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簡菊芳
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中國氣象局科技領軍人才、首批中國氣象局青年英才、十佳全國優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鄒競蒙氣象科技人才獎、涂長望青年氣象科技獎、第五屆計算地球青年人才獎等,面對榮譽,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氣候變化室主任周波濤卻認為,他只是專注於氣候變化領域科研工作而已。
從本科到博士畢業,周波濤將專業鎖定在氣候和氣候變化研究上。2006年,從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畢業後,周波濤在國家氣候中心主要從事氣候變化機理與預測預估研究以及氣候變化業務服務工作。「科研+業務服務,氣候變化的研究不是空中樓閣,它最終是要為業務和服務提供支撐的。」周波濤這樣認為。
「科研的魅力在於不斷創新」
「一個新的變化事實、新的氣候現象、新的物理機制的發現,都會讓科研人員為之興奮。」周波濤說,科研的魅力在於不斷創新,哪怕這種創新只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小步。
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科學界對低層溫度的研究比較充分,而對高空溫度變化則較少關注。周波濤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基於CMIP5全球氣候系統模式模擬結果,評估了模式對反映高空溫度變化的亞洲太平洋濤動模態的模擬性能,並預估了其未來變化趨勢。指出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亞洲太平洋濤動在21世紀將會減弱東移。他還對比了全新世暖期亞洲太平洋濤動的變化,發現全新世暖期亞洲太平洋濤動在春季較現代偏弱,在夏季較現代偏強,進而影響區域關鍵環流系統,造成與現在不同的降水格局。
此外,他還圍繞東亞氣候系統和災害性氣候變化機理,揭示出一系列新事實、新特徵以及物理機制。例如,揭示了影響西太平洋颱風活動和我國旱澇變化的若干重要過程和預測新信號,特別是熱帶的哈德萊環流、中高緯度的亞洲太平洋濤動和北大西洋濤動模態、南半球澳大利亞東側海溫等的重要影響與機制。他的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對全球氣候系統和東亞災害性氣候發生規律的認識,也為該區域氣候預測奠定了科學基礎,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
「理論結合實際科研才接地氣」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如何?這是決策者和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周波濤和團隊研製了中國高解析度的極端氣候指數數據集,指出在未來變暖的背景下,中國區域極端最低溫增加幅度強於極端最高溫的增加幅度;暖日暖夜頻次增加,冷日冷夜頻次減少;高溫日數增加,霜凍日數和冰凍日數減少。他還定量評估了不同極端氣候指數變化預估的不確定性源,以及排放情景、模式差異和自然變率在全國和區域尺度預估不確定性中的相對貢獻,揭示了未來我國暴雨洪澇和高溫等的風險格局。
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深化了科學界對極端氣候事件及相關風險變化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為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和加強災害風險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他還與同事們一起,立足國家內政外交的需求,應用氣候變化研究成果,編寫了大量氣候變化決策服務材料,為黨中央、國務院提供了強有力的氣候變化決策諮詢。在他的帶領下,其所在的氣候變化室被中國氣象局評為重大氣象服務先進集體。
此外,周波濤作為團隊負責人,正依託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創新團隊,和團隊成員以及省局相關人員一起聯合開展氣候承載力研究,研發氣候承載力的評估方法和指標體系。周波濤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工作,可以為某一區域的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決策依據,不僅有助於當地合理利用氣候資源,還可以避免盲目建設,減少因氣候風險造成的損失。
「科研需要時間更需要思路」
眾多的科研項目,是周波濤工作的一部分,工作時間被業務和服務等安排得滿滿當當,大部分的科研時間只能是靠「擠」。對周波濤來說,基本上沒有上班和下班的概念,周末時間用來做科研項目或者開會也是平常的,那也是他的工作和專業興趣所在。
作為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技術支撐組成員,周波濤參與了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為期7年的編寫全過程,有機會接觸到氣候變化領域的國內外頂尖的團隊和專家,這不僅開拓了他的視野,豐富了思路,對氣候變化知識體系和氣候變化研究國際前沿有了更新的了解,也讓他看到了國內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優勢和不足。
譬如,氣候變化歸因作為國際研究熱點,當時我國在該領域研究卻相對較少。為此,他積極推動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他所在的氣候變化室團隊已在這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相關學術論文在國際頂級刊物上發表,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
科研沒有止步,周波濤仍將一如既往揭示氣候密碼,探索變化奧秘。
(責任編輯:劉淑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