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降溫
相信大家都被故宮的初雪刷屏了吧
紫禁城
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
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
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今年恰逢故宮600周年紀念
11月15日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落下帷幕
展覽期間一票難求
看展的隊伍要排幾百米
沒能入場的小夥伴更是痛心疾首
不過沒關係!
誰說故宮的風採只能在北京一飽眼福?
在山城重慶
也有一座「紫禁城」
中國建築大師張永和
參與了修葺
今年剛剛竣工完成
錯過了紫禁城的初雪
不如一起來看看這座南國故宮吧~
01
百年老洋行,國寶避難所
在重慶市南岸區慈雲老街上有一座歷史建築群,這便是始建於1891年的安達森洋行。它依山面江,曾經主要經營鬃毛和臘肉及百貨等。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存放過被迫南遷的故宮國寶,因此被喻為南濱路上的「故宮」。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東北,故宮文物被迫南遷。1938年5月,南遷文物全部運到重慶,分三處保藏:第一處為川康銀行,現渝中區打銅街郵局大樓二樓倉庫,共存放3830箱;第二處是南岸王家沱吉時洋行倉庫,存放1814箱;第三處就是安達森洋行的倉庫,共存放3694箱。
(國寶文物從故宮遷出)
(文物抵達安達森洋行倉庫)
安達森洋行老闆是瑞典人,但這座建築卻沒有西式的拱頂連廊,沒有羅馬式柱頭,也沒有繁複的雕飾。它更像是一個中式的山寨古堡,土牆青瓦,屋簷低垂。雖樸素低調,卻經久耐用。
國寶南遷是絕對機密,老闆安達森對此守口如瓶,連附近的居民都不知道,這裡曾是一個「藏寶閣」。
而每當日軍飛機轟炸重慶時,老闆就會安排人員將瑞典國旗掛上房頂以求安全。最終安達森洋行倖免於被炸毀,藏於此處的故宮文物得以毫髮無損。
安達森洋行是重慶開埠建築的代表之一,更是故宮文化得以流傳的載體。2016年,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親臨慈雲老街,安達森洋行作為重點保護文物,將被修葺重建。
修建工作由中國著名建築大師張永和教授和他的非常建築工作室主持設計,今年剛剛竣工完成。重建後的安達森洋行,將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成為重慶故宮學院分院和故宮南遷文物紀念館。
02
新屋瓦新牆面
安達森洋行現存單體建築8棟,其中4棟建築為南岸區區級文物保護建築,另有1棟優秀歷史建築和3棟傳統風貌建築,佔地10000平方米,倉庫面積約2700平方米。
(1為優秀歷史建築,2-5文物保護建築,6-8為傳統風貌建築)
倉庫牆體有青磚清水牆、空鬥磚牆、夯土牆,門窗為木製,屋面為小青瓦,建築基座為條石。
整個地塊風貌破損嚴重,但建築大部分還是保留了原有特點。
(修葺前的倉庫,已破舊蒙塵)
根據文保等級不同,8棟建築的改造程度不盡相同,不同建築的牆面也將採用磚、夯土、玻璃等不同的改造材料。
文物保護等級的建築為2,3,4,5四棟靠後方的大型倉庫,非常建築的建築師們修復了青磚牆面、青瓦屋面,並將夯土牆以現代技術重建。
而對於其中優秀歷史等級的1號建築(最靠前的倉庫),青磚空鬥牆、紅磚構造柱被完整保留下來。為了採光和視覺效果,面對廣場及入口的牆面被修改為更為通透的落地玻璃門。
(紅磚拱廊)
側面的3棟小倉庫為傳統風貌等級的建築,設計師將屋面改為平石板瓦鋪設的卷棚屋面,牆面改為玻璃幕牆。在保持總體歷史風貌的同時,開放性也有所增加。
(平石板瓦屋面與原始青瓦屋面對比)
(平石板瓦屋面〈上方〉與原始青瓦屋面對比)
(新老牆面對比)
03
木桁架結構
傳承與創新
在現有的8棟建築裡,5棟為主體建築,因年久失修,部分屋面已經坍塌。
不過,建築內的木桁架結構大部分得以保留。在改造翻修工作中,對於功能完好、形態完整的原始結構,非常建築工作室決定保留,以再現在安達森洋行的原始風貌。
而損毀部分的重建工作,也延續使用了木桁架結構。由於每棟樓的尺度與屋面造型都各有不同,採取的桁架形式也各有不同。
此外,非常建築還引入了一種膠合木桁架結構,採用了多級撐杆以使受力均勻合理,同時減小了構件尺寸,降低了運輸及施工難度。
這種多級檁條組合連接的設計,非常適合長跨度結構,與中國傳統木拱橋的形態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澍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裡,也有類似的木屋頂結構設計。
其餘3棟附屬建築,規模較小,屋面跨度不大,於是建築師用一種鋼製曲柱梁來實現其卷棚屋頂的形態。梁柱一體,造型優美,與玻璃幕牆相輔相成,既有工業時代的遺風,又有現代主義建築的風格。
青灰色鋼結構還被運用到園內的涼亭中,精緻小巧,與建築遙相呼應。
-
「
修繕後的安達森洋行,是一個可以「用」,也可以「看」的博物館文化區。比如,「用」是指茶室、咖啡吧、餐飲、圖書館、演講廳等;「看」是指南遷文物紀念館以及故宮文化、藝術展示等。
」
—— 非常建築創始人 張永和
如今的安達森洋行每一棟的功能不同,它將擁有數字故宮、紫禁書院、教育中心及咖啡館等場所。
8棟建築,屋面層層疊疊,屋簷出挑,形成了多個半室外簷下空間,為交通路線、戶外活動提供了遮蔽。
作為故宮學院重慶分院及南遷文物紀念館,洋行內部的青石小路蜿蜒引導著參觀路線,出挑的屋簷遮陽擋雨。隨著青石階梯向上,建築師還設置有景觀平臺,拾級而上,一層一樓,一樓一景,讓遊客從不同高度、角度欣賞這座古建築群與重慶的山河風貌。
(青石階梯引導遊覽路線)
不忘歷史
才能更好的走向未來
下一次去重慶
除了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別忘記看看歷經滄桑的南國故宮
(文章來源 建道築格ArchiDogs,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