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臺灣著名導演魏德聖生命力作《賽德克巴萊》在內地正式上映。此片從臺灣走到內地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雖然遲到其中的信息卻仍舊被許多已經一睹為快的國人直呼震撼人心、是難得的靈魂大片。
其中許多意味深長的臺詞如「真正的人,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深得人心,而影片中另外一個極具象徵含義的標誌——彩虹,亦是給許多觀眾留下沉思。
雖然因為資金的欠缺,其彩虹橋的場面在拍攝中未能完美的展現,這也受到一些講求效果的觀眾的苛求和詬病。但不理解彩虹橋對原住民的重要與意義,是很難理解他們之後的堅守與殉死。
影片《賽德克巴萊》非常突出彩虹橋,事實上未刪節版的《巴萊》分為「太陽旗」與「彩虹橋」上下兩部,太陽旗是侵略的日軍所崇拜的圖騰象徵,而彩虹橋則是樸素的原住民賽德克人的心靈圖騰。族人相信獵過頭的男士,他死後的靈魂可以進到祖靈的居所;也就是說:這些勇士們死後,靈魂將可以平安的越過彩虹橋,到達祖靈的居所地。正是因為這些原住民對於自己信仰的持守,才有著他們對於侵略者暴行的控訴和反抗。
對於結尾處,犧牲的賽德克族人出現在彩虹上,導演魏德聖說,影片有不少賽德克族人出演,走過彩虹橋是他們的信仰,對他們來說有特殊的意義。 影片中,主演莫那魯道和兒子一遍遍的吟唱《孩子,看見彩虹了嗎?》中正是到處他們對於人生終極的嚮往和追求。
而導演魏德聖作為一個基督徒,不僅表現了彩虹橋這對原住民的特殊含義,同時亦從聖經和他的信仰的角度來對彩虹這一象徵進行了升華。因此,亦有臺灣的影評人士讚賞說,魏德聖導演用基督信仰等又重新去看待原住民的信仰並且在影片中進行了很好的處理,否則的話,影評中也許充斥著過多原始迷信的東西。
影片去年於臺灣上映時魏導就解釋過,在《聖經》創世記裡,「彩虹」代表上帝對人類永恆不滅的許諾;而對魏導來說,則是「和諧共存」的一種表徵。當不同顏色並在一起,原來可以呈現出這麼美的畫面;若單一顏色分開來看,不免單調,若把所有顏色攪和在一起,就如同一團爛泥。 他希望影片更多傳達的是一種和解和共存,而並非仇恨和侵略。
魏德聖導演所提到聖經《創世記》對於彩虹的記錄具體是上帝說:「我把虹放在雲彩中,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我便記念我與你們和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約,水就再不氾濫毀壞一切有血肉的物了。虹必現在雲彩中,我看見,就要記念我與地上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約。」
彩虹從哪裡來?當時處在挪亞時代,人類在神的眼中罪大惡極,神用洪水來毀滅世界,只留下挪亞一家八口。當洪水過後,神給挪亞一個應許:從此祂不會用洪水來毀滅這個世界。這個應許是透過天空美麗的彩虹為記號來向世人顯示。神的保障不僅及於挪亞一家及他的後人,當神在雲彩中看見虹,便會按「彩虹之約」,施憐憫寬恕人。而彩虹則是神慈愛應許的象徵。
在聖經中,上帝應許我們:「信祂〔耶穌基督〕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神透過祂獨生子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死,赦免我們的罪過,並因著祂,我們獲得重生。重生的經歷就是出死入生的經歷,重生的經歷也正如雨後的彩虹一樣高掛於天空,向世人見證神的慈愛與恩典,在軟弱的人身上彰顯出完全和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