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徵軍入緬苦戰,老戰士親歷野人山,回憶當年失聲痛哭

2020-12-10 古今文史札記

#歷史戰爭#

1942年1月,在中國湖南的芷江機場,距離湖南省會長沙500公裡的地方,第三次長沙保衛戰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戰場上急需的武器彈藥早已經裝上了飛機等待起飛,可飛機所需要的燃油卻在距離此地2000公裡外的緬甸仰光,所以十幾架運輸機始終都無法起飛。

最糟糕的還不止這些,當時佔據嶽麓山陣地的第九戰區炮兵第一旅,在戰鬥打得最激烈的時候,所需的炮彈也全部打光了。戰區長官急電重慶請求支援,可重慶方面卻告訴他彈藥還在緬甸仰光待運。

中國的抗戰歷來就非常的艱難,現如今軍用物資又如此匱乏,飛機無法起飛,彈藥無法送到,如果不將這種局面改變的話,那中國的抗戰必定會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而此時,中國所有的出海口都被侵華日軍佔領了,大量的抗戰物資早已經無法通過海路運輸到大陸,自打1940年,日軍佔領了越南後,滇越鐵路也從此被切斷了。

如此一來,1938年修建的連接中國昆明和緬甸仰光的滇緬公路,就成為了中國與國際聯繫的唯一一條交通命脈了。各種援華物資在這條公路上源源不斷地輸入到中國,也因此被日軍視為了眼中釘,肉中刺,日軍急於掐掉這段世界對於中國的輸血管,從而使我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1942年1月1日,日軍第15集團軍先以兩個師團的兵力,分成兩路向著緬甸進攻,他們一路入侵毛淡棉,然後又向北推進,入侵拔安,繼而沿公路北上。這個時候,駐守在緬甸的英軍不堪一擊,且節節敗退,使得毛淡棉和拔安相繼失守。在萬般無奈之下,英國人終於接受了美國的一再建議,向中國國民政府發出了派兵支援的請求。很快的,中國國民政府就組建起了「中國遠徵軍」進入緬甸,協同英軍作戰。

遠徵軍入緬苦戰,英軍卻無恥撤退

1942年3月8日,中國遠徵軍先頭部隊第五軍第200師,在師長戴安瀾的帶領下,經過長途急行軍,進入彬文那東籲一帶的陣地。按照遠徵軍最高指揮部的戰略部署,他們的任務主要是協助英軍守住仰光,並掩護全軍集結兵力,準備和日軍決戰。

但是,仰光失守,英軍也不斷後撤200師就成為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一道屏障。因此,「東籲保衛戰」就成了中國軍隊入緬以後的第一場大仗,這場仗打了足足12天,並且打得十分精彩。

3月18日,日軍啟動了40多架飛機,分三次轟炸東籲,並於19日追擊英軍,在踏上皮尤河大橋時,由200師設伏的前哨部隊突然間引爆了大橋,並對日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3月22日,日軍向鄂克春的守軍發起了猛攻,中國軍隊頑強抵抗,日軍的攻擊毫無進展。於是,中國軍隊伺機點燃了鄂克春四周的雜草灌木,草叢中的日軍拼命向外奔逃,就這樣火燒煙燻,伴隨著鬼子們的嗷嗷慘叫,戰士們的機關槍和手榴彈就在灌木叢外等著,出來一個打一個,根據遠徵軍的隨軍記錄,這把火至少幹掉了幾百個鬼子。

為解救東籲之急,遠徵軍急調95師上前增援,但由於日軍的猛烈轟炸,部隊被阻截在了彬文那一帶。日軍四五萬人的兵力再加上重炮、飛機,車輪戰式的向200師進攻,可直到3月29日,東籲依然還在中國軍隊手裡。

然而,就在200師正在和日軍浴血奮戰的時候,西線的英軍不但沒有積極配合作戰,反而把卑謬給丟掉了,而此時遠徵軍的後續部隊也很難跟進支援。為避免更大的損失,第五軍軍長決定放棄東籲,200師接到命令後迅速撤離。

老戰士親歷野人山,回憶當年失聲痛哭

新38師在奪取仁安羌之後,孫立人一面掩護英軍撤退,一面迅速集中兵力擴大戰果,痛擊日軍,並準備一路向南推進。就在此時,孫立人卻突然接到了撤退的命令,由於多方戰鬥進展不利,史迪威命令孫立人向北後撤,並準備曼德勒會戰,如此一來,日軍也就再度佔領了仁安羌,而中國遠徵軍浴血奮戰的戰果也就隨之付諸東流了。

日軍佔領仁安羌後,又在4月29日攻佔臘戌,隨後便兵分兩路,於一周後一路攻佔了八莫和密支那,直到此時,標誌著中國遠徵軍回國的最後一條通道也被完全掐斷了。另一路則沿著滇緬公路向中國境內進犯,於五月初推進到怒江通惠橋兩側。

中國第十一集團軍司令宋希濂奉命從滇西和昆明調軍,和日軍隔江對峙阻截日軍,如此一來,中國遠徵軍計劃的曼德勒會戰落空了。而英國人認為固守曼德勒已經沒有任何的意義了,所以決定放棄緬甸,退守印度。

入緬作戰失敗後,便開始了中英聯軍大撤退。史迪威將軍命令所有部隊撤退到印度,因為那裡是英軍的大後方,可中國的最高指揮官杜聿明卻不大願意,在杜聿明的回憶錄中是這樣說到的:「我召集各部隊長及參謀長商量後,決心仍按照蔣介石命令,向國境撤退,當時各將領均無異議。」可是,回國的路全被日軍掐斷了,到底該往哪撤?又要怎麼撤呢?

杜聿明看著作戰地圖,突然間想到了一條不是路的撤退路線,那就是「野人山」,「野人山」地區又叫作胡康河谷山,位於中國、緬甸和印度的交界處。1942年5月初,杜聿明率部進入「野人山」,由於是雨季,電臺受潮以後,根本無法和外界取得聯繫,眾人只能靠著指北針在原始森林中估計方向,還要時刻警惕著日軍飛機的偵查轟炸,因此行軍速度非常緩慢。

而眼前最麻煩的事還不止這些,「野人山」裡沒有食物,雖然進山前每個人都帶了乾糧,但很快就吃光了。為了保持體力,乾糧吃完就得殺戰馬,戰馬吃完就得逮野獸,野獸也抓不到了,戰士們就只能煮皮帶,但這些卻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於是,很多戰士就開始摘野果子吃,可野果子有很多都是有毒的,這樣一來,被毒死的、被餓死的戰士也就越來越多。最可怕的還不止這些,而是熱帶雨林中巨大的蚊子和吸血螞蝗。

中國遠徵軍的老戰士朱錫純,就曾親身經歷了「野人山」撤退的全過程,每當提到這件事,老人都是痛哭流涕。據朱錫純老人回憶:在野人山裡,螞蝗鑽進你的身體你都不知道,還有好多都鑽進戰士的腎袋裡面去了,有些人連心臟裡面都是螞蟥,後來路上死的人就越來越多了。而死的那些人也很奇怪,就那麼坐在那裡,抱著槍就死了。有一個地區,至少有兩三百公尺沒有斷過死人,連屍水都是黑色的……

因為沒有食物,很多戰士走著走著就倒下了,隨著戰士的倒地,成群的蚊子也會撲上來。據朱錫純老人講,「野人山」的蚊子個頭很大,就像銅錢大小,如此厲害的蚊子撲上來,很快就會把人身上的血吸乾。還有很多的戰士累得走不動,就想坐下來,可只要他們一坐下,成群的螞蟥就會悄悄地鑽進他們的皮膚裡吸血,吸著吸著人就昏死過去了,直到身體裡的血被吸乾,那時候,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著走出「野人山」。

據杜聿明回憶,此次「野人山」大撤退的傷亡人數僅以第五軍為例:軍直屬隊、200師、22師、96師,入緬作戰時一共是42000人,在作戰中直接傷亡7300人,在「野人山」撤退過程中傷亡人數卻高達14700人,最後只剩下了2萬人。

在大撤退中,沒有大戰鬥的情況下,傷亡人數竟是戰時的2倍多,這其中大部分都是倒在了野人山的原始密林中。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遠徵軍都進入了「野人山」,由孫立人帶領的部隊,他既沒有聽從蔣介石的命令,也沒有聽從自己直接上級的命令,而是聽了史迪威將軍的指揮,帶著自己的部隊撤到了印度,可見這孫立人還真是不簡單。

孫立人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杜聿明將軍肯聽從史迪威的命令的話,把軍隊全部撤到印度,那可以肯定的就是,不會有這麼多年輕的生命葬送在「野人山」了。

相關焦點

  • 倖存女兵回憶遠徵軍走野人山:白骨鋪就前進道路
    1942年5月,近3萬名中國遠徵軍將士因作戰失利被迫穿越野人山繞道回國,在數百裡的叢林之路上,2萬多名戰士喪身於此,最後只有幾千人活著走出了這片「綠色魔窟」。日前,記者找尋到了曾經從野人山走出的遠徵軍唯一在世女兵劉桂英。已經92歲高齡的老人聽力不大好,她在孫女的幫助下,向記者回顧了自己當年赴緬抗日的艱難歷程。
  • 中國遠徵軍回憶野人山:山洞中滿是中國人屍骨,女兵僅存活一位
    還調動了大量我軍士兵,組成中國遠徵軍,進入緬甸幫助英軍一起對抗日本法西斯。 中國遠徵軍正式入緬,幫助英國共同抵禦日軍。 次年,同古戰役爆發,這是緬甸戰場上規模最大,戰線拉的最長的一次防禦戰,我軍和英軍是守勢。為了掩護英軍撤退,中國遠徵軍必須穿越緬甸一個叫「野人山」的地方。
  • 遠徵軍回憶野人山:山洞中滿是中國軍人遺骸,女兵更是僅倖存一位
    而抗日戰爭的勝利更是靠著無數中國軍民的犧牲換來的,這其中就包括了中國遠徵軍,他們不僅在戰場之上拋頭顱、灑熱血,也在中印緬交界的野人山的山洞裡留下了累累白骨。01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
  • 赴緬的中國遠徵軍有多慘?三萬人進野人山只剩3000,女兵更是僅存一位
    而抗日戰爭的勝利更是靠著無數中國軍民的犧牲換來的,這其中就包括了中國遠徵軍,他們不僅在戰場之上拋頭顱、灑熱血,也在中印緬交界的野人山的山洞裡留下了累累白骨。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
  • 中國遠徵軍:杜聿明為何執意走野人山回國,而拒絕繞道印度?
    1942年,為了保護滇緬公路這條給國民政府提供物資援助的國際救援線,也為了幫助英軍在東南亞抗擊日軍,國民政府組建了十萬人的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然而在緬甸的戰事並沒有像先前預期,在英軍全部退往印度,中國十萬遠徵軍成了日軍精銳師團在東南亞的活靶子,要知道此次出徵,蔣介石盡出自己的精銳部隊,包括當時唯一的機械化步兵師第五軍200師,
  • 中國入緬遠徵軍慘狀:穿越野人山3萬人剩3000,女兵更是僅存一位
    ▲入緬中國遠徵軍舊照1941年12月23日,中英籤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但由於英軍始終心存疑慮,我國遠徵軍的兩個師在1942年2月中旬才進入了緬甸,當時,雖然中國軍隊的人數高於入侵緬甸的日本軍隊,但是作戰經驗和軍用設備都大大不如。特別是不熟悉當地環境這一點,讓遠徵軍吃了大虧。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中國入緬遠徵軍的慘狀。
  • 中國遠徵軍緬甸兵敗,經原始森林撤退回國,1.3萬人命喪野人山!
    比如,本組照片展示的:中國遠徵軍撤回時所經野人山的相關實物。(王子瑞 攝)太平洋戰爭1941年底爆發後,日軍入侵緬甸,企圖切斷國際援華物資賴以通過的滇緬公路。國民政府派10萬名精兵組成遠徵軍奔赴緬甸,和英美盟軍攜手抗日。後因為盟軍配合不力,遠徵軍不得不分四條路線撤退回國內,另有孫立人率新38師成建制撤回印度。
  • 她是唯一活著走出野人山的遠徵軍女兵,用經歷述說野人山的殘酷
    圖中的老奶奶名叫劉桂英,是遠徵軍穿越野人山唯一倖存的女兵。劉桂英出生湖南長沙的一戶農家,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那年,她正好考上長沙湘雅醫院。在醫院學成之後,有著報國志向的劉桂英和幾名同學報名參軍。劉桂英在新22師的醫療隊當了一名護士。
  • 中國遠徵軍的經歷,雖然800裡野人山損失慘重,確從印度王者歸來
    【中國遠徵軍】1942年3月由國民革命軍第五軍、第六軍、第六六軍組成的9個師、10萬人的遠徵軍開始入緬作戰,初期進展順利。但到了5月初日本開始攻佔遠徵軍的後路,局勢開始不利。5月8日日軍攻佔密支那,遠徵軍的退路被截斷,部隊開始分兵兩路撤退,一路撤到印度,一路走野人山進入雲南。
  • 中國遠徵軍老兵回憶:野人山最可怕的不是日軍而是這種小動物
    最近在聽《盜墓筆記》,在茂密的樹海裡提到了能夠吸光人血的草蜱子,這讓我想到中國遠徵軍在野人溝的經歷。1942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的最慘烈的時候,日本在中國投入了大部分兵力卻無論如何都無法徹底佔領我們這個頑強的國家,日本決定從西南方向入手切斷外國援助,同年中華民國應英國請求派中國遠徵軍十萬餘人入緬甸作戰。後來作戰不利遠徵軍回撤回國,在回國的路上遭遇了地獄一般的折磨。
  • 赴緬中國遠徵軍有多慘?三萬人進野人山剩3000,女兵更是僅存一位
    為了儘快從中國戰場騰出手來,日軍開始入侵緬甸,準備切斷滇緬公路。在意識到日軍的意圖後,中國迅速與英國籤訂了《雲南滇緬公路共同防禦協議》,1942年3月,中國派出10萬精銳士兵赴緬甸戰場,這就是著名的中國遠徵軍。中國遠徵軍去緬甸有多慘? 在進入緬甸之初,中國遠徵軍與英美盟友一起,給日軍以沉重打擊。但由於盟軍配合不力,中國遠徵軍不得不戰略撤退,返回中國。
  • 唯一1位活著走出野人山的中國女兵,晚年做了這樣1件事,令人感動
    滇緬公路是國民政府為運輸在國外購買的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而緊急修建的,在日軍攻佔越南之後,滇越鐵路中斷之後,滇緬公路就成為唯一一條中國與外界聯繫的運輸道路。為了保護滇緬公路的安全,以及配合在緬英軍的對日作戰,1942年3月,國民政府派出9個師10萬餘人,在杜聿明、孫立人等人的領導下入緬作戰。
  • 中國女兵被緬甸野人擄走,頭骨被當成水瓢,後人痛哭:我帶你回家
    中緬印交界處,有一片叫「野人山」的原始森林,那裡山巒重疊、林莽如海,野獸橫行,瘴氣瀰漫。克欽人是野人山的土著居民,他們尚處在原始部落時代,常年深居大山,不與現代人來往。上世紀40年代,我軍4萬戰士深入野人山,打算借道回國。不成想,扛過了槍林彈雨的戰士們,卻沒有走出這片危機重重的原始森林。
  • 中國遠徵軍兩次入緬作戰,主要取得了哪些戰役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不僅在遠東牽制了大量小日本軍隊,而且還組織中國遠徵軍兩次入緬,同英美同盟國一道,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貢獻。當然了,此舉為人,也是為己。對抗新興的小日本,近代積貧積弱的中國非常吃力,靠著四大國際通道,源源不斷輸入的國際援華物資,與之周旋。
  • 令人恐懼的野人山:三萬人進去三千人出來,為了生存連尿都要喝
    所以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應盟軍的要求中國組織力10萬遠徵軍入緬作戰,然而第一次中國遠徵軍的入緬作戰在持續了六個月之後終究是以失敗而告終,10萬遠徵軍只有5萬回到了中國,而其中只有2萬是戰鬥減員,其餘的三萬都留在了一個叫「野人山」的地方,這裡埋葬了大量的中國軍魂,那麼野人山這個地方究竟有多恐怖呢?
  • 歷史會說話:中國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的榮耀徵途與噩夢歸國路
    這支走出國門的軍隊,就是中國遠徵軍。這是中國與盟國進行軍事合作最直接的典範,也是繼甲午中日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迎戰,而對手,依然是日本。為此,在1941年的12月23日,蔣介石對外宣布中國將成立中英美軍事同盟,入緬作戰。中國遠徵軍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而組織的。二:血戰印緬的榮耀徵途提到遠徵軍,我不得不提一位將軍:戴安瀾。他是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生,1939年崑崙關戰役,率領200師以多敵少大破日軍,擊斃日軍少將中村正雄。
  • 遠徵軍老兵回憶穿越緬北野人山:每一步都是「死亡之旅」
    時間回到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跟日本相比,當時中國的軍事實力簡直是慘不忍睹,那為什麼中國還能硬生生的把日本拖到戰爭泥潭中呢?原因很簡單,一是中國人頑強的精神,二是美國的援助。正是因為有了美國援助的武器裝備,中國才能和日本有一拼之力。
  • 滇西抗戰紀念館之旅:被遺忘的遠徵軍,殊死的搏殺,不朽的英魂
    第一次入緬作戰1942年2月,中國抗戰的大後方,滇緬公路突然塵土飛揚,旌旗揮舞,一支浩浩蕩蕩的中國軍隊,好像一條望不到頭的灰色長龍,從雲南出發,開始向緬甸境內大規模挺進。這是由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組成的中國遠徵軍,共9個師10萬餘人。
  • 中國遠徵軍:途徑野人山,女兵被擄走幾十人,野人把頭蓋骨當水瓢
    總有人要代替百姓前去戰鬥,中國遠徵軍曾在外徵戰數年,足足前僕後繼的犧牲了6.7萬人。中國遠徵軍而其中將近一半的人數,3萬餘人卻並未犧牲在戰場上,而是永遠留在了荒蕪一片的野人山;野人山荒無人煙,唯一有的便是潛伏在山內的野人部落,因為野人山是原始叢林,以部落為體制的野人們都並未開化
  • 中國軍人最慘烈一仗:七千多入緬遠徵軍將士陣亡,日軍無人生還
    1942年,中國軍隊首次入緬作戰,戴安瀾率領的200師,孫立人率領的新38師都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由於英國軍隊的倉皇后撤,致使中國軍隊處於被動的狀態,最後各部隊奉命回國,中國當時最精銳的第五軍在野人山幾乎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