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了故宮六百年展?重慶還有座「故宮」

2020-12-10 手機鳳凰網

最近全國降溫

相信大家都被故宮的初雪刷屏了吧

紫禁城

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

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

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今年恰逢故宮600周年紀念

11月15日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落下帷幕

展覽期間一票難求

看展的隊伍要排幾百米

沒能入場的小夥伴更是痛心疾首

不過沒關係!

誰說故宮的風採只能在北京一飽眼福?

在山城重慶

也有一座「紫禁城」

中國建築大師張永和

參與了修葺

今年剛剛竣工完成

錯過了紫禁城的初雪

不如一起來看看這座南國故宮吧~

01

百年老洋行,國寶避難所

在重慶市南岸區慈雲老街上有一座歷史建築群,這便是始建於1891年的安達森洋行。它依山面江,曾經主要經營鬃毛和臘肉及百貨等。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存放過被迫南遷的故宮國寶,因此被喻為南濱路上的「故宮」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東北,故宮文物被迫南遷。1938年5月,南遷文物全部運到重慶,分三處保藏:第一處為川康銀行,現渝中區打銅街郵局大樓二樓倉庫,共存放3830箱;第二處是南岸王家沱吉時洋行倉庫,存放1814箱;第三處就是安達森洋行的倉庫,共存放3694箱。

(國寶文物從故宮遷出)

(文物抵達安達森洋行倉庫)

安達森洋行老闆是瑞典人,但這座建築卻沒有西式的拱頂連廊,沒有羅馬式柱頭,也沒有繁複的雕飾。它更像是一個中式的山寨古堡,土牆青瓦,屋簷低垂。雖樸素低調,卻經久耐用。

國寶南遷是絕對機密,老闆安達森對此守口如瓶,連附近的居民都不知道,這裡曾是一個「藏寶閣」

而每當日軍飛機轟炸重慶時,老闆就會安排人員將瑞典國旗掛上房頂以求安全。最終安達森洋行倖免於被炸毀,藏於此處的故宮文物得以毫髮無損。

安達森洋行是重慶開埠建築的代表之一,更是故宮文化得以流傳的載體。2016年,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親臨慈雲老街,安達森洋行作為重點保護文物,將被修葺重建。

修建工作由中國著名建築大師張永和教授和他的非常建築工作室主持設計,今年剛剛竣工完成。重建後的安達森洋行,將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成為重慶故宮學院分院故宮南遷文物紀念館

02

新屋瓦新牆面

安達森洋行現存單體建築8棟,其中4棟建築為南岸區區級文物保護建築,另有1棟優秀歷史建築和3棟傳統風貌建築,佔地10000平方米,倉庫面積約2700平方米。

(1為優秀歷史建築,2-5文物保護建築,6-8為傳統風貌建築)

倉庫牆體有青磚清水牆、空鬥磚牆、夯土牆,門窗為木製,屋面為小青瓦,建築基座為條石。

整個地塊風貌破損嚴重,但建築大部分還是保留了原有特點。

(修葺前的倉庫,已破舊蒙塵)

根據文保等級不同,8棟建築的改造程度不盡相同,不同建築的牆面也將採用磚、夯土、玻璃等不同的改造材料。

文物保護等級的建築為2,3,4,5四棟靠後方的大型倉庫,非常建築的建築師們修復了青磚牆面、青瓦屋面,並將夯土牆以現代技術重建。

而對於其中優秀歷史等級的1號建築(最靠前的倉庫),青磚空鬥牆、紅磚構造柱被完整保留下來。為了採光和視覺效果,面對廣場及入口的牆面被修改為更為通透的落地玻璃門。

(紅磚拱廊)

側面的3棟小倉庫為傳統風貌等級的建築,設計師將屋面改為平石板瓦鋪設的卷棚屋面,牆面改為玻璃幕牆。在保持總體歷史風貌的同時,開放性也有所增加。

(平石板瓦屋面與原始青瓦屋面對比)

(平石板瓦屋面〈上方〉與原始青瓦屋面對比)

(新老牆面對比)

03

木桁架結構

傳承與創新

在現有的8棟建築裡,5棟為主體建築,因年久失修,部分屋面已經坍塌。

不過,建築內的木桁架結構大部分得以保留。在改造翻修工作中,對於功能完好、形態完整的原始結構,非常建築工作室決定保留,以再現在安達森洋行的原始風貌。

而損毀部分的重建工作,也延續使用了木桁架結構。由於每棟樓的尺度與屋面造型都各有不同,採取的桁架形式也各有不同。

此外,非常建築還引入了一種膠合木桁架結構,採用了多級撐杆以使受力均勻合理,同時減小了構件尺寸,降低了運輸及施工難度。

這種多級檁條組合連接的設計,非常適合長跨度結構,與中國傳統木拱橋的形態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澍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裡,也有類似的木屋頂結構設計。

其餘3棟附屬建築,規模較小,屋面跨度不大,於是建築師用一種鋼製曲柱梁來實現其卷棚屋頂的形態。梁柱一體,造型優美,與玻璃幕牆相輔相成,既有工業時代的遺風,又有現代主義建築的風格。

青灰色鋼結構還被運用到園內的涼亭中,精緻小巧,與建築遙相呼應。

-

修繕後的安達森洋行,是一個可以「用」,也可以「看」的博物館文化區。比如,「用」是指茶室、咖啡吧、餐飲、圖書館、演講廳等;「看」是指南遷文物紀念館以及故宮文化、藝術展示等。

—— 非常建築創始人 張永和

如今的安達森洋行每一棟的功能不同,它將擁有數字故宮、紫禁書院、教育中心及咖啡館等場所。

8棟建築,屋面層層疊疊,屋簷出挑,形成了多個半室外簷下空間,為交通路線、戶外活動提供了遮蔽。

作為故宮學院重慶分院及南遷文物紀念館,洋行內部的青石小路蜿蜒引導著參觀路線,出挑的屋簷遮陽擋雨。隨著青石階梯向上,建築師還設置有景觀平臺,拾級而上,層一樓,一樓一景,讓遊客從不同高度、角度欣賞這座古建築群與重慶的山河風貌。

(青石階梯引導遊覽路線)

不忘歷史

才能更好的走向未來

下一次去重慶

除了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別忘記看看歷經滄桑的南國故宮

(文章來源 建道築格ArchiDogs,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紫禁城六百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以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展現紫禁城六百年歷史。據報導,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9月10日,作為故宮博物院系列紀念展之一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午門開幕,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生動展現了紫禁城600年的風雨歷程,這也是今年故宮博物院的重量級展覽。展覽展至11月15日,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此次展覽使用了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
  • 《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故宮背後有這些故事
    (《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從2020年12月31日到2021年1月2日,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檔與觀眾如約見面。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
  • 450餘件展品亮相「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故宮大展讓...
    來源標題:紫禁城大展讓六百年歷史走上前臺  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嘉賓欣賞琉璃走獸。
  • 故宮六百年大展看什麼?精華就在此!
    那就看看上證報為您帶來的故宮六百年大展文物精選吧!明永樂十八年(1420),故宮建成,明朝遷都北京。時至今年,已彈指600年。為此,故宮近期推出一場視覺文化盛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不少一級文物將登場亮相!
  • 《我在故宮六百年》從歷史的遠方走向故宮601年
    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今晚20:00檔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通過三大亮點新年敬獻,開啟故宮全新的時間之旅。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該片聚焦故宮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文保工作者,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的奇妙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 《大故宮六百年風雲史》:品讀歷史故事,體味故宮六百年風雲變幻
    2020年,是北京故宮的六百歲生日。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裡,向大家推薦一本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老師的新書《大故宮六百年風雲史》。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將會對故宮的建成、故宮的文物、明清兩個朝代的歷史和人物,有一個全新視角的認識。
  • 故宮六百年大展直播觀看人數有多少?
    故宮六百年大展直播觀看人數有多少?  截至9月10日14時直播結束時,故宮博物院和央視新聞官方微博的直播觀看人數已分別達到近70萬和174餘萬,累計實現超200萬觀看該場直播。  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六百年超級大展,終於在9月10日揭開神秘的面紗。而正當人們準備到現場一窺究竟之時,一場長達8個小時的線上直播,率先讓人們實現「雲遊」故宮及大展。
  • 不用再等一百年! 上遊新聞帶你看故宮600年大展
    今年,這座恢宏的宮殿群已整整600周歲。想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嗎,看這個展就對了!「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號稱「錯過再等一百年」的展覽,再現了紫禁城600年風雨歷程,不少珍貴文物為首展。這樣的故宮,堪稱一生僅一次。11月15日是展覽最後一天。還沒來得及去看?那就再等100年?等等,還有一個辦法——跟隨上遊新聞記者的鏡頭前去探秘吧!
  • 故宮屋頂為何不落草?《我在故宮六百年》來揭秘
    現代快報訊(記者 胡玉梅 李藝蘅)時隔 4 年之後,《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近日面世,開播不久就收穫了 9.2 分的高分。這回,節目組把鏡頭對準了故宮古建部、文保科技部等,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講述"故宮匠人"修繕故宮的故事。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故宮簡史》:從24位帝王的紫禁城到尋常百姓的故宮,上下六百年
    馬毓鴻先生的家族三代,都與故宮淵源頗深,掌握著大量關於故宮的一手資料,而他個人亦因喜好文物收藏,鍾情中華文化,曾主動捐贈書畫給北京故宮,更與數位南北故宮院長多有私交,對這兩座同名的博物館可謂是親身體驗、長期觀察、近水樓臺……也因此,在本書的寫作中,他可以跳出學術探究路線,甩開故宮學者的包袱,脫離傳統平鋪直敘的窠臼,以偵探推理和創新想像的手法,輔以精彩的敘事方式,重新復原紫禁城和故宮六百年來千絲萬縷的互動歷程
  • 《我在故宮六百年》跟隨宮城匠人發現故宮之美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突然在Bilibili(簡稱「B站」)爆紅,並將故宮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帶火。四年後,它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2020年末跨年上映(在央視和B站首播),三集的體量聚焦於故宮古建,讓網友們發出「看不夠」的感慨。開播當天,#我在故宮六百年#就登上熱搜,閱讀量2.2億。B站評分9.9,豆瓣評分高達9.2分。和《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樣,《我在故宮六百年》基本採用了原先的團隊,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
  • 雲遊故宮六百年
    一眨眼的工夫,旭日光芒噴薄而出,萬道光芒通過雲朵之間的間隙,絲絲縷縷灑落在這座六百年的古木建築上,霎時間,整座故宮更顯得氣勢磅礴,華麗而威嚴。隨著景點的開放,我慢慢地走進了紫禁城,耳邊感覺有風吹過,恍恍惚惚間,感覺時間好像在倒流,仿佛公元1420年,明朝永樂皇帝那一句莊嚴的宣告:「北京宮殿,今已告成」還能在這個時候響徹整個故宮的上空!從1420年到2020年,故宮有六百歲了!
  • 故宮人寫故宮的建築史 |《故宮營建六百年》
    在我看來,故宮博物院最具唯一性的收藏品就是故宮古建築群。中國習慣上將前朝的宮殿稱為故宮,如明初工部蕭洵記錄元大都宮殿的著作就名為《故宮遺錄》。辛亥革命以後,我們也稱明清宮殿為故宮。中國自秦建立統一大帝國以來,經歷了十多次帝國的興替,還有更多次割據政權的興亡,每個政權都建造了自己的宮殿。歷史文獻中留下了豐富記載與描述,人間仙境般的宮闕,令人神往。
  •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亮相故宮博物院
    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大展由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圖為觀眾參觀展覽。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播 聚焦古建修繕保護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海報。
  • 故宮建成六百年 我們應該看什麼?
    從9月10日開始到11月15日,故宮特別在午門正樓以及東、西雁翅樓展廳舉辦了「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大展由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方便觀眾理解貫穿於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感受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 故宮六百年大展開啟8小時沉浸式直播,「深度雲上遊」還有多少新可能
    來源:北京商報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六百年超級大展,終於在9月10日揭開神秘的面紗。而正當人們準備到現場一窺究竟之時,一場長達8個小時的線上直播,率先讓人們實現「雲遊」故宮及大展。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此次直播活動包括「紫禁城此時此刻」「說說太和殿那些您不知道的事」「寧壽宮花園:乾隆頤養之地」「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等多板塊內容,同時重磅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也將通過「雲探展」的形式讓人們先睹為快。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450餘件文物講述故宮的前世今生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 六百年來,25朝24帝在這座宮殿,這方唱罷那家登場。如何將幾百年來紫禁城的春夏秋冬、日月星辰濃縮到一個展中去? 這些都可以在9月10日開展的故宮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