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生態危機產生之後,人們往往又從傳統的環境觀「一種人地對立的觀點」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即所謂新的環境觀認為「人類是自然的兒子而不是主人」。如果找不到或找不對產生自然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然生態危機。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與此相應,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人類對自然生態的影響,越來越突出,已由隱性轉化為顯性。
根據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地球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17年第4期:主導地球系統變化率一直都是來自天文學和地球物理因素;但在過去60年,人為因素驅動的地球系統變化異常迅速。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的研究人員在The Anthropocene Review發文《人類世方程式》(The Anthropocene equation)指出:「過去7000年中,驅動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力量來自天文學——太陽強度的變化和軌道參數的微妙變化,以及一些火山活動,它們的驅動變化的速度是每世紀0.01℃;但在過去45年中,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使溫度上升速度提高到每世紀1.7℃,使自然背景率相形見絀。」據此比較,得出人為因素相較於自然力量達170倍的結論,即是說人類對地球系統的影響是自然力量的170倍。研究人員表示,人類導致的氣候變化幅度看起來更像隕石撞擊,而不是漸進變化;論文警告,地球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但人類力量構成的氣候變遷若未能獲得緩解,人類可能觸動「社會瓦解」的開關。
那麼,自然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在哪裡?我們不乏從佛教文化中來尋找答案。
佛教《瓔珞本業經》:「凡夫眾生,住五陰中,為正報之士;山林大地共有,名依報之士。」
佛教《佛說大般泥洹經》:「一切草木作壽命想,如是說者我所不聽;作是說者,當知是輩外道弟子。」又《佛說羅摩伽經》:「草木非壽命,作壽命想,眾生非草木,作草木想;於非因果,作因果想……普願眾生,離此諸想。」
佛教《瑜伽師地論》:「於外所得器世界中,飲食果藥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消變不平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非時中夭,是名殺生增上果。若器世間眾果甚少,果不滋長果多朽壞,果不貞實果多雨澤,諸果乾枯或全無果,如是一切名不與取增上果。」
又《大乘菩薩藏正法經》云:「世間眾生心心所,相續所生無間斷,聖尊大智遍了知。」
由此可見,有情與非有情是有區別的。有情必定是有心識的,能夠見聞覺知;而非有情,如花草樹木,則僅有物性而已。有情眾生,因為他所造作的一切善業、惡業或是無記業而在六道中輪迴,這是有情眾生的正報;而非有情,如花草樹木則只是有情業力本身共同感召而成的屬於有情眾生受用的增上果,相對於正報而言,它是依報。換句話說,生命主體的行為是與果報結合起來的;個人所造的業或個人的行為,形成別業;社會群體共同所造的業,則為共業。我們不僅受個體別業的制約,還在更大範圍內受到共業的制約。
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我們生命相續的原理。這裡包含二層意思,一是依報由正報生出;二是依報隨著正報的變化而變化。依報與正報,是一體兩面、是依正不二的關係。依正關係是生態系統相因相成的內在發展規律,在生態系統中,精神生態是正報,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是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