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徵軍潰敗,杜聿明翻山越嶺回國,孫立人掩護英軍撤入印度

2020-12-12 蕭武

1942年入緬的中國遠徵軍是第一期,包括的部隊主要是三個軍,中路杜聿明的第五軍,東路甘麗初的第六軍和張軫的六十六軍。杜聿明第五軍是這些部隊的主力,包括戴安瀾的200師、廖耀湘的新編22師和餘韶任師長的96師,孫立人的新編38師隸屬於張軫的六十六軍,在入緬之後就由總部直接指揮,脫離了張軫的指揮。

按照原定的計劃,先入緬的200師在同古堅守,頂住日軍,英軍在西邊頂住日軍,掩護側翼,東路第六軍和六十六軍負責掩護遠徵軍與國內的聯繫通道,主要負責在中路作戰的實際上是第五軍和新編三十八師。但這時候第五軍的三個師中,96師入緬較晚,並沒有參加同古的戰鬥,本來計劃是在平滿納與日軍會戰時充當主力的。

200師大約1萬多人,裝備水平在國軍同期的部隊中屬於比較好的,是主力部隊的裝備,在堅守同古的時候,還配屬了軍部摩託化了的騎兵團、工兵團,實際上相當於一個半師的兵力和裝備,對戰日軍一個師團,而且先於日軍到達同古,構築好了防禦工事,是準備持久防禦的,等待後續的新編22師和96師入緬,然後與日軍決戰。

應該說,戴安瀾率領200師在同古的抵抗還是打得挺不錯的,雖然日軍渡過色當河,攻擊200師後背,但與軍部的聯繫並未被完全切斷,所以還是堅持作戰十多天,也沒有落下風。但在兵力配置和部署上,因為兵力不足,導致一些地方的防禦存在漏洞,導致日軍在攻擊一段時間之後,找到了破綻,200師的形勢開始惡化,這也是不能迴避的客觀事實。

本來蔣還要200師繼續在同古死守下去,但杜聿明認為已經沒有繼續堅守的必要了,因為後續部隊遲遲無法趕到,西線的英軍又不戰而退,第五軍側翼已經暴露,所以原定的同古會戰計劃已經無法實現,他命令剛趕到同古的新編22師掩護200師撤退,廖耀湘指揮部隊分成小股部隊,阻擊和遲滯日軍,交叉掩護,逐步撤退,也是比較經典的戰法。在功德林裡,劉帥特意讓廖耀湘寫過小部隊戰術,作為軍事學院的教材。

在200師開始後撤的時候,孫立人的新編38師也入緬了,正在向同古方向前進。西線的 英軍這時候正在撤退,大約7000人,日軍一個小部隊,大約一千多人,迂迴到英軍前面去了,先於英軍佔領了橋頭堡陣地,堵住了英軍的退路,英軍很慌,感覺自己被包圍了,軍長斯利姆馬上請求史迪威派兵增援,同時派人向孫立人求援。

孫立人還沒接到史迪威的命令,就直接命令劉放吾帶一個團去增援,其實那本來只是一小股日軍,又是遠離後方,物資已經十分缺乏,劉放吾帶著部隊趕到,一個側擊,日軍就主動撤退了,英軍被解救,這就是後來被吹上天的仁安羌之戰,其實並不算什麼特別激烈的戰鬥。不要說和200師同古血戰相比,和新編22師掩護撤退的戰鬥都沒法比。

就在這個時候,東南亞的日軍迅速北上,直插滇緬邊境,第六軍和六十六軍被輕鬆擊潰,滇緬交通斷絕,第五軍陷入日軍包圍,除了入緬較晚的96師相對比較順利的經緬北山區退回國內之外,杜聿明率領軍部直屬部隊和新編22師也向北撤退,200師隨後單獨行動,同樣是經過緬北山區,但在日軍的跟蹤追擊之下,損失慘重,後面只有200師殘部退回國內。

在被包圍之後,國軍統帥部命令杜聿明率領第五軍和新編三十八師退回國內,但史迪威主張跟隨英軍退入印度,實際上等於讓中國遠徵軍給英軍斷後,掩護英軍撤退,並幫助英軍穩定印緬邊境防線。所以杜聿明堅決反對,要求按照國軍統帥部的命令,直接退回國內,而孫立人則按照史迪威的命令,直接去了印度。之後,新編二十二師和第五軍軍部在野人山中被困,重慶又命令孫立人派人去搜索,將他們接到了印度。

在此過程中,國軍損失慘重。所謂十年青年十萬血,其實真正在同古與日軍作戰時的傷亡數量並不多,主要的傷亡都是在戰敗之後,回國路上遭到日軍追擊、側擊、偷襲,以及蚊蟲叮咬、引發流行病、物資缺乏等原因造成的,非戰鬥減員十分嚴重。尤其是第六軍和66軍,日軍剛到,就全軍潰散,倉皇逃竄,沿路還搶劫回國的華僑,如果不是宋希濂的71軍36師及時趕到,連怒江防線都要丟掉了,西南也就門戶大開了。

新編22師和新編38師退入印度之後,一開始在英帕爾,之後英國人害怕影響當地印度人,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就將一個監獄改為軍營,讓遠徵軍去駐紮,也就是蘭姆伽基地,一邊訓練,一邊從國內空運人員補充,這就是後來的駐印軍。除了新編22師和新編38師之外,後來又陸續運來了14師、30師和50師,都是土木系的部隊。因為陳誠聽說要接收美援武器,就把他的嫡系部隊趕緊派過來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1943年夏季,駐印軍開始反攻,一開始是新編22師和新編38師改編為新一軍,之後又加入了三個師,於是改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兩個軍,孫立人和廖耀湘分別任軍長,並且以此為主力,再配屬一部分美軍部隊,加上美軍提供空中支援,進行緬北反攻作戰,打到了滇緬邊境,和第二期遠徵軍會師,恢復了滇緬交通。

同時,駐紮在滇緬邊境的第二軍、第八軍、71軍、54軍、53軍等部隊,也在接收了美援武器裝備之後,編為兩個集團軍,也就是二十集團軍和十一集團軍,在1944下半年開始反攻,先後收復騰衝、龍陵等地,1945年初與駐印軍在密支那會師,這也是後來所說的第二期遠徵軍。在滇西反攻結束後,這些部隊改由陸軍總司令部指揮,後來又被調往東北,在解放戰爭中,一直在東北作戰,直到遼瀋戰役時被全部消滅。

到滇西反攻時期,因為國軍都已得到了美式裝備,戰鬥力已經大幅提高,而日軍這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物資緊缺,兵力緊張,但在反攻作戰中,國軍仍然傷亡慘重,比如在反攻騰衝時,日軍守軍只有一千多人,而國軍的傷亡卻達到了一萬多人。龍陵、松山等戰役中,國軍的表現也只能說很一般。當然,比起抗戰初期,還是大幅提高了。

相關焦點

  • 英軍剛獲救就對中國遠徵軍翻臉,竟然要繳孫立人的械
    當時指揮英軍的是英緬軍總司令哈羅德·亞歷山大,此人在二戰爆發後最高光的時刻就是成功指揮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但他的防守能力卻非常差,日軍進攻緬甸以來,英軍就幹了一件事,那就是不斷後撤。1942年4月17日,英緬軍第1師、英印軍第17師和裝甲第7旅共7000多人被日軍一部包圍在了仁安羌地區,多次突圍都被日軍給打了回來。英軍指揮官無奈之下,只得向中國遠徵軍求救。
  • 英軍自行北撤印度,卻把中國遠徵軍當作掩護部隊,留在緬北前線
    為了統一指揮,3月12日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正式設立。轄第5、6兩個軍。由於司令官衛立煌未到任,只能由副司令官、第5軍軍長杜聿明代理。 4月2日蔣介石又改派羅卓英擔任遠徵軍司令,並增調張軫第66軍入緬,編入遠徵軍戰鬥序列。該軍下轄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新編第28師(師長劉伯龍)、新編第29師(師長馬維驥)。
  • 中國遠徵軍:杜聿明為何執意走野人山回國,而拒絕繞道印度?
    1942年,為了保護滇緬公路這條給國民政府提供物資援助的國際救援線,也為了幫助英軍在東南亞抗擊日軍,國民政府組建了十萬人的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然而在緬甸的戰事並沒有像先前預期,在英軍全部退往印度,中國十萬遠徵軍成了日軍精銳師團在東南亞的活靶子,要知道此次出徵,蔣介石盡出自己的精銳部隊,包括當時唯一的機械化步兵師第五軍200師,
  • 中國遠徵軍:杜聿明為何執意走野人山回國,而拒絕繞道印度?
    1942年,為了保護滇緬公路這條給國民政府提供物資援助的國際救援線,也為了幫助英軍在東南亞抗擊日軍,國民政府組建了十萬人的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然而在緬甸的戰事並沒有像先前預期,在英軍全部退往印度,中國十萬遠徵軍成了日軍精銳師團在東南亞的活靶子,要知道此次出徵,蔣介石盡出自己的精銳部隊,包括當時唯一的機械化步兵師第五軍200師,
  • 英軍自行北撤印度,卻把中國遠徵軍當作掩護部隊,留在緬北前線
    為了統一指揮,3月12日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正式設立。轄第5、6兩個軍。由於司令官衛立煌未到任,只能由副司令官、第5軍軍長杜聿明代理。 4月2日蔣介石又改派羅卓英擔任遠徵軍司令,並增調張軫第66軍入緬,編入遠徵軍戰鬥序列。該軍下轄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新編第28師(師長劉伯龍)、新編第29師(師長馬維驥)。
  • 杜聿明帶領遠徵軍,過野人山損失慘重,他為何不學孫立人去印度?
    1942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徵軍出兵緬甸這一段歷史,大家應該都是清楚的。我們都知道杜聿明帶領的中國遠徵軍,在過野人山時損失慘重,大部隊基本上都是死在了野人山。 當時他從緬甸帶領著15000多名中國士兵出發回國,但是,經過野人山之後,活著回來的僅僅剩下了3000多人。
  • 中國遠徵軍:滇緬路上前僕後繼
    1942年1月31日,日軍擊潰英軍第16步兵旅,英軍一路潰敗,英方這才於2月3日向中國求援,請求遠徵軍入緬。2月16日,蔣介石下達命令:「優先運送第5軍入緬,所有野炮、戰地炮均應隨同出發。」第5軍當日即乘汽車到雲南西部毗鄰緬甸的畹町集中,再由英方派車接運入緬。
  • 野人山下的孫立人和杜聿明-道聽途說之四十一
    但是在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時候,英國軍隊在撤退專家亞歷山大(指揮過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陸軍主官)指揮下,背信棄義,使日軍包圍了遠徵軍。此時,杜聿明堅決執行蔣介石的回國命令,深入野人山,既沒有糧食補給,也沒有道路通行,結果大部隊幾乎是全軍覆沒。孫立人,帶著38師殿後,違抗老蔣命令,聽了老外史迪威的勸誡,撤到印度,部隊幾乎完好無損,後來以孫立人部為主體的中國駐印軍,成為橫掃緬甸日軍的主力。
  • 杜聿明帶領遠徵軍穿越野人山,死傷一萬餘人,背後的原因令人動容
    1942年,中國遠徵軍在兵力分散,情報不足的情況下被日軍各個擊破,為保留遠徵軍有生力量,蔣介石下令,遠徵軍立刻撤回國內。當時,杜聿明作為遠徵軍的統帥,帶領一萬五千餘名遠徵軍將士踏上了回國之路。 當時,杜聿明即將帶軍回到我國雲南騰衝,可就在回國前夕發現,必經之路被日軍搶先攻佔。
  • 中國抗日遠徵軍悍將--孫立人
    遠徵軍副帥杜聿明潰敗野人山   轉移至印度挫敗英軍小人之舉,贏得中國國威軍威   反攻緬甸勢如猛虎,拒絕受降殘酷剿滅日軍血債軍團,日軍聞風喪膽遠徵軍副帥杜聿明潰敗野人山  蔣介石的寵臣杜聿明除了依仗黃浦一期的老本和會玩坦克,根本就不會指揮陸軍。
  • 中國遠徵軍兩次入緬作戰,主要取得了哪些戰役的勝利?
    但此時的英軍,被小日本嚇破了膽,不僅不支持「平滿納會戰計劃」,還不要臉地要求遠徵軍接管防區,並派出一個師,掩護其撤退,這給了小日本可趁之機。不聽忠告和勸阻的英軍一退再退,一發不可收拾,暴露了最重要的戰略能源基地——仁安羌,在此日軍僅僅以兩個聯隊,便圍住了7000多人的英軍第1師。
  • 中國遠徵軍兩次入緬作戰,主要取得了哪些戰役的勝利?
    但此時的英軍,被小日本嚇破了膽,不僅不支持「平滿納會戰計劃」,還不要臉地要求遠徵軍接管防區,並派出一個師,掩護其撤退,這給了小日本可趁之機。不聽忠告和勸阻的英軍一退再退,一發不可收拾,暴露了最重要的戰略能源基地——仁安羌,在此日軍僅僅以兩個聯隊,便圍住了7000多人的英軍第1師。
  • 杜聿明為何非要從野人山撤退回國,而不選擇去距離更近的印度?
    關於撤退的路線,當時只有兩條路,一條是退往印度,還有一條就是從野人山撤退回國。那麼,當時作為中國遠徵軍實際的最高指揮官,杜聿明為什麼要選擇從野人山撤退回國,而不選擇退往路更好走,距離也近的印度呢?因為當時中國軍隊能撤退的幾條關鍵路線,像臘戍和密支那已經被日軍佔領了,能走的,除了去印度,就是翻越野人山回國。 首先,在撤退前的會議上,史迪威是要求杜聿明帶領中國遠徵軍撤退到印度的,但英軍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中國軍隊必須以「難民」的身份,繳械進入印度,這是當時中國軍隊各級將領和蔣介石無法接受的。
  • 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
    1942年2月,中國組成遠徵軍,下轄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4月,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英軍指揮官哈羅德·亞厲山大上將為掩護撤退,要求離開自己的防線去掩護英軍的側翼,第5軍指揮官杜聿明認為英軍當面敵情並不嚴重,不願為了掩護英軍而亂了自己的陣腳。
  • 殺入緬甸幹掉了16萬鬼子的中國遠徵軍,被英國人坑完又被蔣介石坑
    坑我們的中國遠徵軍原本我們和英國人分別都有自己的防守任務英國人負責防住西線然而,1942年4月在西面防線的英軍覺得打不過日本人了就把陣地直接丟了轉身就撤回印度而如果遠徵軍撤回印度則相當安全因為向西道路上日本人軍隊數量少防守非常薄弱當時的遠徵軍是以杜聿明為首
  • 中國遠徵軍入緬苦戰,老戰士親歷野人山,回憶當年失聲痛哭
    遠徵軍入緬苦戰,英軍卻無恥撤退1942年3月8日,中國遠徵軍先頭部隊第五軍第200師,在師長戴安瀾的帶領下,經過長途急行軍,進入彬文那東籲一帶的陣地。按照遠徵軍最高指揮部的戰略部署,他們的任務主要是協助英軍守住仰光,並掩護全軍集結兵力,準備和日軍決戰。
  • 中國遠徵軍入緬苦戰,老戰士親歷野人山,回憶當年失聲痛哭
    遠徵軍入緬苦戰,英軍卻無恥撤退1942年3月8日,中國遠徵軍先頭部隊第五軍第200師,在師長戴安瀾的帶領下,經過長途急行軍,進入彬文那東籲一帶的陣地。按照遠徵軍最高指揮部的戰略部署,他們的任務主要是協助英軍守住仰光,並掩護全軍集結兵力,準備和日軍決戰。
  • 中國遠徵軍血戰仁安羌
    緬甸,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英國在亞洲(除印度)最大的殖民地,是海外通往印度的門戶和蔣介石政府依賴外援最後的海陸通道。一旦失守,後果不堪設想。危急關頭,自知力量不足以抵擋兇猛日軍的英國,請求蔣介石政府的支援。經中、美、英3國協商,中國決定派精銳部隊組成遠徵軍入緬甸布防。
  • 血灑異鄉,心歸中華——第一次中國遠徵軍紀實
    在中國官兵讓敵我雙方側目之時,總體戰局卻繼續惡化。仰光丟失以後,英軍一潰千裡,空有武器裝備毫無戰鬥意志,巴不得早日撤退到印度。他們根本就是把中國軍隊當作墊背,所有危險任務都留給中國遠徵軍。在同古激戰,戴安瀾將軍急需支援之時,他們就率先逃跑。中國軍隊的奮戰成了英軍逃跑的最好掩護。
  • 中國遠徵軍血戰仁安羌
    緬甸,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英國在亞洲(除印度)最大的殖民地,是海外通往印度的門戶和蔣介石政府依賴外援最後的海陸通道。一旦失守,後果不堪設想。危急關頭,自知力量不足以抵擋兇猛日軍的英國,請求蔣介石政府的支援。經中、美、英3國協商,中國決定派精銳部隊組成遠徵軍入緬甸布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