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高捷資本
在中國談工業,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兩個30%:
第一個30%:到2018年,中國工業產值佔全世界工業產值的30%,是美國、德國和日本的總和;
第二個30%,根據國家統計局和世界銀行的統計,中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約為30%。
美國也在緊盯工業。在近期的中美貿易爭端中,中國製造2025成為核心打壓方向之一,同時美國川普政府通過國內大幅度減稅、逼迫企業將製造業回流美國本土,以及對中國、歐盟等幾乎所有國家的產品進行徵稅,這些做法都是為了解決全球化帶來的美國本土產業空心化帶來的嚴重問題。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經過四十年大躍進式的發展,中國的工業企業已經達到非常大的體量,過往那種粗放式發展規模經濟的做法,已完成歷史使命(具體體現在現在的供給側改革來解決大而不強的問題,以及一帶一路戰略將產能消化向外移)。
過往40年中國經濟更多的是解決「有無」的生存問題,而今後將是解決生存「質量」的問題,這點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完全一致。
高捷資本(ECC)堅持尋找中國製造業升級的產業投資機會,也就是基於以下幾個核心邏輯:
1. 製造業繁榮是一個國家最核心的基礎;
2. 製造業的產業升級生態已經走向成熟,基礎設施的逐級進化(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產業從業人員的機器可替代性需求都已經在各行各業中浮現。
驅動力無外乎三點:對供應鏈生態對產品質量、響應時間的高要求;把人的經驗轉換為機器需要的可執行能力;勞動力紅利的減少。
3. 工業智能化過程中,產業主導,算法配合。產業升級不是簡單的「機器換人」,而更多的是「人機協作」。大量重複性動作將被機器人替代,而強烈依賴人的經驗的動作將更多的由具備豐富實際產業經驗的OT(operationtechnology)的專家來主導升級,信息技術(informationtechnology)作為工具,只是配角;
4. 高性價比依然是殺手。製造業是實實在在的行業,必須遵從商業最基本的本質,即為客戶提供價值,為自己創造利潤。同時,面對慘烈的競爭,必須擁有自己核心的產品競爭力。這種競爭力可以體現在技術上的優勢,但必須體現在成本上的優勢。
在工業升級領域,我們最近投資了工業機器人和生產設備智能化平臺的兩家公司。以兩個案例分享我們的投資思考:
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投資思考
1.中國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國產替代風起。
據CRIA統計與IFR初步匯總結果,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累計銷售13.5萬臺,同比下降3.75%,市場銷量首次出現同比下降。其中,外資品牌由上年70%的增速大幅下滑,自主品牌機器人銷量依然保持增長。
自主品牌機器人在市場總銷量中的比重為32.2%,比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
2. 中國工業機器人剛剛起步,增量市場依然龐大。
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68臺/萬人,遠低於世界先進水平,,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日本是303臺/萬人,德國308臺/萬人。世界平均水平:74臺/萬人;
3. 和整個製造業產值來看,區區數十萬臺機器人市場太小,是什麼限制了機器人的普及應用?技術?價格?還是?
4. 全世界機器人的核心應用領域過往一直集中在汽車行業,這是因為汽車行業本身是重資產投入領域,對產品一致性要求很高,那麼對於其他行業,工業機器人到底只是個高逼格的象徵?還是能成為一個標準的生產工具?
5. 動輒十萬數十萬一臺的機器人如果變成1、2萬的工具,是不是能夠爆出更大的增量市場?
6. 這麼低的價格,企業能否依賴正常的經營賺錢?還是就玩玩商業模式,靠補貼生存?
工業機器人領域,我們最近投資了廣東XX機器人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完全自主設計的機器人核心部件生產能力的機器人本體公司。
通過對該項目公司的研究以及使用客戶的調查,我們有了以下很有趣的發現:
1. 自從該公司推出15000元/臺的SCARA機器人的廣告,短短幾個月,市場從懷疑、觀望、試用到採購1、2臺到數十臺批量訂貨,並且開始有了單一客戶數百臺的年度採購訂單;、
2. 客戶涵蓋3C、家電、照明、玩具、電力電子、鋰電池、包裝等多個行業,涉及上下料、螺絲鎖付、焊錫、檢測等多個工序;
3. 客戶主要來自兩個渠道:集成商客戶和終端客戶,大部分是以前想用但用不起或者從來沒敢想用機器替人的,有數家終端客戶因為自身有數百臺的需求但是負擔不起昂貴的價格都在自己採購零部件組裝本體的。這驗證了工業機器人存在巨大的增量市場空間;
4. 由於該公司主要核心部件均為自己生產,這和大多對外採購部件進行組裝的其他同行公司相比,具有數量級的成本優勢,其15000元的售價甚至遠低同行的成本;
5. 像一個電批、卡鉗一樣,機器人也能成為一個標準工具,而且很便宜,導入產線(某些工序或工位時)也非常方便;
6. 便宜也要好用,更要能讓公司賺錢,才能形成業務的良性循環;
7. 2019年上半年公司已經收到機器人訂單超過千臺,完成出貨近半。2019年全年出貨超千臺,成為Scara機器人中國市場前2名,預計2020年成為該細分領域老大。
生產設備智能化平臺領域的投資思考
1. 高頻、量大。中國每年新增工具機銷量100萬臺,其中數控工具機超過30萬臺。存量數控工具機保有量超過210萬臺,而數控工具機每6年左右要更新換代一次;
2. 工具機是工業之母,以往強調的是加工出來的產品經過後期檢測要把不良品篩除出去,甚至只是抽檢。但現在強調的是要對加工過程進行全數位化監控,保證加工出來的產品質量一定好,避免加工出廢品,達到降本增效的需求;
3. 中國每年進口大約1~2萬臺高精密數控工具機,由於過程監控軟體十分昂貴(每套數十萬元),只有極少量高端工具機才會配置這種專業軟體,而且全部由國外公司提供,售後服務和個性化能力很難滿足中國客戶需求;
4. 由於價格昂貴,國內數控工具機用戶對此類專業軟體認知有限,僅有航空航天和汽車核心零部件行業對加工過程監控有剛性需求;
不過,目前在3C和鋰電池等越來越多領域,龍頭企業也開始重視加工過程產品的損耗比,並對產品質量一致性提出越來越嚴格的要求,迫使其供應鏈體系必須加大過程管控;
5. 產品的技術門檻極高,要達到商業化產品的要求,首先必須具有融合加工裝備、加工刀具、加工材料等專業加工原理以及大數據分析等IT技術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更要有把產品提煉成標準化的能力,最後,還要有開拓市場的方法和能力;
6.設備的數位化和智能化(自適應控制)是走向未來智能製造體系最核心的一環,也是現實的第一步;通過設備智能化也可以獲得客戶信任,了解客戶更廣泛的需求,為未來實現更全面的智能製造累積經驗和案例;
7. 數據資產的沉澱:不同類型客戶、不同加工產品、不同材質、不同的加工工藝、不同的操作人員 ...... 各類看起來凌亂的過程,將在共性抽取後沉澱為最核心的數據資產。
工業設備的智能化平臺領域,我們最近投資了深圳XXX工業技術有限公司。其定位服務機加工行業,從提供面向機械加工的數據分析和專業軟體入手,進而打造機械加工行業的智能製造平臺。
為什麼這家公司能做?
1. 主要創始人都是著名大學機械專業博士,然後進入該工業相關跨國公司工作多年,主要解決和工業界緊密相關的技術難題,具備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2. 和一般做工業大數據的公司不同,這個項目必須具備堅實的工業經驗,是典型的OT(operationtechnology) 主導,IT(informationtechnology)賦能的案例;
3. 公司創立四年來,在航天航空和汽車產業積累了數十個應用客戶案例,先期接受這種產品的企業都是行業的龍頭企業,包括中國航發、大眾、本田、萬向、人本、瑞德豐(鋰電池)、大族數控(工具機)等。
一方面說明了市場培育的艱辛過程,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公司提煉出標準化產品的經驗積累,這種標準化產品的誕生也讓公司從單純的項目制銷售走向了部分標準化產品+部分項目定製兩種銷售模式,為日後擴大規模奠定了堅實基礎;
4. 前期從機械加工最終用戶切入,進而導入到數控工具機廠家的設備預裝,成功進入批量採購的前裝市場;
5. 標準化軟體前裝批量裝機價格降到數萬元級別,讓更多人能用的好也用得起,也為數控工具機廠家,特別是國產數控工具機廠家增加了賣點並提高了銷售價格和利潤。
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我們已然踏上徵途。 我們堅信,核心科技以及工匠精神是中國工業升級必須具備的兩個立足點,堅信科技賦能傳統產業的巨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