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為什麼見不到大象?與海南同地域的泰國、印度、柬埔寨、寮國等國都有大象的分布,現今這個區域的象種我們稱之為亞洲象,與非洲象同科,但又有不同。從人類歷史記載來看,海南沒有文字描述或大象的古生物化石出現,確實是沒有大象的分布,這個區域為什麼不見大象呢?我們先看一張亞洲象分布圖:
上圖的粉色是歷史上亞洲象的分布情況,而紅色是現今的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歷史上亞洲象生存範圍非常廣,最北達到黃河流域,最西到達波斯灣地區,後來大象的生存地域開始萎縮,目前主要生存地區以中南半島為主,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也有大象生存。
加裡曼丹島北部也有大象分布,據一些資料研究發現,這裡的大象稱作婆羅門象,與現在亞洲象親緣關係甚遠,婆羅門象並非近代才出現。它們與亞洲象明顯不同,婆羅門象在30萬年前在進化上便與亞洲象分離,1萬8千年前加曼丹島和亞洲大陸分離後,便被隔離在了加裡曼丹島。
為什麼大象生存區域逐漸萎縮?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氣候變化,如我們黃河流域,從現在來看,這裡的氣溫顯然是不適合亞洲象在這裡生存了,年平均氣溫在10~20度範圍之內,氣候再轉冷,只能逐漸向南移動。
二是人類活動的影響,這裡成為人類農業生產的農耕地,大象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加之人類的大量捕殺,而大象繁殖又非常緩慢,通常孕育一頭幼崽需要1.8年,遭受人類的屠殺後,其數量短期內很難恢復,能遷徙的跑到了叢林、灌木、河谷中躲避生存下來。下圖是我國亞洲象的遷徙。
從圖中可以看出,大象一直在南遷,公元580年~公元1050年在南嶺一帶還有分布,如今這裡的大象基本滅絕,萎縮到了雲南的邊境線上。
為什麼海南島沒有大象?
大象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陸棲哺乳動物,以群居為主。象棲息於多種生態環境中,尤喜叢林、草原和河谷地帶,生活在沒有陡坡的溫暖溼潤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它們能避開直射的陽光,行動自如。理想之處是靠近水源或溼地的空曠森林。它們對水的需要不僅是為了飲用,也是為了衝洗和降溫,亞洲象重達5噸,每天會消耗大量的食物,主要是樹葉、野香蕉和嫩竹葉,每日食量30到60千克,壽命約70年。
從環境角度來看,海南也同雲南西雙版納一樣有零散的熱帶雨林分布,如尖峰嶺、霸王嶺、五指山、百花嶺等,這裡也有潮溼的氣候,降水較多,象蘇門答臘島、爪哇島、中南半島都有大象的生存,因此海南島也應適合大象生存。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在海南怎麼見不到大象?
海南是從大陸脫離出來的一塊島嶼,生物地緣關係應與雷州半島有著緊密聯繫,沒有與大陸分離時,海南島會有大象分布,新構造運動期間,海南與大陸漸漸分離,切斷了與大陸的聯繫,成為了一座孤島後,海南島生存空間狹小,而大象又是一個龐然大物,需要環境提供大量食物,可是島內卻提供不了,會有大量的象因生存問題而滅絕,加之地殼運動的影響和人為的捕殺,沒有島外物種來源,大象就滅絕了。
事實上在菲律賓群島上也沒有見到大象,在歷史上,這裡也有大象生存,曾經在島上發現了大象的化石,這也表明大象漸漸的失去了生存條件和被捕殺而滅絕。海南島亞洲象滅絕並不是個例。
海南島面積只有3.44萬平方公裡,這麼小的空間,不能與雲南接壤的中南半島相比,這裡空間不大,地形、地貌比較簡單,沒那麼複雜。而雲南很多區域還是人煙罕至的地帶,有寬闊的河谷,舒緩的坡面,總能找到適合它生存的環境,從而生存下來,這裡成為了大象的避難所,為此雲南還有物種保留。近些年來,人為加以保護,大象才有了更好的生存空間,而海南就不具備了,這就是海南見不到大象的原因。
可能有的網友問了,我們把雲南的大象運到海南飼養,讓它在海南「生根發芽」,是不是可以呢?事實上這種事情不只是大象異地飼養繁殖問題,我們送出去的大熊貓在異地生存並不是太好,種群數量也沒有過快地增加,由此看來動物適應了環境,經過長期進化,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苛刻,雲南大象有可能到海南「水土不服」,最終引種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