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菲律賓海軍在南海黃巖島附近企圖抓扣中國漁民,被及時趕到的中國海監船制止,雙方隨後對峙持續一個月。中國被菲律賓牽扯進去不少精力。中國很多民眾很生氣,因為比我們小很多的菲律賓說了不少狠話。
面對菲律賓咄咄逼人的挑釁,中國究竟應該如何面對?在黃巖島問題上,很多國際問題專家認為,中國應該堅持經濟和軍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針。
對峙影響中菲經貿
北京大學的王逸舟教授認為,菲律賓在黃巖島問題上不斷挑釁中國,應該受到警告,讓菲律賓感受到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威嚴。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出通知,稱各地檢驗檢疫機構多次從菲律賓進口水果中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因此加強對進口菲律賓水果的檢驗檢疫。雖然這只是正常的檢疫程序,但依然令菲律賓香蕉出口大受影響。如果黃巖島對峙繼續,中菲經貿關係肯定會受到影響,菲律賓受到的影響會更大。
換句話說,菲律賓在黃巖島問題上的無理挑釁,將讓它自食苦果,等於搬起石頭砸了自己腳。
中國善意遭誤解
早在今年1月份,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羅援少將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就預測今年南海可能有不測事件發生。
羅援認為,長期以來南海能維持和平的現狀,主要是中國採取克制和忍讓政策的結果。但中國的善意被部分東南亞國家誤解,誤認為我們是拿島嶼換和平,他們得寸進尺不斷挑釁中國的底線。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傅瑩的表態軟中帶硬,稱中國已經做好了各種各樣的準備。羅援表示,所謂各種準備就是說如果菲律賓想談判我們奉陪;如果菲律賓拖我們不怕;如果菲律賓打我們正好練練手,中國南海艦隊可以牛刀小試。
區別對待鄰國揚善懲惡
王逸舟還呼籲,中國不應該把東南亞當作敵人和對手,而是應該繼續堅持睦鄰、富鄰、善鄰的基本政策。中國和東協10+3的自貿區推進很快,20%的貿易量增長證明雙方有共同利益。
目前10個東協國家中有5個與中國在南海有糾紛,王逸舟建議中國可以區分情況,建立不同類型的獎懲機制。
對於那些與中國沒有海洋爭議的東南亞國家,王逸舟認為它們是做工作的對象而非打擊目標。他建議中國多提供一些公共產品,如海嘯預警、海洋洋底探測、海洋保護和水稻種植等,讓東南亞國家看到中國的大國榜樣作用。(記者 李明波)
局勢前瞻
對峙結束的三種可能
如何結束中菲在黃巖島的對峙局面?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羅援少將提出了三種可能。
第一是菲律賓找個藉口體面下臺。比如說黃巖島即將進入颱風季,菲艦船可能會以躲避颱風為藉口主動撤離,這對菲律賓來講是上策,但是對中國來講不是上策,因為菲律賓挑釁中國後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
第二是菲律賓繼續跟中國對峙下去,繼續跟中國拖。羅援表示,這對菲律賓來講損失也是非常大,它最後要被拖垮,因為我們不怕拖,菲律賓它拖不起,這樣它是得不償失。
第三是菲律賓利令智昏,向中國漁船、海監船和漁政船進行挑釁動粗,因此最後被打垮。羅援說:「這個對菲律賓是最下策,但是對我們來講是上上策,就是用這個問題我徹底解決一些爭端問題,給周邊建立一個榜樣,誰挑釁我的底線都要付出代價。」(記者 李明波)
忍無可忍就無須再忍
人民日報海外版5月8日頭版發表署名文章《面對菲律賓,我們有足夠手段》,強調對於黃巖島爭端,「菲方不能將中國的善意視為軟弱可欺」。「應該說,通過直接談判和友好協商處理爭議,仍是當前解決黃巖島問題的最佳路徑,我們要盡一切可能將這種努力進行到最後一刻。但菲方不能將中國的善意視為軟弱可欺。仁至亦有義盡的時候,忍無可忍就無須再忍,真到那個時候,我們不會介意和菲方共同創造一個『黃巖島模式』。應該說,面對這樣的對手,我們有足夠的智慧,也有足夠的手段,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讓對方收手。」(文字:彭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