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家公司提交自動駕駛脫離報告,複雜環境依然是頭號敵人

2020-12-15 車雲網

去年加州進行自動駕駛測試總裡程超過50萬英裡,但仍不及Waymo一家在2016年的測試裡程。

加州DMV如期在2月1日放出了所有在加州進行自動駕駛公司的「年度作業」:脫離報告。

根據加州的相關規定,所有進行自動駕駛測試的公司都需要提交年度脫離報告,不過對於當年批准進行自動駕駛測試的公司,可以允許在第三年的1月1日之前提交第一份報告。也就是說所有2017年獲得測試資格的公司,可以在2019年1月1日之前提交這份報告。正因為如此,今年需要交作業的公司有19家,其中有7家交了「白卷」,實際在加州進行了自動駕駛測試的公司從去年的9家增加到了12家。

今年已經是脫離報告提交的第三年,不過有一些「慣例」依然要說明一下。雖然都是在加州進行測試,但是測試的地理位置、環境以及各企業採用的技術都有所不同,有些企業是對L2-L3的技術進行測試,主要以高速路段為主,有些則是直接測試L4級別的技術,覆蓋的環境會相對複雜,而且各家提供的數據詳盡程度也各不相同,因而橫向對比很難得到有實際意義的結論。

相較之下,每家企業的縱向對比以及對脫離的場景記錄與分析會更有意義,不僅可以讓這些企業自查自身,對於其他在進行自動駕駛技術研發與測試的人員來說,更是可以汲取這些經驗,針對自家情況進行分析,來進行某種程度上的優化。

脫離次數總覽

首先是脫離次數,這裡車雲菌整理了12家提交了數據的企業,以及與去年的對比。需要注意的是,這裡只有6家企業是連續提交了報告的,其餘6家今年都是第一次提交數據。

如果從測試裡程來看,似乎除了通用之外,其他家都開始有一些「懈怠」,測試裡程或者增加不多,或者還有所減少,這一點在最勤奮的Waymo身上表現最明顯,只有去年的一半裡程左右。這個數據其實體現出的是各家企業在測試策略上的變化。

從Waymo今年的動向可以看出來,在亞利桑那州進行實際環境的載人L4級自動駕駛技術測試變為了重點。自從將Waymo獨立,谷歌最大的目的就是探索出一個明確的商業模式。目前包括兩條路:一是與車企合作提供自動駕駛技術,比如FCA,但是到目前為止,都是在從FCA購買測試車輛,Waymo的L4級以上技術要實際落地還需要更長時間;二是進行自動駕駛汽車的運營,相較而言,這對於Waymo和谷歌來說都是更為有利的一條。再加上亞利桑那州獨特的環境,因而在加州的測試裡程減少也可以理解。

通用則是在今年擴大了測試車隊的規模,並且在舊金山還嘗試給員工提供自動駕駛網約車的服務,因而測試裡程大增加也是正常的。再看現如今已經改名的安波福,如果從2015年看的話,在加州的測試裡程是一直在減少。2017年的頭幾個月都沒有進行測試,直到4月才開始。或許是有了新合作之後,測試策略有所改變。

從總裡程來看,去年這些公司在加州的總共測試裡程數超過了50萬英裡,但卻沒有超過Waymo一家在2016年的測試裡程數。除了Waymo重心的轉移外,其他家大多數的測試裡程還是在增長的。自動駕駛技術量產落地的時間推進了,但是單從加州看,似乎測試任務並沒有加重太多。

當然還有交了白卷的公司,比如去年第一次提交報告的寶馬與福特;特斯拉雖然也一早就獲得了測試資格,不過第一年的數據沒有公開,2016年意思意思地跑了550英裡,今年則又交了白卷;剩下的四家則是蔚來、本來、大眾和Wheego,這些交白卷的公司我們最後單獨分析。

為什麼會發生脫離?

對於一直在進行穩定測試的公司來說,單獨看脫離次數或者每英裡的脫離次數意義並不太大,我們更關注的,是為什麼脫離。雖然加州強制要求了每年必須要交作業,但是這份作業每個人寫得詳細程度也不一樣,也有一些不完全是按照加州給出的要求寫的,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對脫離原因的描述上。

首先要說明的是,根據加州的文件規定,脫離原因包括六類:天氣條件、路面條件、施工設施、緊急情況、事故/碰撞、計劃的技術測試,但是實際上按照這個分類來提交數據的很少,大多數企業都按照各自的情況進行了原因的列出,有一些對於為什麼不按要求交作業還做出了解釋說明。

1.「守規矩」的博世與法雷奧

儘管是按照加州的分類提交了脫離原因,但實際上這兩家公司的情況並不清楚。博世依舊持與去年一樣的看法,認為很多人工介入的情況難以被定性分析,因而沒有列出,所有列出的脫離,都是因為技術測試需要。整體測試環境與之前也沒有發生大變化,所有的脫離依然發生在州際公路與高速公路上。

法雷奧的情況類似,提到所有的脫離是為了測試需要,為了進行評估或者為了在彎道上輔助進行拐彎。法雷奧今年在加州只有一輛測試車,且測試全部在高速公路上完成。測試時段是白天,司機平均在脫離警報響起後1秒鐘內接管。

2.最模糊的奔馳與英偉達

要說最模糊的就是奔馳和英偉達了,這兩家公司僅僅是將脫離分為自主脫離與手動脫離。

奔馳定義的自主脫離是技術測試需要,而手動脫離則是當駕駛員覺得不舒服的時候。司機的平均接管時間小於1秒鐘,但是根據具體情況不同這個時間會有所延長。奔馳所有的測試都是在城市道路,只有5%不到的時間是在下雨的環境中進行測試,而下雨從來不是脫離發生的原因。

英偉達對脫離的定義與奔馳類似。與奔馳不同的是,英偉達的測試是在高速公路上進行,基本上每次測試持續的裡程長度不會超過5英裡,沒有因為天氣原因、事故/碰撞等其他加州DMV給出的原因發生過脫離。

3.依舊勤勉的Waymo

Waymo在報告中列出的引起自動駕駛系統脫離的原因並不包括加州DMV給出的諸如「天氣條件、路面條件、施工設施、緊急情況、事故或碰撞」,Waymo表示在他們的測試過程中,這些都屬於非頻繁發生的因素,所以Waymo給出的是一些他們自定的評價標準。

在所有的脫離中,有57次發生在城區道路,6次發生在高速公路上。從每英裡脫離次數來看,基本與去年保持持平的狀態,最大的變化則在於,軟體誤差不再是引起脫離的主要原因,今年脫離次數最多的是非預想的車輛行為,這個定義其實偏向於主觀,其次則是感知與硬體帶來的偏差,可以看出,Waymo在軟體上花了很多功夫。

4.爆發的通用

根據通用提交的報告,所有的測試都是在舊金山的城區內進行的。

通用也是按照自己的分類來提交原因的,不過其中有說明,所有的脫離都並非是系統發生了問題導致,而是系統的安全策略要求駕駛員接受,這一點從報告中也可以看出來。其中,外因導致的脫離是48次,與系統本身的原因基本各佔一半。單獨從每英裡的脫離次數來看,通用的情況相比去年有很大提升。

5.安波福

安波福的測試主要是在加州的城市道路以及城市之間的高速公路上。今年的情況與去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最受困擾的依然是行人問題,而交通燈未能檢測、車道線不清晰的情況緊跟其後。從安波福的測試來看,複雜的交通環境依然是自動駕駛的頭號敵人。

6.日產

日產自己對脫離原因進行了分類,以系統是否能夠發現問題為基準。從數據表現來看,系統能夠發現問題主動要求接管的情況還是佔大多數,其中因為自動駕駛系統策略問題導致的接管次數為7次。但是需要提出的是,系統主動要求接管的時候,其中有9次是因為軟體崩潰,其次則是GPS信號誤差導致的。而從日產歷年的數據來看,軟體崩潰這個因素一直存在,並且改善情況並不明顯。

7.第一次提交數據的企業

除了前面提到的法雷奧與英偉達,百度、Zoox、Telenav與Drive.ai也都是第一次提交數據的企業,他們的脫離原因分別如下:

從最終數據來看,百度脫離次數最多是受限於感知系統,其次則是系統規劃策略以及系統本身的故障,規劃策略也是Zoox在測試時發生脫離的主要原因。而對於Drive.ai來說,不理想的規划行為是最主要原因,Telenav則是受困於不清晰的車道線以及未預測到的減速。

整體來看這四家公司因為原本的技術積累帶來的困擾各不相同,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兩個,感知與規劃。其中,因為對其他道路使用者行文不夠準備的預測帶來的規劃問題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小結

基本上來說,給自動駕駛測試帶來難題的因素並沒有改變:複雜的交通環境。在複雜的環境中,車輛不能準備及時地感知,無法對其他道路使用者行為進行準確預測,在這個基礎上,路徑規劃不夠理想也就在所難免。而所有這些情況的改善,離不開大量的數據積累,系統和系統的開發者都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去學習和積累經驗。

而且,其實大部分公司的測試裡程並不足夠高,樣本數量還是過小。從成本與時間來看,大部分公司會將這個學習的過程放到仿真環境下去完成,而並非的實際道路測試之中。未來,實際道路測試存在的更多意義是驗證仿真環境的測試成果。

交了「白卷」的公司都做了啥

1.BMW

由於寶馬在該匯報階段並沒有在加州公共道路進行自動駕駛測試,因此在強制上交的脫離報告中也並沒有什麼數據。不過寶馬在德國慕尼黑總部附近以及法國、瑞典的測試中心都在進行自動駕駛的相關測試,同時寶馬針對中國本土市場的城市場景測試主要在上海智能網聯測試的示範區封閉區域進行。據寶馬(中國)汽車貿易有限公司總裁劉智在2017年亞洲消費電子展上透露稱,寶馬目前在中國的自動駕駛實測裡程數超過了1.6萬公裡。 

2.Ford

福特和寶馬的情況類似,儘管提交了脫離報告但裡面並沒有內容,因為福特同樣在限定期間內並沒有在加州進行自動駕駛測試。不過福特去年斥資10億美金收購的Argo.AI應該會作為福特自動駕駛測試的主力軍,這一點有些類似通用收購Cruise Automation之後的舉措。不過就在上個月中旬左右,Argo AI的自動駕駛測試車在匹茲堡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最終導致兩人受傷並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當然事故的罪魁禍首是一輛闖紅燈的卡車,而福特方面也一直拒絕透露當時這輛車是否處於自動駕駛模式。

3.本田&大眾

這兩家車企已經是第二年沒有在加州進行測試了,其中本田是從在加州拿到測試牌照之後就沒有進行過實地測試。

4.蔚來

在蔚來提交給加州交管局的脫離報告中,蔚來表示儘管已經取得資質,但目前蔚來開發和路測的都屬於L2級的駕駛輔助系統功能,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將推出基於L4級自動駕駛技術打造的概念車。

5.特斯拉

特斯拉今年表現得有些另類。在呈遞的脫離報告中,特斯拉表示一直在通過模擬,在實驗室、賽道上或者全球各地不同的地區進行自動駕駛的測試。此外,由於特斯拉擁有數目龐大的客戶群,這個非自發組成的車隊通過藉助車內的「影子模式」來實現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測試。由於這跟加州法律規定的內容不吻合,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因此早就獲得測試資質的特斯拉似乎沒辦法提供任何脫離數據出來。

6.Wheego

Wheego這家公司我們其實有點陌生,應該是剛剛獲得加州自動駕駛測試的許可。不過Wheego是一家紮根於美國亞特蘭大的私人控股公司,目前在研發和銷售電動車。其實早在2016年,Wheego和法雷奧合作組建了自動駕駛研發小組,之後該項目獲得了在加州測試無人車的資格。

不過Wheego表示在喬治亞市的公共和非公共道路上在進行和自動駕駛相關的技術測試。

2017年加州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脫離"報告原文,請戳這裡

相關焦點

  • 2019自動駕駛汽車脫離報告 加州DMV脫離數據引發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五家公司Aurora,AutoX,Pony.ai,Waymo和Zoox有營運許可證——根據加利福尼亞公共事業委員會(CPUC)的規定,可以使用自動駕駛車輛運送乘客,而Zoox於2018年12月獲得了第一批乘客。 這些脫離報告信息包括每個許可證持有者的脫離總數,脫離情況或測試條件,位置以及在道路上以自主模式行駛的總裡程。
  • 加州是自動駕駛的「遊樂園」,中國才是主戰場?
    根據加州公路管理局(DMV)的要求,每年在加州測試的自動駕駛車輛都需要向DMV提供一份測試報告,主要包括測試車輛的總行駛裡程數以及脫離次數等數據,自2015年規定實施以來,該報告逐漸成為外界評判自動駕駛技術實力的標準之一。
  • 對話百度自動駕駛「頭號乘客」:無人出租時代真來了嗎?_易車網
    同期,百度Apollo的首份多場景自動駕駛運營報告《奔赴無人之境:Apollo GO 2020運營報告》(簡稱《報告》)發布。《報告》顯示,當前,Apollo的無人計程車已在長沙、滄州、北京三個城市對公眾全面開放,共設置乘客上下車點620個,單城日訂單峰值是2703單,服務超10萬人次(加上Robobus,服務人數則超過了21萬),95%的乘客給乘車體驗打了五星好評。
  • 通用自動駕駛公司Cruise開始在舊金山進行無人駕駛測試
    打開APP 通用自動駕駛公司Cruise開始在舊金山進行無人駕駛測試 藝藝子 發表於 2020-12-10 12:00:11
  • 加州車管所: 2019 年年度自動駕駛接管報告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
    從今年的接管報告來看,Waymo 和 Cruise 依然強悍,但百度出人意料地反超Waymo佔據了 2019 年頭把交椅。AutoX 與剛剛拿了豐田大號支票的 Pony.ai 分列第四和第五名。除了百度、AutoX 和 Pony.ai 這幾家中國血統自動駕駛公司,滴滴也第一次出現在報告中,並且來了個開門紅排在第八位。
  • 最全自動駕駛技術匯總 解析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
    據外媒報導,Waymo於近日向美國交通部提交了一份43頁的安全報告,詳細說明了Waymo為自動駕駛車輛所投入的先進技術及操作規程,旨在確保自動駕駛車輛路測的安全性。Waymo的安全報告也影響了美國交通部發布的自動駕駛聯邦政策框架:《自動駕駛系統2.0: 安全性願景》(Automated Driving Systems 2.0: A Vision for Safety )。美國交通部的框架列出了12項安全設計要素,並鼓勵各公司開展自動駕駛路測測試並且配置自動駕駛系統,旨在解決相關技術難題。
  • 豐田向左,沃爾沃向右,自動駕駛走向暖春還是寒冬?
    在36家提交報告的公司中,Waymo與 Cruise的測試裡程加起來佔到所有公司總裡程數的80%。不過,在脫離接管數據MPI(Miles Per Intervention,每兩次人工幹預之間行駛的平均裡程數)的排名中,百度以18050英裡/次接管的成績超越Waymo的13219英裡/次接管,成為榜單上的第一名。
  • 加州監管新規允許公司收費提供共享自動駕駛打車服務
    本文來源:智車科技 / 導讀/11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當地時間周四,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CPUC)批准了一項新規定,允許獲得許可的公司收費提供共享自動駕駛打車服務據悉,只要自動駕駛計程車運營商能夠通過新的政府審批程序,就可以收費提供共享自動駕駛打車服務。不過,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制定的政府審批程序比較漫長,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時間,因此不能立馬享受到共享自動駕駛打車服務。據外媒報導,潛在的自動駕駛計程車運營商必須首先獲得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和加州機動車車輛管理局(DMV)的許可,並滿足幾項報告要求。
  • OTSL合作三家公司 提升自動駕駛模擬水平
    (圖片來源:OTSL公司)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7月12日,短距離無線和嵌入式系統開發商兼分銷商OTSL公司宣布與三家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此三家公司都是電子系統和自動駕駛等相關先進技術的提供商
  • 通用旗下自動駕駛公司Cruise開始在舊金山進行無人駕駛測試
    人閱讀 2020-12-10發布 來源:TechWeb.com.cn 12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通用汽車旗下自動駕駛子公司Cruise Automation將在舊金山公共道路上進行全無人駕駛測試.該公司是首批在人口密集、複雜的城市環境中測試無人駕駛汽車的公司之一。
  • 從街談巷議到鮮有曝光,自動駕駛汽車已經涼了?
    能夠在早晨的上班路上或者是長途駕駛中讀書看報,或者是打個盹兒,想想都愜意。出租公司和共享出行公司當然也會樂於使用自動駕駛汽車,這樣就可以省下給司機的那份錢,所以優步才會在這方面大力度投入。自動駕駛汽車還將大幅改善殘障人士的處境,他們中許多人正是因為無法考取駕駛執照,才會在上班、購物、就醫等的路上遇到諸多問題。
  • 邁阿密一日遊:福特自動駕駛項目真的是大器晚成嗎?
    其它廠商明顯動作更快:今年 12 月 Waymo 的付費自動駕駛打車服務就要正式上線,而 Lyft 與安波福合作的自動駕駛打車服務今年 1 月以來已經在賭城接了 10000 多名付費旅客。至於一直緊追不放的通用,明年也要在舊金山推自動駕駛打車服務,而初步介入自動駕駛打車服務的小公司就更是不計其數了。面對這樣的情況,福特依然不緊不慢,它並不在乎領先者的名頭。
  • 百度地圖《2018年度中國城市交通報告》首發交通環境、自動駕駛和...
    1月14日,百度地圖重磅發布《2018年度中國城市交通報告》,選取了全國100座主要城市,針對交通擁堵、居民通勤、居民出行、公共運輸、綠色出行等民眾最關心的交通問題進行了解析,更首次對交通與環境關係、自動駕駛趨勢和智能交通現狀進行了深度觀察。
  • 「雙源」無軌電車脫離「小辮子」也能繼續開行 L4自動駕駛客車引進...
    原標題:「雙源」無軌電車脫離「小辮子」也能繼續開行,L4自動駕駛客車引進「高科技」大開眼界!   「車頂『小辮子』一旦脫離了架空線,也可以繼續行駛,不需要駕駛員下車到車輛外面對『小辮子』進行復位,駕駛員啟動按鈕,『小辮子』會自動『捕捉』找到架空線並進行復位,駕駛員不用下車操作。」陳曦表示。   比如目前的公交14路,單程9.9公裡,跑來回一圈為20公裡左右,「雙源」無軌電車即使在脫離「小辮子」的情況下,也能跑四圈。
  • 中國自動駕駛發展報告2020(上): 感知篇——浪潮已至
    2017年12月,工信部發布的《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能網聯汽車)》中指出,智能網聯汽車是指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並融合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車與X(人、車、路、雲端等)智能信息交換、共享,具備複雜環境感知、智能決策、協同控制等功能,可實現「安全、高效、舒適、節能」行駛,並最終可實現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可見我國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終極目的在於實現人工替代。
  • 蘋果獲得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將和這些公司同臺競爭
    去年 12 月,蘋果在寄給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中,提到公司正在「投資數量眾多專注於機器學習和自動化研究的公司,並非常興奮自動化系統的潛力,這包括許多領域,比如交通運輸。」信件這應該是蘋果首次向外界「承認」正在從事自動駕駛汽車相關項目,儘管言語上依然遮遮掩掩。不過這一次,蘋果的自動駕駛項目終於擺在檯面上了。
  • 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或可借鑑
    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Waymo於去年10月中旬向美國交通部提交了一份43頁的安全報告,詳細說明了Waymo為自動駕駛車輛所投入的先進技術及操作規程,旨在確保自動駕駛車輛路測的安全性。Waymo的安全報告也影響了美國交通部發布的自動駕駛聯邦政策框架:《自動駕駛系統2.0: 安全性願景》(Automated Driving Systems 2.0: A Vision for Safety )。美國交通部的框架列出了12項安全設計要素,並鼓勵各公司開展自動駕駛路測測試並且配置自動駕駛系統,旨在解決相關技術難題。
  • 自動駕駛數據集被迫開放「營業」
    眾所周知,自動駕駛技術相當複雜,想要實現商用,花費的時間和成本對於任何一家車企或者科技公司來說都是巨大的,這些投資想要得到回報則需要更長的時間。而且自動駕駛所謂的商業化,還在探索當中。無論是推出RoboTaxi服務的Waymo One,或者是Nuro與Kroger合作的生鮮配送,又或者是安波福和Lyft推出的乘車服務等等。
  • 北京發布自動駕駛路測報告,上汽通用五菱率先建成無人駕駛物流線路
    本周熱點AUTO--REVIEW 3月2日,《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報告(2019年)》發布。報告公布了2019年13家企業在京開展自動駕駛路測的情況。
  • Nuro在加州推付費自動送貨服務 還收購自動駕駛卡車創企IKE
    12月24日,在獲得美國加州機動車管理局(DMV)的許可後,自動送貨初創公司Nuro被允許在加州公共道路上推出付費自動送貨服務,成為首家獲準提供這類服務的公司。此外,為了拓展業務,Nuro還收購了自動駕駛卡車初創公司IKE。