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徵軍血戰仁安羌

2020-12-16 黨史頻道

《紅巖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中國遠徵軍新38師113團仁安羌作戰圖

1942年,中國遠徵軍出徵緬甸作戰,取得仁安羌大捷,這是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更是一個戰場奇蹟。

讓我們把目光再次投向歷史的深處,回到那場充滿血腥與硝煙的戰爭情景中……

英軍一退再退陷入重圍,發出求救哀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不久,日軍於1941年底發動了馬來西亞戰役。日軍以陣亡27名士兵的微小代價,一舉殲滅兵力大於自己3倍、裝備佔優勢的英軍主力。緊接著,日本軍隊的矛頭指向了緬甸。

緬甸,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英國在亞洲(除印度)最大的殖民地,是海外通往印度的門戶和蔣介石政府依賴外援最後的海陸通道。一旦失守,後果不堪設想。危急關頭,自知力量不足以抵擋兇猛日軍的英國,請求蔣介石政府的支援。經中、美、英3國協商,中國決定派精銳部隊組成遠徵軍入緬甸布防。

1942年初,日軍向緬甸挺進,一路勢如破竹,在沒有遇到激烈抵抗的情況下,於3月8日攻佔了緬甸首都仰光。倉皇撤退緬北的英軍,緊急向中國軍隊求援。於是,中國10萬遠徵軍在準備不足、兵力分散、指揮系統未健全的狀態中,倉促開進緬甸。

仰光陷落當天,戴安瀾將軍率第200師進佔緬甸中部同古。由於控制著公路和鐵路運輸權利的英方,把運力集中安排英軍的撤退,無運力的中國遠徵軍集結受阻,使第200師成了孤軍。戴安瀾指揮第200師官兵在同古,頑強抵禦日軍兩個師團的攻擊達12天,給予日軍重創後突圍後撤。

中國軍隊在同古重創日軍後,中國戰區參謀長、美軍中緬印戰區司令史迪威和中國遠徵軍司令杜聿明策劃了「平滿納會戰計劃」:在西線英軍配合下,中國遠徵軍集中主力於緬甸中部平滿納一帶,頑強阻擊,誘日軍1至2個師團於預設陣地內圍而殲之。4月5日,蔣介石在史迪威陪同下來到緬甸,批准「平滿納作戰計劃」。蔣介石要求史迪威說服新任英軍統帥亞歷山大履行英軍承諾:守住西線陣地,以利中國遠徵軍在平滿納作戰。然而,亞歷山大不僅不支持「平滿納會戰計劃」,反而要求中方派1個師到西線支援英軍。蔣介石察覺英軍無心參加平滿納會戰,判斷英軍可能擅自後撤。為能按既定計劃實施,蔣介石決定以中國遠徵軍為主力,展開平滿納會戰。

當中國遠徵軍在平滿納展開會戰時,英軍於4月4日開始全線北撤。至6日,中國遠徵軍平滿納戰線的右側背完全暴露在日軍威脅之下。13日,杜聿明趕往馬圭會晤英軍第1軍軍長斯利姆,再次要求英軍駐守現陣地,切勿再後退,希望英軍炮兵和坦克部隊派一部支援平滿納會戰。斯利姆隨即同亞歷山大電話商談此事,亞歷山大不但不支持中國軍隊作戰,而且要求中國軍隊派出精銳部隊掩護英軍撤退。杜聿明斷然拒絕:「既然你們一定要退走,那就請便吧,平滿納會戰我們會獨立進行。」會晤不歡而散。

不聽忠告和勸阻的英軍一退再退,一發不可收拾。在短短的10天裡把自己最重要的戰略能源基地——仁安羌,暴露在日軍的槍炮之下。

仁安羌,是緬甸年產石油百餘萬噸的最大油田,日軍早就對其垂涎三尺。力圖儘早奪取這個極重要的戰略目標,掠奪其豐富石油資源,供侵略戰爭急需。

14日,英軍放棄馬圭,隨即炸毀仁安羌油田。斯利姆率英軍第13旅和10多輛坦克,經仁安羌退向歸約。英軍第1師和戰車營由馬圭向仁安羌退去,英軍第17師和裝甲旅向北退到納貌。

15日,日軍第33師團長櫻井省三遙望仁安羌油田方向火光沖天,炮聲巨響。他知道油田被英軍所炸,即令第214聯隊第3大隊大隊長高延隆雄,率該部及輕裝甲車隊、山炮、速射炮各1隊,乘汽車向濱河北急馳。不久,這支日軍控制了濱河大橋,截斷了英軍退路,俘英軍後勤部隊和第13旅官兵280人。日軍第214聯隊主力及山炮第3大隊追擊英軍第13旅,佔領油田區內道路交匯點附近地區,派兵撲滅大火,搶救油田設施。黃昏時,英軍第1師師長斯考特率所部兩個旅和戰車營官兵7000多人,在日軍第33師團荒木支隊的壓迫下,由馬圭向仁安羌油田一路倉皇退卻而來。剛進入油田區內道路交匯區域,即受到日軍214聯隊主力(由伊洛瓦底江乘船趕來)第1大隊堵擊,跟蹤追來的荒木支隊從背後攻擊,英軍第1師當即陷入包圍中,雖發起幾次衝擊,但未奏效。斯利姆親率英軍第13旅在坦克、裝甲車和炮兵的支援下,對雲集濱河北岸的日軍高延隆雄大隊發起攻擊,遭到日軍猛烈地還擊。不但未能逐驅日軍佔據陣地,而且損失數十名官兵和幾輛坦克與甲裝車,無功而返。

此時,斯利姆命令英軍第17師、裝甲第7旅全力進攻仁安羌,力圖解救被圍困的英軍第1師。結果,被日軍迎頭痛擊,重創而歸。

行進中的中國遠徵軍

承諾解救被困英軍,中國遠徵軍新38師臨危受命

亞歷山大和在印度新德裡的韋維爾、在倫敦的英國首相邱吉爾聞訊大驚,心急如焚,紛紛向中國請求救援。4月16日黃昏前,亞歷山大趕到中國遠徵軍長官部漂背,因杜聿明在第5軍軍部葉新,史迪威和羅卓英視察東線戰況未歸,此時的亞歷山大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深夜,史迪威和羅卓英回到漂背。史迪威一見亞歷山大就滿臉不高興,冷笑著說:「您深夜來訪,一定是聽說我們馬上發動『平滿納攻勢』,給我們送來坦克和炮兵部隊支援戰鬥吧,我們十分感謝您了!」面對史迪威的諷刺挖苦,亞歷山大回答:「非常抱歉,現在我拿不出坦克和炮兵部隊,支援你們的攻勢作戰。相反,我要請你派新38師趕去解救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的英軍第1師,那裡7000多英軍翹首渴望你們派兵去救他們的性命。倫敦和新德裡向你們呼救,請趕快派兵行動吧,救兵如救火呀!」

史迪威無心再戲弄亞歷山大,找來羅卓英商議。羅卓英說:「蔣委員長曾明確指示我們,對於英軍要適時適宜地給予援助,以免唇亡齒寒之痛。現在,英軍第1師陷入重圍,危在旦夕,本軍義不容辭,立即派孫立人師長率部日夜兼程赴援。但是,平滿納會戰也必須立即轉入攻勢,先破一路。」救援英軍的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

當即,羅卓英令參謀長電話向孫立人傳達命令要旨:立即率第112、113團馳援仁安羌,救出英軍第1師。第114團速開塔澤,暫歸杜聿明副長官指揮。同時,派聯絡參謀兼警衛隊長王楚英、美軍少校梅裡爾向孫立人送交書面命令,監督孫立人執行。

17日拂曉,王楚英、梅裡爾趕到皎勃。新38師第113團劉放吾團長率團已先期到達這裡,正埋鍋造飯。不一會兒,斯利姆也驅車趕來,述說英軍第1師被圍在仁安羌,情況危險。要求劉團立即乘英軍汽車向濱河大橋急進,在肯耶與英軍第13旅旅長柯第斯會合,英軍會用坦克、炮兵支援劉團作戰。劉放吾說:「沒有孫立人師長的命令,本團不能擅自行動。」王楚英告訴斯利姆:「我和梅裡爾前來,是向孫立人師長送達羅卓英將軍命令的。羅長官已命令孫師長指揮112、113團反攻仁安羌,接受您的指揮,解救英軍。孫師長在途,將軍可在此稍待。」

17日上午,孫立人隨112團團長陳鳴人,師參謀長何均衡、師直屬部隊趕來皎勃。王楚英向孫立人呈交了羅卓英的書面命令,梅裡爾遞上史迪威給孫立人的親筆信。孫立人閱讀後,問斯利姆:「有何指示?」斯利姆迫不及待地提出:「請孫師長立率全師馳赴濱河西岸,對日軍展開進攻。」孫立人冷靜地說:「據將軍所告,包圍英軍的不過是日軍第33師團的兩個聯隊,而英軍有兩個旅7000多人、100多門大炮、58輛坦克,敵我力量相當。日軍忙於撲火和搶救油田設施,眼下不會全力猛攻的。請轉告斯考特將軍,務必堅守,切勿投降,本師一定火速前來救援。」

斯利姆對孫立人的分析甚為信服,留下助手韋爾斯和羅伯遜作聯絡參謀,派他跟隨孫立人師長左右。

孫立人、劉放吾沉著指揮,113團重創日軍

17日上午,孫立人所部已集結,集合幹部宣布所受羅卓英將軍命令大要、仁安羌方面情況、斯利姆的請求,要大家就完成任務的方法各抒己見。陳鳴人團長主張用2個團的兵力從濱河上遊坎納特渡河,繞日軍背後襲擊仁安羌。由英軍第13旅猛攻濱河北岸之敵,迷惑圍仁安羌之日軍。劉放吾團長認為陳團長的方案可以出敵不料,可收奇襲之效。他指出,本軍深入敵後,若敵從濱河大橋出擊,斷我後路必陷絕境。他建議:112團由坎納特方面奇襲仁安羌側背,113團從濱河大橋正面進攻,肅清濱河北岸敵人後趁勢攻入仁安羌,奪取501和510兩制高點,日軍不攻自破,英軍之圍迎刃而解。孫立人決定採納劉放吾的意見,命令齊學啟副師長率112團乘英軍汽車馳赴坎納特,聯繫英軍第17師、裝甲第7旅對仁安羌之敵積極側擊。命令劉放吾派副團長曾琪率第3營,師工兵、戰炮、搜索3個連和便衣隊乘車先行,在肯耶南佔領陣地,偵察敵情地形,伺機奪取濱河大橋。

向各部下達命令後,孫立人帶著中美英聯絡參謀及師直屬部隊,隨劉放吾指揮的113團主力向濱河北岸前進,於17日下午2點抵肯耶北。這時,忽聞前方炮聲大作,孫立人即令隨行部隊搶佔陣地,準備應戰。命令通信連向前方追架電話,架設電臺;派軍事參謀人員登高觀察前方敵情。

布置完備,劉放吾接曾琪報告:「佔據大橋至老渡口約3000米正面日軍至少有5個步兵連,有山炮、速射炮、步兵炮12門、裝甲車10輛。本團蔣元連、搜索連與敵接觸,敵以火炮掩護2個步兵連伴隨10輛裝甲車猛撲蔣元連。已將工兵、戰炮2個連和第3營主力在公路東側展開設伏,令蔣元連沿公路兩側後撤,誘敵追來用急襲火力消滅之。」根據曾琪的報告,劉放吾設計以團主力由公路東側抄襲敵後,乘勢奪取大橋肅清濱河北岸之敵,渡河進攻仁安羌的方案。

這時斯利姆到來,聽了劉放吾的方案,當即建議孫立人採納。他說:「英軍第1師被圍數日傷亡驟增,缺水缺糧,官兵極度疲憊難久撐。請孫師長立即採取行動,拯救7000英軍性命。」孫立人心平氣和地說:「本人和全體官兵救英軍脫險的心情都很急迫,劉團長的話很能說明一切,他的心意正是本人和全體官兵的心意。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我們對敵情地形都很茫然,故必須先摸清敵情地形,然後採取適當步驟和戰術,力求以奇取勝。現在重要的是肅清濱河北岸之敵,再取仁安羌。」孫立人希望斯利姆力促英軍堅守待援,切勿投降。斯利姆見孫立人、劉放吾胸有成竹、鬥志昂揚,且戰術巧妙、計劃周全,放心地說:「我已對貴軍能戰勝當前的日軍,救出陷入重圍的英軍充滿信心,我等待你們的捷報!」說罷,他令英軍第13旅旅長柯第斯向孫立人報到,接受孫將軍指揮。

斯利姆走了,孫立人告訴劉放吾,不要向前線增兵,由曾琪去對付來犯之敵,要計劃和組織好今日夜戰和明日拂曉進攻事宜。孫立人向柯第斯了解英軍第13旅裝備、戰鬥力情況,與劉放吾就作戰計劃與聯絡方法商妥後,帶上他的指揮所人員、聯絡參謀來到肯耶。下午3點30分,他深入公路東側一森林茂密的小山頭——113團副團長曾琪和3營營長張琦的指揮所,只見中國軍人隱蔽在伏擊陣地待命,公路上已埋設了地雷。右前方可清晰看見數百名日軍緊隨裝甲車借炮火的掩護,向邊打邊退的蔣元連尾隨而來。

4點,曾琪見日軍進入中方伏擊陣地,蔣元連已退到安全區,果斷地一聲令下「打!」頓時,地雷引爆,衝在前面的日軍裝甲車起火燃燒,陣地上槍炮齊鳴,打得日軍非死即傷,狼奔豕突。在濱河南的日軍迅速作出反應,如雨的炮彈傾瀉在中國軍隊伏擊陣地上,殘敵乘機潰逃。經40分鐘戰鬥結束,倒下敵屍112具,內有214聯隊第8中隊長吉柳仲次,繳獲了一批武器彈藥。

遭重創的日軍留下一部守護濱河大橋、老渡口,主力連夜撤回仁安羌油田。孫立人、劉放吾抓住良機,組織部隊於18日拂曉發起攻擊。

18日凌晨5點,劉放吾一聲令下,各營同時出擊,迫擊炮、山炮、輕重機槍、英軍坦克炮齊向敵陣猛射,步兵乘勢衝入敵陣。倉皇應戰的日軍傷亡累累,潰不成軍,倖存者泅水南逃。上午10點,新38師113團肅清濱河北岸之敵,控制了大橋和渡口。日軍多次組織反撲,均被擊退。

中國軍隊英勇奮戰,仁安羌戰役獲大捷

由於日軍的炮火、機槍異常猛烈,113團前線部隊傷亡大增,組織數次渡河進攻,均無功而返。孫立人見狀,立即請劉團長下令停止進攻。這時,斯利姆來到前線,在橋頭堡東側小高地密林裡一個連指揮所裡見到孫立人、劉放吾,他十分驚訝地說:「我萬萬沒想到孫師長、劉團長身先士卒,到最前沿的連指揮所指揮作戰,我非常敬佩你們的英勇。」他又說:「今晨你們大舉進攻時,我也令英軍發動反攻。希望能對日軍造成內外夾擊之勢,撕開口子,讓受困英軍在你們支援下衝出重圍。結果,卻頓挫了。該師已缺糧斷水兩日,實難再撐,務請孫將軍立即揮師渡河,解救英軍第1師於倒懸。」

正說著,斯利姆手中的步話機裡傳來英軍第1師師長斯考特的焦急呼救,其情悽切,其聲嘶啞。孫立人接過話筒,用英語對斯考特說:「中國軍隊包括本人在內,縱使戰到最後一個人,也要使你們在明天脫險歸來,務必請繼續堅守下去。」

「有把握嗎?」話筒裡傳來疑惑的問話。孫立人斬釘截鐵地回答:「等著吧,明天此刻我們一定面見。」一旁的斯利姆聽見孫立人信心百倍的話語,焦急的心情頓時冰釋。他同孫立人、劉放吾一一握手說:「靜候佳音。」

孫立人、劉放吾對當前敵情地形分析研究後,作出部署:劉放吾率第1、2兩個營,師工兵連及英軍坦克隊為右翼,由大橋兩側偷渡至南岸,秘密逼近敵炮陣地,伺機襲擊白塔山。第3營主力配屬已潛入501高地的搜索連、工兵排、諜報隊為左翼,由老渡口偷渡至南岸潛入510高地待命進攻。曾琪指揮英軍第7營和炮兵隊、迫擊炮連、戰炮連在橋頭堡兩側佔領陣地,對敵各種目標完成射擊準備,坦克隊隱蔽大橋附近待令過橋進攻。由參謀長何均衡總攬後勤事宜,責成英軍準備充足的飲水、食物、醫療救護隊、運輸車輛,集結隱蔽待命。以前線第一次炮擊為號發起攻擊,突擊部隊立即向敵衝鋒,坦克越過濱河大橋支援第1、2兩營向敵陣衝擊。

19日凌晨4點30分,孫立人在指揮所接到各部隊相繼報告:「準備完畢,敵未察覺。」即下令:「打!」霎時炮聲隆隆,槍聲噠噠,殺氣騰騰,煙霧滾滾……整個陣地在顫抖,漆黑的夜幕被撕得粉碎。在501高地,白塔山以南敵陣內火光沖天,殺聲震地。營長楊振漢率官兵首先衝入敵炮陣地,一陣機槍猛烈掃射後,連續不斷的集束手榴彈炸毀敵炮10多門,掩體四周橫七豎八躺滿日軍屍體。來不及開炮就被炸啞的敵炮,由倖存者用汽車拉著急急向南逃竄。剛逃出不足2公裡,遭遇迂迴的113團第2營,來不及布設路障、地雷的第2營,舉槍便打。不敢戀戰的日軍仗著汽車跑得快,冒死往外衝。車上的步兵、炮兵遭火力攻擊,拋下幾輛破車和無數屍首。

在白塔山掩護炮陣的日軍214聯隊第3大隊,遭受到113團第1、2營的沉重打擊。大隊長高延隆雄及500多人陣亡或重傷,就連高延隆雄的屍體都未運走,潰敗情景可見一斑。

受重創的日軍派214聯隊第1大隊大隊長德重房光所部乘汽車,配屬18輛裝甲車、4門速射炮救援炮兵和第3大隊,在仁安羌北5公裡處被追擊到此的劉放吾指揮的中國軍人、英軍坦克隊伏擊。一陣圍追猛打,擊毀日軍裝甲車5輛、汽車7輛、士兵多名。敵力不支,掉頭南逃。劉團長下令各營奮力追擊。

上午11點,113團第1營攻佔仁安羌,在伊洛瓦底江邊截獲日軍215聯隊主力和工兵26聯隊逃跑時來不及開走的輪船3艘、汽車30多輛。第2營擊潰日軍214聯隊第3大隊,佔領510高地及附近要點。英軍之圍頓時被解,殘敵奪路南逃。

113團第3營則根據孫立人的命令,拂曉時潛渡濱河,秘密攀上501高地,摸到敵陣前沿埋伏。聽到攻擊信號,他們一躍而起,在搜索連、工兵排、諜報隊引導下突入敵陣,同日軍展開極其慘烈的肉搏戰。經殊死拼殺,頑敵漸漸不支,向山頂和山麓撤退。營長張琦令副營長胡德華率搜索連、工兵排、諜報隊追擊退向山麓之敵;令第9連連長王學義肅清殘敵後追上胡德華。張琦自率第7、8連和機槍連向盤踞山頂之敵進攻。頑敵系214聯隊第2大隊,他們憑藉陡峭山勢垂死掙扎,攻擊部隊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衝在隊伍最前面的張琦向上攀登時遭敵機槍手狙擊,連中數彈,血流如注。生命垂危時他拼盡最後力氣高喊:「兄弟們,衝啊,消滅鬼子!」蔣元連長見狀大慟,振臂高呼:「消滅鬼子,為營長報仇!為中國人爭光!」呼畢,他縱身而起,帶著部隊衝上山頂,消滅負隅頑抗的日軍300多人,完全佔領了501高地。此刻,第9連和搜索連、工兵排、諜報隊消滅了退向山麓之敵,同第2營在薩旦勝利會師。

就這樣,圍攻仁安羌英軍第1師的日軍214、215步兵聯隊和炮、工聯隊被113團完全打垮,從水、陸落荒而逃。未受到致命打擊的日軍荒木部隊,只能監視和警戒中國軍隊,對仁安羌戰局已無濟於事了。

清掃戰場時,發現日軍拋棄的大批軍火,解救被俘英美軍文職人員572人。日軍丟棄官兵屍首1200多具,113團傷亡522人。

獲救英軍熱烈擁抱中國軍人,其場面令人動容

這一天,瀕臨死亡邊緣的英軍終於絕處逢生,完全得救。當送水、食物、醫藥和接運他們的汽車,來到忍飢挨餓數天、身體極度虛弱的官兵面前時,中國人感到奇怪:可憐的英國人竟沒有人去取水和食物。他們淚流滿面,拖著十分疲憊的身體紛紛湧上來,熱烈地擁抱解救了他們性命的中國軍人。許多人像孩子一樣高興得亂蹦亂跳,把衣帽拋向空中,抬起中國軍人往天上拋,有人則抱著汗流浹背的中國軍人狂吻。英軍的狂歡之情達到極點,在場的所有中國人都為之動容。

英軍第1師師長斯考特、旅長法威爾和波凱表示,一定要見孫師長、劉團長。由人領著來到510高地,見到孫立人、劉放吾,他們肅然致敬,泣不成聲地道謝和擁抱,其情其景著實感人。

仁安羌之役,創造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寡擊眾、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蹟。中國遠徵軍新38師師長孫立人,該師113團團長劉放吾,指揮所部官兵1000餘人,攜迫擊炮4門、重機槍12挺、輕機槍81挺、步槍566支,在緬甸伊洛瓦底江畔仁安羌打敗擁有山炮36門、速射炮24門、高炮6門、裝甲車48輛的日軍第33師團,救出被困仁安羌油田內瀕臨絕望的英軍少將斯考特以下官兵7683名,擊毀和繳獲坦克58輛、炮100餘門,汽車300多輛,營救此前被日軍俘去的英美軍人、傳教士、記者572人。斃日軍大隊長高延隆雄中佐以下1200多人,繳獲大批武器裝備。

時任英軍第1軍軍長的斯利姆在仁安羌戰鬥結束時,親自對孫立人師長、劉放吾團長表示感激之情。他在其後所著《反敗為勝》一書中說:「中國軍人是出色的勇士,他們在緬甸仁安羌一役中不僅打敗了兵力10倍於己的強敵,救出了深陷絕境的英軍,而且在戰史上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破強、以寡救眾,出奇制勝的奇蹟,是個不朽的典範。在那次作戰中孫立人將軍和劉放吾團長都展現出中國軍人的優良傳統和品質,他們勇敢沉著,有過人的智慧和膽略,遇事冷靜、處事果斷、戰術靈活、指揮巧妙,都是最優秀的指揮官。尤其是孫立人將軍英勇善戰,樂於助人,維吉尼亞軍校應以有孫立人將軍這樣的學生為榮!」

(作者系中共宜賓縣委黨史研究室退休編輯)

相關焦點

  • 劉放吾將軍和仁安羌大捷的故事
    柴契爾夫人看望劉放吾先生這位時年已經93歲高齡的中國老人名叫劉放吾,曾任中國遠徵軍新編第三十八師113團上校團長,當年正是由劉放吾親率113團全體官兵馳援仁安羌,並取得了仁安羌大捷,解救出了被日軍圍困的英緬軍7000餘人,以及英美新聞記者、傳教士、仁安羌油田和煉油廠工程技術人員眷屬等500餘人,劉放吾團長及113團官兵的英勇壯舉,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猛和氣勢,
  • 他是中國遠徵軍一員猛將,多次違抗軍令,為何仍能統領千軍?
    1942年4月17日,在緬甸古都曼德勒,中國遠徵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向中國遠徵軍總司令羅卓英請示,稱自己的部隊願前往仁安羌,去解救被日軍圍困在那裡的七千名英軍士兵。羅卓英回復如下:「新38師,全員留在曼德勒。不得擅自離開。」
  • 馬英九將在臺北圓山「忠烈祠」遙祭中國遠徵軍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馬英九今天將在臺北圓山「忠烈祠」,率吳敦義、「五院院長」、文武官員秋祭陣亡將士,這也是臺當局領導人第一次遙祭當年在緬甸英勇犧牲的遠徵軍英靈。  臺當局「立法院」防務及外事委員會成員陳鎮湘、詹凱臣、楊應雄等,為表彰遠徵軍官兵的忠烈事跡,於5月5日提案建請成立專案小組,迎返當年赴緬甸抗戰陣亡將士英靈,以慰藉忠靈。
  • 中國遠徵軍血戰滇緬
    日軍佔領仰光後,遠徵軍與日軍展開了同古保衛戰 ,頑強抗敵 12天 ,殲敵 4000多 ,給日軍迎頭痛擊。4國軍隊的側翼完全暴露 ,接著日軍又加強東線的 兵力 ,發動猛烈攻勢 ,中國軍隊只得且戰且退。日軍先 後佔領曼德勒、平滿納、仁安蕪等地。 4月底 ,攻佔臘 戍 ,切斷滇緬公路。
  • 中國遠徵軍,一段所有人都不該遺忘的英雄歷史
    中國遠徵軍是什麼意思?中國遠徵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徵軍」、「中國援緬遠徵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徵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 甲午之後,中國首次境外作戰獲勝,孫立人救出7000英軍
    在抗日戰爭中,有一支特殊的隊伍叫中國遠徵軍。他們為了保衛大西南後方,遠赴緬甸與日寇作戰。山川異域之下,埋藏了太多太多悲壯的故事。自甲午戰爭之來,中國軍隊在異域取得的首場勝利,便是中國遠徵軍實施的仁安羌戰役。 1942年,日寇進入緬甸,仰光告急。
  • 這位中國遠徵軍的團長,曾讓外國人喊出「中國軍隊萬歲」,卻遭歷史...
    其實,劇中的那位團長是有原型的,他就是中國遠徵軍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那是在1942年4月14日,英軍第一師向仁安羌油田撤退。日軍33師團步步緊逼,將英軍包圍。英軍眼看就要全軍覆沒,只得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中國遠徵軍身上。孫立人軍長接到英軍求援後,命令38師,113團上校團長劉放吾率隊,救援仁安羌。
  • 英軍自行北撤印度,卻把中國遠徵軍當作掩護部隊,留在緬北前線
    當時,中國抗日戰場的最後一條重要國際通道——滇緬公路,正是從仰光港口接收物資,再用汽車沿公路送至雲南省會昆明。 因此,在緬甸危急的關頭,國民黨政府應英國殖民當局請求,組成中國遠徵軍入緬支援作戰。但因道路艱險,又缺乏充足的交通工具和給養,遠徵軍主力直至3月中旬才到達前線,但仰光已於3月8日失守,只能退守緬甸北部地區,防止日軍北上中緬邊境,威脅我西南大後方的安全。
  • 臺灣迎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英靈 入祀"忠烈祠"
    中國遠徵軍緬北密支那陣亡英靈迎回臺灣,入祀臺北圓山忠烈祠。(中評社 王宗銘攝)中新網8月2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當年中國遠徵軍在印、緬與同盟國並肩作戰,曾締造「仁安羌大捷」,臺當局防務部門今天(27日)將迎返緬甸陣亡將士英靈,入祀「忠烈祠」。臺防務部門27日下午將在「忠烈祠」舉行「緬甸境內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總牌位返回迎靈暨入祀典禮」,由臺灣防務部門負責人嚴明主祭。
  • 中國遠徵軍兩次入緬作戰,主要取得了哪些戰役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不僅在遠東牽制了大量小日本軍隊,而且還組織中國遠徵軍兩次入緬,同英美同盟國一道,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貢獻。當然了,此舉為人,也是為己。對抗新興的小日本,近代積貧積弱的中國非常吃力,靠著四大國際通道,源源不斷輸入的國際援華物資,與之周旋。
  • 英軍剛獲救就對中國遠徵軍翻臉,竟然要繳孫立人的械
    1942年4月17日,英緬軍第1師、英印軍第17師和裝甲第7旅共7000多人被日軍一部包圍在了仁安羌地區,多次突圍都被日軍給打了回來。英軍指揮官無奈之下,只得向中國遠徵軍求救。最後羅卓英命令時任新38師師長的孫立人率領劉放吾的113團前往救援,當時113團全團僅有1121人,而圍困英軍的日軍部隊卻有一萬多人。
  •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兩任司令長官先後被撤職,這是為何?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兩任司令長官先後被撤職,這是為何?1942年2月中旬,第一批遠徵軍將士進入緬甸境內。3月,中國遠徵軍第1路軍所部與日寇在同古進行第一次交鋒,因為指揮系統不順暢、情況不明、英軍逃跑等原因,這次戰役以第1路軍所部的失敗而告終。
  • 歷史會說話:中國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的榮耀徵途與噩夢歸國路
    這支走出國門的軍隊,就是中國遠徵軍。這是中國與盟國進行軍事合作最直接的典範,也是繼甲午中日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迎戰,而對手,依然是日本。為此,在1941年的12月23日,蔣介石對外宣布中國將成立中英美軍事同盟,入緬作戰。中國遠徵軍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而組織的。二:血戰印緬的榮耀徵途提到遠徵軍,我不得不提一位將軍:戴安瀾。他是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生,1939年崑崙關戰役,率領200師以多敵少大破日軍,擊斃日軍少將中村正雄。
  • 滇西抗戰紀念館之旅:被遺忘的遠徵軍,殊死的搏殺,不朽的英魂
    第一次入緬作戰1942年2月,中國抗戰的大後方,滇緬公路突然塵土飛揚,旌旗揮舞,一支浩浩蕩蕩的中國軍隊,好像一條望不到頭的灰色長龍,從雲南出發,開始向緬甸境內大規模挺進。這是由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組成的中國遠徵軍,共9個師10萬餘人。
  • 中國軍隊創造二戰史上最大逆襲:數千英軍大呼中國萬歲!
    4月13日,英軍駐緬甸總司令亞歷山大被打得焦頭爛額,只得中國軍隊求援。當天下午,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部奉南京方面指示,立即派出第66軍新38師前往緊急地帶布防。 15日,當遠徵軍已準備增援後,亞歷山大再一次向中國告急,要求遠徵軍迅速增援。同一天,英緬軍第一軍團長斯利姆在防線即將崩潰的形勢下,下令炸毀仁安羌油田。
  • 這位中國老人在海外默默隱居,卻被英國首相拜訪,美國總統寫信致謝
    38師的前身就是稅警總團,這個名號初聽可能平平無奇,但如果說出它的另一個名字——中國遠徵軍,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作為中國當時唯一的美式部隊,無論在作戰實力還是戰略上都獨具一格。 心懷天下的劉放吾在其中刻苦訓練,不敢懈怠奮毫,終於在1942年迎來了屬於他的輝煌時刻。
  • 《中國遠徵軍》歷史真實性相當高(組圖)
    》同時登陸江蘇和雲南兩大衛視,這是電視螢屏上再一次觸及「中國遠徵軍」的歷史題材。而這一次《中國遠徵軍》沒有迴避真實存在過的「失敗」。  抗日戰爭中,遠徵軍第一次入緬,儘管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等戰役的勝利,但由於盟友英軍的不戰而退,決策高層意見的分歧和指揮失誤,最終「像一個疲於奔命、四處幫閒的戲班子」,在陷入日軍重圍,付出慘烈犧牲後,一部分翻越野人山艱難回國,另一部分撤往印度,寄人籬下。
  • 中國遠徵軍70周年特別策劃二:英國人出賣中國遠徵軍_網易軍事
    緬甸對於中國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為可以以緬甸為中轉站得到急需的援助物資來維持中國抗戰。另一方面。緬甸仁安羌有一座油田那裡的石油也是中國所急需的。更為重要的是緬甸為日本提供了一個進入中國大後方的危險的後門。
  • 這個中國老兵 被人冒領軍功 隱居38年無人知 總統都親自來感謝他
    1942年4月7日,日軍33師團為奪取仁安羌油田,並殲滅西線英軍主力,擬定作戰計劃。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上將下令全面爆破仁安羌油田,並電告蔣介石請求中國部隊增援。 4月17日,劉放吾率113團進抵賓河北岸,4月18日凌晨,劉放吾率團800餘人在協同作戰的英軍戰車及配屬炮兵的掩護下,向兵力7倍於己的日軍發動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