩個富有天賦的新星:一名旁遮普警察希姆特·辛格(桑尼·考沙爾飾)和一位貴族王子拉胡比爾·普拉塔普·辛格(阿米特·薩特飾)。
然而,塔潘和伊姆蒂亞茲迎接國家獨立的奪金計劃卻被突然實施的印巴分治所摧毀。暴力衝突迫使伊姆蒂亞茲和其他幾名穆斯林球員攜家人一起逃往新成立的巴基斯坦,隊中的英裔印度球員則移民澳大利亞。《金色榮耀》最精彩的片段就是當伊姆蒂亞茲悲切地說道:「我的國家現在不同了」,決然離開這個他為之獨立而奮鬥的國家時的痛心場景。他這個角色的奮鬥與抗爭已足以另拍一部獨立的電影了。
可惜,《金色榮耀》從這之後基本再無亮點。重新組建的新球隊的艱苦訓練本可以引出很多對立矛盾來製造戲劇張力。但是這些戲劇張力從來沒有真正顯現出來——因為所有問題在出現之初就被解決了。梅塔暗中破壞塔潘的名聲,但瓦迪亞立即贊同了塔潘的做法。新球隊不懂得團隊協作,結果他們很快在幾分鐘內就學會了。
更可惜的是,在團隊建設問題上導演完全無視了政治因素的影響,而政治立場差異可能本就是團隊內部衝突的一個重要原因,更何況這些角色並非嚴格基於真實人物改編。來自不同階級的隊員們之間不可能沒有隔閡。面對印巴分治之後的大規模暴力衝突,隊員們怎麼可能這麼心無旁騖地毫不受影響。更甚至,最後高潮的戲劇張力竟然是靠主角毫無必要地對隊員隱瞞信息而產生的,製造戲劇衝突的手段有很多,結果導演採取了最不可取的一種。
演員們的表演都非常出色。阿克謝·庫瑪爾當然很好,但是這部電影對戲劇和喜劇的處理並不太兼容,使得這個角色並沒有特別深入人心。飾演塔潘妻子莫諾比娜的穆妮·羅伊的喜劇表演,同樣並不是特別有趣。而且,羅伊比庫瑪爾小十七歲,讓人不禁奇怪她這麼年輕漂亮為什麼會嫁給一個年齡大很多且間歇性失業的醉鬼——這個問題本是可以避免的,換一個年齡與庫瑪爾相近的女演員就成了。
如果《金色榮耀》的曲棍球競技場面足夠令人興奮,那麼以上那些缺點都可以忽略,但事實並非如此。與《加油印度》中驚險、精彩的曲棍球比賽相比,《金色榮耀》實在太一般了,甚至奧運會場景中的CGI人潮背景往往會分散你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