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鳳山縣喬音鄉久隆村巴臘屯,生活著15戶70多位村民,以及5群600多隻獼猴。20多年來,73歲的「猴司令」羅起躍帶領村民封山育林,保護獼猴,發展生態旅遊,挽救了一度瀕臨滅絕的獼猴,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巴臘屯地處廣西西北部的大石山區,祖輩們世世代代與石山鬥爭:在石縫裡開荒種地,上山砍伐林木作為燃料……這樣的生活方式最終帶來了生態危機:巴臘屯附近的山林早年間變得光禿禿,兩股供村民飲用的山泉水也隨之斷流,獼猴在人們的抓捕下也基本絕跡。
1997年,羅起躍從單位退休。看著巴臘屯「人窮地瘦山剝皮」,生態不斷惡化,村民生活依然貧困,他坐不住了,毅然從城裡回到家鄉,希望恢復巴臘屯的生態環境,帶著村民脫貧致富。
「猴子的數量當時只有60來只,再破壞下去猴子就要滅絕了。」羅起躍憂心忡忡地說,山林是獼猴的家,要讓獼猴「安居樂業」,首先要恢復它們的家。
在羅起躍的召集下,村民們一起制定了村規民約,封山育林,禁止村民上山砍柴,違反者「砍一罰十」。
巴臘屯村民世代砍伐林木作為做飯取暖的燃料,一些人難以接受,找到羅起躍理論。羅起躍耐心地做村民的工作:「再砍下去生態都被破壞了,要算長遠帳,十年後不會虧。」
羅起躍帶領村民們對已開墾的坡地進行退耕還林,封死了所有去山場伐木的路,還在林業部門的支持下建立了保護區。經過多年的呵護,巴臘屯5000多畝山場重新披上了綠裝,植被恢復了生機,乾枯多年的山泉又涓涓流淌,一度銷聲匿跡的獼猴也回來了。
2001年前後,看著不斷好轉的生態和不斷壯大的猴群,羅起躍想,何不建立猴山景區?更好保護獼猴的同時,也可以發展生態旅遊致富。
於是羅起躍再次把村民們召集在一起,大家決定集體入股建設猴山景區,每戶出資1500元作為股金,沒有資金的村民可以用紅薯、玉米等獼猴的食物入股,參加猴山建設的村民也可以用勞動抵股。
「景區的發展經歷了『人養猴』『猴養猴』『猴養人』三個階段,最初是『人養猴』,村民們要出錢、出食物、出力維持景區的運行。」羅起躍說。
從2007年開始,景區在當地的名氣越來越大,一些遊客開始前來觀光遊覽,景區逐漸有了收入,但收入還是沒辦法覆蓋開支,於是羅起躍掏出積蓄,和村民們支撐著景區走下去。
20多年來,羅起躍把積蓄、退休工資甚至優秀共產黨員的獎金都投到了這片猴山上,前前後後有80多萬元。羅起躍說,因為他對獼猴的「痴情」,村民們親切地稱他為「猴司令」「猴王」。
令人欣慰的是,巴臘屯的生態一天比一天好,猴群也由60多隻增加到600多隻。羅起躍說,從2013年起,景區的收入基本能平衡開支,達到了「猴養猴」的目標。
2016年,隨著二級公路的修通,交通變得更加便捷,每逢節假日,景區的遊客都會「爆棚」,每年都能接待8萬多名遊客,景區開始盈利。
羅起躍說,現在12名村民在景區做飼養員,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收入。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到家鄉,開辦農家樂或做小生意,僅今年春節期間,一位賣燒烤的村民就賺了一萬多元,「猴養人」的目標正在巴臘屯逐步實現。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