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中,僅淞滬一戰國軍便損失33萬餘人,在武漢會戰中更是損失40多萬,可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實際戰死人數只有34萬人,其餘的人多數加入我軍或就地遣散,差異如此之大跟時局有關,同時跟蔣介石強行徵兵也有關,因此除了他的嫡系部隊,起義、投誠和被俘的部隊遠遠大於傷亡人數,而這三者待遇差距在全國解放後也明確不同。
首先是起義將領:程潛、劉斐、盧漢、劉文輝、陳明仁、傅作義,陶峙嶽,董其武等人。
其中陳明仁作戰出色,早在北伐戰爭期間就戰功赫赫,至於劉斐出身桂系,歷任參謀次長,高級軍事顧問等職,在國軍中位高權重,主管軍事,程潛為國軍元老和湖南省主席,他們在國軍中屬於主動起義,在戰爭開始前,親自率領軍隊投奔我軍,因此其部下大多直接編入我軍,繼續執行戰鬥任務,為祖國安全和統一作出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對於主動起義的將領,他們的待遇往往更高。
傅作義曾歷任正國級幹部、水利部部長,董其武曾遠赴異國參戰,回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陳明仁率軍前往西南剿匪,後來也被授予上將軍銜,程潛、盧漢等人起義後,基本職務不變,並且歷任正國級幹部。
傅作義
不過國軍將領起義也看時局,傅作義在天津失守後決定起義,起義過程中也磕磕絆絆,並且在之前他決定炸掉天壇,作為臨時機場,直到我軍火力覆蓋天壇,他才決定通電起義,和平解放北平。
當時偉人對他說:「你是北京的大功臣,應該獎你一枚天壇一樣大的獎章。」
其次投誠是將領,投誠意指投降,但和投降不同,它是指交戰後,敵軍自知不敵投降我軍,將全部軍隊及其武器交給我軍管理,代表人物:鄭洞國、李文、馬鴻賓等人,他們的待遇相比主動起義的將領要差一些,不過也能做到副國級幹部。
遼瀋戰役期間,林總率軍勢不可擋,鄭洞國身為愛國名將,本就對國民政府失望至極,同時戰場上的連續失利,也讓他灰心喪意。
鄭洞國
鄭洞國曾在兵臨城下之際試圖突破包圍,可突圍失敗後,其部下將領在彈盡糧絕之下,幾乎喪失作戰意志,為此他只能率領部隊投誠,在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歷任水利部參事、政協委員等職務。
馬鴻賓在我軍挺進寧夏之際,原本想丟下部下,自己攜家人出逃,可在傅作義等人的勸說下, 他最終決定通電投誠。
馬鴻賓
馬鴻賓雖然出身馬家軍,可他不同於惡臭軍閥馬步芳等人,在抗戰年代他屢立奇功,堅決抵禦外侮,除此之外,在管理甘肅期間,馬鴻賓對當地的經濟、政治、教育上頗有成就,因此在全國解放後,他也曾做到副國級職務。
最後投降被俘的將領代表人物有:王耀武、杜聿明、廖耀湘、黃維、宋希濂、沈醉等人。他們從待遇而言肯定最差,可在生活條件上,我軍對其沒有任何虐待,甚至超過普通生活,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我軍還專門派人去內蒙古給他們打黃羊肉吃。
除此之外,杜聿明、黃維等人的結石病都是在功德林治好的,尤其是杜聿明我黨為治好他的頑疾,付出大量人力、財力,對於他的脊椎炎,功德林特意為他制定石膏板,並託人在香港買藥,這藥是我黨拿黃金換來的。
杜聿明在功德林期間,思想逐漸改變,在管理人員的幫助下,思想上逐漸靠近我黨,並在撰寫回憶材料時,對我黨研究軍史起到巨大作用。
杜聿明
1959年,他在第一批特赦犯中,出獄我黨安排他在政使館工作,主要任務是撰寫歷史、近代軍史等,值得一提的是,杜聿明後來擔任正國級幹部,他的女兒杜致禮嫁給了楊振寧院士。
黃維與杜聿明等人不同,他是傳統武將與儒將的結合,在方志敏、劉疇西等人被捕後,他聽說俞濟時碰見他們非但不打招呼主動幫忙,反而顯示出其優越地位,揮手就讓人將劉疇西押走了,黃維對他異常不滿,每次見面都刻薄一下他。
黃維
黃維此人重情義不假,可他對蔣介石亦是死忠,直到1975年才作為最後一批戰犯被釋放。
在功德林居住期間,他的結石病和杜聿明一樣,被同期治好,此外在餐食的安排上,他始終少不了鮮奶雞蛋,在祖國最困難時亦沒有委屈他。
黃維在功德林期間,好研究永動機,被釋放出獄後擔任政史專員,後擔任政協委員,值得一提的是,妻子蔡若曙在漫長的等待中精神遭受打擊,在他出獄一年後結束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