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1月2日電 題:英歐新關係下英國金融業面臨挑戰
新華社記者楊海若孫曉玲
英國與歐盟經過艱難談判最終就今後貿易安排達成協議。根據英歐協議,雙方商品貿易將繼續享受零關稅、零配額待遇,避免了大規模貿易成本增加。對於受新冠疫情衝擊的英、歐經濟而言,這無疑是利好消息。
然而,在宣布與歐盟達成協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英國首相詹森表示,協議中有關金融服務的條約「可能沒有達到想要的程度」。對作為英國支柱產業之一的金融服務業來說,對歐盟貿易面臨重大壁壘,未來如何在「脫歐」影響下站穩腳跟,面臨不小挑戰。
在英歐新貿易關係下,設在英國的金融機構原本享有的歐盟「金融通行證」已失效。所謂「金融通行證」,是指落戶英國的金融機構,由於英國原有的歐盟成員國身份,而被允許在其他歐盟國家開展經營。
目前,英國與歐盟的金融服務貿易適用於「對等」原則,即需要認可對方的監管環境等條件與己方「對等」才給予準入資格。
相較於「金融通行證」,「對等」原則提供的市場準入不可同日而語。第一,「對等」原則適用範圍有限,並未涵蓋存款和借貸等基本銀行服務。第二,不同的金融服務行業「對等」機制存在差異,截至目前,歐盟只批准了英國兩項金融服務的臨時性「對等」準入。第三,「對等」準入並不穩定,理論上,歐盟提前30天通知英國就可撤回「對等」裁決。
為保證金融穩定運行,目前部分歐盟國家給予英國金融服務業臨時性準入資格。在英國與歐盟達成協議的隨附聲明中,雙方承諾將就金融服務事宜進一步談判,討論金融服務行業的市場準入規則,預計在3月達成針對金融服務結構性監管的諒解備忘錄。
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金融服務部門合伙人馬克·辛普森認為,鑑於歐盟尚未完成「對等」評估,3個月內不太可能取得實質結果。他對英國未來的監管框架及其可能與歐盟制度的分歧表示擔憂。
英國金融城協會執行長米萊斯·塞利克表示,雙方目前達成的協議是受歡迎的,在未來幾年中,雙方都需要繼續發展服務貿易關係。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歐盟在「對等」原則上採取強硬路線,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吸引力將會減弱。但也有分析認為,英國金融業正在尋找快速增長的新業務線,例如外匯和衍生品等業務,以增強倫敦的全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