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結束了約旦沙漠夢幻之旅後,天剛擦黑,我們的車子就往約旦與以色列靠近死海的邊界海關進發。
各位都知道,死海是鹹的,鹽分大到人可以漂浮。但其實對於整個死海地區,最大的特點還是它的氣壓的與眾不同,因為死海地區低於海拔400米。這個對於沒來過的人,可能就是個數字概念,但一旦身臨其境,立刻就有了質的不同。
當導遊說,我們馬上進入死海地區了,我開始注意道路兩旁的海拔數字,顯示負100米時,耳朵開始有壓力感,到負300米時已經很明顯,不僅耳朵難受,整個身體好像也處於濃密的空氣罐裡。到了最低點時,耳朵轟鳴,跟飛機降落時的感受一模一樣,還是那種降落技術不好,或天氣狀況不佳時的感受。不誇張地說,像是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真有點靠近「死亡」的趕腳,難怪起名「死」海。再看看手中的水瓶,完全變了形狀,整個瓶子成了一幅婀娜多姿的少女雕塑。
但是事務的確都是一分為二的,儘管大家耳朵嗡嗡響,身體略有不適,但看著車窗外的晚霞,卻也別有一番滋味。那晚霞,是我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未見過的,不僅顏色出奇的紅,而且面積巨大,大片的天空都是紅的,像是遠處燃起了烈焰,持續時間也比較長。
長途的沙漠顛簸,終於回到了以色列的特拉維夫,這次我換到了古城雅法旁邊的一家民宿,因為是晚上了,加之特拉維夫的街道曲曲彎彎(整個以色列其實都是),到了門口仔細辨認,才發現這將是我「下榻」的家。
從門口看,就像是回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大門藤蔓纏繞,燈光昏暗,按了門鈴,進到門廳,發現這個家很袖珍。我自己拎著行李,通過窄窄的樓梯,好不容易上到三樓前臺。不過,看到狹窄樓梯兩邊都是家庭照片或小裝飾,頗有點懷古的趕腳。不管怎麼說,比起沙漠,我又身處現代都市,但夢裡還閃現著羅馬古城和佩特拉熙熙攘攘的繁華盛世,還有那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的古代沙場……
民宿早餐的地方
小傢伙也想吃點
好了,今天我帶各位去看看以色列北部港口的兩個城市,海法和阿卡。
火車沿著地中海從特拉維夫開向海法
海法是以色列最大的港口城市,位列全國城市探花地位。方圓60平方公裡,人口也只有30來萬,是一個風景優美,具有典型地中海氣候的小城。但海法的歷史與以其他以色列城市一樣,都經歷了域外歷代王朝的入侵。不過20世紀初興建的從大馬士革到麥地拿(Medinal)的鐵路,還有英國管治期間修建的海軍基地和石油工業基礎,使得海法既是一個旅遊城市,更是以色列的貿易和石油重鎮。
我要帶您去看的,是一個與工業和港口無關的地方,事實上它是一個年輕宗教的聖地——巴哈伊城市花園。
巴哈伊花園與巴哈伊教息息相關。巴哈伊教簡稱巴哈伊,曾經也叫大同教,是由巴哈歐拉於十九世紀中葉在伊朗創立的,巴哈伊教義的三個核心原則簡單概括即是: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家。巴哈伊教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最為年輕,但在新興宗教裡發展得也最快。目前,巴哈伊分布於全世界235個國家和地區,出自2100多個種族和部落。
我們要去看的是海法巴哈伊城市花園,與古代巴比倫空中花園也許只是地名的差異,它是來以色列遊玩的人最為嚮往的景點之一。
我按照網上給出的參觀時間,準時到達了集合處。景點志願者帶領我們從花園中間處,慢慢開始拾級上山。邊走,「導遊」邊介紹了巴哈伊的概況。
這項工程是由巴哈伊教的先知巴哈歐拉於1891年開始的。最初只是選擇此地,作為巴哈伊教創始人巴孛的陵墓,在經歷了100多年的風風雨雨,2001年向世人開放,如今它已成為以色列的旅遊勝地。據介紹,建造巴哈伊花園總共花費了2.5億美元,每年光維護就需400萬美元。不過,當我們站在花園最高處,俯瞰前面的地中海時,不得不讚嘆以色列人,或者說是巴哈伊教的創始先驅們的英明決策,以及獨到的眼光,還有鍥而不捨的奮鬥精神。因為,從今天的規模和景致來看,堪稱人類偉大創舉,要不,人們怎會把這裡叫做當代巴比倫城市空中花園呢!同時,它也獲得了世界文化遺產的榮譽,看來確是實至名歸。
巴哈伊花園背靠有著「上帝之山」稱號的卡梅爾山,對面就是美麗的地中海,湛藍的海水,還有繁忙的港口,使得空中花園成為了連接海水與藍天的紐帶。
當我們從頂上一級一級往下走,我們被這個工程的宏大,設計的巧妙,還有那些叫不上名的植物和花卉而震撼!我問了下「導遊」,得知這個區域光花卉就有445種,樹木有50多種,而且那些花卉是隨著季節而變換的。
更難能可貴的是,儘管以色列是一個缺水的國家,但巴哈伊花園共19級平臺式階梯,每隔一個平臺就有一處噴泉,噴泉的流水都與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不同,水流非常密集快速,形成了一道厚厚的水簾,而且這些水絕大部分來自海水,有80%是經過海水淡化處理的。這樣的水循環系統,對於垂直高度有225米,最大坡度達63度的山坡來說,特別是一個缺水的城市而言,實在是一件難以想像的設想。
當然,對於遊客來說,更為好奇的,還是什麼人住在這裡?都是什麼人來打理日常運維工作?資金從何處來?
答案讓我們有些意外,由於巴哈伊教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各地包括巴哈伊城市花園,也只是一個宗教場合,除了巴孛陵寢是個標準的教堂外,其他都是與自然合為一體的植物園和景觀。有意思的是,海法這個花園平時運維都是一個由全世界選舉出來的管理委員會來運轉,這個委員會有9人,輪流從世界各地的巴哈伊教信奉者中選出。
下面這個圓頂白色建築就是管理人員的房屋。
下面這個是高等法院性質的機構,也處理海法市的一些事務。
再下面這個是放置了許多紙質資料和影像資料等的建築,也可以用於開會等。
離開依依不捨的城市空中花園,我搭乘城際大巴,奔向更為古老的一個城市阿卡。
阿卡也是個港口城市,比海法歷史更為悠久,據文獻記載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腓尼基時代(約3000年前)起,就一直有人類居住在這裡。歷史上,阿卡曾受埃及人、羅馬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統治。古代時,阿卡是從地中海海岸通往西亞內陸的重要港口,但後來逐步被海法港取代,港灣也淤塞而變成漁港。不過,阿卡古城內仍然十分完好地保存了1000年前十字軍東徵時代的古城垣、城堡、客棧等,阿卡古城曾經是十字軍東徵時所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的首都和最後據點,公元1291年,阿卡被穆斯林攻佔。
阿卡古城雖然遠離特拉維夫以及耶路撒冷等大城市,相對也比較偏僻些,但整個城市給人的感覺還是非常的安寧,城市道路和基礎設施都非常不錯,最讓我感受深刻的,是古城裡主要展館的布展和手段的現代,利用燈光、影像、文字等,最真實地展現了公園前2000到前1000年的情景,特別是十字軍東徵的歷史背景,其中包括拿破崙曾經在此的麥城經歷。
不過,沿著古城附近的老城區看了看,發現這裡的居民住房條件和整個街道衛生等,相比主展區以及城市中心區而言,似乎有些差距。這也許就是世界普遍存在的老城保護與居民生活便利的矛盾:想要保持古城或老城原狀,居民的生活必定是不便的,或者說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如果把所有居民遷走,那也是不可能的,不光資金難以滿足,即便出得起錢,老城失去了生氣,也就不像一個城市了。
然鵝,我還是先想想我的當下生活吧,從阿卡古城回到特拉維夫市裡,本來查好谷歌有一家中餐館,但到了地方卻死活找不到,轉著圈地尋找,可就是無影無蹤,問了幾個當地人,有人說轉彎就是,有的說不知道。好像,這以色列人的確待客不熱情!
好吧,實在無奈,還是放棄吃中餐的理想吧,湊活著再吃披薩,這似乎也是到以色列後,最為合適的食品,無論從口感,還是經濟性,還是可選擇餘地。
以色列真的是個發達的國家,但居民似乎不夠現代。
大年三十,我就這樣過完了!希望今晚的夢裡沒有戰爭,只有空中花園和地中海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