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是德謨克利特的「唯物主義」的原子說和柏拉圖的「唯心主義」的理念論的一種調和。
這個世界如果有一個本源,那麼它的本源一定是我們看到的構成當前的世界的更加微觀的存在,當然,說這種微觀的原子是世界的本質已經需要用到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了,無論他是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根據亞里斯多德的批判,原子論者的觀點並不能解釋世界的存在的目的性——假如它確實是有目的話。 比如,亞里斯多德認為一粒橡樹的種子的目的是長成橡樹,種子是橡樹的潛能,橡樹是種子的實現,同時也是它的意義和目的(目的因)。
事物本身不只是冷冰冰的物質,它同時一定要有可用於解釋事物變化的「目的因」,同時也是說,事物表達他自身的潛能,事物的本質蘊含於初始的狀態之中,由它的初始狀態推動而生成。而這樣的本質要素還包括亞里斯多德「四因說」中的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比如:種子中蘊含著橡樹長成以後的形式,包括它各階段的形式,是它的本質,而構成橡樹與橡子的物質是它的質料,最後,一粒種子由什麼動力推動而生長則是它的動力因。 「四因說」在亞里斯多德這裡雖然也是屬於事物的本質,但並不像康德那樣將這樣的發現中的某些因素當做人的固有的認知範疇,還僅僅是屬於事物本身,而來自於人的理性的發現。
相對的,據前面所介紹的柏拉圖的思想,我們知道柏拉圖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本質,事物復刻理念,是理念的影子,這不真實的世界是理念流溢出的不完善的部分,並且,可以說事物是不實在的,實在的只是理念。 外在的現象變化無常,恰表明了它們非恆久的特性,一如影子那般,事物本身即使不會消失,影子也會因為沒有陽光而消失。 亞里斯多德反對柏拉圖對理念的定位,他認為理念不可能脫離事物本身而存在,實在的是那些個體,是那些我們能真切感知到的事物。那些實在的個體不是僅僅作為一個個引起人的先驗認知的幻象和契機,那是我們認識世界所必須經由的實際存在,沒有這些實在,我們對世界可能會一無所知,而並非即使事物不存在我們仍然有關於事物的知識,那是荒謬的。
由此,亞里斯多德提出了自己的形上學的體系。
在他的體系中,幾個最重要的概念羅列如下
實體和屬性
實體是實在的個體,是人能夠感知到的存在,而屬性類似於柏拉圖的理念,是通過對個體的研究和發現得來的,比如蘋果的紅色,紅色是屬性,蘋果是實體、
現實和潛能
果樹是果實得以生長的基質,果樹中的潛能蘊含著果實
形式和質料
蘋果的形式是一個類似球形的圖形,諸如梨子、桃子、石榴等同時擁有這種形式,但它們有著不同的質料。
為了更好地理解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中最重要的「四因說」,摘抄如下。
四因說
每一個別事物(實體)都有形式和質料構成。 一塊土有它特定的形式,土本身就是質料。 陶匠可以把這塊土製成陶罐,這樣這塊(具有形式
和質料的)土就變成了新的個別事物,此時有了更精緻的形式。 使土變成陶罐的是特定形式,這個形式與個別質料即土聯繫在一起。 形式告訴我們陶罐是一樣什麼東西,質料告訴我們陶罐是用什麼做的。 但陶罐不能自我形成,它是陶匠製作出來的。 在陶匠製作前,他已經有了對陶罐樣子的特定理念,使之能符合實現陶罐的目的,如防止水倒出來的目的。陶匠通過對合適原材料的加工,就做出一隻陶罐。我們可以用
這個簡單例子說明亞里斯多德的四因說。 陶罐是由四因或四條原則共同決定的。
1.做成的陶罐代表整個創作過程所指向的目的: 目的因(causafinalis).這是目的論原則,即認為變化的過程受目的(希臘語:telos)指導.
2.在創作過程中,陶匠對原材料的加工是驅動力或是動源:動力因(causa efficiens)。這是因果原則,也就是說創作過程取決於外在的機械力.
3.構成陶罐的質料:是質料因或質料原則(causa materialis)。治療原則是由構成事物的質料組成。 這一原則對應於治療(上面提到的).
4.最後我們得到一塊土/陶罐在任何時候都具有的(各種)形式。這是形式因或形式原則(causa formalis)。 形式原則由事物獲得的屬性組成。這一原則對應於形式(上面提到的)。
以上內容是對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的簡單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詳細閱讀他本人的著作有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