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不對外開放,清朝四部四郎,八省總督的墓,阮元墓

2020-10-26 樂閒聊衣食住行遊

槐泗鎮槐子村的美麗的鄉道上,秋高氣爽,空氣清新。今天的計劃去蜀崗風景區的一個人跡罕至的小景點:阮元墓。之所以沒有人來,是因為這個景點根本不對外開放,但並不意味著沒有參觀價值。因為墓的主人阮元,是清朝中期的一個赫赫有名的大官,也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大清官。阮元,字伯元,是江蘇揚州人。歷任內閣大學士,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四部侍郎,山東學政、浙江學政、廣東學政,浙江巡撫、河南巡撫、福建巡撫、江西巡撫、廣東巡撫、雲南巡撫,漕運總督,兩湖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

越是不開放,樂閒越好奇,幾經周折,終於聯繫到相關人員,才有幸一睹這個阮元墓的全貌。

我進入景區,大門隨即關閉,等我參觀完畢,再聯繫工作人員開門。

沿著青磚小道一直往裡走,要不是連綿不斷地鳥鳴壯膽,樂閒孤身一人遊墓園,會更加的膽怯。

小道盡頭左拐,首先來到的是神道入口,神道入口處,神道碑與石馬並列,通體銀白。神道碑由一隻神龜馱著,石馬矯健溫馴,顯然是一匹戰馬,碑文記載阮元的祖父,阮昭勇是武進士出身,馳騁疆場,戎馬一生,此後三代均有戰功。

根據當地人講,神道上原本是有兩匹馬的,其中一匹馬,由於嫌棄主人過於清廉,而偷偷溜走了。後來,人們用女人的衣服,蓋住了另一匹馬,使之無法逃走。

沿著神道繼續前行,爬上幾個石階,就能看見墓園的入口處了,入口處建有一座單門牌坊,上刻「雷塘阮墓」四個字,其中「雷」字被綠樹掩映,需仔細觀察,才能分辨。

沿神道向西,地勢突然明顯升高,形成一片高臺,高臺之上便是阮元家族墓。

墓園坐西朝東,略偏東南,墓園內蒼松掩映、風景迷人。每個墓的封土高2.2米,周長24米。

墓園安葬的是阮元的曾祖阮時衡、祖父阮玉堂、父親阮承信和阮元自己。

阮元家族墓的尊位在西端中部,是阮元曾祖父,阮時衡的墓。在阮時衡墓的左側,下垂手,即東北側昭位,略靠西的,為阮元祖父阮玉堂的墓。略靠東的是阮元父親阮承信的墓。在阮時衡墓的右側下垂手,即東南側位,是阮元墓。

相對於阮元家族幾代人的顯赫地位,阮元墓確實顯得非常寒酸,而寒酸恰恰表明了阮元的廉潔是名至實歸的!

相關焦點

  • 尋訪揚州鄉賢焦循、阮元墓
    友誼路向南不遠就是隋煬路,右拐向西是隋煬帝陵,此陵正是阮元所考證,向南近幾百米,有條跟隋煬路平行的槐子路,正好通往阮元墓,槐子路如今又叫阮元路,導航上竟然可以搜到。 北門只有廉政廣場牌,而不標註阮元墓實在是欠考慮。
  • 清朝阮元:儉廉尚學行茶隱
    歷任山東學政、浙江學政、禮部及兵部侍郎、浙江巡撫、河南巡撫、漕運總督、江西巡撫、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為體仁閣大學士。被稱為「三朝(乾隆、嘉慶、道光)閣老,九省疆臣」。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到道光六年(1826年),阮元於廣州任職兩廣總督,數次兼任廣東巡撫、廣東學政及粵海關總督。這期間,阮元在廣州修建炮臺,籌辦海防,嚴行鴉片煙禁,大力興學育人,清廉奉公,政績斐然。
  • 清朝官員祭拜嶽飛墓,說:他沒資格,扔掉!從此墓前跪像只剩4人
    宋孝宗時,為嶽飛平反,並掘秦檜墓,追奪其爵位,改諡謬醜。 嶽飛墓通稱嶽墳,在嶽王廟中線上,墓前建有墓門,過墓門有甬道至墓前,嶽飛墓在正中,左側為其子嶽雲墓。
  • 炸山採石炸出明代魯王墓,出土碑文已經證實,清朝改了明史
    炸山炸出明代魯王墓,根據出土碑文,清朝更改了明史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國家。許多歷史書籍都記錄了這一深刻而悠久的歷史。但並非所有的歷史記錄都是完全正確的。但清朝統治天下後,清皇帝開始修改《明史》,誓言要將明史改成符合清朝利益的記載才罷休。雖然我們無法判斷《明史》中的真假記載,但明代墓葬的考古發掘和出土的文物讓一切都真相大白。20世紀50年代末,福建金門建築多的工人在舊金城東山上爆破採石。事情發生在西部的紅土一片,爆破炸了之後,石頭飛得不多,倒是響聲有些沉悶,好像炸空了。
  • 清朝八大總督的差距,直隸總督搶不上,雲貴總督沒人當
    清朝入關之前,皇太極便照仿明朝制度,將文館改為內三院。入關以後,多爾袞又將內三院改為內閣,設大學士。清朝統治者為了保證國家機器迅速恢復運轉、發揮其統治效力,清朝的制度基本上沿襲了明朝的制度。清朝仿明朝制度設置六部、都察院、宗人府等;清朝在全國的管理上,也下了功夫。
  • 安徽發現清朝大內侍衛墓,專家剛開挖,墓主後人趕來怒斥:住手!
    自然是查閱史書典籍,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這些史書典籍有的散落在四處,有的記載的不甚詳細,那麼應該怎麼辦呢?也正是因為先人們的土葬制度,讓我們在尋找歷史的時候有了新的道路。 文物局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發掘,斷定這是一座家族墓葬,大約是清朝時期的。
  • 清朝重臣孟津李際期,墓在鬧市旁遭冷遇,石刻精美卻鮮有人探訪
    李際期墓,相信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甚至就算是洛陽當地人也很多人不知道。我第一次聽說是粉絲在評論區向我推薦的,說是清朝重臣的墓,墓園石像保存相當完整簡直是個奇蹟,非常值得一去,而且離王鐸故居很近。 夏日周末,我一個人自駕到孟津老城的王鐸故居遊覽,臨走之時,想起了前段時間粉絲的推薦。正值傍晚時分,天比剛才涼快了很多,距離天黑還有一段時間,正好去探尋下粉絲推薦的李際期墓。
  • 白馬寺遊覽,有幸瞻仰了狄仁傑的墓
    在白馬寺遊覽平面圖上看到了狄仁傑墓,原來狄仁傑安葬在這裡,墓塚位於白馬寺院門門前廣場東部,我立馬按照圖上的方位找了過去。狄仁傑的墓很普通,遠遠就看到一長滿植物的土丘,墓的前面有個墓碑,上面刻著「狄梁公墓」。
  • 隋煬帝墓的發現與爭議
    關隴集團是以西魏時期受封的八位柱國大將軍為主,融合六鎮武將、代北武川鮮卑貴族,胡漢雜糅、文武合一的軍事集團。他們互相通婚,又互相爭奪,「剪不斷,理還亂」。胡戟教授向記者歷數了關隴集團幾大家族的親緣關係。八柱國中,宇文泰是西魏的實際締造者,李虎是李淵的祖父,李弼是瓦崗軍領袖李密的曾祖父,獨孤信是隋文帝楊堅的嶽父。宇文泰死後,其子宇文覺廢西魏恭帝自立,建北周。
  • 旅遊路上聽說袁崇煥墓守墓人佘幼芝去世  家族忠義守墓400年
    旅遊路上聽說袁崇煥墓守墓人佘幼芝去世 家族忠義守墓400年,讓人感佩。 2020年8月12日,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袁崇煥墓位於東城區東花市斜街一座四合院內,如今這裡是修葺一新,包括墓、祠堂等一系列紀念建築。
  • 探訪儀徵古蹟之八卦山明墓
    有些探訪記不太好寫,主要是史料不足,或乾脆沒有。比如位於馬集鎮秦橋村石羊崗的石羊,實物就在那裡,但沒有史料對應。這個八卦山明墓也不好寫,查不到史料。我是怎麼知道在月塘鎮魏井村有個八卦山明墓的呢?這裡就是八卦山,周圍有很多連綿起伏的小山包,目測高度大抵都在20米左右,明墓就在群山環抱中一個很小盆地的土丘上。這裡有不少現代墓葬,據說,還有許多古墓,一般人不敢單獨在這裡走,陰氣足呢。我繞著古墓封土堆轉了一下,上面雜樹叢生,周邊沒有墓碑和磚、石構件。我問他們關於這個墓,有什麼信息嗎?比如墓主人是誰?幹什麼的?
  • 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去世,佘氏家族已世代守墓整整390年
    2020年8月12日,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袁崇煥墓位於東城區東花市斜街一座四合院內,如今這裡是修葺一新,包括墓地、祠堂等一系列紀念建築。彭先生說,這一帶在老北京民間,一直有「佘家館」的說法,這也與佘家世代在此守墓有極大關係。袁崇煥墓能夠得以保存至今,作為守墓人的佘氏家族,相當不易。袁崇煥墓以及祠堂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廣東東莞人(一說為廣西藤縣人)。
  • 安徽發現清朝大內侍衛墓,專家剛開挖,墓主後人趕來怒斥:快住手
    想要了解過去的輝煌歷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查閱史書典籍,但由於戰亂等不可控因素,很多記載還是出現了缺失,這個時候,就得靠「古墓」來完成「歷史對話」。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當年西安挖地鐵2號線,結果一路挖出來130多座古墓,墓主人們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時間跨度也非常大,簡直可以寫一部「迷你中國通史」。不過今兒要說的古墓,並非在西安出土,而是在安徽阜陽。
  • 內蒙古挖出清朝公主墓,墓主埋葬240多年宛若活人,還身著龍袍
    而這個公主墓卻和你參觀的其他公主墓有不同的一面。這個公主在下葬的時候,身上居然穿著龍袍,而且出土時皮膚還有彈性,宛若活人。這個特別的清朝公主墓主人而這個公主墓是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彥爾燈的一個緩坡上發現的。後經過專家團隊的鑑定,這座古墓的主人就是榮憲公主,也是康熙爺最寵愛的女兒。固倫榮憲公主墓,整體是一個長方形,東西寬45米,南北長105米,總的佔地面積為5000平方米。在歷代公主墓中,算得上奢華了,尤其是裡面的陪葬品。
  • 陝西:遊覽武侯墓和漢山公園
    武侯墓,即諸葛亮墓。是 中國 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長眠之地。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帥兵親徵伐魏時,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按其遺命,將其葬於 勉縣 定軍山下。武侯墓是一組廟墓合一的古代建築群,廟前墓後布局。
  • 唐代公主墓是啥個樣?
    計有王墓三、太子墓二、公主墓四、大臣墓八,1960~1971年已先後發掘了5座陪葬墓,永泰公主墓便是其中之一。兩個不懂事的小毛頭當即被武則天傳入宮中,當庭杖死。要知道一個是她孫子,一個是她侄孫,至於永泰公主,有傳說被一同杖死,被賜死,墓志銘記載因難產而死,年僅17歲,葬於洛陽。
  • 43中校園內阮籍墓將成門西景點 周圍居民不知有此墓
    墳塋西側立有一塊墓碑,上面用隸書寫著六個大字「晉賢阮籍之墓」,落款為南京市人民政府,時間為1984年3月。墳塋東側的牆壁上,鑲嵌著一塊文物標示碑,表明此處在1982年被列入第一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採訪了幾位家住學校附近的居民,多數人不知道這裡有「阮籍墓」,沈先生說「聽兒子講這邊有個名人墓,具體情況不太清楚」。
  • 央視十套首播隋煬帝墓考古紀錄片 發現陵墓千年謎案
    隋煬帝墓發掘因「廢帝之禮」破例  來自各界的關心和質疑,對考古隊是一種鞭策,需要更科學規範地考古、更細緻嚴謹地考證。按照國家的規定,帝陵是不允許發掘的,那麼,隋煬帝墓是如何破例的呢?  面對這樣的疑問,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 20歲率兵統一天下,35歲做皇帝,他的墓入選十大考古發現
    阮元考證的隋煬帝陵到了清朝嘉慶年間,學者阮元經過考證認為隋煬帝的墳墓在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並多次修復。現在那裡是揚州著名旅遊景點,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曹莊隋煬帝墓2013年4月在揚州市邗江區曹莊搞房地產開發的時候發現了兩座古墓。專家們趕了過去,認定這才是真正的隋煬帝墳墓。
  • 秋高氣爽,重遊蕭何墓,墓前古碑記載了城固為什麼會有蕭何墓
    這是我第二次來遊覽城固蕭何墓了。第一次,是在去年冬天,為了拍視頻。這次來,是為了寫篇關於蕭何墓的文章,我想拍點相關的照片。蕭何墓,位於陝南城固縣東北處的博望鎮謝家井辦事處杜家槽村。這裡,離縣城很近,只有一公裡多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