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央視十套首播隋煬帝墓考古紀錄片 發現陵墓千年謎案
記者王蓉
中國江蘇網12月13日訊 昨晚10:00,CCTV-10《探索·發現》欄目獨家首播揚州隋煬帝墓考古全紀錄,在這部名為《隋煬帝墓——爭論與真相》(上)的紀錄片裡,節目組用了30分鐘的片長,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將隋煬帝墓考古過程中的謎團一一破解,以大量多角度全方位的鮮活鏡頭,無懈可擊的學術論證,以及嚴謹精良的後期製作,將撲朔迷離的考古全程一一展現。
今晚10:00,央視十套將繼續播出《隋煬帝墓——爭論與真相》(下)。本報連線央視編導,為你獨家披露下集旁白,精彩內容先睹為快!
》》》央視首播
每集片長30分鐘
次日兩次重播
在昨晚播出的《隋煬帝墓——爭論與真相》(上)裡,主要揭秘了隋煬帝墓考古過程,其間穿插大量考古專家訪談,就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一一釋疑,全面展現鑑定過程中產生的多種爭論。在今晚播出的《隋煬帝墓——爭論與真相》(下)中,將主要圍繞蕭後墓的身份認定問題,揭開重重迷霧,直至最終揭曉答案。
據了解,《隋煬帝墓——爭論與真相》紀錄片共分上下兩集,每集片長30分鐘,分別於昨晚和今晚10:00在央視十套首播,並於次日09:15、15:45重播。
》》》發現陵墓
千年歷史謎案
揚州真相大白
昨晚十時,伴隨著低緩深沉的旁白,在背景音樂刻意營造出的神秘幽遠的氣氛中,紀錄片《隋煬帝墓——爭論與真相》(上)緩緩拉開帷幕。
「在近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古城揚州從未正式做過都城,但是,文獻記載,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而又頗具爭議的帝王——隋煬帝楊廣卻葬在了這裡。這位國破身亡的皇帝,既有開鑿大運河,設立科舉制度這樣的偉大創舉,也給後人留下了驕奢淫逸,好大喜功的千古罵名,1400年來,除了文獻記載的幾個地名之外,隋煬帝到底葬在揚州的什麼地方,人們無從得知。」
在主持人的旁白指引下,觀眾的好奇心油然而生。隨之,話鋒一轉,主持人介紹道,「2013年的春天,距離槐泗隋煬帝陵大約5公裡的西湖鎮曹莊,正在進行房地產開發的工地上,兩座塌頂的磚室墓的出現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不過,隨著考古人員的現場清理,竟然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4月的一天,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宣布這兩座古墓中的一號墓是隋煬帝的陵墓。這個塵封了1000多年的歷史謎案會不會真相大白呢?」
》》》揭秘墓主
完整證據鏈力證墓主身份
在接下來的內容裡,將揚州曹莊出土隋煬帝墓的背景資料加以簡單述說,墓室的大小、形制等相關信息在揚州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的介紹下,得以展現。
在鏡頭中,束家平列舉了幾個有力佐證,力證1號墓墓主就是隋煬帝。「1號墓確定為隋煬帝,一個是以明確的文字信息墓誌,隋煬帝墓誌,第2個是13環13蹀躞的金玉帶,因為這個蹀躞帶是流行在北周的北方地區。13環13蹀躞是最高規制,是帝王用的。」
束家平說,「目前為止,除了這個孝武帝墓裡面出土了一件之外,好象孝武帝墓裡面出土的是銅製的,那隋煬帝墓是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蹀躞金玉帶。第三個證據就是1號墓裡面的銅鋪首,實際上銅鋪首的通體是鎏金的,獸面直徑達到26釐米。大明宮遺址裡面也出土了一件銅鋪首,直徑也是26釐米。這件東西顯然不是一般老百姓用的。而且1號墓裡面出土了兩顆牙齒,經鑑定年齡在50歲左右。這幾個證據形成完整的證據鏈——1號墓墓主就是隋煬帝。」
專家撥開重重迷霧擊破疑問
在這些出土物證中,證明墓主人身份最有力的證據是墓誌,但墓誌上殘存的字跡引起了一些專家學者的質疑,讓人們對墓誌、進而對鑑定結論也產生了懷疑。
有揚州地方學者表示,墓志銘中的「隨」字顯得有些可疑,楊忠當年被封為「隨國公」,所用的字確為「隨」字,但楊堅建國以後,覺得該字帶「辶」字偏旁不吉祥,故將國號改為「隋」字。至隋煬帝被殺,「隋」字已經使用30餘年。
「隋字的用法在初唐一些碑貼上都會出現。像最著名的《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貞觀6年寫的,這裡面就有隋字的用法。」束家平說。
「還有一種質疑來自於墓誌上的年號,因為公元618年的年號比較複雜。」面對這樣的解說,揚州政協文史委主任王虎華表示,「這一年按隋煬帝楊廣的年號是大業十四年。但前一年,李淵已經擁立了他的孫子楊侑為恭帝,並改元義寧,因此這一年也是義寧二年。同年李淵稱帝,建立大唐王朝,並改元武德,因此這一年也是武德元年。所以公元618年,有三個年號,分別是大業十四年、義寧二年、武德元年。」
隋煬帝墓發掘因「廢帝之禮」破例
來自各界的關心和質疑,對考古隊是一種鞭策,需要更科學規範地考古、更細緻嚴謹地考證。按照國家的規定,帝陵是不允許發掘的,那麼,隋煬帝墓是如何破例的呢?
面對這樣的疑問,紀錄片給出了答案。「由於隋煬帝墓是在配合基本建設當中偶然發現的,且隋煬帝當時死於非命,更是以『廢帝之禮』草草下葬的,所以,國家文物局同意繼續對隋煬帝墓進行考古。隨後由南京博物院和揚州市考古所成立聯合考古隊,並重新編報了詳細的考古方案。」
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說,「我們提出來一定要按照高標準的要求發掘。首先清理外圍。第二個墓室裡面要清理的話,每一層都要做最完整的記錄,不光是文字的記錄,照片記錄,還有我們現在最先進的三維掃描儀復原。」
》》》專家講述
隋煬帝墓的前世今生
揚州古城歷經千年風雨,隋煬帝墓到底在這座城市的什麼位置?一直是文人雅士們議論不休的話題,在各種考證中,最有名的當屬清代阮元所做的考證。
在紀錄片裡,揚州學者韋明鏵面對鏡頭侃侃而談,「『雷塘』這個地名,別人不敏感,可對於一代大學問家阮元來說,不可能不知道,這個地名和歷史上最富爭議的皇帝隋煬帝的終葬之地有聯繫。阮元在署名『雷塘庵主』一年之後,開始了他對隋煬帝墓的考證。」
韋明鏵說,阮元根據當地農民的口述和地名提示,又根據文獻的記載估計,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隋煬帝陵所在,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住在那個地方,叫村子裡面的農民,每個人都挑一擔土來堆在這個地方,挑了好幾天之後,結果一個很高大的土墳就出現了。
之後,阮元在墓前樹了一道石碑,邀請當時的揚州太守,著名書法家伊秉綬,題寫了「隋煬帝陵」四個字。
對此,紀錄片給出了結論:「阮元並沒有找到真正能證明隋煬帝墓的鐵證,他的主要依據正是雷塘這個古地名。所以要想回答這次考古發掘的墓葬究竟是歷史上的哪個隋煬帝墓?這還得從古代揚州的地理方面去尋找答案。」
新舊兩墓古代都屬大雷塘
「雷塘在我們揚州漢代就有上中下三雷塘。雷塘實際上不是一個點,應該是一個比較大的區。現在雷塘的地名是一個雷塘村。如果說按照現在這個地名,科學的界定這個區域都可以叫雷塘。」束家平說。
對此,紀錄片給出的結論是,隋煬帝陵和最新考古發掘出的隋煬帝墓相距有5公裡,但這兩個地方都可能屬於古代大雷塘的範圍,而且在此次考古發現的隋煬帝墓正處在蜀岡南緣,相傳吳公臺就位於隋宮城西側蜀岡之上,所以新發現的隋煬帝墓在地理上既可以屬於雷塘,也可以屬於吳公臺,所以僅憑地名還是難以分辨,還需要添加其他因素參與分析。
【節目預告】
鎖定今晚10套,揭秘2號墓主身份
在節目的最後,通過大量翔實的論證,對揚州曹莊1號墓的墓主身份已經確定為隋煬帝。「但這座墓究竟是流珠堂、吳公臺、雷塘哪一個,答案依然撲朔迷離。」
低緩深沉的旁白再度響起,「隋煬帝在揚州的終葬之地,這個千古之謎仍然待解。2013年的夏季遇上了持續的高溫,8月裡的烈日炎炎下,東側2號墓終於開始挖掘,考古隊員每鏟起一鍬土都要細細過篩子,在國家文物局的調動指揮下,當今先進的考古手段比如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體質人類學考古,一系列考古的準備工作都已就緒,準備實時提取資料。那麼曹莊隋唐2號墓的墓主究竟會是誰呢?」
在這句餘味深長的疑問句中,這部片長30分鐘的紀錄片上集戛然而止,留下巨大的懸念,讓觀眾繼續追逐今晚播出的紀錄片下集,希翼從中找到答案。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