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自行北撤印度,卻把中國遠徵軍當作掩護部隊,留在緬北前線

2020-12-25 騰訊網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9日,美英兩國正式對日宣戰。1942年1月16日起,日軍從泰國越境向緬甸發起攻擊,並一步步向首都仰光逼進。當時,中國抗日戰場的最後一條重要國際通道——滇緬公路,正是從仰光港口接收物資,再用汽車沿公路送至雲南省會昆明。

因此,在緬甸危急的關頭,國民黨政府應英國殖民當局請求,組成中國遠徵軍入緬支援作戰。但因道路艱險,又缺乏充足的交通工具和給養,遠徵軍主力直至3月中旬才到達前線,但仰光已於3月8日失守,只能退守緬甸北部地區,防止日軍北上中緬邊境,威脅我西南大後方的安全。

為了統一指揮,3月12日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正式設立。轄第5、6兩個軍。由於司令官衛立煌未到任,只能由副司令官、第5軍軍長杜聿明代理。第5軍下轄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第96師(師長餘韶)及遊擊支隊(下轄兩團新兵,司令黃翔);第6軍(軍長甘麗初)下轄第49師(師長彭璧生)、第93師(師長呂國銓)、暫編第55師(師長陳勉吾)。

4月2日蔣介石又改派羅卓英擔任遠徵軍司令,並增調張軫第66軍入緬,編入遠徵軍戰鬥序列。該軍下轄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新編第28師(師長劉伯龍)、新編第29師(師長馬維驥)。至此,中國遠徵軍入緬部隊總數達10萬人,其中第5軍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新38師系稅警總團改編,清一色德式裝備,在中國抗日戰場艱苦卓絕的時刻,抽調如此精銳的部隊投入緬甸戰場,中國方面可謂仁至義盡。

可惜,駐緬甸的英國軍隊並不領情。日軍進攻前,英軍不願其他勢力進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軍隊入緬,使得10萬精銳只能在中緬邊境閒置。1942年1月初日軍展開進攻後,英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但英軍並未將前來助戰的中國軍隊當成友軍、援軍,反而當成掩護自己撤退的炮灰。

1942年3月16日,中國遠徵軍在緬北重鎮同古與日軍第一次大規模接觸;短短兩天後,即1942年3月18日,英緬第1師最後一個旅撤到卑謬,包括英緬軍第1師,英印軍第17師,英澳軍第63旅,英裝甲第7旅等英軍部隊均開始向印度撤退,將中國遠徵軍留在緬甸北部阻擋日軍追擊。10萬零3千國軍健兒不遠千裡從中國戰場趕來,卻被英軍當做後衛部隊使用。

儘管如此,中國遠徵軍在緬甸徵戰期間,依然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東籲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尤其是仁安羌解圍戰,新38師在師長孫立人帶領下不但反攻收復了任安羌油田,還解救了被圍的7千英軍及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等500多人,成功掩護英緬第1師和英軍第7裝甲旅等主力部隊向北撤退。英國官方將此次戰鬥稱為「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蹟」,並將4月20日當天定為「光復仁安羌解救英軍日」。

相關焦點

  • 中國遠徵軍潰敗,杜聿明翻山越嶺回國,孫立人掩護英軍撤入印度
    1942年入緬的中國遠徵軍是第一期,包括的部隊主要是三個軍,中路杜聿明的第五軍,東路甘麗初的第六軍和張軫的六十六軍。杜聿明第五軍是這些部隊的主力,包括戴安瀾的200師、廖耀湘的新編22師和餘韶任師長的96師,孫立人的新編38師隸屬於張軫的六十六軍,在入緬之後就由總部直接指揮,脫離了張軫的指揮。
  • 血戰1944:中國遠徵軍掩護英軍精銳秘聞
    中國軍隊沿大奈河南岸急進,利用森林掩蔽,開路前進,出敵不意,迂迴到百賊河敵後,將敵包圍,經激戰,於1月25日全殲敵岡田大隊700餘人,大隊長岡田中佐跳河自殺,敵遺屍670具,被俘20餘人。中國軍隊旋即佔領大洛。新編第38師也於2月1日佔領太柏家,在此前後還佔領了丹般卡(Tumbong HKa)、拉安家(La-awn Ga)等地。至此,大龍河及大奈河沿岸的敵軍已被完全肅清。中國駐印軍又兵鋒直指孟關。
  • 中國遠徵軍
    26日,中英訂立軍事同盟,決定中國編組遠徵軍赴緬甸支援英軍對日作戰。1942年2月16日,仰光危急,應英方請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令中國遠徵軍第1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後由司令長官羅卓英和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率領第5、第6、第66軍共10個師10萬餘人入緬援英作戰。3月同古保衛戰,中國遠徵軍共殲滅日軍5000餘人,有力地支援了英緬軍。
  • 中國遠徵軍的經歷,雖然800裡野人山損失慘重,確從印度王者歸來
    【中國遠徵軍】1942年3月由國民革命軍第五軍、第六軍、第六六軍組成的9個師、10萬人的遠徵軍開始入緬作戰,初期進展順利。但到了5月初日本開始攻佔遠徵軍的後路,局勢開始不利。5月8日日軍攻佔密支那,遠徵軍的退路被截斷,部隊開始分兵兩路撤退,一路撤到印度,一路走野人山進入雲南。
  • 中國遠徵軍血戰滇緬
    此後日軍乘餘威佔領緬北重鎮密,並以一支部隊快速向怒江方向北進 ,直指怒江 西岸。 在日軍截斷中國遠徵軍後路的嚴重形勢下 ,遠只好一部分退入印度 ,一部分扔下裝備穿過野人 山回滇。 其路途異常險惡艱苦 ,死傷慘重 , 10萬遠徵 軍僅剩 4萬餘人。
  • 緬北反攻戰役(上)
    蔣介石先後將由緬甸退入印度的中國遠徵軍新38師孫立人部、新22師廖耀湘部總共9000餘人調往印度接受軍事訓練,更名為中國駐印軍。1942年6月28日,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及新編第38師入營;8月中旬,新編第22師入營。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撤銷「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成立「中國駐印軍指揮部」,任命史迪威為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
  • 中國遠徵軍血戰仁安羌
    緬甸,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英國在亞洲(除印度)最大的殖民地,是海外通往印度的門戶和蔣介石政府依賴外援最後的海陸通道。一旦失守,後果不堪設想。危急關頭,自知力量不足以抵擋兇猛日軍的英國,請求蔣介石政府的支援。經中、美、英3國協商,中國決定派精銳部隊組成遠徵軍入緬甸布防。
  • 中國遠徵軍回顧:最後的墓地滿是寫著無名英雄的墓碑,讓人想哭
    1945年1月,緬甸木姐,中國駐印軍新編第1軍的士兵在從一名滇西中國遠徵軍部隊的一名警戒哨兵身旁走過。1月27日,中國駐印軍和滇西中國遠徵軍在芒友會師。至此,緬北滇西反攻作戰勝利結束,中國遠徵軍陸續回國。中國駐印軍與英軍會師後也陸續回國。中國軍隊衝向騰衝城牆。
  • 中國遠徵軍:滇緬路上前僕後繼
    其實早在1941年底,中國政府就組建了遠徵軍,準備入緬作戰。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籤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的力量,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便以交通不便為由拖延阻撓中國遠徵軍入緬,準備入緬作戰的遠徵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附近。
  • 中國遠徵軍:杜聿明為何執意走野人山回國,而拒絕繞道印度?
    1942年,為了保護滇緬公路這條給國民政府提供物資援助的國際救援線,也為了幫助英軍在東南亞抗擊日軍,國民政府組建了十萬人的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然而在緬甸的戰事並沒有像先前預期,在英軍全部退往印度,中國十萬遠徵軍成了日軍精銳師團在東南亞的活靶子,要知道此次出徵,蔣介石盡出自己的精銳部隊,包括當時唯一的機械化步兵師第五軍200師,
  • 英軍剛獲救就對中國遠徵軍翻臉,竟然要繳孫立人的械
    當時指揮英軍的是英緬軍總司令哈羅德·亞歷山大,此人在二戰爆發後最高光的時刻就是成功指揮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但他的防守能力卻非常差,日軍進攻緬甸以來,英軍就幹了一件事,那就是不斷後撤。1942年4月17日,英緬軍第1師、英印軍第17師和裝甲第7旅共7000多人被日軍一部包圍在了仁安羌地區,多次突圍都被日軍給打了回來。英軍指揮官無奈之下,只得向中國遠徵軍求救。
  • 中國遠徵軍,一段所有人都不該遺忘的英雄歷史
    中國遠徵軍是什麼意思?中國遠徵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徵軍」、「中國援緬遠徵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徵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 中國遠徵軍入緬苦戰,老戰士親歷野人山,回憶當年失聲痛哭
    很快的,中國國民政府就組建起了「中國遠徵軍」進入緬甸,協同英軍作戰。遠徵軍入緬苦戰,英軍卻無恥撤退1942年3月8日,中國遠徵軍先頭部隊第五軍第200師,在師長戴安瀾的帶領下,經過長途急行軍,進入彬文那東籲一帶的陣地。
  • 中國遠徵軍:野人山到底有多恐怖?倖存女兵講述悲壯的一幕幕
    1942年,中國遠徵軍遠赴緬甸協同駐守在此的英軍一起抵抗日軍的侵略,然而戰局比想像得還要糟糕,駐守緬甸的英軍猶如驚弓之鳥,毫無鬥志,顯然把中國遠徵軍當成了掩護他們撤退的工具,趁中國遠徵軍抗擊日軍之時,英軍頭也不回的撤往印度,絲毫不關心中國遠徵軍的安危,不錯,當時中國遠徵軍的處境異常危急
  • 慘烈的滇西松山戰役,中國遠徵軍如何打破戰場僵局?
    由於英軍連連敗退,失去掩護的遠徵軍作戰失利,一部退入印度,另一部退入雲南,氣焰囂張的日軍趁勢追擊,陸續佔領騰衝、龍陵等地。危急時刻,中國軍隊炸毀通惠橋並調集重兵,才將日軍阻止在怒江西岸,而滇緬公路完全中斷。在此後的兩年裡,中日兩軍在滇西隔江對峙。
  • 滇西抗戰紀念館之旅:被遺忘的遠徵軍,殊死的搏殺,不朽的英魂
    騰衝,位於中國雲南西部。東與隆陽區相連,南與龍陵縣、梁河縣接壤,西與盈江縣毗連,西北、北與緬甸聯邦共和國接壤。提起騰衝,大家想到的可能就是古鎮、火山、溫泉、熱氣球……很少有人會想到七十多年前這裡在中國抗日戰爭中一段悲壯的歷史。
  • 中國遠徵軍70周年特別策劃二:英國人出賣中國遠徵軍_網易軍事
    英軍既想要遠徵軍出力又懼怕中國在緬甸做大       英國方面不想讓日軍開進緬甸,同時也懼怕中國軍隊開進緬甸會有損於他對緬甸的統治,因而遲遲不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先期布防。
  • 中國遠徵軍兩次入緬作戰,主要取得了哪些戰役的勝利?
    中國遠徵軍先頭部隊第五軍200師,奉命率先進入緬甸境內,在同古地區接管英軍防務,隨即與尾隨而來的小日本,在皮尤河發生激戰,200師伏擊了小日本,首戰告捷。同古位於緬甸南部平原,在仰光與曼德勒之間,仰光失守後,同古也成為了阻止日軍北上的重要屏障,遠徵軍本打算以此為依託,與英軍一道收復仰光。
  • 抗日戰爭記錄:緬北戰役,我軍戰鬥力為何變得如此強悍?原因在此
    他們經歷了什麼在第一次緬甸的戰役中,我軍傷亡慘重,10部隊的中國遠徵軍,死傷60000多人,加上在野人山脈犧牲的,就只剩10000多人了,隨後所剩士兵沒有回國,而是撤退到了印度,在此養精蓄銳,準備在次進攻緬北,爭奪我國中印公路,然而在印度的部隊,戰鬥力變得異常強悍,裝備精良,身體素質大大提升,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兩任司令長官先後被撤職,這是為何?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兩任司令長官先後被撤職,這是為何?1942年2月中旬,第一批遠徵軍將士進入緬甸境內。3月,中國遠徵軍第1路軍所部與日寇在同古進行第一次交鋒,因為指揮系統不順暢、情況不明、英軍逃跑等原因,這次戰役以第1路軍所部的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