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走好紅色育人路 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世界一流大學

2020-12-18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我國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國家、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發展道路。這條紅色育人路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出來的,彰顯鮮明的中國特色。面向新時代走好紅色育人路,必須在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中把牢方向,在深化改革中提升治理水平,在服務國家需求中彰顯教育使命。

[關鍵詞]紅色育人路;世界一流大學;內涵式發展;人才培養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面向新時代,我們需更加清醒地把握中國高等教育從哪裡來、向哪裡去。在此背景下,回顧中國共產黨創辦中國特色新型高等教育的光輝歷程,總結我們黨開闢紅色育人路的歷史經驗,探討傳承紅色基因、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世界一流大學的中國方案和模式,這對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紅色育人路」是在黨的領導下走出來的

回顧近代以來的高等教育發展歷程,我國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國家、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發展道路。這條發展道路,是由中國共產黨開創,在黨的領導下形成的,貫穿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全過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國情、解答中國問題的探索之路,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惠及人民大眾的紅色育人路。北京理工大學創辦、發展和壯大的80年歷史,從一個方面展示了這條紅色育人路的波瀾壯闊和燦爛輝煌。

在革命戰爭時期,這條紅色育人路服務抗日救亡,淬火而生。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為挽救民族危亡、服務抗戰建國,我們黨在革命聖地延安創建抗日軍政大學、自然科學院、陝北公學、延安女子學院、魯迅藝術學院等一批高等院校,開啟了創辦和領導中國特色新型高等教育的偉大實踐,黨的紅色育人路由此發端。作為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自然科學院開啟了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高級科學技術人才的先河,為此後建設新型社會主義理工科大學積累了寶貴經驗。當時,作為自然科學院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徐特立先生提出了「德育為首」「實踐創新」「教育、科技和經濟『三位一體』」等教育思想。這些思想影響深遠,成為黨的教育發展史尤其是北京理工大學辦學的寶貴財富。抗戰勝利後,黨中央輾轉華北辦學,解放區的高等教育力量以為人民服務為辦學宗旨,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教學原則,體現出鮮明的辦學特色。在這個時期,黨創辦的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初步形成了為革命事業培養人才、發展技術的鮮明屬性,在我國高等教育歷史上標定了紅色育人路的精神源點。

在新中國建設初期,這條紅色育人路服務國家建設,不斷延展。新中國成立後,恢復發展經濟、鞏固人民政權、改善人民生活,亟需發展高等教育,培養大量專業人才。我們黨迅速完成對舊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造,從適應戰爭環境採取機動靈活的教育方式,轉到開始建設正規化的高等教育。其中,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北京工業學院按照黨中央要求,直接從籌建新中國第一所重工業大學轉為建設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擔當起建設新中國第一批正規兵工專業、培養新中國第一代兵工人才的光榮責任。學校在服務國家建設的過程中形成了以產品建專業、以任務帶學科的辦學特色,教學與科研共同成為高校發展建設的基本任務,並把科研和生產列入教學計劃,逐漸完善了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教育模式,鑄就了「紅色國防工程師的搖籃」。學校服從國家需要,調出力量支援建設原北京航空學院、原中南礦冶學院和原北京鋼鐵學院,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這一時期,高等教育領域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改革,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在黨的領導下走出一條更加寬廣的紅色育人路。

在改革開放時期,這條紅色育人路服務現代化建設,惠及大眾。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作重心的轉移,我們黨同步調整高等教育的目標任務,按照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目標要求,推進高校在辦學體制、領導管理機制、辦學模式、學科專業等方面進行深度改革。順應改革開放的時代大勢,北京理工大學主動實施了五個歷史性轉變:由單一的工科向以工為主,工、理、管、文多學科發展轉變;由單一的產品型軍工專業向軍民結合的學科型專業轉變;由以教學為中心,向教育、科研兩個中心轉變;由主要培養本科人才向培養多層次,特別是高層次、複合型人才轉變;由封閉型辦學向開放型辦學轉變。這個時期,黨領導中國高等教育的紅色育人路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改革探索,逐漸與國際接軌,越走越寬廣。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條紅色育人路服務強國建設,走向一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高等教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推進「雙一流」建設,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整體水平。黨中央先後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一系列重要會議,明確回答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指明了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北京理工大學作為一所有著光榮革命傳統和強烈使命擔當的大學,在新的形勢下堅持立德樹人,傳承國防紅色基因,80年辦學傳統彰顯底蘊,黨建引領發展成效顯著,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辦學綜合實力持續增強,「雙一流」建設邁出紮實步伐。這一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更加深度地融入全球化浪潮和深刻變化的時代格局中,持續強化內涵式發展、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在服務國家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

「紅色育人路」彰顯鮮明的中國特色

教育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我們黨創辦和領導的這條紅色育人路,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向同行,始終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始終與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休戚與共。這條紅色育人路,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紮根中國大地,在新中國建設和改革發展中枝繁葉茂,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砥礪前行,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和鮮明的中國特色。

這條紅色育人路,就是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回顧歷史可見,紅色育人路發端和形成的前提正是堅持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紅色育人路歷經跌宕起伏,卻始終不斷開拓前進。這充分表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黨的建設作為辦學治校基本功,使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到學校工作各方面,堅守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把高校建設成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

這條紅色育人路,就是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早在延安時期,黨就堅持「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原則辦學治校,此後80餘年辦學探索,始終保持方向不偏、立場不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辦學思路、辦學模式。這充分表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高校建設成為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堅強陣地,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

這條紅色育人路,就是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自延安初創新型高等教育至今,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始終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各方面、全過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擁護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這充分表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必須緊緊圍繞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和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強化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理念,毫不動搖地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強化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一切為了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追求,努力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培養優秀人才。

這條紅色育人路,就是要始終堅持教育報國的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黨開創紅色育人路,不斷完善、有效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大學職能,將初心和使命踐行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偉大事業中。這充分表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徵程中迸發持久活力。

這條紅色育人路,就是要始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學風。理論聯繫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品質,也是我們黨創辦高等教育始終發揚的優良作風之一。在長期的不懈探索中,我們黨一方面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中國教育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致力於培養學生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品格,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這充分表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既不照搬照抄、也不故步自封,紮根中國大地走出符合中國獨特歷史、文化和國情的高等教育發展之路。

這條紅色育人路,就是要始終堅持艱苦奮鬥、創新包容的辦學風格。中國的偉大發展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接續奮鬥創造出來的。我們黨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創並領導中國特色新型高等教育誕生、發展、壯大,以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兼容並蓄、自我革新的創新動力,開拓出一條中國特色紅色育人路。這充分表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必須毫不動搖地傳承和發揚艱苦奮鬥、創新包容的優良傳統,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勇攀「雙一流」建設高峰。

堅守「紅色育人路」踏上新徵程

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黨領導中國高等教育事業走過了由小到大、由弱向強的輝煌歷程,實現了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歷史性轉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正在踏上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新徵程。當前,我們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並存,需要我們堅持著眼世界水平、著力中國特色,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堅守這條彰顯中國特色的紅色育人路,走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美好未來。

走好紅色育人路,必須在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中把牢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明確要求。我國的大學是有著強烈使命和責任擔當的大學,從國家層面看,體現國家意志,與國家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同向同行;從社會層面看,體現社會責任,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從教育層面看,體現教育自信,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內涵品質。辦好這樣的大學,走好紅色育人路,就是要紮根中國大地,堅守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這是我們的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

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集中體現在高等教育的「四個服務」思想中。大學要在「四個服務」中實現自身的價值追求,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我們所說的中國道路和模式的基本特徵,實際上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的核心要素,就是把立德樹人作為第一使命,培養造就一流人才;把學科建設作為第一支點,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以人才隊伍為第一資源,打造人才匯聚高地;以綜合改革為第一動力,完善現代大學制度;以黨的全面領導為第一保障,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走好紅色育人路,必須在深化改革中提升治理水平。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們有著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需求特別多樣,情況特別複雜,改革任務特別艱巨。越是面對這樣的局面,越要認識到高等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開放,出路在體制機制創新。唯有如此,才能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人才培養機制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在教育目標上更加注重「導向」,在教學內容上更加注重「更新」,在教學方法上更加注重「互動」,在教學管理上更加體現「靈活」。在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方面,要深化大學內部治理體系改革。構建以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核心,以職能部門和專業院係為依託,以學術委員會、教代會、理事會等為支撐的現代大學內部治理體系。在評價機制方面,要不斷深化以完善評價為牽引的教育改革。真正樹立重師德師風、重真才實學、重質量貢獻的評價導向,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對高等教育來說,建立更加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重點是要辦好一流本科,把本科教育作為立校之基;培養一流人才,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首要標準;產出一流成果,把對社會貢獻度和認可度作為重要考量;發揮一流影響,把影響力作為重要評價標準。

走好紅色育人路,必須在服務國家需求中彰顯教育使命。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等教育應在主動對接國家人才需要和創新需求等方面擔當更為重要的責任,發揮主力軍作用。

要提升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進一步落實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的聯動機制,引導學校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上來。進一步落實產教融合的激勵政策,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要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從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方法改革、教師能力提升等方面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廣泛搭建創業孵化基地、科技創業實習基地等平臺,全面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不斷提升人才培養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要提升服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能力。大學作為關鍵核心技術的主戰場,要在服務國家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創新主動權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必須把握基礎研究這個「總機關」,用好學科交融這個「催化劑」,激發協同創新這個「動力源」,改進評價體系這個「指揮棒」。

面向新時代,我們要繼續堅持紅色育人路,以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擔當,以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一流大學的實際行動,全力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杜玉波: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原載2020年第21期《中國高等教育》雜誌

作者:杜玉波

相關焦點

  • 紮根西部建設一流大學 奮鬥歷史沉澱著蘭大的優良傳統
    紮根西部建設一流大學 奮鬥歷史沉澱著蘭大的優良傳統 2019-09以1909年為起點,蘭州大學已經走過了110年。回首過去,一部薪火相傳的辦學史,既是蘭大人勤奮、求實、進取的成才史,也是蘭大人為西部發展、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不懈努力的奮鬥史。面向未來,蘭州大學將緊緊抓住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用愛國精神鑄就蘭大底色,全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建設一流大學,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根本。
  • 紮根西部大地 建設一流大學
    今年9月,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即將迎來她的第一批新主人。進駐創新港,這是西安交通大學在第三個甲子新徵程中的再次西進,是對「紮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辦學定位的堅定踐行,更是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交大動能。  近日,本刊記者走進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專訪該校黨委書記張邁曾、校長王樹國,感受創新港跳動的創新脈搏,直擊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探索實踐。
  •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紀念命名組建七十周年學術...
    為紀念中國人民大學命名組建七十周年,總結中國共產黨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歷史經驗,增強高校師生建設世界一流高校的動力和使命感,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壇2020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活動由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承辦。
  • 十年南科大:追尋辦世界一流大學的「深圳夢」
    一、創新「南科大最大的優勢,就是紮根深圳。」大會上,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作校慶講話,他說,「這片領改革風氣之先的沃土,孕育了南科大改革創新的基因。」十年來,南方科技大學大力弘揚特區精神,在自主招生、人事改革、科研製度、育人體系、治理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試,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深圳特質的高等教育辦學之路。可以說,南方科技大學跑出了教育跨越發展的深圳速度。王偉中說,市委市政府將一如既往支持南方科技大學高質量發展。
  • 奮進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徵程上——寫在北京工業大學建校60...
    在北京工業大學2020級新生入學教育的「校長和新同學」環節,校黨委副書記、校長柳貢慧向6813名新同學提出了這5個問題。「我們是北工大,是甲子的北工大,是青春的北工大,更是奮進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新徵程上的北工大!」這鏗鏘有力的回答穿越時光,將一甲子歲月中北工大的創業史、奮鬥史與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首都城市建設發展的深刻轉型緊密相連。
  • ...文化引領助力育人格局新風尚_黨建風採巡禮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主動講好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學文化集中體現了一所大學的個性、辦學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載體、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動力源泉、是創新思想文化的發展高地,不但服務於社會,也可以引領社會。
  • 鋪開大學與大地的歷史長卷!來看看這堂校史館裡的公開課
    12月23日,一堂以「大學與大地」為主題的「四史」教育公開課在南京農業大學校史館開講,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中國農業教育》主編董維春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葛笑如教授聯合授課,通過生動詳實的校史史料與人物故事,結合館藏實物與圖片,在校史中串聯起「四史」,為在場師生鋪展開一幅大學與大地的歷史長卷。
  • 南科大:科研與育人水乳交融
    ■辦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經驗篇  所有教研序列教授都擔任書院導師,院系、學工、書院協同育人——  南科大:科研與育人水乳交融  本報記者 劉盾 通訊員 張凌  近百個智慧機器人擺成「中國」矩陣,它們與南方科技大學師生一起揮舞著五星紅旗,在這場家國情滿滿
  • 深入領會重要論述內涵 堅定不移建成世界一流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高校只有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才能辦好,才能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我們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轉化為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自信。只要我們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上有作為、有成效,我們的大學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話語權。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 向海之路——寫在中國高等航海教育暨大連海事大學建校110周年之際
    從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開創中國高等航海教育之先河,到「三源合流」大連海運學院時為新中國唯一高等航海學府,再到學校更名為大連海事大學成為國家航運發展的中流砥柱。時至今日,經過全國重點大學和「211工程」重點建設,海大的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不斷提升,躋身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成為海事教育領域唯一「雙一流」建設高校。  向海,奮進圖強之路。
  • 江西:舉全省之力辦好南昌大學,爭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
    《建議》中提到,要持續推進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舉全省之力辦好南昌大學,爭取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支持其他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優化高等教育布局,推進高校分類發展、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引導普通本科院校轉型建設高水平應用型高校,加快培育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吸引國內外有實力的高校在江西開展合作辦學。
  • 慶建校119周年 上海交大: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昨慶建校119周年  昨日,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紀念建校119周年系列活動。校黨委書記姜斯憲提出學校發展目標: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姜斯憲表示,上海交大就「紮根中國大地辦世界一流大學」這一時代命題,正式提出「探索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交大之路」的構想。
  •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要義 - 人民論壇
    培養優秀人才和作出重大貢獻是建設一流大學的核心要義    從邏輯起點來看,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根本遵循,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四個服務」,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貫穿和落實於辦學治校的各方面,時刻牢記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的艱巨使命,形成立德樹人、協同育人的高效機制
  • 南方科技大學:追求卓越,邁向世界一流大學
    如今,南科大正在成為創新型大學的人才培養高地、前沿學術的創新引擎、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樣本。對標國際一流,南科大正在努力建成匹配深圳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地位、支撐國家和區域發展的世界一流大學。如今的南科大,代表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對新科技浪潮和社會發展的回應,立足深圳,紮根中國,放眼世界,用極具勇氣和智慧的探索,開拓新時代中國大學的奮進之路。如何看待南科大十年曆程?不得不承認,立足深圳這座創新型城市,南科大最重要的關鍵詞,仍是創新。
  • 任振鶴在蘭州大學調研時強調 獨樹一幟建設一流大學 立德樹人助力...
    任振鶴在蘭州大學調研時強調獨樹一幟建設一流大學 立德樹人助力富民興隴12月13日,省委副書記、代省長任振鶴在蘭州大學調研部省共建、「雙一流」建設、重點學科建設等工作。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李小龍省委副書記、代省長任振鶴12月13日在蘭州大學調研省部共建大學、「雙一流」大學建設和科技創新等工作。
  • 【宜軒平】堅定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
    這一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勝利召開,聚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回答了「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意義深遠,鼓舞人心。這一年,無論外部風雲如何變幻,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自己事情辦好的信心和決心更加堅定。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
  • 上海交通大學網絡育人工作獲教育部大學生在線3項榮譽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論述,推動各地高校深入開展「網上重走長徵路」暨推動「四史」學習教育,推進高校網絡育人工作,提升各校網通站、校園號運營水平,12月4日,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在線在京舉辦校園號建設研討暨校網通工作推進會。會議主題為「聚智創新,唱響高校網絡強音」。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召開加快建成世界一流農業大學座談會
    12月30日舉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教體制改革20年座談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朱金明處長,陝西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海波,楊凌示範區管委會副主任袁鴻馬,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陳寧、院長王周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校校領導,老領導張光強、王萬忠、趙忠、楊景昆、李華,中國工程院院士康振生及學校各單位主要負責人
  • 瞭望丨清華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 大學的卓越之道
    邱勇:改革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是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清華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啟動綜合改革,堅持把改革作為加快「雙一流」建設的強大動力。《清華大學綜合改革方案》提出了45項改革任務,我們有信心在2020年如期全部完成。
  • 東北師大、南農大官網高調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華中農表現異常低調
    雙一流的話題熱鬧一陣,又冷了下來,因為沒有準確的消息。昨天細心的網友發現東北師大、南京農大分別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標語掛在官網首頁上,小編想問,你們這是在官宣麼?一、東北師範大學(一)學校簡介東北師大位於吉林長春,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教育部直屬六所師範大學之一。東北師範大學於1946年建校,原名東北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創建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