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2020-12-12 哲學探索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是德謨克利特的「唯物主義」的原子說和柏拉圖的「唯心主義」的理念論的一種調和。

這個世界如果有一個本源,那麼它的本源一定是我們看到的構成當前的世界的更加微觀的存在,當然,說這種微觀的原子是世界的本質已經需要用到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了,無論他是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根據亞里斯多德的批判,原子論者的觀點並不能解釋世界的存在的目的性——假如它確實是有目的話。 比如,亞里斯多德認為一粒橡樹的種子的目的是長成橡樹,種子是橡樹的潛能,橡樹是種子的實現,同時也是它的意義和目的(目的因)。

事物本身不只是冷冰冰的物質,它同時一定要有可用於解釋事物變化的「目的因」,同時也是說,事物表達他自身的潛能,事物的本質蘊含於初始的狀態之中,由它的初始狀態推動而生成。而這樣的本質要素還包括亞里斯多德「四因說」中的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比如:種子中蘊含著橡樹長成以後的形式,包括它各階段的形式,是它的本質,而構成橡樹與橡子的物質是它的質料,最後,一粒種子由什麼動力推動而生長則是它的動力因。 「四因說」在亞里斯多德這裡雖然也是屬於事物的本質,但並不像康德那樣將這樣的發現中的某些因素當做人的固有的認知範疇,還僅僅是屬於事物本身,而來自於人的理性的發現。

相對的,據前面所介紹的柏拉圖的思想,我們知道柏拉圖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本質,事物復刻理念,是理念的影子,這不真實的世界是理念流溢出的不完善的部分,並且,可以說事物是不實在的,實在的只是理念。 外在的現象變化無常,恰表明了它們非恆久的特性,一如影子那般,事物本身即使不會消失,影子也會因為沒有陽光而消失。 亞里斯多德反對柏拉圖對理念的定位,他認為理念不可能脫離事物本身而存在,實在的是那些個體,是那些我們能真切感知到的事物。那些實在的個體不是僅僅作為一個個引起人的先驗認知的幻象和契機,那是我們認識世界所必須經由的實際存在,沒有這些實在,我們對世界可能會一無所知,而並非即使事物不存在我們仍然有關於事物的知識,那是荒謬的。

由此,亞里斯多德提出了自己的形上學的體系。

在他的體系中,幾個最重要的概念羅列如下

實體和屬性

實體是實在的個體,是人能夠感知到的存在,而屬性類似於柏拉圖的理念,是通過對個體的研究和發現得來的,比如蘋果的紅色,紅色是屬性,蘋果是實體、

現實和潛能

果樹是果實得以生長的基質,果樹中的潛能蘊含著果實

形式和質料

蘋果的形式是一個類似球形的圖形,諸如梨子、桃子、石榴等同時擁有這種形式,但它們有著不同的質料。

為了更好地理解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中最重要的「四因說」,摘抄如下。

四因說

每一個別事物(實體)都有形式和質料構成。 一塊土有它特定的形式,土本身就是質料。 陶匠可以把這塊土製成陶罐,這樣這塊(具有形式

和質料的)土就變成了新的個別事物,此時有了更精緻的形式。 使土變成陶罐的是特定形式,這個形式與個別質料即土聯繫在一起。 形式告訴我們陶罐是一樣什麼東西,質料告訴我們陶罐是用什麼做的。 但陶罐不能自我形成,它是陶匠製作出來的。 在陶匠製作前,他已經有了對陶罐樣子的特定理念,使之能符合實現陶罐的目的,如防止水倒出來的目的。陶匠通過對合適原材料的加工,就做出一隻陶罐。我們可以用

這個簡單例子說明亞里斯多德的四因說。 陶罐是由四因或四條原則共同決定的。

1.做成的陶罐代表整個創作過程所指向的目的: 目的因(causafinalis).這是目的論原則,即認為變化的過程受目的(希臘語:telos)指導.

2.在創作過程中,陶匠對原材料的加工是驅動力或是動源:動力因(causa efficiens)。這是因果原則,也就是說創作過程取決於外在的機械力.

3.構成陶罐的質料:是質料因或質料原則(causa materialis)。治療原則是由構成事物的質料組成。 這一原則對應於治療(上面提到的).

4.最後我們得到一塊土/陶罐在任何時候都具有的(各種)形式。這是形式因或形式原則(causa formalis)。 形式原則由事物獲得的屬性組成。這一原則對應於形式(上面提到的)。

以上內容是對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的簡單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詳細閱讀他本人的著作有更多的了解。

相關焦點

  • 亞里斯多德《形上學》
    而亞里斯多德作為古今中外知名的完人(可以與達文西姘美)之一,在很多學科都有偉大建樹,這本書對哲學的發展也影響深遠。什麼是形上學?形上學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都受到了很大的扭曲和片面化。「形而上」這個翻譯來自於日本人,他根據《易經》裡的一段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得到的靈感。這本書英文名字很乾淨整潔有力:Metaphysica。
  • 「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形上學」這個名稱來自於《易經·繫辭》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日本哲學家井上哲次郎翻譯的,嚴復翻譯成為「玄學」,實際上原文「metaphysics」直譯的話是「在物理學之後」的意思。「metaphysics」是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稱。後人整理他遺作時,給他所有的手稿按照知識門類做排序,其他手稿之間都有邏輯關係,唯獨有這份手稿難以歸類。
  • 形上學和形而下學有什麼聯繫?
    柏拉圖的「理念論」只能算作廣義上的「形上學」之一部分,他的「分離學說」(兩個世界)即使放在古希臘也很特別,後來還遭到了寫出《形上學》(按:物理學之後)講稿的亞里斯多德的批判,因此,我們最好不要看到「天上-地上」的區別就望文生義,覺得「天上」就一定是高級的,「地上」就一定是次一級的——就現在來看,哲學上沒有這樣的必然安排。用柏拉圖來解中國文獻,雖然有借鑑意義,但一定要避免錯誤的比附。
  • 不理解「形上學」?來看看佛怎麼說
    一提起形上學,人們最先想到的一般都是西方哲學,以及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因為亞里斯多德曾經有過一部哲學著作就叫做《形上學》。而至於為什麼後來被翻譯為《形上學》,其實是日本人幹的。日本明治時期,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有個日本哲學家讀完這部《物理學之後著》之後發現這個脫離物理科學之後研究的課題,與中國古代典籍《易經·系傳》中所說的「形而上者,謂之道」中的「道」非常相似,於是便將著作命名為《形上學》。
  • 新聞資料:亞里斯多德簡介
    亞里斯多德首先是個偉大的哲學家,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學生,但卻拋棄了他的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觀點。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實物的原型,它不依賴於實物而獨立存在。亞里斯多德則認為實物本身包含著本質。柏拉圖斷言感覺不可能是真實知識的源泉。亞里斯多德卻認為知識起源於感覺。這些思想已經包含了一些唯物主義的因素。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一樣,認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過程的指導原理。
  • 畢達哥拉斯對西方哲學中的形上學有什麼價值?
    從整個西方哲學的發展過程來看,在亞里斯多德之後,哲學才演變成了現代哲學。而用現代哲學的觀點去看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並不能算是現代哲學意義上的哲學家。因為,「現代哲學的基本特徵」是建立在語言上的概念、邏輯分析,而畢達哥拉斯的學說,用現代哲學的觀念來看,都屬於「斷言」,缺乏語言的概念、邏輯分析。
  • 亞里斯多德:遵循中道,獲得幸福
    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在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學、自然科學、宇宙論諸多領域頗有建樹,還是形式邏輯(三段論)的發明者。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 霍布斯的形上學決斷
    然而本書旨在揭示,霍布斯的思考並不止於政治哲學,要為其倫理-政治哲學的諸多論述找到一個更為終極的「道」,必須返歸霍布斯的形上學,這一方向的研究,在整個霍布斯研究當中相當欠缺。本書作者富有洞見地揭明,《利維坦》《論公民》《論人》等作品討論的倫理-政治問題,其實是以霍布斯獨特的分離的形上學為基礎——分離的形上學關涉人與世界關係的新定義,涵蓋從感覺理論到對語言推理的高層次論述的所有內容。
  • 亞里斯多德的音樂教育思想
    因為亞里斯多德有在散步時進行教學的習慣,他的學派又稱為逍遙學派。他用演講和對話教授學生。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突然逝世,亞里斯多德在雅典被反馬其頓黨恐高有瀆聖罪,被迫逃往攸波阿,於公元前322年死在那裡。亞里斯多德是一個有高尚品質的人,他的個性體現了他在倫理學體系中所教誨的節制與和諧的希臘思想。他極愛真理,判斷準確、不偏不倚而且尖銳。
  • 希臘史8:史上最頂級的天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亞里斯多德
    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法律。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構建了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他至少撰寫了170種著作,其中流傳下來的有47種,主要包括《工具論》、《形上學》、《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
  • 形上學「大問題」有哪些?——本質論和理想主義
    亞里斯多德劃清了本質屬性和偶然屬性的界限。他認為如果事物缺少某些屬性就無法成為它自己,那這些屬性就是事物的本質屬性,而那些決定事物形貌而非本質的屬性則是偶然屬性。舉個例子,亞里斯多德認為理性是人類的本質屬性,既然蘇格拉底是人類,那麼理性對他成為蘇格拉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理性,蘇格拉底就無法成為蘇格拉底。
  • 敘拉古的惡毒玩笑:海德格爾與現代德國的精神危機|形上學|哲學家...
    海德格爾這時不僅超越了傳統形上學,也超越了西方文化中心論。一度堅信的德國人的精神使命,實際上也消解於無形了。「精神」在海德格爾思想發展中的曲折旅程顯然不是學術政治,而是在政治語境中的學術。但它的種種使用,在任何一個時期都不能說是與海德格爾要克服傳統形上學的初衷相悖離的。
  • 黃裕生:為什麼需要權利形上學?
    為什麼需要權利形上學?——論證權利的兩個路徑[footnoteRef:1][1: 本文是作者為其即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專著《權利的形而學》一書寫的序言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後一論證路徑的確立一方面是為了克服前一路徑留下的困難,另一方面則是基於對自由意志的形上學論證。基於這種形上學論證,權利不僅是普遍的,而且是先驗的。權利作為一條規範性原則據此才得到真正的確立。由此表明,對政治世界的研究不可缺失形上學維度,否則這個領域的研究將被消解為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經驗研究而失去方向。
  • 南哲思享|代玉民:邏輯分析可以取消形上學麼——論馮友蘭對邏輯...
    也就是說,形上學命題表述了關於某事態、事實的知識。實際上,形上學命題只是看上去是在談論某些對象,似乎是能夠給予人們客觀知識的綜合命題,但這些命題往往不具備經驗上和原則上的可證實性,因而可以通過變形規則將其翻譯為純形式的分析命題。這樣,通過邏輯句法理論的翻譯,可以清除形上學命題在知識表述上的似是而非,因此,作為知識形態的形上學也隨之消解。
  • 從必然到自由——哲學的開端·形上學的發端
    關於「量」、「質」、「形式」的思考,奠定了他的思想是「形上學」的發端。關於「宇宙」、「秩序」和「數學」的研究,給日後哲學的重要分支「美學」奠定了基礎。從繼承與發展的角度,他更像是對於赫西俄德「純粹」的「『神』-『秩序』」的繼承,而後他的思想在柏拉圖及「中世紀神學」中得到發展。
  • 黃裕生:論《存在者與本質》裡的形上學概念及其關係(上)
    我們之所以要討論託馬斯·阿奎那對這些形上學概念或叫存在論概念的理解與運用,是因為它們構成了他的整個神學和哲學的理論基礎:他對上帝的理解與證明沒有例外地以他對這些概念的理解為前提。他對這些概念的區分和闡釋,是亞里斯多德哲學影響、融入基督教世界的前提。
  • 亞里斯多德:「是」與「非是」各有確定的命意——以人為喻……
    亞里斯多德:「是」與「非是」各有確定的命意——以人為喻,這不能「既是人又不是人」。——摘自亞里斯多德《形上學》。
  • 死亡恐懼的形上學
    但沒過多久他又察覺到身邊有一些鬼魅:伊恩甚至親眼看到一個魔鬼化作人形在眼前取人性命,還看到城市的夜空幻化出異樣的色彩。當眼前的一切都糾纏在一起無法解釋時……又一日,伊恩的女友溫存未畢,忽然如[終結者]中的液體機器人般變形,雙手化成利刃結果了伊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