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入緬的中國遠徵軍是第一期,包括的部隊主要是三個軍,中路杜聿明的第五軍,東路甘麗初的第六軍和張軫的六十六軍。杜聿明第五軍是這些部隊的主力,包括戴安瀾的200師、廖耀湘的新編22師和餘韶任師長的96師,孫立人的新編38師隸屬於張軫的六十六軍,在入緬之後就由總部直接指揮,脫離了張軫的指揮。
按照原定的計劃,先入緬的200師在同古堅守,頂住日軍,英軍在西邊頂住日軍,掩護側翼,東路第六軍和六十六軍負責掩護遠徵軍與國內的聯繫通道,主要負責在中路作戰的實際上是第五軍和新編三十八師。但這時候第五軍的三個師中,96師入緬較晚,並沒有參加同古的戰鬥,本來計劃是在平滿納與日軍會戰時充當主力的。
200師大約1萬多人,裝備水平在國軍同期的部隊中屬於比較好的,是主力部隊的裝備,在堅守同古的時候,還配屬了軍部摩託化了的騎兵團、工兵團,實際上相當於一個半師的兵力和裝備,對戰日軍一個師團,而且先於日軍到達同古,構築好了防禦工事,是準備持久防禦的,等待後續的新編22師和96師入緬,然後與日軍決戰。
應該說,戴安瀾率領200師在同古的抵抗還是打得挺不錯的,雖然日軍渡過色當河,攻擊200師後背,但與軍部的聯繫並未被完全切斷,所以還是堅持作戰十多天,也沒有落下風。但在兵力配置和部署上,因為兵力不足,導致一些地方的防禦存在漏洞,導致日軍在攻擊一段時間之後,找到了破綻,200師的形勢開始惡化,這也是不能迴避的客觀事實。
本來蔣還要200師繼續在同古死守下去,但杜聿明認為已經沒有繼續堅守的必要了,因為後續部隊遲遲無法趕到,西線的英軍又不戰而退,第五軍側翼已經暴露,所以原定的同古會戰計劃已經無法實現,他命令剛趕到同古的新編22師掩護200師撤退,廖耀湘指揮部隊分成小股部隊,阻擊和遲滯日軍,交叉掩護,逐步撤退,也是比較經典的戰法。在功德林裡,劉帥特意讓廖耀湘寫過小部隊戰術,作為軍事學院的教材。
在200師開始後撤的時候,孫立人的新編38師也入緬了,正在向同古方向前進。西線的 英軍這時候正在撤退,大約7000人,日軍一個小部隊,大約一千多人,迂迴到英軍前面去了,先於英軍佔領了橋頭堡陣地,堵住了英軍的退路,英軍很慌,感覺自己被包圍了,軍長斯利姆馬上請求史迪威派兵增援,同時派人向孫立人求援。
孫立人還沒接到史迪威的命令,就直接命令劉放吾帶一個團去增援,其實那本來只是一小股日軍,又是遠離後方,物資已經十分缺乏,劉放吾帶著部隊趕到,一個側擊,日軍就主動撤退了,英軍被解救,這就是後來被吹上天的仁安羌之戰,其實並不算什麼特別激烈的戰鬥。不要說和200師同古血戰相比,和新編22師掩護撤退的戰鬥都沒法比。
就在這個時候,東南亞的日軍迅速北上,直插滇緬邊境,第六軍和六十六軍被輕鬆擊潰,滇緬交通斷絕,第五軍陷入日軍包圍,除了入緬較晚的96師相對比較順利的經緬北山區退回國內之外,杜聿明率領軍部直屬部隊和新編22師也向北撤退,200師隨後單獨行動,同樣是經過緬北山區,但在日軍的跟蹤追擊之下,損失慘重,後面只有200師殘部退回國內。
在被包圍之後,國軍統帥部命令杜聿明率領第五軍和新編三十八師退回國內,但史迪威主張跟隨英軍退入印度,實際上等於讓中國遠徵軍給英軍斷後,掩護英軍撤退,並幫助英軍穩定印緬邊境防線。所以杜聿明堅決反對,要求按照國軍統帥部的命令,直接退回國內,而孫立人則按照史迪威的命令,直接去了印度。之後,新編二十二師和第五軍軍部在野人山中被困,重慶又命令孫立人派人去搜索,將他們接到了印度。
在此過程中,國軍損失慘重。所謂十年青年十萬血,其實真正在同古與日軍作戰時的傷亡數量並不多,主要的傷亡都是在戰敗之後,回國路上遭到日軍追擊、側擊、偷襲,以及蚊蟲叮咬、引發流行病、物資缺乏等原因造成的,非戰鬥減員十分嚴重。尤其是第六軍和66軍,日軍剛到,就全軍潰散,倉皇逃竄,沿路還搶劫回國的華僑,如果不是宋希濂的71軍36師及時趕到,連怒江防線都要丟掉了,西南也就門戶大開了。
新編22師和新編38師退入印度之後,一開始在英帕爾,之後英國人害怕影響當地印度人,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就將一個監獄改為軍營,讓遠徵軍去駐紮,也就是蘭姆伽基地,一邊訓練,一邊從國內空運人員補充,這就是後來的駐印軍。除了新編22師和新編38師之外,後來又陸續運來了14師、30師和50師,都是土木系的部隊。因為陳誠聽說要接收美援武器,就把他的嫡系部隊趕緊派過來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1943年夏季,駐印軍開始反攻,一開始是新編22師和新編38師改編為新一軍,之後又加入了三個師,於是改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兩個軍,孫立人和廖耀湘分別任軍長,並且以此為主力,再配屬一部分美軍部隊,加上美軍提供空中支援,進行緬北反攻作戰,打到了滇緬邊境,和第二期遠徵軍會師,恢復了滇緬交通。
同時,駐紮在滇緬邊境的第二軍、第八軍、71軍、54軍、53軍等部隊,也在接收了美援武器裝備之後,編為兩個集團軍,也就是二十集團軍和十一集團軍,在1944下半年開始反攻,先後收復騰衝、龍陵等地,1945年初與駐印軍在密支那會師,這也是後來所說的第二期遠徵軍。在滇西反攻結束後,這些部隊改由陸軍總司令部指揮,後來又被調往東北,在解放戰爭中,一直在東北作戰,直到遼瀋戰役時被全部消滅。
到滇西反攻時期,因為國軍都已得到了美式裝備,戰鬥力已經大幅提高,而日軍這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物資緊缺,兵力緊張,但在反攻作戰中,國軍仍然傷亡慘重,比如在反攻騰衝時,日軍守軍只有一千多人,而國軍的傷亡卻達到了一萬多人。龍陵、松山等戰役中,國軍的表現也只能說很一般。當然,比起抗戰初期,還是大幅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